「我知道哪裡是來時的路」——
最近,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演繹的新歌《回家的路》,讓不少留學生和他們的家長聽出了眼淚:「歌詞娓娓道來我們經歷的喜樂與憂傷,音符凝結著我們情緒的高低起伏。我們心底的溫暖,就在於回首時總能看到來時的路。」
25歲的楊新到日本留學2年,儘管日本疫情形勢嚴峻,她仍選擇留在當地,這首歌是母親在微信上轉發給她的。「這首歌一開始寫人在他鄉『仰望明月』,我馬上想到中國人隨口就能吟誦的《靜夜思》。」
楊新在東京的公寓,小小的窗戶望出去正好能看到月亮。「跟我爸媽說好疫情期間暫不回國,他們雖然著急也支持。現在雖然不能出門,但每晚跟我爸媽視頻是固定節目,跟他們講講上海話心裡就蠻踏實的。」楊新說,這首《回家的路》最讓她感動的是既沒有自上而下俯瞰的「上帝視角」,也沒有自下而上的「光環仰望」,而是「遊子」與「故鄉」平等地交流,「『萬水千山,鄉音依然如故』,寫的可不就是我跟我媽的日常嘛。」
近年來,留學海外的中國年輕人越來越多
51歲的唐淮超聽到這首歌,又牽掛起遠在美國留學的兒子。「描述海外思鄉之情的歌,我腦子裡第一反應就是《故鄉的雲》。」唐淮超第一次聽到那首歌是1987年,當時的他18歲,「對世界有著無比的好奇心」。如今美國疫情形勢嚴峻,他深深體會到那熟悉的「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漂泊」的心境。
沒曾想他跟兒子談及此事,兒子「冷酷」回答:「知道你們家長的心情,但我有自己的想法。而且現在冒險回國,未必是最好的選擇。」
昨天聽到《回家的路》,唐淮超感覺心境一下開闊。「《故鄉的雲》是家人對遊子的召喚,但《回家的路》更像是父母對孩子鼓勵——放心去飛去闖,回頭時永遠有為你點亮的燈,和家人熾熱關注的目光。」
他感慨,33年前聽《故鄉的雲》,中國人對海外還有著羨慕與仰望,但這些年中國高速發展,讓我們更有底氣像《回家的路》唱響的那樣,「我知道哪裡是來時的路」。
昨天睡覺前,他也把這首歌轉發給兒子。這是他跟兒子兩代男人心照不宣的秘密:如果有什麼想表達卻不知如何表達的話,就在睡覺前發給兒子。「有了時間差,好像就不那麼尷尬。」
上午,他收到兒子的回覆:「我知道這條路,一回頭就看到你們了。放心!」
23年前的《故鄉的雲》讓費翔一曲成名
《回家的路》由曾寫過《真的好想你》《牽掛你的人是我》的作曲家李漢穎譜曲,寫過《東方家園》《天下一家》的國家一級編劇、詞作家陳道斌與另一位普通公職人員歡歡共同作詞——這樣的組合也讓這首歌給予不同的聽眾層次豐富的感受。
廖昌永接到這首《回家的路》演唱邀請時,很快答應。除了與李漢穎、陳道斌多年的好友與合作關係,他對這首歌傳遞的情感感同身受。
作為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一直關注海外疫情發展,因為上海音樂學院有不少留學生、交換生,正在世界各地求學。「我有個學生在疫情嚴峻的義大利,為了回國,經歷了曲折的過程。還有一位在歐洲的交換生,輾轉抵滬後說了一句『回家的感覺真好』,讓我很受觸動。」
4月17日上午,在外交部協調下,從倫敦希斯羅機場起飛的東航臨時航班MU7072安全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演唱這首歌,更像是一次「有感而發」。廖昌永錄製時很快進入狀態,一開始用偏美聲的方式演繹,後來乾脆捨棄技巧直抒胸臆:「不管再遠,中華兒女有個家在等著他們回來。榮耀也好,挫折也罷,有祖國給他們依靠。」
「人在他鄉」的感受,廖昌永很熟悉。
疫情期間,總是飛來飛去的他終於能夠暫停下來。「我16歲的女兒說,從來沒見過爸爸在家待那麼長時間。」空閒時間,他會打掃衛生,下廚做飯。作為四川人,回鍋肉、魚香肉絲、麻婆豆腐這些家鄉菜,他最拿手。「久違了,這種和家人朝夕相處的感覺。疫情下,格外讓人感受到家的溫暖。」
疫情期間廖昌永暫停「飛來飛去」,對《回家的路》這首歌很有感觸
回家的路
作詞:陳道斌、歡歡
作曲:李漢穎
編曲:花 道
演唱:廖昌永
人在他鄉
有時也會覺得孤獨
仰望明月
心裡的思念向誰傾訴
多少次在夢中
踏上歸鄉路
耳畔總會響起媽媽的叮囑
行萬裡路
風景最美還是歸途
不管多遠
總會把那縷鄉愁記住
多少次手捧那
芬芳的故土
我的心感受到愛的溫度
回家的路
歸來的腳步
家中的媽媽盼我千百度
萬水千山
鄉音依然如故
回到媽媽的身旁
讓我更懂得什麼是幸福
回家的路
歸來的腳步
心中的家就在夢不遠處
冬去春來
又見那花千樹
陪伴媽媽的身邊
我知道哪裡是來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