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2月5日(周二)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
立春
萬物復甦,生機漸顯
一年四季,自此開始
按照二十四節氣的排列順序
立春是第一個節氣,又叫「打春」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
雖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區仍會有霜凍出現,少數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
細心地朋友肯定和小姑媽一樣發現了
今年的立春與除夕同一天
Q1:
據專家介紹,農曆己亥豬年除夕和立春巧合在同一天,這種情況並不常見。
百年當中約有3年出現
除夕與立春在同一天的情況:
2019年2月4日
2057年2月3日
2076年2月4日
都是除夕當天逢「立春」,而2038年2月4日、2087年2月3日這兩天都是大年正月初一立春。
Q2:
民間認為,立春與除夕在同一天是很好的,因為立春是一年中第一個節氣,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二者在同一天,猶如陰陽太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更加體現了自然循環的規律。
立 春 習 俗
迎春、打春
從周代起,便有迎春之俗禮。立春之日,天子親率公卿至東郊迎春,祭祀青帝句芒,以祈求豐收。
發展至唐代,又有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等,其意皆在勸農春耕和祈求豐收。
咬春
我國民間有「咬春」的說法,即吃個生蘿蔔消食防病,解除春困,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現在的「咬春」則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卷、嚼蘿蔔之俗。
咬春之俗最早見於晉代,到唐宋時吃春盤春餅之風盛行,傳向民間,更以食餅制菜並相互饋贈為樂。
貼春字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
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
古代新聞現場——立春
在這一集的古代新聞現場中,古靈精怪的小姑媽變身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給70多歲的大表哥,出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
對於立春時節,她是這樣評價的
想知道小姑媽都問了些什麼問題嗎?
我們一起鎖定
新聞頻道《古代新聞現場》
18:00-19:50
聞家姐妹和你不見不散
- 特別鳴謝:散花書院 -
支付寶給大家發紅包啦~
領紅包啦
責編:康勵
編輯:張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