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高句麗小獸林王、廣開土王及長壽王,三王將高句麗推向全盛

2021-01-13 騰訊網

東亞歷史第118篇:朝鮮的三國時代及新羅、高句麗的發展。

原本在朝鮮半島是高句麗一國獨霸數百年,百濟和新羅等不是被高句麗侵略,就是向高句麗入貢稱臣。但是中國勢力的介入,使得朝鮮半島長期以來的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曹魏毋丘儉徵討是高句麗所受的第一個重擊;前燕慕容皝又給高句麗第二次沉重的打擊。在半島南端的百濟國和新羅國於是趁機崛起。

百濟國逐漸吞併原屬馬韓的其他部落國,大幅擴張領土,與高句麗勢力已經不相上下。公元371年(前秦苻堅建元七年),百濟第十三代近肖古王兵臨大同江,大敗高句麗軍隊,佔領平壤城。高句麗故國原王中箭而亡,距離他的死敵前燕慕容氏被滅亡僅有一年時間。朝鮮半島三國之間的慘烈戰爭時代,從此開始來臨。

高句麗第十七代小獸林王繼位,在位時間公元371年——384年,繼位以來面臨了開國以來第三次重大危機,他決定向前秦皇帝苻堅稱臣,取得保護。他也模仿前秦的治國方針,儒法並重,設置太學,頒布律令。高句麗在小獸林王手中,從一個好勇鬥狠的軍國,轉變成一個有法律、有制度、有文化的國家,為後來的拓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大舉進軍東晉,想要統一中國,不料淝水一戰潰不成軍,國家跟著四分五裂。鮮卑慕容垂迅速復興故國,建立後燕,成為遼東的新霸主。高句麗第十九代廣開土王,又稱好太王,中國史書稱高麗安王(公元391——412年在位),又不得不向後燕稱臣納貢,並與盟國新羅一同對付百濟。百濟無力單獨對付兩國聯軍,請倭人渡海助陣,一場四國大戰因而延續了十幾年。

公元395年,中國北方又發生一次決定性的戰爭,後燕十幾萬人在參合陂被北魏的拓跋珪殲滅,國家不久就滅亡了。後燕的殘餘勢力又分裂為北燕和南燕兩個小國。拓跋珪在西方及南方還有很多敵人,無暇東顧,廣開土王因而得以大幅擴張領土。

廣開土王的兒子長壽王(公元413年——491年在位),中國稱之為高麗王連(璉),曾經豎立一塊石碑,以紀念其父的豐功偉績。這個石碑經過一千四百多年後,在清朝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於中國吉林省集安市被發現,稱為「好太王碑」。碑上刻有一千七百多字,敘述好太王徵扶餘、伐百濟,奪取六十四座城,一千多村子;又記載好太王出兵救援新羅,打敗百濟和入侵的倭兵。

長壽王深知高句麗的國力不足以與新興的北魏王朝為敵,因此乾脆在公元427年將國都從遼東往南遷至平壤,以全力經營朝鮮半島。他利用中國南北對抗的局勢,同時對北魏和南朝稱臣,進行兩面外交,確保國家安全。

北魏在太武帝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出兵攻打北燕,北燕昭成帝馮弘逃入高句麗。北魏要求長壽王交出馮弘,長壽王雖然拒絕了,但兩年後卻藉故將馮弘殺死。沒想到在二十幾年後,馮弘有一個孫女被北魏選為皇后,成為掌握北魏軍政大權的文明太后。長壽王活到九十八歲,實在是長壽,到文明太后掌權還活著,因而還得對文明太后稱臣。不過文明太后一心一意專注治理國家,進行改革,對外以和平為主,極為尊重鄰國國君,也不曾過問當年長壽王殺死其祖父一事。

長壽王在位第六十三年(公元475年)大舉進攻百濟,攻陷百濟都城南漢山城,殺死百濟蓋滷王,終於報了當年故國原王死難的深仇大恨。此時的高句麗版圖,西起遼河,東到大海,南自漢江,北迄松花江,是高句麗的全盛時期。

相關焦點

  • 隋唐死敵,高句麗大有來頭!
    兩晉時期,慕容鮮卑崛起,對高句麗形成了新的威脅。342年,前燕王慕容皝領兵四萬討伐高句麗,故國原王高斯由率領五萬多人迎戰前燕軍,這次戰爭堪稱是毌丘儉討伐東川王的翻版,故國原王大敗虧輸。前燕軍趁勝攻陷丸都,掘開故國原王父親美川王的陵墓,帶走美川王的屍骨,並搶走高句麗歷代國王積累的財富,掠走男女五萬餘口,焚毀丸都城而班師。
  • 古代歷史,「高宮」高句麗第六世王稱太祖
    高句麗太祖王,又稱國祖王,是高句麗第六世王。姓高,名宮,小名樸漱。其父名再思,官古鄒加,是高句麗第二世儒留王的小兒子。母為扶餘人。長大以後,勇壯兇虐,經常驅使高句麗人四處攻掠,老百姓都很懼怕和怨恨他。高句麗第五代慕本王,是個暴決不仁的奴隸主總頭目。他坐著時,經常把人當坐墊。躺著時,以人為枕頭。如果被坐枕的人稍一動,立刻就會被他殺掉。臣下見他如此殘忍,偶有勸諫,他便用箭射擊,拒絕臣下意見。結果,搞得天怒人怨,在他執政第六個年頭時,被身邊的侍臣杜魯殺死。
  • 歷史上消失的民族——濊貊族與他們建立的扶餘、百濟、高句麗
    四、高句麗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 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後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餘,建立高句麗。
  • 高句麗滅亡前 唐王朝 對高句麗的管理
    在高句麗和唐王朝的關係部分中,我們曾談到高句麗的「稱臣納貢」和唐王朝對高句麗王的冊封,表明高句麗和唐王朝最終確立了臣屬關係,時間是在唐王朝建立之初。褚遂良曰:『莫離支拭其君,九夷所不容,今將討之而納其金此部鼎之類也。』上從之。」可知拒納高句麗的朝貢是褚遂良的建議。唐王朝第二次拒絕高句麗的朝貢是在貞觀二十年(646)十月。當時,唐太宗親率大軍兵伐高句麗未能全勝,唐太宗回到長安後高句麗王和莫離支遣使前來謝罪,「並獻二美女。太宗謂其使曰:『歸謂爾主,美色者,人之所重。爾之所獻,信為美麗。
  • 高句麗、高句驪、句麗、句驪,這幾個詞之間的關係
    為將其區分,前者因為其統治者姓高,學界一般以「高氏高麗」稱之;因為後者其統治者姓王,便以「王氏高麗」稱之。因為兩個政權都名為高麗,後人或以為二者有前後相繼的關係,或將其混為一體,致使人們對高句麗歷史的認識產生極度混亂,而實際上它們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政權。
  • 神秘的國度——高句麗
    高句麗,活躍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的少數民族。我國先秦古籍《逸周書·五會篇》記載:「北方臺正東高夷。」後世學者孔穎達註疏云:「高夷,東北夷高句麗。」狩獵的高句麗武士圖夫餘國太子帶素,金蛙王嫡出之子,朱蒙的兄弟。朱蒙有才幹,善帶兵,在諸王子中比較出類拔萃。這當然威脅到了他兄弟帶素繼承王位的錦繡前程。
  • 高句麗明明是中國的,為什麼總有人把高句麗的歷史推送給韓國呢?
    第一:高句麗與韓國人有一些淵源關係中國東北有三大少數民族族系,分別是肅慎族系、穢貊族系和東胡族系,肅慎族系後來發展為女真族和滿族,東胡族系發展為鮮卑人和蒙古人。高句麗壁畫高句麗政權是扶餘王子朱蒙建立的,這個政權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在魏晉南北朝之際,高句麗政權迅速發展壯大,但受到鮮卑慕容部建立的三燕政權(北燕、後燕、南燕)的壓力,不得不尋求向朝鮮半島發展自己的勢力範圍
  • 昔聞鴨綠水,今訪集安城:往事越千年,高句麗遺址領略吉光片羽
    而與我同樣單倍群的高句麗,可能與我的祖先有關係……越想越多,高句麗三個字縈繞心頭,於是,我也有了一訪集安的念頭,那裡有許多高句麗遺址。望著窗外,我在想,當年的高句麗為什麼把都城都建在鴨綠江流域的山城,恐怕考慮到江水的飲水便利、交通便利、運兵便利和天塹作用。一路所見,千溝萬壑,縱橫交錯,這裡就是當年高句麗生活繁衍的地方。鴨綠江流域,偏居東北地區的東南隅,是中國北方少見的暖溫帶溼潤型氣候區,森林茂密,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極適發展農業,先後孕育了穢貊、高句麗和渤海等古代農耕民族。而高句麗的第二座都城,就位於號稱吉林小江南的集安。
  • 高句麗是如何跨過鴨綠江的?
    所以高句麗人在「獨漢以強亡」的兩漢年間,卻初步奠定了高句麗政權的基礎。王莽於公元9年篡位建立「新朝」,惹得國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周邊異族也開始叛亂。朱蒙也不甘寂寞,發起了反叛行動,不料實力太弱,很快就被王莽的將領嚴尤誅殺了,餘下的高句麗人馬上歸降。王莽直接將高句麗改名為「下句驪(麗)」。
  • 中國歷史裡的高句麗文明,它遺留的這三項瑰寶,燦爛輝煌
    文獻記載中的長壽王「任貌魁傑志氣豪」,繼承了父親好太王創下的基業,繼續開拓疆土為向朝鮮半息南部發展,把都城遷到了平壤。高句麗政權在長壽王時期達到了鼎盛,成為東北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作為高句麗的王陵,將軍墳最具代表性,它是中國現存最為宏偉的古墓之一。
  • 高句麗遺址考古發掘與遼東地區古代歷史研究
    另外根據考證,所謂的"將軍墓"應為高句麗第20代君主長壽王之墓(也有日韓學者判斷為第19代君王好太王之墓)。3、 高句麗考古成果對遼東古史研究的推動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碑:高句麗第20代王長壽王為其父親好太王所制高句麗考古成果對於本地區古史研究的推動,首先就在於為對高句麗政權實際情況的研究提供佐證。
  • 高句麗是誰建立的國家?
    這塊石碑由一塊巨大的天然角礫凝灰巖石雕琢而成,石碑上的文字提到了「高句麗」的始祖,碑文說,始祖「出自北夫餘,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傳說天帝的兒子叫解慕漱,他乘坐五龍車來往於天地大海之間。解慕漱看到河伯女兒柳花就把她搶來做妻子。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叫「朱蒙」,也有叫「鄒牟」,這就是高句麗的建國者。朱蒙原本是北夫餘人。
  • 以隋朝的強大,為何三徵高句麗還會失敗?
    其中有一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窮兵黷武,他曾三次徵伐高句麗,而這三次遠徵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無盡的苦難。隋朝的周邊當時只有高句麗還沒有臣服,這讓自認為文全武德的隋煬帝分外不高興。 隋煬帝為了徵伐高句麗,很早就開始準備了。他讓天下各地飼養戰馬,以供養軍隊,還提升賦稅作為軍資。
  • 東北的民族與國家(17)——高句麗與高麗
    卵生、南下、渡水、建國,高句麗的這個始祖傳說與夫餘建國者「東明」的傳說如同一轍。另據《魏書》記載:「(朱蒙)其父為夫餘,母為夫餘王侍婢,遭嫉恨南逃,建國稱王。」由此可見,高句麗的先祖朱蒙,來自於夫餘。《漢書·王莽》中有記,在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高句麗侯朱蒙被誘殺後,王莽下令將「高句麗」改為「下句麗」。公元14年,朱蒙之子琉璃王攻佔了高句麗縣後,正式定國號為「高句麗」。這裡的資料表明,在公元14年之前,高句麗並未建國,其地位只是受封於漢的一個「侯」。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武帝滅朝鮮,以高句驪(麗)為縣。」
  • 高句麗發動戰爭導致滅亡
    高句麗發源於中國吉林省一帶,長達700多年的中大型國家。高句麗由於擴張與集權化,導致與中原的戰爭不斷。在598年,高句麗引發第一次與隋朝的戰爭。隋朝開始認識到高句麗是中原潛在的邊患。隋朝百萬水陸大軍侵略高句麗3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由於隋朝與高句麗戰爭爆發導致隋朝滅亡。在武德二年,高句麗君主榮留王高建武就派使者朝貢於唐朝。使高句麗與唐朝之間保持了20多年和平友好關係。貞觀16年,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殺死榮留王高建武。
  • 高句麗之戰與唐朝的東亞戰略
    朝鮮半島各政權,尤其是與唐近在咫尺的高句麗,始終密切關注著唐廷的意圖。唐於七世紀二十年代末攻滅東突厥後,朝鮮半島各政權的憂慮進一步加深,它們擔心唐廷下一步可能會將注意力轉向半島。628年,高句麗榮留王首先匆忙遣使來到長安,祝賀唐軍大捷。使者還向唐廷獻上了高句麗地圖,這意味著高句麗臣服於唐朝。
  • 這座城市曾經是高句麗的美麗都城,有「塞外小江南」之稱!
    集安位於吉林省東南邊陲,東南以鴨綠江為界,與朝鮮共和國的滿浦市和慈城、楚山、渭源三郡隔江相望,長白山系的老嶺山脈,宛如一條巨龍穿境而過橫貫全境,蜿蜒200餘千米,將集安分隔為南北兩半,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擋住了北來的寒風。於是當嶺南春意盎然時,嶺北依然冰封雪舞,一派北國風光。
  • 一山不容二虎,從中國古代的分分合合,淺析高句麗的崛起與消亡
    主要由濊貊族和扶餘族構成,後來在徵服和融合過程中,又吸收了一部分靺鞨人、三韓人和古朝鮮遺民。高句麗後來還改了名稱,和後來的高麗王朝一樣,也叫高麗,史學家為了區分兩者,就將前高麗稱為高句麗。此後高句麗一方面為了避開曹魏,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朝鮮半島南端新羅和百濟的控制,便將都城南遷到了平壤。
  • 感受古高句麗文化的美妙,美麗集安等著你
    長壽王陵,又稱將軍墳。建於5世紀初,是高句麗第二十代王長壽王之陵。陵墓為方壇階梯石室墓,以精琢花崗巖壘砌而成。階壇7級,共用石材1146塊。墓頂以50餘噸巨石封蓋,墓基環周有11塊重10餘噸的巨石倚護。因結構設計考究,工藝精湛,被譽為「東方金字塔」。
  • 高句麗的歷史由來及傳說
    高句麗:並未遠去的鼓角爭鳴在我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奇異的故事:一個不堪日照的女子,曾經拼命躲避陽光的照射,可她越是躲避,那縷直勾勾的陽光就越是不依不饒,最終她還是被陽光「逐而照之」,並因此有孕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