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歷史第118篇:朝鮮的三國時代及新羅、高句麗的發展。
原本在朝鮮半島是高句麗一國獨霸數百年,百濟和新羅等不是被高句麗侵略,就是向高句麗入貢稱臣。但是中國勢力的介入,使得朝鮮半島長期以來的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曹魏毋丘儉徵討是高句麗所受的第一個重擊;前燕慕容皝又給高句麗第二次沉重的打擊。在半島南端的百濟國和新羅國於是趁機崛起。
百濟國逐漸吞併原屬馬韓的其他部落國,大幅擴張領土,與高句麗勢力已經不相上下。公元371年(前秦苻堅建元七年),百濟第十三代近肖古王兵臨大同江,大敗高句麗軍隊,佔領平壤城。高句麗故國原王中箭而亡,距離他的死敵前燕慕容氏被滅亡僅有一年時間。朝鮮半島三國之間的慘烈戰爭時代,從此開始來臨。
高句麗第十七代小獸林王繼位,在位時間公元371年——384年,繼位以來面臨了開國以來第三次重大危機,他決定向前秦皇帝苻堅稱臣,取得保護。他也模仿前秦的治國方針,儒法並重,設置太學,頒布律令。高句麗在小獸林王手中,從一個好勇鬥狠的軍國,轉變成一個有法律、有制度、有文化的國家,為後來的拓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大舉進軍東晉,想要統一中國,不料淝水一戰潰不成軍,國家跟著四分五裂。鮮卑慕容垂迅速復興故國,建立後燕,成為遼東的新霸主。高句麗第十九代廣開土王,又稱好太王,中國史書稱高麗安王(公元391——412年在位),又不得不向後燕稱臣納貢,並與盟國新羅一同對付百濟。百濟無力單獨對付兩國聯軍,請倭人渡海助陣,一場四國大戰因而延續了十幾年。
公元395年,中國北方又發生一次決定性的戰爭,後燕十幾萬人在參合陂被北魏的拓跋珪殲滅,國家不久就滅亡了。後燕的殘餘勢力又分裂為北燕和南燕兩個小國。拓跋珪在西方及南方還有很多敵人,無暇東顧,廣開土王因而得以大幅擴張領土。
廣開土王的兒子長壽王(公元413年——491年在位),中國稱之為高麗王連(璉),曾經豎立一塊石碑,以紀念其父的豐功偉績。這個石碑經過一千四百多年後,在清朝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於中國吉林省集安市被發現,稱為「好太王碑」。碑上刻有一千七百多字,敘述好太王徵扶餘、伐百濟,奪取六十四座城,一千多村子;又記載好太王出兵救援新羅,打敗百濟和入侵的倭兵。
長壽王深知高句麗的國力不足以與新興的北魏王朝為敵,因此乾脆在公元427年將國都從遼東往南遷至平壤,以全力經營朝鮮半島。他利用中國南北對抗的局勢,同時對北魏和南朝稱臣,進行兩面外交,確保國家安全。
北魏在太武帝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出兵攻打北燕,北燕昭成帝馮弘逃入高句麗。北魏要求長壽王交出馮弘,長壽王雖然拒絕了,但兩年後卻藉故將馮弘殺死。沒想到在二十幾年後,馮弘有一個孫女被北魏選為皇后,成為掌握北魏軍政大權的文明太后。長壽王活到九十八歲,實在是長壽,到文明太后掌權還活著,因而還得對文明太后稱臣。不過文明太后一心一意專注治理國家,進行改革,對外以和平為主,極為尊重鄰國國君,也不曾過問當年長壽王殺死其祖父一事。
長壽王在位第六十三年(公元475年)大舉進攻百濟,攻陷百濟都城南漢山城,殺死百濟蓋滷王,終於報了當年故國原王死難的深仇大恨。此時的高句麗版圖,西起遼河,東到大海,南自漢江,北迄松花江,是高句麗的全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