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楷小楷俱佳,文徵明他們都不行,為什麼只有他搞定了?

2020-11-27 騰訊網

總第一八六五期;歡迎關注。

明代是楷、行、草特盛的時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明代書家寫行草書可小可大,小如日常的書信、文稿,大如丈二長軸,皆能縱橫如意。楷書則特擅小楷,不能大楷。如文徵明、王寵、 黃道周諸家,小楷皆極精工古雅,大楷則極為少見。又如王鐸,小楷古雅有則,大揩則生硬非常,雖別有拙樸之趣,但畢竟和行草、小楷相去遠甚。從宏觀上看,似乎可做一個判斷:明人不擅大楷

但是,在明季書壇,董其昌是一個特例。董其昌自詡「最得意在小楷書」(《畫禪室隨筆》卷一),固然是甘苦自知,不過他的大楷和小楷並無懸殊的落差。傳世《千字文》《萬歲通天帖跋》《五經一論冊》《陰符經府君碑卷》等為楷書小字,《崔子玉座右銘軸》《晁文元公語軸》《我行其野軸》《仿顏真卿軸》等為楷書大字,具足高韻。

董其昌《楷書崔子玉座右銘》軸 上海博物館藏

在明代,為什麼會出現小楷獨盛的現象?董其昌又為何能夠一枝獨秀,打通大楷和小楷?

不參死句參活句

以上問題可能涉及很多因素,而有一重要因素恐怕是不能忽視的,那就是小楷刻帖失真而晉唐墨跡難以獲見。

若論小楷,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等魏晉法帖歷來為無上範本,明人對此用功最深。然而,魏晉名家真跡流傳極少,所傳者大多為刻在棗木版上或石版上的刻帖。古人無影印技術,除雙鉤響搨之外,摹勒上石然後製作拓本是最為常見的複製手段。

法書墨跡經過刀刻,總有或多或少的失真,而失真的影響對於小楷而言尤為嚴重。之所以如此,是由於刀刻最易失卻精微之處。若是較大的字,細微之處有損,或無損於大局,而小楷點畫本來精微,又如何耐得損傷。

董其昌小楷《五經一冊論》局部(點擊圖片查閱全文)

小楷刻帖最難保留原初的筆法,董其昌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一現象。他說:「餘少時為小楷,刻畫世所傳《黃庭經》《東方贊》。後見晉唐人真跡,乃知古人用筆之妙,殊非石本所能傳。」(《書月賦後》,《畫禪室隨筆》卷一)又說:「小楷書乃致難,自臨帖者只在形骸,去之益遠。當由未見古人真跡,自隔神化耳。宋時唯米芾有解,至今如阿閦一見也。」(《書小楷冊題後》,《畫禪室隨筆》卷一)只有有緣得見晉唐人墨跡,才能看透小楷刻帖失真的現象。在董其昌看來,能從真跡悟入筆法的,米芾之後便再無來者了。

既然刻帖中的小楷與墨跡相去甚遠,那麼應當如何學習魏晉小楷?刻帖是否還有臨習的價值?

董其昌將學書比作參禪,須參活句而不參死句,真跡為活句,棗石為死句。在他看來,如果二者合參,死句亦可成活句。「學書者既從真跡得其用筆用墨之法,然後臨仿古帖,即死句亦活,不犯刻畫重儓之誚,方契斲輪之意。」(董其昌《墨禪軒說寄吳周生》,見吳升《大觀錄》卷九)文中「重儓」,意為奴婢之奴婢。刻帖已與真跡隔了一層,模擬刻帖,豈非去真跡逾遠?

明代書家擅小楷,但多從刻帖取法。墨跡上石,經過刀刻和反覆捶拓,筆畫形態會從飽滿變得單薄,筆畫與筆畫的搭接會從緊密變得疏鬆,結構也因此從茂密而變得鬆散。

文徵明、王寵堪為明代小楷書之代表人物,文徵明點畫細而直,王寵點畫鈍而短,皆取法並強化了刻帖中的某些特徵。文徵明、王寵以刻帖的形態追摹魏晉小楷,自然是「誤讀」了魏晉小楷,不過,也因著這種「誤讀」,他們將刻帖中的趣味發揚到了紙上,從而創造了別樣的境界。這種取法路徑和董其昌從真跡悟入而與刻帖相參是大為不同的。

王寵小楷《南華真經》局部(點擊圖片查閱全文)

大小貫通須得勢

不同的取法路徑導致不同的小楷書法格調,文徵明細勁精嚴,王寵含蓄空靈,董其昌恬淡生動。

諸家不必以高下相判,因為並不能簡單以是否符合魏晉墨跡的真相來衡量書法水準。然而,如果不能逼近真實的晉唐筆法,打通大楷和小楷就會顯得困難重重。

細審敦煌六朝隋唐寫本以及王僧虔《太子舍人帖》、智永《真草千字文》等名家墨跡,小字與大字雖然不能無異,但用筆的肌理並無二致。試將六朝隋唐寫經墨跡展大臨寫,從小字到大字的過渡是非常自然的。如果將《樂毅論》《黃庭經》等小楷刻帖展大臨寫,若無將死句參為活句的功夫,則異常艱難。

董其昌亦有類似的體驗,並從而悟得大字、小字貫通的要領

他說:「往餘以《黃庭》《樂毅》真書為人作榜署書,每懸看轍不得佳。因悟小楷法,使可展為方丈者,乃盡勢也;題榜如細書,亦跌宕自在,惟米襄陽近之。襄陽少時不能自立家,專事摹帖,人謂之集古字,已有規之者曰:須得勢,乃傳。正 謂此。」(《書舞鶴賦後》,《畫禪室隨筆》卷一)

董其昌小楷《鶴舞賦》局部

小楷可以展大才是好的小楷,榜書如小字般跌宕自在才是好的大字。刻帖裡的小楷是不足以直接展大的,那麼,大字和小字怎樣才可以貫通?恰如文中所云——「須得勢」

所謂「得勢」,貴在點畫氣脈連貫,筆筆相承,字字呼應。筆勢和筆形密切相關,小楷既經刀刻與反覆捶拓,已與原初的點畫形態相距甚遠,固然呈現出一種新的審美趣味,但是原本蘊含於點畫中的筆勢悄然隱退了。追摹刻帖,固然可以成就一種新的小楷風格,但是如果放大書寫,就難免捉襟見肘。「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蘇軾語),與支離的小楷刻帖很難打通。

董其昌品評王寵說:「近代王雅宜一生學永興書,獨於發筆不似,若其形模,已十得六七矣。」(《石渠寶笈續編·淳化軒·董其昌臨破邪論》)起筆處不能與古人相似,自然影響到筆勢,因為起筆承上筆,收筆啟下筆,對於筆勢的連貫是極為重要的。

棗木趣味成就了文徵明和王寵的小楷,但是也為大字和小字的貫通平添了一重障礙。若要會通大楷和小楷的筆法,先須「得勢」,而這有賴於體察晉唐墨跡的機緣和功夫。

董其昌有緣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並自詡「吾書無所不臨仿」(《畫禪室隨筆》卷一),所見廣而所悟深,故能深入晉唐筆法,大字、小字一以貫之。在刻帖盛行的明代書壇,董其昌能夠兼擅楷書大字與小字,深層的原因在於他扮演了晉唐筆法傳燈者的角色。

董其昌小楷《五經一冊論》局部(點擊圖片查閱全文)

辨明刀筆有同音

董其昌的書法與書學觀念影響深遠。清人楷書,若論筆法鮮活,深得晉唐古意,首推劉墉、王文治,二人皆深受董其昌的影響。包世臣評劉墉為「華亭高足」,而劉墉亦許其「一語道破」(包世臣《書劉文清四智'頌後》,《藝舟雙楫》卷六)。

王文治對董其昌的推崇則可謂無以復加:「餘嘗謂晉人書如如來禪,唐人書為菩薩禪,宋人書為祖師禪。自晉而後,雖宗風不墜,然無有敢稱佛者矣。惟明董文敏,深證書禪,直入自在神通,遊戲三昧,其殆闢支佛乎?」(《快雨堂題跋》卷五)

乾嘉以後,法書墨跡盡歸內府,而取法漢碑與南北朝碑之風漸盛,碑學由此興焉。鄧石如、趙之謙、康有為諸家楷書沉雄古樸,清代楷書遂另開一番局面。不過,追摹刻帖者,精於大楷者少;追摹魏碑者,精於小楷者少。從取法刻帖到取法碑石,儘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囿於刀刻而少見六朝隋唐墨跡,則是二者共同的問題所在。刻帖之形細而散,其勢難以施於大字,金石之貌遲而澀,其勢難以施於小字。若要通貫楷書大字、小字,問題的關鍵依然是「須得勢」。

隨著百年來魏晉簡牘、敦煌寫本、西域殘紙等書跡的出土,以及博物館制度的建立、影印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見到大量六朝隋唐楷書墨跡。而董其昌從真跡領悟筆法進而與刻本相參的書法觀念,也在新的歷史語境下得到了迴響。

董其昌小楷《五經一冊論》局部(點擊圖片查閱全文)

董其昌力辨小楷刻帖失真,啟功先生亦云:「宋刻匯帖,如《黃庭經》《樂毅論》《畫像讚》《遺教經》,等等,點畫俱在模糊影響之間,今以出土魏晉簡牘字體證之,無一相合者,而世猶斤斤於某肥本、某瘦本、某越州、某秘閣。不知其同歸棗石糟粕也。」(《論書絕句》第十一首)又說:「棗石上辨小楷,如蚊睫操刀,只成諧喻」(《論書絕句》第五十一首)。

董其昌倡導從真跡得筆法,進而將刻帖之「死句」激發為「活句」,啟功先生所說「運筆要看墨跡,結字要看碑誌」(《論書札記》)、「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論書絕句》第三十二首)亦有相似的理趣。董其昌的論說是對明代追摹刻帖之風的回應,啟功先生則進一步回應了清代的碑學,刀筆之辨因而獲得了新的內涵。

從米芾的「石刻不可學」,到啟功先生的「透過刀鋒看筆鋒」,董其昌的書學無疑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關鍵作用。

原題:《刀筆相參,大小一貫——對董其昌楷書及取法路徑的思考》作者:鄧寶劍(《中國書法報》258期3版)

相關焦點

  • 文徵明《小楷千字文》,如此精妙的字,不知下了多少年功夫!佩服
    文徵明《小楷千字文》他們二人,一人是自幼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人群中永遠都是最拔尖、最高調的那一個。文徵明《小楷千字文》這兩個人的人生境遇和人生軌跡可以說是天壤之別,但是最後的結局卻是二人都名留青史,甚至是後者的成就更大
  • 文徵明《小楷千字文》,這麼精妙的字,不知下了多少年功夫!佩服
    文徵明《小楷千字文》他們二人,一人是自幼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人群中永遠都是最拔尖文徵明《小楷千字文》這兩個人的人生境遇和人生軌跡可以說是天壤之別,但是最後的結局卻是二人都名留青史前者如同曇花一現,後半生坎坷潦倒,去世時只有54歲,後者則是後期勃發,最終熬成一代宗師,詩、文、書、畫俱佳,人稱「四絕全才」,享年89。說到這裡,大家一定猜出這兩位名家是誰了,前者是唐伯虎,後者則是文徵明。
  • 文徵明這件小楷非同一般
    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懷素自敘帖》真跡後有文徵明用小楷書寫此段題跋以及文彭用小楷書寫《自敘帖》釋文的刻本。二、文徵明題跋中涉及的《懷素自敘帖》版本考論對於懷素《自敘帖》的版本,文徵明在題跋中多有涉及,題跋中稱「曾空青跋語謂:『世有三本。而此本為蘇子美所藏』。」
  • 文徵明晚年小楷:花開幾朵?
    從十九歲至五十四歲(1488-1523)期間,文徵明學書經歷了漫長而紮實的準備階段。待詔期間,大量的謄錄、修訂工作使他得以廣博古文經典,為晚期小楷的成熟打下基礎。 嘉靖五年(1526)文徵明辭官返吳,思想上的解放,使他真正進入文藝創作繁盛期,小楷書風在融合眾家的基礎上直入鐘王之妙,成溫純精絕之境。
  • 文徵明的小楷書法出名,行草也遒勁流暢,比唐伯虎的好太多了
    文徵明是四大才子之一,可能他的名氣並沒有唐伯虎那麼大,但研究書法的人都對他的書法表示了非常高的認可度,甚至形容四大才子之中,就只有他的文徵明最的造詣了。文徵明的小楷書法出名,但他的行草遒勁流暢,比唐伯虎的好太多!
  • 文徵明這件小楷非同一般
    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懷素自敘帖》真跡後有文徵明用小楷書寫此段題跋以及文彭用小楷書寫《自敘帖》釋文的刻本。二、文徵明題跋中涉及的《懷素自敘帖》版本考論對於懷素《自敘帖》的版本,文徵明在題跋中多有涉及,題跋中稱「曾空青跋語謂:『世有三本。而此本為蘇子美所藏』。」
  • 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才是天下第一小楷?
    前段時間,筆者撰文介紹鍾紹京小楷《靈飛經》,文中提到,《靈飛經》有天下第一小楷的美譽,就有朋友在後面留言道,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才是天下第一小楷。人們常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不過,文徵明的小楷《草堂十志》倒是值得重點推介一下。就我個人的喜好來說,我是特別偏愛文徵明的小楷書法的,簡直就是迷戀,也曾經用心地臨習過一段時間。可是,自己喜歡的、迷戀的,並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感覺自己並沒有學習到文徵明小楷的好處,反倒是有了不好的影響,後來就果斷地放棄臨寫了。
  • 文徵明泥金小楷《金剛經》,精美絕倫!
    小楷泥金《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明代,文徵明,絹本泥金,立軸,縱116釐米,橫31釐米,遼寧省博物館藏。小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文徵明87歲高齡用泥金書寫而成。《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法本是最早也流傳最廣的譯本。
  • 明代書法家文徵明小楷《跋右軍​十七帖​》欣賞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也作璧),後來又改字徵仲,祖籍衡山,自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齋名停雲館。長洲(今蘇州)人,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文徵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文徵明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
  • 大楷和小楷的區別是什麼?
    大楷和小楷雖然風格和技法都不一樣,但是區分二者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大小啊。一般我們現在說的大楷就是在5-9平方釐米之間,小楷一般在2平方釐米以內,介於他們之間的可以叫中楷,比大楷更大的應該就叫榜書了。小楷和大楷其實在結構上是差不多的,只是小楷由於小,對於用筆的精細程度要求更高,字越小,要求結構越舒展、開朗,這樣寫出來的小楷才氣韻生動、活潑。文徵明《停雲館帖》中說:「小字貴開闊,字內間架宜明整開闊,一如大字體段,諸美皆具也。」
  • 說學書法臨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
    近期寫了幾篇小楷,趁著手熱,乾脆把計劃裡想寫的幾個小楷帖子一股腦兒地接著寫下去,按順序,現在該輪到寫文徵明了。文徵明,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鑑藏家。他行、草、隸、篆各體皆工。但在他的各體書中,最為人看重、藝術成就最高的是小楷。時有「小楷名動海內」之譽。他的小楷清勁秀雅,「深得智永筆法」。
  • 十大小楷之文徵明《落花詩十首》
    文徵明《落花詩十首》局部文徵明《落花詩十首》局部文徵明《落花詩十首》局部文徵明《落花詩十首文徵明《落花詩十首》局部文徵明《落花詩十首》局部文徵明《落花詩十首》局部文徵明小楷《落花詩十首》,是文徵明抄錄沈周因老年喪子,為寄託哀思所賦的《落花詩》十首。
  • 文徵明小楷《琴賦》,有靜氣
    文徵明(1470-1559),明代傑出書畫家。名壁,字徵明,後以 字行,改字徵仲,號稀奇山,停雲生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授翰林待詔,故稱「文待詔」。聰穎博學,詩、文、書、畫都名聞一時。畫學沈周,兼有李唐、吳 仲圭、趙孟頫、黃公望筆法。畫山水、人物、花卉都極出色。畫風細緻溫雅,筆墨精銳,氣韻神採,獨步一時。
  • 說學書法之臨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
    近期寫了幾篇小楷,趁著手熱,乾脆把計劃裡想寫的幾個小楷帖子一股腦兒地接著寫下去,按順序,現在該輪到寫文徵明了。 文徵明,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鑑藏家。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四絕」,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
  • 文徵明71歲小楷,寫的如此玲瓏剔透
    文徵明71歲小楷《跋唐閻立本畫蕭翼賺蘭亭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文徵明小楷書法局部大圖欣賞嘉靖十九年,歲在庚子十一月朔,長洲文徵明書時年七十又一
  • 文徵明小楷精到細膩,堪稱明朝第一,該如何臨?
    在明朝吳門的文壇、藝壇,文徵明都堪稱翹楚。他不僅是書畫家,還是文學家、鑑藏家、詩人。在繪畫上,他是明四家之一;在文學方面,他亦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為吳中四才子。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之一文徵明在書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在當時幾乎是無與倫比的,他在書法上於各體都有涉獵,且成就不凡。其中,他尤其以行書和小楷為最擅。
  • 84歲還能寫精美絕妙的小楷長卷?文徵明做到了!
    徵明的小楷大都寫得閒雅自在、清麗端莊、妍媚舒展、溫潤秀勁,美妙不可方物。在文徵明傳世的眾多小楷書法墨跡裡,《盤谷敘》就顯得比較另類。文徵明的小楷《盤谷敘》,為紙本長卷,縱15.8釐米,橫129.7釐米(現藏於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文徵明晚年84歲時所作。《盤谷敘》的書法風格是粗獷豪放的,是老辣勁健的,是灑脫自在的,是率真自然的,是欹側峻利的。
  • 文徵明《小楷千字文》拓本,一筆不苟,極見敬謹之心境
    文徵明《小楷千字文》拓本,著錄於《契蘭堂帖》,嘉靖戊申(1548年)四月十日書於玉磬山房,徵明時年七十有九。文徵明一生的小楷書法學習和創作大體上分為三個時期;五十歲以前廣博學習的時期,五十至六十歲融會貫通的時期,六十歲以後成熟和發展的高峰期。據《明史》本傳記載,在「郡學」念書時,同學們多背著老師玩樂,他卻埋頭臨寫《千字文》,每日多達十本之多。
  • 文徵明這幅小楷,是六十歲那年寫的!
    文徵明的小楷特別精細工整,主要來源於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法度謹嚴、筆鋒勁秀、體態端莊,風格清秀俊雅,晚年八十歲以後的小楷,尤其見功夫。
  • 文徵明小楷《四山五十詠》精拓欣賞
    文徵明特別喜愛小楷,以畢生精力潛心於小楷之中,自得頗多,成就也最高。這篇是他在88、89歲時為蔡汝楠所寫《四山五十詠》,精工細緻,筆畫挺直勁健,結體嚴謹而不失虛和舒坦。如此高齡還能寫出如此精到的小楷,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