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居安思危,也是防止物極必反的智慧

2020-12-04 墨書國學

國學文化《菜根譚》:居安思危,也是防止物極必反的智慧。

世界是千變萬化的,這是一個不變的規律,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遠的持續一個狀態。一定是在一個不斷起伏的過程中前進的,有高有低,有起有伏,有成也有敗。

一個人除了在努力的一個過程中全力以赴之外,還需要在得到一些成就的時候未雨綢繆,防止一些事情隨時變化,做好隨機應變的準備。

大多數人在一件事情特別的成功,一個人生特別得意的時候,容易得意忘形,而喪失了隨機應變的能力,最後也走上了一些騎虎難下的狀態,這都是不應該看到的局面。

國學文化《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進步處便思退步,庶免觸藩之禍。著手時先圖放手,才脫騎虎之危。

這事情進展順利的時候,要想好退路,才能夠避免進退兩難的一種災難。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先做好失敗的打算,才能避免騎虎難下的危險。

就好像我們所說的,凡事都有一個規律存在,這個規律就是有高有低,有起有伏的人生過程。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未雨綢繆,一定要提前計劃好每一步,等你做好成功的打算,也要做好失敗的打算。明白在失敗之後你的退路在哪裡,如果說你不懂得這一個規律,在事物進展順利的時候,還不知道未雨綢繆。當有一天物極必反的時候,那一些潛藏的危機不斷的出現,才後悔不已。

就好像有一句古語叫做: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這也是一個物極必反的道理,什麼事情都不可能永遠持續一個狀態,當你成功順利的時候要未雨綢繆,就是防止有一天危機的發生,規勸世人,凡事做到適可而止。

現在有一個商業場上的大佬,他就是非常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在順境的時候,他懂得功成身退,在別人的眼裡,他現在正是事業成功如日中天的時候,而他卻選擇退卻,這個才是一個真正的智者。

因為,一個人一生永遠不可能都保持這樣一種優秀的狀態,他一定會走下坡路。如果說他被動的等到走下坡路的時候才去退位,那麼一切都為時已晚,懂得適可而止,懂得功成身退,才能知足常樂。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機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記再加一愵。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當一個人事業成就達到頂點的時候,就好像水快要流出來了一樣,千萬不能多加一滴了。當一個人在危難關頭的時候,就好像木頭快要折斷一樣,這個時候就不能施加壓力了。

而是做到適可而止,也要做到時常自省,很多人有的時候有這種想法。比如說,在成功順利的時候,經常思考自己身上的錯誤。不要在得意的時候,得意忘形,驕傲自滿,方是智者。

本文由國學人生原創,您對於這樣一句國學智慧怎麼理解的呢?

相關焦點

  • 《菜根譚》大智慧:立身處世,牢記四句天規,遠離小人算計!
    《菜根譚》大智慧:立身處世,牢記四句天規,遠離小人算計!____《菜根譚·概論》譯文:身居富有和權貴的地位時,要了解貧家的痛苦艱難;正值青壯年身體健康時,要想到年老身體衰弱以後的悲哀。人生難得的是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每個人都應當有危機意識,身處順境時要警惕到不利的因素,避免不好的事情發生。當然,不受名利的誘惑,果斷地放棄眼前的利益,也是需要很大勇氣和魄力的。
  • 《菜根譚》:人生最好的智慧,是防止小人近身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飢則附,飽則揚,燠則趨,寒則棄,人情通患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飢餓潦倒時就去投靠人家,富裕飽足時就遠走高飛,看到富貴人家就去巴結,看到人家衰敗貧窮就掉頭而去,這是一般人都會有的通病。
  • 《菜根譚》:以中庸處事,避免物體必反,才是一種智慧
    國學文化《菜根譚》:以中庸處事,避免物極必反。世間萬物都是相輔相成的,任何事物都以兩個不同的層面存在。就好像動靜,好壞,都是這樣的一個道理,很多人總是極端的去追求自己期望的圓滿美滿,看似好的一面,但是殊不知,物極必反,太過於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個壞的思想。在《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好動者,雲電風燈;嗜 寂 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
  • 重讀《菜根譚》三二、居安思危,處亂思治
    重讀《菜根譚》三二、居安思危,處亂思治居卑而後知登高之為危,處晦而後知向明之太靄;守靜而後知好動之過勞,養默而後知多言之為躁。注釋居卑:指處於地位低的地方,也有地位卑微或官職卑微的意思。《孟子·萬章下》:「辭尊居卑,辭富居貧。」
  • 菜根譚的處世之道:富貴知貧,居安思危
    洪英明在《菜根譚》中說:「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仰;當少壯之時,須念衰老的心酸」。身處富貴之位,要了解貧窮人家的艱辛;時逢年輕力壯,要理解衰老之人的悲哀。以此來警惕人們居安思危,珍惜青春及時付出努力,創造財富的同時也要積累財富,因為人生不可測,我們需要時刻做好準備。
  • 《菜根譚》:在靜和動之間取得平衡,方是做人的智慧
    國學智慧《菜根譚》:在靜和動之間取得平衡,方是做人的智慧。用什麼樣的狀態去修行才是最合適的,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生活才是最合理的?在生活中,有人好靜,有人好動,然而這兩種人無論是哪一種都容易走向一個極端。在國學文化《菜根譚》之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鶯飛魚躍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好動的人就好像雲間的閃電一樣,又好像風前的燭光,喜歡清靜的人,好像是已經熄滅的灰燼一樣,又好像是喪失生機的樹木一樣。
  • 頌道傳易,把易學智慧利用起來,物極必反說的是什麼?
    大家好,這裡是【白樸說】今天利用這個彩蛋給大家寫一下《易》中的智慧以及處世之道,即是處世之道也是處事之道。其實《易》作為中華五千年的智慧結晶,作為中華歷史的天下第一經,自古以來從不缺習易者,但是易素來有著難懂,天選之人才懂的說法,所以很多雖然習易者數量龐大,但是真正懂的人缺少之又少,像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千古一聖的孔子,包括梅花始祖邵雍、董仲舒、鄭玄以及神秘莫測的縱橫家鬼谷子,全都從《易》中獲得了不同的認知,那他們是怎麼利用易學的智慧的呢?
  • 《菜根譚》:在興盛之時,懂得功成身退,才是保全自我的智慧
    國學文化《菜根譚》:在興盛之時,懂得功成身退,才是保全自我的智慧。人性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弱點,就是趨利避害,很多人追求的都是盈滿圓滿的道理,排斥自己在生活中的不夠完美,也不希望自己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大多數人喜歡的都是美夢成真。
  • 中庸思想裡的處世智慧:如何理解中庸,物極必反符合中庸思想嗎
    中庸雖然是儒家的經典思想,但要了解中庸思想與「物極必反」的關係,首先得準確把握「物極必反」的內在含義。而「物極必反」的深刻含義,其實結合道家「物壯則老」思想,就比較好理解了。1、道家之「物壯則老」與「物極必反」:極端不是「消亡」,而是「繁茂」所謂「物極必反」,其含義也是比較好理解,當事物發展到達一個極端以後,事物會向反方向發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極端,不是「消亡」,而是「繁盛」的頂點,也就是道家的「物壯則老」思想。
  • 《菜根譚》經典名句——感悟為人處世的智慧!
    明代洪應明先生,見到這句話後便有感而發,就去菜根的意思,定「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為中心思想,寫下了流傳至今、長盛不衰的經典菜根語錄《菜根譚》,這本書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精華,深入淺出的為什麼我們講述了為人處世的智慧和哲學,是難得的一本奇書。
  • 《菜根譚》:懂得未雨綢繆,懂得不喜不悲,方是智慧
    國學文化《菜根譚》:懂得未雨綢繆,懂得不喜不悲,方是智慧。生活是一個不斷經歷磨難以及困難的一個過程,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會經歷痛苦的時候,也有讓自己感覺到滿意的時候。國學文化《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毋憂拂意,毋喜快心,毋持久安,毋憚初難。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不要因為不如意的事情而憂心忡忡,不要因為暫時稱心如意的事情就興高採烈。不要因為安逸的生活就有恃無恐,不要因為開始遇到一些困難就畏縮不前。
  • 《菜根譚》的智慧:學會自我反省,每天進步一點點
    讀書札記丨《菜根譚》的智慧:學會自我反省,每天進步一點點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諸位吉祥。我發願修習《菜根譚》這部國學經典,以下是我在修習的過程中做的零星筆記,在此與諸君交流分享我的一點心得體會。希望各位良師益友,善加指點,多提寶貴意見。
  • 國學文化《菜根譚》:人生最好的智慧,是「未雨綢繆」
    人生最好的智慧,並非是「應對自如」,而是「未雨綢繆」。當事情來臨的時候能夠解決問題,是基本的智慧,但是當壞的事情沒有發生,能夠提前預判問題,並且避開問題,才是最好的狀態。在國學文化《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息無息稍停;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閒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閒的趣味。天地運行看似是寂然無聲,但是從未停止過,就好像日月從東升到西城,始終處在一個運轉的狀態之中,不停地奔走著。
  • 兆林分享:居安思危,處進思退
    丁兆林:今天要與您分享的國學智慧是一句非常簡單的話,叫做「居安思危,處進思退」。前半句人人都在說,後半句很少有人講。這句話來自於《菜根譚》,原文的解釋非常精彩,「進步處便思退步」,意思是當你的事業正飛黃騰達、順利進展的時候,一切都很順利的時候,就應該思考抽身隱退的準備。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後面一句給了解釋,「庶免觸藩之禍」。「觸藩」意思是山羊角夾在籬笆的那種狀態,意思是說,你提前做好了準備,就可以避免將來像山羊角夾在籬笆裡的窘狀,把自己弄的進退維谷。
  • 讀書札記丨《菜根譚》的智慧:學會自我反省,每天進步一點點
    》的智慧:學會自我反省,每天進步一點點&34;。我發願修習《菜根譚》這部國學經典,以下是我在修習的過程中做的零星筆記,在此與諸君交流分享我的一點心得體會。希望各位良師益友,善加指點,多提寶貴意見。——《菜根譚》《菜根譚》修身篇之六:學會自我反省,每天進步一點點
  • 易經告訴我們,是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儒家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學派,也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之所以成為影響中國數千年的主流文化,儒家本身帶有的現實的、冷靜的和理性主義精神,對人生哲學和人生智慧的深刻解讀,讓儒家學說深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土壤,同時也成為中國人精神生活的指南,從而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和行事態度。
  • 《菜根譚》:世間萬物福禍相依,一切適度才是智慧
    凡事物極必反,任何事物在達到一定的頂點時,就會峰迴路轉,往更相反的方向去發展。因為事物之中都存在著不同層面的影響,一旦過度,就觸犯了相反的機制。就好像一個人在得意的時候,就要小心別人對你的敵意,因為你在順境時的張揚就是引來敵意的根源。《道德經》中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菜根譚》:應對萬物變化,防止心隨境轉,才是君子品格
    《菜根譚》:應對萬物變化,防止心隨境轉,才是君子品格。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說一個人的本性,是難以隨著事情去改變的。但是我們不得不否認這樣一種狀態,當一個人在人生中經歷一些大的變故和事件的時候,它的品質和素養才會真正的顯現出來。
  • 《菜根譚》:明白盛極必衰,也要懂得否極泰來,才能心中坦然
    國學文化《菜根譚》:明白盛極必衰,也要懂得否極泰來,才能成就坦然。在《易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日中則昃,月盈則虧,這樣一個道理。這句話的意思表達的是一個盛及而衰的必然道理,古人的智慧中,有很多話都表述了這樣一個觀點。比如說「物極必反」這四個字,每一件事情到達一個極端的時候,都會往相反的地方去發展。在《道德經》中的「物壯則老」,《道德經》中所闡述的智慧就說,當一個事情從幼兒期發展到強壯的時候,其後的結果必然是走向衰老。
  • 國學文化《菜根譚》:絕聖棄智,才是君子所為
    這樣也是違背了自己的內心,存在著太多的投機耍滑的狀態,真的不是君子所為。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就強調這樣一句話:絕聖棄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丟棄自己的智慧。很多人這個時候就不明白了,很多人都嚮往一個聰明智慧的人生,為什麼要丟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