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部經歷過第四紀冰川?蘇州有孕育條件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 相關連結

  三次大的冰川運動

  地質史上曾經有過三次規模宏大的冰川運動:第一次是在5.7億到6.8億年前的寒武紀,那次冰川大規模覆蓋了澳洲、歐洲、美洲和亞洲部分地區;第二紀冰川期在4.1億到4.7億年前,此次冰川覆蓋了非洲、南美洲、歐洲、北美洲北部地區;第三紀冰川期是在2.3億到3.2億年前,冰川覆蓋面積擴大至整個南半球;著名的第四紀冰川期是從250萬年前開始並一直持續至今。在第四紀冰川期之初,冰川覆蓋了整個北半球,地球的年平均氣溫曾經比現在低10℃—15℃,全球有3/4以上的大陸為冰雪覆蓋,那時的地球就像是個大雪球,最大冰層厚可達2000—3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以上。

  - 將新聞進行到底

  如果沒有巨大的衝擊力量,如何形成這百丈深壑?

  如果不是犀利的材質,怎能將堅硬的花崗巖打磨成千層波濤?

  如果沒有重力衝山成谷,有誰能將萬噸石頭舉上懸崖?

  如果不具備「大力神」這樣的鑽磨,怎麼會鑽出如此圓整的孔穴?

  唯有第四紀冰川,才有這樣的神力;唯有花崗巖地質,才具備這樣的條件。

  ——— 懸 疑 ———

  我國東部到底有沒有經歷第四紀冰川?

  長期以來,國際上一直充斥著中國內地無第四紀冰川的謬論。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就實地考察了我國太行山麓、大同盆地、廬山和黃山等地,先後發現第四紀冰川遺蹟;30年代又在長江中下遊廬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等地發現了各類冰蝕、冰磧地形和冰磧物,推翻了國際上流行多年的這一錯誤結論。

  但是,中國當代部分冰川研究者認為,中國東部海拔2500米以下地區是不存在古冰川遺蹟的,因為這一低山區,第四紀時氣溫、雪線及冰川積累區面積比率等指標都不具備發育冰川的條件。那麼,我國東部到底有沒有經歷第四紀冰川就成了懸案。

  無法想像,那來自萬年前的感應,來自地球上的血脈,從地球酷寒氣候中流竄出來的不速之客,是怎樣的一種態度?冰河在流動時的龐大氣勢和巨大威力,如今呈現在中國的現代冰川中,呈現於喜馬拉雅山北坡、崑崙山、天山、祁連山和橫斷山脈的一些高峰區。可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人將這攝人心魄的景象與溫潤富饒的蘇州大地發生聯想,沒有人認為如此繁華的城市眼睛一眨前竟是冰雪覆蓋的原野!

  ——— 推 測 ———

  積雪壓垮了巨大冰體流向蘇州,還是蘇州上空形成冰蓋?

  然而,地球歷史上最近的一次大冰川期還是在曠古的時代兇猛地發生了!250萬年前,極地及高山地區沿地面運動的巨大冰體,承受著降落在雪線以上的大量積雪,巨大的重力和壓力使這些冰體的承受能力達到極限,於是崩潰了,瓦解了,巨大的冰川一路推進,一路向前,所向披靡,勢不可擋,山谷被硬生生割開,直徑數十米的巨石隨著冰川的搬運翻山越嶺,從西北高寒處流向東南高溫處,漫漫漶漶,無邊無際,數百噸重的巨石成為了漂礫,成為了蝕磨的利器,被冰川帶到千裡之外,萬裡之外,萬萬裡之外。與此同時,地球在降溫,世界大陸32%的面積為冰川覆蓋了,四野茫茫,周天寒徹,蘇州地區,則形成了巨大的冰蓋,一切,均為冰蓋籠罩……

  蘇州人有幸與兩次重大地質事件相遇?

  充滿著造地運動的原始、劇烈、震撼與可怕,我們不得不首先回到那個驚心動魄的場面。

  在距今1.8億年前左右,地球上爆發了一次被稱之為「燕山運動」的地殼大運動。大地震顫,在現今北京以北的地殼隆隆升起,並摺皺疊曲,形成了今天這樣連綿不絕、蒼蒼茫茫、險峻天成的燕山山脈。而這股力量的餘波,直接帶動了我們這塊江南古陸,蘇州大地猝然間劇烈地起伏震蕩,山崩地裂的巨大聲響,撼天動地;火紅的巖漿,自西南伸向東北方向的地層斷裂處,伴隨著濃煙與灰燼的翻滾奔突而出,耀眼的火光照耀著千裡夜空,令汪洋巨浪咆哮,海水壁立。

  就這樣斷斷續續經歷了5000萬年不平靜的歲月,大自然開始在震怒中慢慢平靜。隆起、堆積的斷層和冒穿地面的巖漿,在長期的鬱積中,形成變質的花崗巖,造成了今天奇石林立的天平山體系。

  燕山造地運動以後1.475億年後,江南古陸迎來了第四紀冰川。第四紀冰川之冰蓋覆蓋了整個蘇州地區。數萬年間,冰蓋融化,又形成了冰湖,冰湖之水數萬年磨蝕著堅硬的花崗巖山體,於是,奇蹟出現了!

  冰水磨蝕了石壁深壑?

  蘇州西部,謝越嶺、寒山、支硎山、花山、天平山,讓我們穿越250萬年的時間遂道,與地球重大的地質時間——第四紀冰川親密接觸。

  如果能夠凌空俯瞰寒山蘿蔔嶺,它整個就是一個天然的巨石盆景,以致闖入其中,幾乎沒有路,說是路,其實就是站在弧形巨石的脊背,從一組巨石爬行到另一組巨石。這些巨石組合成團,圓圓滾滾,或抱或摟,或堆或疊,或並肩佇立,或根根相連,它們一律以龐大渾圓出世,氣勢奪人。巨石之間是深壑,深壑或寬或窄,無法下足。顯然,冰河最終以石塹的姿態,刻在了山體上。

  寒山、叉槍嶺石浪波濤洶湧,漫山遍野處處累積,它們優雅的曲線,層層相因,勾畫出石坡輪廓,世間藝術家,又哪有如此世紀巨筆?一波又一波,一浪又一浪,流暢的基調,描繪的只屬於冰河的寫生。很多次,在荒蕪的寒山、叉槍嶺反覆思忖,滿心納悶,距今1.8億年左右的晚侏羅紀至早白堊紀的「燕山運動」,大地猝然間的起伏震蕩,瞬息間的山崩地裂,曾經改寫了江南古陸的地質地貌,但凝固的熔巖應該是猙獰的,粗礪的,怪誕的,醜陋的,不可能如此流暢,如此優美!難道是風的打磨?沙的切割?

  冰湖雕鑿了巨石山包?

  寒山石臼嶺、奇禾嶺、花山蓮花峰、蓮子嶺常見巨石堆如危卵,總是劈頭蓋腦而來,令人突生惶恐。奇禾嶺巨石壓頂,驚心動魄,不可思議的是它掛於懸崖,通體不沾一點泥跡,朝北的石壁巖體紋理上顯現出逼真的水流痕跡;搖搖欲墜的石蓮花渾輪如球,上寬下窄,只能遠望,無法近觀;花山蓮花峰是停留在懸崖上的一顆碩大的球狀花崗巖,「墜石亂下而若留焉」,它高達數米,搖搖欲墜立在峰頂之上,似有一觸即塌之勢;蓮子嶺有一簇巨石佇立嶺上,如同一簇蓮子,上端尖尖,身體胖圓,四五顆抱成一團,它們似由天力壘起,石上疊石,獨立有勢;蓮子崖是一座掛在崖壁上的獨峰,根本無法登上。探身望去,它又是從萬樹叢中升起來的一座險峰。令人心慌神迷的是,面積窄小的險峰頂端,竟然也頂著一顆「蓮子」!「蓮子」是一塊豎著的花崗巖,上尖下圓,直徑約莫一二米,與險峰接觸處,只連著一半皮毛,似乎風一吹,就會將蓮子吹落!這些,除了冰河的切割作用並最後的消退結果,或者是冰塊衝蝕造成,或者是隨冰川漂至,沒有別的力量能夠達到!

  ——— 釋 疑 ———

  「冰臼」原由「水鑽」研磨而成

  謝越嶺東山灣、陸家灣山頭,分布著數十個奇形怪狀的石臼,它們或缸狀、或碗狀、或盆狀、或壺形、或柱狀,最大直徑有80公分,深達60公分,盈盈之水載著腐草,沉澱其中,形成了不知多少年月的草泥堆積,難道是誰用「大力神」鑽出來的嗎?

  有一天恍然大悟,這不是「石臼」,而是「冰臼」!最後一次與俞小康、季偉秋一起進山考察,同伴無法否認我的推測:那時的蘇州大地,應該是一望無際的冰蓋,厚重的冰蓋在山脊處產生裂縫,天暖之後,融化的雪水裹挾著冰塊、碎石從裂縫處飛瀉而下,這股雪水在冰層的巨大壓力下,呈「圓柱體水鑽」方式,向下進行強烈衝擊、遊動和研磨,從而形成深坑,出現「冰臼」。拿地質學術語來說:「冰臼是大規模古冰川作用的直接產物,古冰川的融水沿著冰川裂縫自上而下衝蝕基巖產生的。」

  冰水擦痕、凍裂石證明冰川期極度高寒

  在寒山、謝越嶺一帶,堅硬的花崗巖上,散布著許多條狀印痕,仿佛有堅硬的物體在上面划過,印痕深而長。這是冰川在擠壓、推進過程中留下的擦痕。 還有許多自然堆起的巨石,顯然來自強大水流的力量。它們或疊加,或交錯,在被磨蝕、衝擊了若干年後,有一天突然崩塌,由山峰高處往低處滾落,隨意組合,毫無章法。有的大石頭裂開了,那是凍的。因為冰川寒凍階段,冰緣地帶還是很冷,石頭都被凍裂。這種石頭在寒冷地區很常見,人力打不開它,只有冰凍的力量。冰凍使石頭產生了裂縫,砸下時中間碎開。

  蘇州地區曾具備孕育冰川的條件

  冰川發育與海拔高度、地理緯度沒有直接的關係,「冰臼之父」韓同林教授在青藏高原某些高海拔地區、西伯利亞高緯度地區都沒有發現冰川。相反,緯度低的沿海地區,有足夠的降雪量、溫度降到冰點以下,就有可能形成冰川,比如福建也發現了冰川遺蹟。蘇州離東海不過百多公裡,古代距離海岸線更近,水氣充足,當溫度降到冰點,具備孕育冰川的條件,何況還有確鑿的冰川遺蹟佐證!

  偉大的冰川侵蝕也許遠遠超出了現代人的判斷,冰川刨蝕和挖掘,挾帶巖石碎塊的冰川以自身劇烈的磨蝕和挖掘,造成冰蝕地貌,千奇百怪,無所不有。在蘇州花崗巖上,它們雕塑出了「冰蘑菇」、「冰坐椅」、「冰壺」、「冰臼」,還有「石坡」、「石浪」、「石蓮花」……蘇州西部謝越嶺、寒山、支硎山、花山、天平山地帶連綿著堅硬的花崗巖,這正符合冰川雕塑的條件及結果!

  ——— 專家觀點 ———

  韓同林(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看了與冰川相關的7組照片,目前判斷,這些東西所在山崖都是在基巖上。尤其是分布於山頂上的冰臼的存在,這說明,第四紀時期冰蓋曾經覆蓋過這個地區。照片中,所有石頭狀地貌與冰臼一起都可以相互應證。證明它們曾經為冰蓋所覆蓋,為冰蓋冰川所侵蝕和冰水所衝蝕作用下形成的。

  孫波(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海洋學研究室主任):

  根據文中描述的巖石狀貌,只有冰川能做到,別的自然界裡任何一種東西都無法將石頭打磨成這個樣子。由於現代化城市建設,中國東南部許多遺蹟已經很難看到。如果「第四紀冰川曾經覆蓋蘇州大地」這個推斷成立,那麼,冰川研究就往中國東部擴大了許多,這對於研究中國氣候變遷史將有很重要的意義,這個價值就非常大了。

    徐卓人

相關焦點

  • 第四紀冰川遺蹟在赤峰
    300萬年前,地球經歷了第四紀冰川的洗禮,那時的赤峰是一片被冰雪覆蓋的地方。大約1萬年前,冰雪逐漸融化,巨型的猛獁象和披毛犀開始在這裡活動。約8000年以前,猛獁象、披毛犀已經在赤峰滅絕。由於1萬年前冰川剛剛過去,它們還可以在這裡生存,但是隨著氣候變化,這裡已經不適於它們生存……第四紀除了發生冰川活動外,還是人類誕生的時期。人類在幼年時期,便遭遇了多次冰河期,冰河期除了發育了冰川遺蹟外,還孕育發展了人類。冰河期是全球氣候變冷的產物,而氣候長時期變冷便構成冰河期。
  • 施雅風:對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探討—新聞—科學網
    也正由於先生著作的啟發,產生研究冰川的憧憬和興趣。50年代末期開始,得有去西部高山區長期工作的機會,積累起一些經驗,由於重點在現代冰川,對冰川形成的氣候條件、冰川運動及其刨蝕、堆積特徵稍有了解。 1964年起有幾次偶然的機會接觸東部第四紀冰川問題,一次是藍田猿人現場會議,對於猿人產地公王嶺附近地形現象出現了流水成因和冰川成因兩種完全對立的理論,我看了一處被冰川成因論者當作冰磧看待的卵石層後,認為完全可以用山溪洪流順理成章的解釋,無須藉助於冰川成因。
  • 嶗山有第四紀冰川遺蹟 將助推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這一切的奧秘就隱藏在距今數百萬年前的冰川遺蹟中。  為期4天的第二屆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研討會昨日在青島落下帷幕,與會專家認為嶗山發育中國東部最為典型、系統的第四紀冰川遺蹟等國內乃至國際罕見地質遺蹟,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普及教育價值和美學觀賞價值,完全具備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和世界地質公園的條件。
  • 「廬山是否存在第四紀冰川」再掀學術爭鳴
    近日,在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地質論評》雜誌上,刊出中國科學院施雅風院士的新作《論李四光教授的廬山第四紀冰川是對泥石流的誤讀》,使這一科學「懸案」再度掀起爭鳴的新波瀾。  「以廬山為代表的中國東部山地,是否存在第四紀冰川?學術界一直以來都分成兩大截然對壘的陣營。」
  • 施雅風談第四紀冰川研究:發展和修改前人認識—新聞—科學網
    他堅信冰川曾覆蓋到全世界,摧毀了一切生命。以後在巴西亞馬遜河谷考察中,他把風化的巨石當作冰川搬運的堆積,無疑背離了實際,而為別人所糾正。   中國東部中低山區是否流行過第四紀冰川,這是地學界長期爭論的問題。有兩種對立的意見,一種意見是前輩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研究提出的,認為廬山、黃山、北京西山、廣西、杭州附近都發生過第四紀冰川,並以廬山為樣本,劃分四次冰期。
  • 「冰川印象」展在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開幕
    2020年9月22日,「冰川印象」展覽展示活動在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順利開幕。由於受疫情影響,本次活動通過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模式,主要由線上的啟動儀式、科普視頻和「我與冰川有個約會」小小講解員活動,線下礦物晶體展和植物標本展共五部分組成。
  • 專家呼籲建嶗山古冰川地質公園 對遺蹟開發保護
    發現:嶗山古冰川是我國東部沿海保存最佳的冰川地貌遺址    早在2013年9月,由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島市嶗山風景區管理局、中國地質學會第四紀冰川與第四紀環境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聯合承辦的第二屆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研討會就曾青島召開。
  • 新昌發現我國最大的第四紀冰川石河遺蹟 [組圖]
    由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專家韓同林教授率領的考察隊7日在浙江新昌縣天姥山麓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第四紀冰川石河遺蹟——萬馬渡冰石河。  通過現場考察,韓同林等冰川研究專家在當地綿延3公裡的萬馬渡河谷發現了大量冰川漂礫、冰磧壟等第四紀冰帽冰川遺蹟,並根據分布在巨型冰川漂礫上的眾多冰臼進一步確認,河谷中形如萬馬奔騰競相爭渡的大規模巨石陣,系距今約200萬至300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時期由冰川漂移堆積物形成的冰石河遺蹟。
  • 青島嶗山保存第四紀冰川地貌 嶗頂仰口等處可欣賞
    24日,為期4天的第二屆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研討會在嶗山閉幕。與會大部分專家認為嶗山保存了系統的第四紀冰川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是迄今為止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保存第四紀冰川遺蹟最為完整的地區。這意味著嶗山旅遊增添了新景觀,遊客們可在華嚴寺、仰口、嶗頂、北九水等處欣賞到第四紀冰川地貌,還可領略到冰川擦痕和冰臼等景象。  據介紹,自80多年前,地質學家李四光首次提出嶗山為第四紀冰川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以來,針對嶗山地質特點的爭論不斷。
  • 嶗山有冰川遺蹟 冰積物上建房穩如泰山
    這一切的奧秘就隱藏在距今數百萬年前的冰川遺蹟中。    為期4天的第二屆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研討會昨日在青島落下帷幕,與會專家認為嶗山發育中國東部最為典型、系統的第四紀冰川遺蹟等國內乃至國際罕見地質遺蹟,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普及教育價值和美學觀賞價值,完全具備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和世界地質公園的條件。
  • 淺談:第四紀氣候與我國地貌、地層生物特徵及分布
    第四紀沉積物可分為陸相沉積物和海相沉積物。陸相沉積物分布於起伏不平的地表,處於不同氣候帶,受到各種地質營力影響,故其成因複雜,巖性、巖相、厚度變化大。在海相沉積物中,海洋隨深度和地貌條件不同,其動力條件、壓力、光照和含氧量均不相同,第四紀誨相沉積物亦有很大區別。根據海洋地貌和動力條件,第四紀海洋沉積可分為:近岸沉積、大陸架沉積和深海沉積。
  • 廣元發現第四紀冰川遺蹟 在國內屬首次發現
    11月7日上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研究員、有著「冰臼之父」之稱的韓同林教授在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松林村菖溪河東溝段,手拿一塊具有「李四光環」的石頭,高興地說:「這是典型的冰川遺蹟留下的證據!」
  • 趙井東:第四紀冰川研究亟須關注
    趙井東:第四紀冰川研究亟須關注 2016-11-30 中國科學報 王進東 【字體:  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趙井東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特別指出,充分認識地質時期氣候環境變化的時空規律,是科技界面臨的挑戰和必須解決的科學問題。其中,第四紀冰川研究亟須關注。  上世紀30年代後期到70年代,由於北半球的持續降溫,局部冰川面積的擴大,「冰期來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北京發現巨型冰川條痕石 疑似為第四紀冰川遺蹟
    北京郊區又發現第四紀冰川遺蹟?巨石真是冰川條痕石?有學者稱北京發現大規模第四紀冰川遺蹟。昨天,本報記者特與冰川專家同赴門頭溝妙峰山鎮斜河澗村的一道溝谷內,探究眾多隱秘在雜草樹叢中的奇特巨石的真實身份。
  • 第四紀冰川時期孑遺植物,世界珍稀瀕危物種——中國紅豆杉
    中國紅豆杉是紅豆杉的其中一種,紅豆杉(學名Taxus mairei)是第四紀冰川時期孑遺植物,世界珍稀瀕危物種。中國紅豆杉是中國特有種,分布於甘肅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等地,華中區多見於1000米以上的山地上部未乾擾環境中,華南、西南區多見於1500~3000米的山地落葉闊葉林中,相對集中分布於橫斷山區和四川盆地周邊山地,在廣西北部、貴州東部、湖南南部也有分布。 我國將其列為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常綠喬木,高30m,幹徑達1m。葉螺旋狀,基部扭轉為二列,條形。
  • 【組圖】餘姚四明山鎮發現大規模第四紀冰川遺蹟
    【組圖】餘姚四明山鎮發現大規模第四紀冰川遺蹟www.zjol.com.cn 2006年09月20日 14:30:10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日前,我國被譽為「冰臼之父」的冰川專家韓同林經實地考察後認為:羅成山的地質地貌景觀亦屬於第四紀石冰川遺蹟,尤其是冰川漂礫(即鵓鴣巖)等特別巨大,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今天上午,記者隨同當地考古愛好者鄭奕訓、趙永良等人登上羅成山探究冰川遺蹟。羅成山位於四明山鎮政府往西約10公裡處的懸巖村。山上遍布巨大巖石群,有些看似懸空,好像隨時都會滾下山來,懸巖村因此得名。
  • 趙井東:亟待關注第四紀冰川研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趙井東博士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特別指出,亟待關注第四紀冰川研究,充分認識地質時期氣候環境變化的時空規律,是科技界面臨的挑戰和必須解決的科學問題。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到七十年代,由於北半球的持續降溫,局部冰川面積的擴大,「冰期來臨」成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人們關注的焦點。
  • 嶗山深藏冰川地貌 專家:遺蹟宜建地質公園(圖)
    正反雙方激辯古冰川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提出的「中國東部存在第四紀古冰川」的觀點在世界引起震動。圍繞嶗山是否存在古冰川,一代又一代的地質學家在艱難地尋找和求證。    「大家看這個區域,這就是一段典型的冰川形成的冰磧堤,兩個方向都隆起來,中間是石河。
  • 第四紀冰川動植物滅絕,而神農架動植物得以倖免,是神農的庇佑嗎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至今還能在神農架找到佐證之物,在神農架發現了神話史詩《黑暗傳》,將神話傳說與歷史連接在一起,而且在神農架還發現了大批遠古石器遺址,這些都是神農在長江流域播撒文明的例證;因此神農架算是楚文化的源頭之一,其間隱現著人類祖先的活動蹤跡;而且時至今日,神農架還存在著眾多國家級保護動植物,例如轟動世界的珙桐、上千年的杉樹,以及金絲燕、白熊、白蛇等,在第四紀冰川侵襲中大面積滅絕的珍稀動植物
  • 一位從冰川裡走出的院士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研討班組織學員到廬山、烏魯木齊河源進行實地考察,由此引發了關於中國東部古冰川的爭論,並開始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問題的研究。「中國東部第四紀古冰川」曾是我國地學界爭論的熱點問題之一。1922年,中國地質學界泰鬥李四光先生提出華北地區和歐美一樣,曾經發育過第四紀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