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趙翼、黃仲則到毗陵七子、陽湖文派,常州出了無數的文人、詩才,素有「詩國」之稱。特別是明末清初,為學界所認可的詩詞流派就有6個。而在長期的家族文學薰陶教化之下,常州還湧現了一批善於詩畫吟詠的女才人,她們留下的名篇佳作更是寫盡江南風流。
常州文化名人張戟煒說,常州不是一座享樂的城市,所以很難找出描寫本土風物的詩歌名句,但這座城市詩才輩出,家族文學興盛。所以張戟煒認為,常州籍詩人趙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最能代表這座城市的形象和氣質。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宋體佳
專家:說格律詩始自常州不誇張
「常州出過的詩人很多,每個年代都有,獨領風騷。」作為黃仲則詩詞研究會的主席,張戟煒這樣評價常州這座城市。
據了解,常州素以「詩國」著稱,既歷史悠久,又文脈相承,且詩人輩出。早在2500年前,常州人文始祖季札去魯國觀周樂而評論《詩》,倡導詩歌「溫柔敦厚」的教化作用。南齊武帝永明年間,以南蘭陵人、齊武帝次子蕭子良為首的「晉陵八友」所創作的「永明體」詩歌,為唐代格律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按照張戟煒的說法,齊梁時期是中國詩歌發展的轉折點,格律詩逐漸替代了古體詩。而作為齊梁故裡,在這一時期,常州先後出過10多位皇帝。而且齊梁時期的皇帝都善於文墨,喜歡吟詠,對詩歌體裁的轉變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所以張戟煒認為,說常州是格律詩的發源地,並不算誇張。「你要仔細去研讀唐朝一些詩人的作品,就能明顯感受到齊梁文化對格律詩的影響。不管從什麼角度講,要研究古代文學的發展,齊梁都是一個繞不開的課題,而常州人在裡面起到了關鍵作用。」張戟煒如是說。
家族文學興盛,才女寫盡江南風流
歷史上多位文化名流都和常州有過不解之緣,宋代的蘇東坡就終老於此。不過,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翻閱詩詞典籍,很難找出如「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樣描寫地方風物的金句,但對常州人才眾多的感嘆卻比比皆是。陸遊說常州「儒風蔚然為東南冠」,龔自珍感嘆「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此外,更有詩人贊「常州星象聚文昌」「毗陵詩國千年事」「常州天下稱詩國」等。
對此,張戟煒介紹,和其他城市相比,常州山水風光並無勝處,因而少有描寫風物的錦言佳句。但是,常州歷來詩文興盛,出了不少顯赫一時的文學家族,如惲、莊、秦、劉、呂等諸氏。受此影響,不少女孩也跟著學詩作賦,以王採薇為代表的一批女性更是寫盡江南風流,成為明末清初獨特的文化現象。
據史料記載,僅清代,常州女詩人結集就多達243種,可謂盛極一時。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專家學者對江南常州母教、詩教盛行,才女輩出的現象表現出濃厚興趣,出過不少研究性著作。
只有常州詩人敢說「江山代有才人出」
儘管常州女詩人蔚然成風,但在張戟煒看來,這在常州的整體環境裡,根本算不上什麼。張戟煒介紹,古代常州文人士子輩出,有名望的文學名流,多得數不過來。特別是明末清初,包含「毗陵七子」在內,被學界所認可的詩詞流派就有6個之多,留下的詩詞作品,更是數量驚人,其中錦言佳句多不勝數。比如趙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黃景仁的「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等等,只不過,這些詩句並未描寫風物。
在談及常州文化興盛的程度時,張戟煒舉例說,在宋代大觀三年的科舉考試中,全國共錄取進士300個,而常州一個地方就有53個。而到了近現代,更是出了劉海粟、張太雷、瞿秋白等諸多詩畫藝術界名人。更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常州之文化流派「陽湖文派」和「常州畫派」分別用「事事當爭第一流」「恥為天下第二手」等詩句明志。就連宋代大詩人蘇軾也說「獨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
張戟煒認為,如果非要選出一首詩來代表這個城市,那麼,常州籍詩人趙翼的那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最合適,「只有常州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也只有常州詩人敢說這樣的話。」張戟煒說。
讓詩才輩出的常州續寫傳奇
「從詩教的角度來說,我覺得詩詞大會這個活動非常好。」作為常州市詩詞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詩人楊夏峰向現代快報記者介紹,宋代大詩人蘇軾因眷戀常州多才子,選擇終老於此,留下不少詩文與佳話。一直以來,常州「文氣」「詩風」都長盛不衰,至清代,洪亮吉、黃仲則等「毗陵七子」、張惠言等「常州詞派」皆名標青史。
實際上,常州詩詞協會一直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去年還舉辦過一場詩書合璧展,「讓常州書法家寫常州詩人的詩歌」。楊夏峰迴憶,去年那場活動舉辦得非常成功,也讓常州詩詞協會獲得了成立30年來最為空前的關注。除了舉辦一系列互動外,常州也很重視「詩教」,定期組織資深詩詞專家進校園講課。
據楊夏峰透露,早在他們接到江蘇舉辦詩詞大會的通知之初,他們就精心遴選出10首和常州相關的詩句。「這樣的活動有一定教化的功能,能培養本土居民的自豪感,也會讓社會更加重視傳統文化。」楊夏峰認為,舉辦詩詞大會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希望大家能在輕吟慢歌中了解常州,讓詩才輩出的歷史得以續寫。
麗華三小的語文教師崔穎介紹,相比於白居易的「聞道毗陵詩酒興」,她更喜歡文天祥的「山河千裡在,煙火一家無」,雖然讀之悽涼,但卻朗朗上口,同時這首詩歌也從側面反映了常州人合力抗元的「鐵人精神」。
崔穎認為,古詩詞講究格律、對仗工整,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和審美價值。能讓學生在誦讀理解的過程中,品味詩歌的韻味,體會詩人的悲喜,從而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