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手骨
今天,蔡徐坤又開始上熱搜了。
2019年,原本他和鄭爽一樣,幾乎「住在熱搜上」,但經歷過一些眾所周知的流量風波後,整體低調了不少。
上熱搜,是一門玄學嗎?給諸多當紅一線藝人做過營銷的婉兒欣然接受了這種定義:「覺得不是玄學的請來給我解釋一下,為什麼汪峰上不了頭條,蕭敬騰唱歌就下雨。」
絕大多數藝人和團隊對熱搜的KPI有二。第一是能不能上,第二個就是能上幾個熱搜,最高上到第幾位。
她告訴網娛君,之前有藝人要公布結婚喜訊,對供應商的要求就是,希望那天的熱搜都是關於她的,越多越好。
雖然理解藝人對熱搜的渴望,但婉兒還是不太理解有的藝人對熱搜過於執著,甚至策劃炒作一些無意義的事件。
最近,讓她深陷痛苦的是,公司給一個熱播劇中的女演員衝熱搜,「不管你多努力,就是上不去。」
此題有解嗎?我們採訪了諸多頭部營銷公司的核心成員,聽聽他們怎麼說,以及2020年,行業現狀會否大變?
為什麼你上不了熱搜?
當下,不管是影劇綜還是藝人,都有熱搜KPI的需求,會留出一部分預算專門做熱搜。
想上熱搜,一般分兩種情況。
熱搜第三第六是廣告,因為太赤裸,不是大家的首選。
大多數願意「買」營銷號,「衝」熱搜。
熱搜是不是買的,很明顯。營銷人士小a指出,從參與人群、轉評贊的數據、是否有統一的口徑都可以看出來。
但很多時候,買了營銷號,也不一定刷的上去。
原因無非幾點,第一項目和相關藝人本身沒話題,甚至連爭議都沒有。其次策劃的話題尷尬,吹得太假,路人沒感覺,一看就是假的,因此不願意搭理或者討論。
據婉兒介紹,現在管控變得嚴苛,不少項目都是突然上線,可想宣發的尺度也在收緊。另外還有些藝人要親自審話題,放不下偶像包袱或者瞎指揮,營業效果並不好。縱使買水軍,水軍質量參差不齊,也難以扭轉局面。
解決方案也不是沒有。
首先是增加話題藝人的參與度,組新cp。很多劇喜歡找人客串,綜藝也愛找高話題的流量嘉賓,電影方面馮小剛的新電影《只有芸知道》也因鄭爽上過熱搜。
其次,策劃團隊要給到新意,狠抓劇情轉折點,提高找梗技巧,像董子健小助理走紅就是好的反套路案例。總的來說,最好能引起網友真實興趣,帶動自來水,讓全網參與造梗,全民生產更好玩的物料。營銷人員柚子告訴網娛君,很多人是通過熱搜點進去看cut才決定追劇的,另像網友做的《慶餘年》抖肩舞這種洗腦的,也可助推出圈。
坦白說,當某個熱門項目上的時候,平臺方,製作方,藝人都會衝熱搜,是所有人最好借勢的時候。劇情有梗,人設好玩,互動有料,有信息增量,正是爆款的標配。
熱搜是唯一的KPI嗎?
曾做過頭部綜藝宣傳的小a告訴網娛君,上熱搜是非常重要的KPI,不僅老闆要求,熱搜量甚至會被寫進合同。
一家營銷公司項目總監深有體會,雖然熱搜並非他們唯一的KPI,但各家都在曬成績單,如果沒有熱搜很難評判項目熱度。他也明確指出過度重視熱搜並不合理,甚至認為:「2020年宣推KPI應該帶上轉化率,而非僅僅是熱搜。」
當然,2019年市場洗禮過後,不少平臺方和製作方也越來越意識到了「熱搜帶動內容和提高轉化」的重要性。
某電影宣傳團隊也直言,流量的重要性雖然依舊很大,在保證有流量基礎的情況下,要減少流量依賴,「如果都是靠明星,那對宣發團隊就沒有挑戰了,永遠都是重複。」
一位視頻網站高層也直接指出,如果只看某個節點上的某個數據,那就是太偷懶的做法了。「我不同意熱搜是唯一表現方式,更不同意綜藝節目越來越愛看豆瓣分數了。當我們把評分體系不加思索的導入其中,就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營銷的本質是滿足用戶真實的需求,而不是給到B端或者平臺端更多量化的KPI,這是不對的。」
那麼,營銷的本質是什麼?
他提出,「先要找到感興趣的觀眾以及滿足他在這個類別和話題上的需求,不停滿足他持續的需求,再接著引領他需求的下一步,就是提早半步給他他可能的興趣所在,然後再通過內容完成轉換,這是一個理想的營銷。」
必須承認,目前娛樂圈對於內容熱度評判體系的標準是不夠完善的。但未來,一定會越發看重熱搜方向和內容帶量。
比如養成型綜藝會以選手為主,而非流量嘉賓。「如果是選手的熱搜,說明目標達到了。」其次,看項目or藝人口碑。以前有的項目聲音很大,但罵得很多。「未來圈內外都會更看重美譽度,網友反饋是好的,甚至主動安利給別人。」
說到底,過硬的內容,加上創新的營銷,行業才能實現真正的升級換代,「雖然不易,但2020應該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