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演藝大世界核心劇場之一、有著90年悠久歷史的上海音樂廳自2019年3月起開啟了平移14年後的首次修繕工程,歷經一年半封閉式修繕,將於2020年9月6日重新開業向公眾開放。
那麼修繕後,音樂廳究竟有哪些變化?哪些地方更美了?
上海音樂廳是全國第一座音樂廳,是上海第一座由中國建築設計師設計的西方古典風格建築。坐落在人民廣場,延安中路立地,作為上海文化地標之一,上海音樂廳對於觀眾和市民朋友們都有著特殊的意義,被親切的稱為上海的「城市音樂客廳」。2002年9月起,上海音樂廳進行了平移修繕工程,平移66.46米,抬升了3.38米,在全國建築平移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蹟。在2004年平移後,上海音樂廳每年都上演500多場音樂會以及上百場的公益教育活動,是上海觀眾了解與欣賞世界頂尖樂團與音樂家的重要窗口。為了留住城市記憶,讓建築煥發新生,給滬上觀眾提供高品質的音樂文化產品和服務,2019年3月起音樂廳開始了為期一年半的封閉修繕工程。
文保區域「修舊如舊」
上海音樂廳的「文保區域」面積有2000多平方米,是1930年建成的,其中就包括古典主義風格的北廳。16根氣度非凡的羅馬式裝飾柱是北廳的一大特色,看上去是大理石材質,其實是手繪圖案。修繕工程為確保羅馬柱仿石漆修復質量,全部剷除基層後,再由內至外逐一按原材料、原工藝、原風格進行全面修復,還請到參與2004年音樂廳平移修繕項目的建築彩繪工匠呂繼軍手繪復原羅馬柱。
傳統手工工藝恢復海上藍雕花穹頂
音樂廳大廳的海上藍雕花穹頂,距今已有90年的歷史。2004年平移期間穹頂得以完全保留,沒有進行任何的破壞。穹頂貼上了800多處金箔,更加富麗堂皇。這次修繕對穹頂進行了純手工的修補和加固,在劇場燈光的綽約下顯得深邃、曼妙,充滿魅力與神奇。
大廳座椅翻新升級
上海音樂廳大廳座椅定製於2004年平移修繕時,當時正在裝修的工人,去掉音樂廳牆面的顏料,發現最裡面的一層塗刷是海上藍。於是,重新裝飾的音樂廳,把海上藍作為主色調。同時定製的觀眾座椅也以「海上藍」坐墊配以純木製古銅色雕花包邊。修繕團隊把1185把「海上藍」座椅拆卸運到日本專業座椅廠家進行原樣修繕,座椅中還加裝了阻尼裝置,保證座椅的無聲、勻速。作為專業的音樂廳座椅,這次翻新之後,通過調整布料改進吸聲效果,使聲學效果比起之前更好。此外,更新座椅海綿後,增加厚度,增加座椅舒適度。椅子座號使用螢光號碼牌,這種號碼牌通過燈光自動蓄光,連續30分鐘發光,同時發光亮度逐漸減弱,方便遲到的觀眾找到座位。
東廳發現一塊1930年原跡,還原水磨石地面
音樂廳二樓東側休息廊修繕前鋪設的亞麻油地板並非歷史原物,而是2004年修繕時新做飾面部分。在此次修繕過程中,工程隊於二樓東廳走廊發現一塊1930年殘缺的水磨石,考慮到與相鄰保護空間的整體協調,按照水磨石歷史地面恢復。施工團隊通過4次比選,成功恢復了富有音樂廳歷史特色的水磨石拼花地面。
舞臺設施更新升級,適應現代劇場需求
大廳舞臺位於此次修繕工程的「文保區域」,為了適應音樂廳這座老建築的舞臺需求,對舞臺工藝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臺修繕工作主要圍繞舞臺機械、舞檯燈光、舞臺擴聲、舞臺監督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造。引入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德國ASM吊杆機」,傳動部分採用雙電機形式,避免了單電機在演出過程中出現故障,吊杆不能「上下」的現象,為演出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為了保證古典樂的聲音效果,大廳舞臺音樂反聲罩更換為知名品牌溫格爾音罩。音罩拆裝的時間從原來的一天能縮短到現在的2~3個小時,同時新材料製作的音罩整體提升了室內的音質效果。
「非文保區域」小廳全新改造
上海音樂廳小廳位於B2層,修繕前由於隔音工程未做到位,造成與一層大劇場上下串音,兩廳無法同時演出。小廳改造的重點之一是鋪設了GRG牆面。根據建聲功能的要求:小廳牆面凹凸需超過5cm,且兩個面不能平行。設計中參照了音樂廳裝飾「四葉草」,將這一經典圖案結合美學設計,演化為牆面獨特花紋設計。小廳頂部對舞臺的燈光和音響做了矩陣的點位設計,提供給觀眾更多的演出模式。小廳的座椅是推拉座椅,座椅做了6個模塊化設計,根據演出內容的不同,6個模塊進行不同的擺放,使舞臺可以在當中,也可以在近端,甚至於可以有梯形的舞臺形式。同時,通過本次修繕徹底解決大小廳之間的隔聲問題,未來可以增加100多場演出,在功能上將小廳打造為以小型室內樂、電聲等多種演出形式,在風格上與大廳的古典主義遙相呼應。
上海音樂廳將於9月6日、12日、13日推出「相·見」 主題開放日特別活動,上下午各一場,時間:10:00-12:00、14:00-16:00,票價:50元/人。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章海燕 編輯:小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