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歸根、緣木求魚,失系幾百年問祖尋根,族譜接續,一定要做到「精準」,是一件非常難的,尋根難、問祖難,難於「精準」對接。
尋根問祖「精準」意義
尋根問祖接續族譜,對接先祖,先祖人物撰寫,不能搞推理、判斷,不能搞模稜兩可的不實之詞,更不能搞拼湊,填入搞亂譜牒,特別是節點;名人必須要有歷史證據,方能作出結論,否則,就會失真,不能一錯再錯,一定要為子孫後代留一分「精準」的檔案和珍貴的遺產。
尋根問祖,在現有的條件下,應儘量做細做好!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不帶匡匡,不帶傾向性,實事求是的慎重取捨,作出精準答案。
家族世系不是某人獨有財富,先祖名諱不屬任何人的研究成果,族譜、世系資料應該讓家族後裔共享。
對於祖宗世系名錄,不刪、不添、不減、不拼湊,上溯祖宗世系名錄要有歷史證據,不講人事關係,不樹個人豐碑,更不杜撰故事貼靠在名人先祖為其淵源。
寧可斷代失考莫求大一統的臆造接通宗脈,牢記歷史,不忘祖訓,實事求是的做到考察、考證、推理、演繹、歸納,要從全方位考慮,不要斷章取義,違背歷史規律,混淆了祖宗世系源流。接續修譜時得尊重歷史,經得住歷史的檢驗。
現在交通方便,信息靈通,查閱史料方便快捷,研究祖宗世系源流,考證上源,必須全面結合,精益求精。
尋根問祖在研究歷史問題上,有些歷史只能是個謎,無法解開。所以說,歷史是複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今天,來探討和考究歷史,力求真實,也無法真實起來。
當然不是提倡有意去作假,也不應該作假,矇混過關,血緣及倫理上就會導致亂倫,更不能抱有莫衷一是的態度。
不要憑某些人的個人慾望,隨意更改。如要改變名稱和上源世系祖宗名錄的歸屬,必須要有史載歷史文獻和正確依據,通過本宗大部份族人的認可才行,否則不予隨便變動。不要聽那些提虛勁、賣咀硬的瞎說,不要人云亦云。「美言」、「貼金」沒必要。
尋根問祖「精準」把握「尋」、「問」
尋根問祖,要精準把握互不相識的人做兩段事。一個是「尋」,一個是「問」。尋者,祖根地接續族譜者,問者,外出闖關東后羿者。兩者一定要「走出去」,需要財力和人力,更要做「穿越」者。
「尋者」需要把握的要點
①、尋者,對接祖根地接續族譜的志願者負責人,負責對接、聯繫族人,尋親祖根地極其祖根地周邊沒有續接失系的族人。
②、穿越到失系遷移始祖年代,記錄、查找失系先祖居住地的原名、編號,例如:雙山社二甲、七甲十三社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建雙山張氏遷移先祖古代地理與現代地理位置對照資料庫,古代支脈居住資料庫,附有支脈供譜資料庫。以便問者對接。
③、尋者一定要學好掌握相關地區的古代、近代史,學好掌握古代、近代地理位置、區域。
④、尋者還要學習掌握該地區文化、典故、名人、風俗。
⑤、尋者還要掌握有代表意義的像「小雲南」、「大槐樹底下」、「大車店」、「南城人」、「西城人」、「三座塔」地理位置。
「問者」需要把握的要點
①、始遷祖的遷移年代、名字、字、乳名,原籍等等。
②、收集整理遷移後所有資料,比如碑文、名錄。
③、闖關東的發展史,堂號等等。
④、遷移始祖後5代字輩特點。
一部完整的家譜續借,可以概括為十二個字:名、字、號、死、葬、學、銜、職、婚、嫁、育。由於主修人員對修譜認知水平不同,文化程度的高低不同,工作能力和水平不同,責任性的強弱不同,修出的家譜質量也不同。
尋根問祖「精準」推理家族的淵源
就是精準理順了家族世系,考證的方法,以原始族譜、歷史碑記作為直接證據,以世襲述說作為間接證據,以嚴謹的推理進行世系貫通。
尋根問祖精準一定要遵循「姓名學」。姓名學是名學文化核心脈承之一,它是中華民族以姓氏文化與名字文化為根基,是人們以血脈傳承為實用的社會人文標識、交流工具、延續載體的學問學術。
姓名學是以人性為根,以姓氏為本,通過社會文化來表達、傳播、交流目標者的信息,研究人、物、事、業的能量價值觀的延續,推崇思想策劃主導與邏輯記憶推導的信息儲存庫。
是以人為本思維學的分類、歷史變遷、型態來源、地理分布、文化意涵等的一門專業學科,是專門以人名、字號、字輩、銜頭、辯論、儲存的來源和變化為主要研究對象。
以交流信息為基本工具,對語言學有所貢獻,後來因為對人文分布、文化意涵的研究,也影響了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甚至與心理學、社會學、法學都有關連 。
姓名本來是脈承家族文化,傳承社會文化、召承家族文化的一種自身思想暢敘表達、他人邏輯推理記憶的唯一法定名分。
姓名學是名學的傳承,名門、名族、名望是名學三代脈承傳。中國傳統姓名學的研究以姓名、乳名、小名、曾用名、化名、譯名、別名、稱號、譽名、筆名、藝名、綽號、字輩、排號、尊號、族號、碑名、諡號的主要社會人文關係。
內容是如何預測、如何命名、如何揚名。了解姓名的避諱、諡號、賜名、取名、取字、取號、取乳號、取小名、改名、揚名等專業知識與方法;研究名字溯源,起名手法,相近支脈字輩相同,總結規律,幫助尋根問祖。
尋根問祖也是一種文化,以「文化尋根」為主題的文學形式。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34;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回顧歷史,幾乎每個經久不衰的家族,都有著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有著至高無上的家族榮譽感、使命感、責任感,正是這種文化、傳承、這精神支撐著整個家族走向更輝煌發達。
倦鳥已歸巢,何況人乎。
雙山張氏二十四世孫
張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