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牒文化丨尋根問祖遵循「精準」原則

2020-08-14 和文化

落葉歸根、緣木求魚,失系幾百年問祖尋根,族譜接續,一定要做到「精準」,是一件非常難的,尋根難、問祖難,難於「精準」對接。


尋根問祖「精準」意義


尋根問祖接續族譜,對接先祖,先祖人物撰寫,不能搞推理、判斷,不能搞模稜兩可的不實之詞,更不能搞拼湊,填入搞亂譜牒,特別是節點;名人必須要有歷史證據,方能作出結論,否則,就會失真,不能一錯再錯,一定要為子孫後代留一分「精準」的檔案和珍貴的遺產。


尋根問祖,在現有的條件下,應儘量做細做好!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不帶匡匡,不帶傾向性,實事求是的慎重取捨,作出精準答案。


家族世系不是某人獨有財富,先祖名諱不屬任何人的研究成果,族譜、世系資料應該讓家族後裔共享。


對於祖宗世系名錄,不刪、不添、不減、不拼湊,上溯祖宗世系名錄要有歷史證據,不講人事關係,不樹個人豐碑,更不杜撰故事貼靠在名人先祖為其淵源。


寧可斷代失考莫求大一統的臆造接通宗脈,牢記歷史,不忘祖訓,實事求是的做到考察、考證、推理、演繹、歸納,要從全方位考慮,不要斷章取義,違背歷史規律,混淆了祖宗世系源流。接續修譜時得尊重歷史,經得住歷史的檢驗。



現在交通方便,信息靈通,查閱史料方便快捷,研究祖宗世系源流,考證上源,必須全面結合,精益求精。


尋根問祖在研究歷史問題上,有些歷史只能是個謎,無法解開。所以說,歷史是複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今天,來探討和考究歷史,力求真實,也無法真實起來。


當然不是提倡有意去作假,也不應該作假,矇混過關,血緣及倫理上就會導致亂倫,更不能抱有莫衷一是的態度。


不要憑某些人的個人慾望,隨意更改。如要改變名稱和上源世系祖宗名錄的歸屬,必須要有史載歷史文獻和正確依據,通過本宗大部份族人的認可才行,否則不予隨便變動。不要聽那些提虛勁、賣咀硬的瞎說,不要人云亦云。「美言」、「貼金」沒必要。


尋根問祖「精準」把握「尋」、「問」


尋根問祖,要精準把握互不相識的人做兩段事。一個是「尋」,一個是「問」。尋者,祖根地接續族譜者,問者,外出闖關東后羿者。兩者一定要「走出去」,需要財力和人力,更要做「穿越」者。


「尋者」需要把握的要點


①、尋者,對接祖根地接續族譜的志願者負責人,負責對接、聯繫族人,尋親祖根地極其祖根地周邊沒有續接失系的族人。


②、穿越到失系遷移始祖年代,記錄、查找失系先祖居住地的原名、編號,例如:雙山社二甲、七甲十三社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建雙山張氏遷移先祖古代地理與現代地理位置對照資料庫,古代支脈居住資料庫,附有支脈供譜資料庫。以便問者對接。


③、尋者一定要學好掌握相關地區的古代、近代史,學好掌握古代、近代地理位置、區域。


④、尋者還要學習掌握該地區文化、典故、名人、風俗。


⑤、尋者還要掌握有代表意義的像「小雲南」、「大槐樹底下」、「大車店」、「南城人」、「西城人」、「三座塔」地理位置。


「問者」需要把握的要點


①、始遷祖的遷移年代、名字、字、乳名,原籍等等。


②、收集整理遷移後所有資料,比如碑文、名錄。


③、闖關東的發展史,堂號等等。


④、遷移始祖後5代字輩特點。


一部完整的家譜續借,可以概括為十二個字:名、字、號、死、葬、學、銜、職、婚、嫁、育。由於主修人員對修譜認知水平不同,文化程度的高低不同,工作能力和水平不同,責任性的強弱不同,修出的家譜質量也不同。


尋根問祖「精準」推理家族的淵源


就是精準理順了家族世系,考證的方法,以原始族譜、歷史碑記作為直接證據,以世襲述說作為間接證據,以嚴謹的推理進行世系貫通。


尋根問祖精準一定要遵循「姓名學」。姓名學是名學文化核心脈承之一,它是中華民族以姓氏文化與名字文化為根基,是人們以血脈傳承為實用的社會人文標識、交流工具、延續載體的學問學術。


姓名學是以人性為根,以姓氏為本,通過社會文化來表達、傳播、交流目標者的信息,研究人、物、事、業的能量價值觀的延續,推崇思想策劃主導與邏輯記憶推導的信息儲存庫。


是以人為本思維學的分類、歷史變遷、型態來源、地理分布、文化意涵等的一門專業學科,是專門以人名、字號、字輩、銜頭、辯論、儲存的來源和變化為主要研究對象。


以交流信息為基本工具,對語言學有所貢獻,後來因為對人文分布、文化意涵的研究,也影響了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甚至與心理學、社會學、法學都有關連 。


姓名本來是脈承家族文化,傳承社會文化、召承家族文化的一種自身思想暢敘表達、他人邏輯推理記憶的唯一法定名分。


姓名學是名學的傳承,名門、名族、名望是名學三代脈承傳。中國傳統姓名學的研究以姓名、乳名、小名、曾用名、化名、譯名、別名、稱號、譽名、筆名、藝名、綽號、字輩、排號、尊號、族號、碑名、諡號的主要社會人文關係。


內容是如何預測、如何命名、如何揚名。了解姓名的避諱、諡號、賜名、取名、取字、取號、取乳號、取小名、改名、揚名等專業知識與方法;研究名字溯源,起名手法,相近支脈字輩相同,總結規律,幫助尋根問祖。


尋根問祖也是一種文化,以「文化尋根」為主題的文學形式。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34;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回顧歷史,幾乎每個經久不衰的家族,都有著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有著至高無上的家族榮譽感、使命感、責任感,正是這種文化、傳承、這精神支撐著整個家族走向更輝煌發達。


倦鳥已歸巢,何況人乎。


雙山張氏二十四世孫

張興文

相關焦點

  • 尋根問祖 | 4大問題不要怕,「精準」原則要牢記
    尋根問祖,是中國的文化傳承,中國人自古重視家的根系源流。尋根問祖有雙重含義,一是上對先人,二是下對後輩,先人千辛萬苦創業,育人、為本族、為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決不能從我們這一代忘掉。 以下問題使我們在尋根問祖的道路上,無法避免的。
  • 以譜牒文化為媒,開闢洪洞浮山兩縣文化交流新局面
    為此,洪洞譜牒文化學會奔著弘揚堯文化的宗旨,在浮山縣文聯,浮山縣民協及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共同聯手,強強聯合於即日成立了「洪洞譜牒文化學會浮山工作室」。  據了解,洪洞譜牒文化學會自2017年成立以來,以弘揚根祖文化為宗旨,立足洪洞,輻射全國。
  • 第二屆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論壇今閩臺緣博物館開幕
    閩南網6月12日訊 (記者 陳玉玲)今日,第二屆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論壇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幕,論壇吸引了海峽兩岸譜牒文化專家學者、文史愛好者、有關機構專業工作者及兩岸部分同宗(同名)村宗親代表等200多人。
  • 趙金柏在江蘇省首屆譜牒與家族文化論壇的發言稿
    但世譜牒所屬的分支不超過三分之一。現在收集到完整的大港趙氏族譜一套六卷,分譜二十幾套近百卷。這些譜牒涵有大港趙氏一族兩類最重要的基本信息:一是大港趙氏先祖、始祖與分宗之世系圖錄,二是一脈相承的宗族文化精神。這兩類信息具有承前啟後的時代價值,這是我們編修譜牒的基礎。
  • 尋根問祖:當我們談論姓氏與族譜,我們在談論什麼?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三者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家譜是中國珍貴文化遺產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物、文獻價值,以及尋根問祖,凝聚血緣等作用。上海圖書館從1998年便開始進行家譜數位化作業,通過掃描、建著等方式,在2003年形成了全民資料庫,為讀者服務。如今已經掃描家譜2000多萬頁,達到館藏家譜的80%以上。從2005年開始,上海圖書館利用數字人文技術研究家譜,深度挖掘隱含在家譜中的信息。
  • 第四屆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論壇在福建泉州舉行
    中新社泉州11月29日電 (孫虹 曾董超)第四屆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論壇29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閩臺緣博物館舉行。200多名兩岸專家學者、譜牒文化愛好者和姓氏宗親代表,從「譜牒文化」「家風文化」等方面展開交流研討。
  • 尋根問祖續編家譜的意義價值何在?
    隨著社會進步網絡飛速發展,尋根問祖之風越來越盛,尋根問祖續編家譜都已成必然。多少人有緣相聚在網上,相聚在多少代人久別的重逢之路。不謀利,不圖名,不相互諷刺或者惡言傷害他人,爭創黨氏楷模,弘揚文化,和親睦族,文明用語,禮貌聊天,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尋根問祖續家譜是黨氏家族,每個人應盡義務。 「水有源,樹有根,落葉要歸根。」正是這種對祖根的依戀,對血脈親情的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激發著海內外同胞尋根問祖的熱情。家譜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而隨著時代不斷變遷,家譜的形式和作用也在不斷變化。
  • 貴州遵義程氏尋根問祖帖 關於程鍾靈世系辨析:編者三代尋根修譜—尋根問祖帖
    入川始遷祖大明柱國程鍾靈以上源流歷史淵源考   大明柱國程鍾靈源頭世系考一、貴州遵義程氏尋根問祖帖 關於程鍾靈世系辨析:編者三代尋根修譜—尋根問祖帖尋根我族宗祖程鍾靈之父以上源頭,根椐桂花房和大明柱國程鍾靈系之八大房系各支系的老經單簿、老譜牒原根記載:五常(號:善,字慶元),
  • 尋根問祖,家譜中的一世祖追到哪裡最為合適?
    尋根問祖一直是我輩修譜人員的最大難題,不僅耗時耗力,而且結果還不能得到保證,讓很多想要修譜的老師雖然懷有修譜之心,但無奈之下只能放棄修譜。尋根問祖,第一就是要搜集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家族的遷徙史、家族的名人信息、家族的字輩排行,家族的郡望、家族的其他分支族人情況等等。這些資料,一般是從家族老一輩族人口中,家族墳塋,家族祠堂中的神位等來搜集。
  • 尋宗問祖、追根溯源,麻城的155部譜牒分析
    原作者:鍾世武盛世修譜,是中國傳統文化。麻城民間敘譜始於宋代,發展於明代興盛於清代。麻城市志辦現收藏本市境內各姓譜牒200餘部,市外譜牒60餘部。本書(指《麻城祖籍尋根——譜牒序言與始祖研究》,下同,編者注)收錄麻城境內133個姓氏、155部譜牒,188篇序言作為樣本進行分析研究。
  • 國圖開通"中華尋根網" 上網可查家譜尋根問祖
    為全球華人提供家譜數位化服務的「中華尋根網」(http://ouroots.nlc.gov.cn)於周末正式開通。這個網站是為了滿足海內外華人「盛世修譜」的需求,由澳門基金會出資,國家圖書館負責內容建設的。它除了滿足全球華人尋根問祖的需要,還將成為華人家譜教育和研究的平臺。500姓氏可網上問祖一個普通人要如何通過這個網站尋根問祖呢?
  • 洪洞縣譜牒文化全面提檔升級
    為了推動洪洞文化繁榮的向前發展,讓洪洞縣譜牒文化全面提檔升級,經請示縣委宣傳部、縣文聯、縣民協各級領導,於2020年10月12日,在洪洞重八席大酒店會議報告廳舉辦了2020洪洞縣民協譜牒文化研討會,參會人員有洪洞縣文聯主席李清城,洪洞縣文聯副主席、民協名譽主席樊端生及梁武魁、陳果元、李北北、張新平等專家、學者共計30餘人,並有山西省社科院家譜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寧老師現場同與會人員共同分享譜牒文化的魅力和精彩
  • 族譜數位化、網絡化是譜牒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族譜數位化、網絡化是譜牒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數位化就是將人類生活各個領域的各種信息轉變為可以度量的數字、數據,再以這些數字、數據建立起適當的數位化模型,把它們轉變為一系列二進位代碼,引入計算機內部,進行統一處理的過程。
  • 全國網媒記者走進「華人老家」 大槐樹下尋根問祖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根,就在山西洪洞大槐樹。12月10日,「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2018全國網絡媒體看山西活動黃河線採訪團走進洪洞縣,在大槐樹下尋根問祖,「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一本是來自西方的哲學命題,也在講不完的移民故事中,有了帶著明顯東方特色的生動解讀。
  • 無錫家譜館開建啦 打造長三角譜牒文化的交流、展示與研究中心
    近年來,無錫民間修譜熱,各姓氏為了更好地保存家譜,也為了方便後人查譜尋根,家譜修好後,大家都願意捐一部給無錫市圖書館保存,還有遷至福建、廣東等地的家族,或跟無錫相關的家族也會將新修的家譜寄給市圖收藏。市圖2007年至2019年受贈家譜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受贈家譜4種4部,都是本地譜;到了2019年,受贈家譜112種137部,其中,本地譜92種,外地譜20種。截至2019年底,市圖館藏家譜總量達1800餘種,16000餘冊,涉及180個姓氏。如此收藏規模,在全國都是領先的。
  • 【建議收藏】尋根問祖的五大誤區,你知道嗎?
    尋根問祖是為了認祖歸宗,讓自己成為一個靠譜的人。但由於時間與地域等原因,我們常在尋根問祖過程中四處碰壁,今天就給宗親們分享幾個尋根問祖時的幾大誤區和案例。一、家譜越老,信息越準,可信度最高,是真的嗎?答案不是真的。
  • 譜牒文化丨解禁家譜 共襄宗事
    宗事,包括宗親、宗族、宗會、宗譜四個層面,也可以稱之為姓氏四宗文化事業,涉及地域寬,歷史跨度長,有待去做事項很多,需要本姓家門,同心同德,協力配合需要家門們,破除家譜不示外的舊觀念,解禁家譜史料,表明本支本譜差什麼、缺什麼,請求其他家門予以協助解決。筆者二O一五年在南漳童姓宗譜仿真續本序文中說過,姓氏宗譜在家規戒律中禁止外傳,長期處於與世隔絕狀態。童家營一九二三年版童氏宗譜,過去亦不向外界展示。如此情形,妨礙著探源尋根、讀牒研史諸項姓氏文化傳承工作。
  • 譜牒文化丨族譜的學術檢驗準則
    學術檢驗「譜」價值的標準,更是應以國粹文化一宗法(歷史文化,譜諜文化,家族文化,祠堂文化)為檢驗公器,也是衡量一部譜的水平高低之尺度。 (1)詳考證。「譜」上有許多前人杜撰的內容,例如說始遷祖之上還有十餘代人,這些是真有其人嗎?他明明是清道光年間才創修的譜,把始遷祖定位於明初,然後在其上再杜撰十餘代,一下子就把家族的源流提升到了唐末或宋初。並接到某某名人,這些有老譜銜接嗎?(3)理世系。
  • 國家圖書館開通"中華尋根網" 500姓氏可網上問祖
    為全球華人提供家譜數位化服務的「中華尋根網」(ouroots.nlc.gov.cn)於周末正式開通。這個網站是為了滿足海內外華人「盛世修譜」的需求,由澳門基金會出資,國家圖書館負責內容建設的。它除了滿足全球華人尋根問祖的需要,還將成為華人家譜教育和研究的平臺。  500姓氏可網上問祖  一個普通人要如何通過這個網站尋根問祖呢?
  • 泉州: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一期項目揭牌
    為進一步方便海外華裔族群追本溯源、尋根謁祖,5月18日,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一期)項目建設中心正式揭牌啟用,標誌著「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正式進入建設階段。泉州市僑聯黨組書記、主席陳曉玉,黨組成員、副主席鍾文玲,項目代建主管單位泉州交通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項目承建單位代表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分公司有關負責人共同為項目建設中心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