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0年河南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情況如何?1月14日下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2020年重點民生實事落實情況」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八場,河南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焦飛介紹了2020年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落實情況。
優良天數大幅增加 多項環境空氣品質指標達到近年來最好水平
大河網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2020年河南多項環境空氣品質指標達到近年來最好水平。其中,全省PM10、PM2.5年均濃度分別為83微克/立方米、52微克/立方米,同比2019年分別下降13.5%、11.9%;氣態汙染物SO2、NO2、CO年均濃度分別為10微克/立方米、30微克/立方米、1.5毫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9.1%、11.8%、16.7%。
此外,全省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245天(不含濟源),佔比達67.0%,是2015年以來最好的一年。同比2019年增加52天,提高14個百分點,增幅全國最多。較2015年增加63天,提高16.5個百分點。
全省PM2.5、O3、CO、優良天四項指標改善幅度在京津冀及周邊省份中均為最大。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中,鄭州市進位3個,成功退出後20名。
汙染天數佔比大幅度下降 夏季攻堅、秋冬季重汙染天氣管控成效顯著
焦飛介紹,2020年全省消除了春夏秋三季重度汙染,冬季重度汙染天數顯著下降。全年輕度汙染的天數有88天,同比2019年減少34天;中度汙染的天數有20天,同比減少7天;重度汙染的天數有11天,同比減少9天;嚴重汙染的天數有1天,同比減少1天。
「夏季,全省紮實落實臭氧汙染治理專項行動,6至9月份我省優良天數為91天,同比增加30天,全省16個省轄市及濟源示範區完成國家夏季預期目標任務。」焦飛說,漯河、南陽、許昌等3個省轄市是全國重點區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95個城市中超額完成目標天數最多的前三名城市,也是95個城市中優良天數增幅最多的省轄市,被國家通報表揚。
且全省PM2.5濃度連續5個月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5月份30微克/立方米、6月份30微克/立方米、7月份28微克/立方米、8月份24微克/立方米、9月份32微克/立方米。
在秋冬季重汙染天氣管控方面,2020年10至12月,全省17個省轄市和濟源示範區重汙染天數累計為65天·市,較2019年同期減少42天·市,較2018年同期減少138天·市,重汙染天數呈現逐年減少趨勢。與預測結果相比,全省實現汙染程度大幅減輕,共實現23天汙染級別降低。其中「輕中度」轉「優良」共15天,「中度」轉「輕度」4.3天、「重度」轉「輕度」1.4天;「重度」轉「中度」1.2天。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開局之年,圍繞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方面河南有哪些規劃呢?
焦飛表示,全省將堅持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以持續改善空氣品質為攻堅目標,以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VOCs和氮氧化物協同治理、減排降碳協同效應為攻堅方向,以四大結構調整為攻堅重點,以治理工業、散煤、移動源、揚塵和VOCs汙染為主要抓手,以重汙染天氣管控和聯防聯控為手段,以推進環境治理能力和體系建設為保障,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持續改善我省環境空氣品質,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具體來看,一是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生態環境部關於「力爭到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部署要求,謀劃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二是按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明確的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和重點任務,持續做好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攻堅工作;三是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農業結構優化調整,更加注重源頭預防和源頭治理;四是繼續推動重點行業企業深度治理、農業農村散煤治理、煙花爆竹禁放、老舊車輛淘汰、新生產車輛達標排放監管和超標車輛執法監管等措施落實,不斷減少汙染排放總量;五是加強大氣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