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重慶南路從書店街變身商旅街 遊客最愛文創旅館

2020-12-14 贏商網

臺北市重慶南路已從書店街轉型,變成商旅一條街。 (楊竣傑攝)

  飛機、捷運、巴士、火車或高鐵上,您常會不期然遇見觀光客,餐廳或小吃攤上,也時常可聽到操著非臺灣口音旅客…。今年來臺旅客即將破一千萬人次,幾為臺灣近半人口,大量觀光客來臺,已悄然改變了臺灣產業結構、教育制度、就業市場等。邁向觀光大國的臺灣,如何大步走,使臺灣觀光可以永續呢?系列專題將以產業結構調整、面臨困境及臺灣觀光的未來三大部分,分四天進行探討。

  夜幕低垂,昔日被稱為「書店一條街」的臺北市重慶南路上,已經看不見書店林立,反而被商務旅館攻佔,老字號的「臺灣商務印書館」搬遷後,書店字樣仍鑲嵌在建築物上,門口卻早已掛上「Hotel & Hostel」招牌;在高聳的新光大樓注視下,火車站前商圈已悄悄轉型,成為迎接自由行旅客的「商旅一條街」。

  重慶南路悄悄轉型

  臺灣今年將邁入千萬觀光大國,觀光產業面對如洪水般湧入的觀光客,都已快速轉型,旅宿業最明顯。房屋仲介統計,自由行旅客去年增加263萬人次,每日約有7205人,每日平均需3600間房,客房需求大增,讓交通最方便的臺北車站周邊,就有14間商務旅館,加上新興的青年旅館,北車的風景已經大變身。

  走一趟北車就能印證,近4年北市旅館房間數增加7200間,一般旅館就貢獻5700間,北車周邊的考友社、肯德基、地球村、臺灣商務印書館等原址,搖身一變為商務旅館。

  觀光局旅館查報督導中心主任劉士銘提到,近5年(民國99年至103年)一般旅館平均房價自1881元增加至2093元,成長11.27%,平均住房率則由42.76%增至53.78%,增加11.02% ,且逐年成長;這股商機也讓國際旅館品牌紛紛在臺灣「插旗」,以往只能在國外看到的W飯店、大倉久和飯店、文華東方酒店等,都在看重這波觀光潮,進駐臺灣。

  遊客最愛文創旅館

  不只星級飯店受惠,特色旅館也隨之出現。臺中文創旅館「紅點文旅」被英國媒體喻為「全球最好玩的飯店」,總經理吳宗穎說,臺灣旅客原本佔9成,今年降至8成多,反而是今年港客比例倍增,從1月的4%,8月就增至15%,自由行市場明顯蓬勃發展。

  吳宗穎提到,這些背包客年輕化、勇於嘗試,紅點文旅這類風格設計型旅館很吃香,因為自由行旅客會上網找,並在旅館所在地的臺中老城區觀光,這也是團客較難接觸到的深度之旅。

  吳宗穎強調,臺灣有很多旅宿、民宿在追求硬體提升時,將臺灣文化放進來,這將是一種趨勢,也是觀光客想要看的。「臺灣旅館應結合文化勢力,如臺中草悟道、範特喜老屋改建、宮原眼科,都是很棒的文創之旅。」只要方向正確,各產業一定都能雨露均沾。

本文轉載來自:中國時報 記者 楊俊傑,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

相關焦點

  • 有感於臺北重慶南路書店街關門潮
    有著60多年歷史的臺北市重慶南路書街,近年來在經濟不景氣及網絡書店的夾擊下,有80%關門。老字號的臺灣書店、三民書店、臺灣商務印書館、東方出版社等,都是在重慶南路發跡。但這幾年,書店一家家收了起來。書街從全盛時期的100多家書店到眼下僅存約20來家。下個月又有2家書店因撐不下去將歇業。在重慶南路經常了40多年的儒林書店,店內貼出9月9日歇業的告示,全店書籍以七折起出清。
  • 臺灣寫真:出版業危急,臺北書店街「變法圖存」
    中新社臺北4月21日電 題:出版業危急,臺北書店街「變法圖存」  中新社記者 龍敏 劉舒凌  位於臺北車站附近的重慶南路書店街,曾經是老臺北人購書逛街的首選地。  如今,臺北車站車水馬龍、熱鬧如昔,重慶南路書店街卻已榮光不再,旅館一家一家開,書店卻一家一家關。
  • 臺北人留戀的「精神地標」——漫步臺北重慶南路書店街
    臺北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就是愛讀書的臺北人記憶裡的「精神地標」。不久前去臺北,第一件事就是專程前往重慶南路逛書店,感受這條書店街的文化氣息。 這裡承載著臺北人百年閱讀記憶。重慶南路是臺北市一條重要道路,它位於中正區、共有三段,臺灣總統府就坐落在重慶南路一段122號。重慶南路一段曾聚集臺北百家書店,素有「臺北書店街」的美稱,作為臺北的重要文化地標,這裡承載著臺北百年閱讀記憶。
  • 漫步臺北書店街-中新網
    漫步臺北書店街   中新網2月18日電 臺灣《旺報》今日刊載大陸遊客黃瓊喻撰寫的文章,介紹其行走臺北書店街的見聞。
  • 臺灣不止誠品一家書店 重慶南路承載臺北百年閱讀記憶
    ◎ 深圳特區報駐臺記者 孟迷 文/圖香港有個重慶大廈,那裡充滿了咖喱味;臺北也有個重慶大樓,但那裡充滿了書香味。在離臺北鬧市區西門町不遠的重慶南路,是臺灣曾經最出名的書店街。在它之前,臺北的書香氣更多地飄蕩在牯嶺街與重慶南路,有臺灣讀者說,那時的書店真的有百貨公司的架勢。然而不幸的是,牯嶺書街的繁華已經翻頁,而擁有108年歷史的重慶南路書店街,目前也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 漫步臺北書店街:書店文化值得大陸業者學習借鑑
    臺灣《旺報》今日刊載大陸遊客黃瓊喻撰寫的文章,介紹其行走臺北書店街的見聞。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的購書中心在哪?臺灣的朋友建議我去臺北的重慶南路書店街走走,說那裡是臺灣最大的書市。  深秋的一天清晨,我乘車專程到臺北去逛書店街。出臺北車站,步行十幾分鐘就到了聞名已久的重慶南路書店街。
  • 寶島文藝之旅 臺北書店地圖之重慶南路
    摘要:說起臺北的重慶南路一段,出名的仍是讀書人都心領神會、位於重慶南路一段的「書店街」,它是臺北市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臺北市最大的書店以及老字號書店集中地,積聚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重慶南路──一座飄著墨香的書店街 海外網8月7日電 在臺北,無論哪條商業街上都少不了書店。 古語有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 臺北書街沒落,大陸簡體書逆市風行 書商:印簡體書像印鈔票
    臺海網10月15日訊 (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薛洋 文/圖)臺北市重慶南路曾是聞名海內外的書街,鼎盛時期光一樓店面就匯集了100多家書店,如今僅剩下6家,書街近乎名存實亡。
  • 讀書|百年書香有沉浮:看見臺北「書街」的前世今生
    (圖為臺北市重慶南路街景。
  • 重慶南路書店街 打造人文城市風景
    「我們不想放棄,因為我們相信實體書店有絕對存在的必要性。」她舉例,曾有客人在網路下單後, 因急需用書,希望可以到實體店面取書,而這種可立即取書的便利性便印證了這一點。天龍圖書則結合咖啡廳做複合式經營,讓顧客可以一邊舒適地喝咖啡,一邊閱讀店裡的書籍。
  • 兩岸聚焦:臺北書店街凋零發省思
    臺北重慶南路書店街   本報記者 吳亞明攝 重慶南路一段的書店街,是臺北市重要的文化地標,也是許多人人生旅途中的精神驛站。近年來,在經濟不景氣及網絡書店的夾擊下,這條書店街逐漸「萎凋」。全盛時期,這裡曾經有100多家書店,如今剩下的也就20來家。
  • 書香不敵咖啡香 臺北市重慶南路書店八成已倒閉
    中新網8月29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有60多年歷史的臺北市重慶南路書街,近年來在經濟不景氣及網絡書店的夾擊下,從全盛時期的100多家書店到現在僅剩約20家。下個月又有兩家書店因撐不下去將歇業,其它店家為了存活,有的將轉型賣麵包及咖啡。  在重慶南路開了40多年的儒林書店,店內貼出9月20日將歇業的告示,全店書籍以7折起出清。
  • 書局街、補習街、命理街……特色街道裡的臺北風情
    書局街、補習街、命理街……特色街道裡的臺北風情 2016年03月16日 07:44:08  來源:新華網
  • 中國臺灣書店,正在慢慢消失
    右下圖:喧囂的臺北重慶南路上,許多民眾喜歡在書店內享受片刻寧靜。王英豪攝喜歡中國臺灣文藝氣息的人可能不願聽到這樣的消息:中國臺灣的書店正在一家家消失減少。臺北重慶南路曾經是一條充滿書店的街,全盛時期多達100多家書店,如今卻只剩下10家,而且還在持續減少。
  • 實拍臺北的街道,全是用大陸的城市來命名,南京路啊重慶路啊等等
    2、臺北重慶南路,出名的是讀書人都心領神會、位於重慶南路一段的「書店街」,它是臺北市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臺北市最大的書店以及老字號書店集中地,積聚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可惜昔日被稱為「書店街」的重慶南路,已經看不見書店林立,反而被商務旅館攻佔。在高聳的新光大樓注視下,火車站前商圈已悄悄轉型,成為迎接自由行旅客的「商旅一條街」。
  • 明星·鄉愁·書店街
    典型上世紀五十年代臺北街屋,洗石子立面附騎樓,樓高進深,自有一種幽邃的空間感覺。彼時的重慶南路、衡陽路、博愛路這一概為日治「榮町」、「本町」的區域,臨街多為類似建築。1949年,六位白俄羅斯人與臺灣青年簡錦錐不顧「廟衝」禁忌,向後來貴為臺北市長的高玉樹先生租下這棟直面城隍廟的樓房,創立外文名為ASTORIA,中文名為「明星」的咖啡館,一樓麵包廠,二樓、三樓咖啡館。
  • 楊照:臺北市重慶南路最有價值的資產早已淪喪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新網9月5日電 臺北市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快要消失了,怎麼辦?這是目前臺灣島內的一個熱門話題。著名作家楊照5日在臺灣《聯合報》撰文說,重慶南路最有價值的資產,二十年前就開始消失了。而今,最美好的都已不在,再來談保存,又有什麼好保存的呢?保存這些折扣書、盜版光碟、參考書、暢銷書的銷售空間,有什麼意義?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牯嶺街一代的舊書店以及重慶南路一代的書店街曾經最為有名。日據時代,牯嶺街城南是當時的臺北文教中心,空氣裡夾雜的都是經史子集,章回線裝小說的黴爛味兒和剛出廠新書的印刷味兒。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之後,大批日本人撤離,大堆大堆用得上用不上的書都被遺留下,並被人們在牯嶺街和南海路兜售,逐漸發展為舊書街。
  • 臺北書街:喧囂中能否安留一隅
    有人說,一條街的衰落比一個人的老去更令人傷感,尤其是一條書街。  今年2月,作家楊照在臺北國際書展上演講,開場便說:「我理想中的書店是一段年代,是一條街。」這條街就是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  然而,這條代表臺北閱讀記憶的書街已逐年衰落。由全盛時期有100多家書店,跌到目前僅剩10餘家實體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