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2020-12-09 騰訊網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位於今天的潼關一帶,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楊姓後裔活躍在中華民族的舞臺上,其文韜武略,為官清廉,楊氏後代都以「清白傳家」「四知家風」作為祖訓,制定懸掛了形式多樣、內容相近的家規家訓。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各地。甚至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都有楊氏後人為紀念楊震所建的祠堂,影響深遠。

天下楊氏第一村

華山仙峪是坐落於華山主峰西邊的一條美麗的山峪,公元前514年,楊氏家族的先祖羊舌季夙一家因「祁楊之難」秘密逃亡到了華山仙峪,在此生存了下來。為了隱姓埋名,他們便以祖宗封地「楊」為其姓氏,複姓羊舌二字便被他們深深地藏在了心底。中國歷史上的楊姓大族便從這條石峪中命系一脈,繁衍生息以至發展成千古望族。

楊氏家族得華山的護佑而傳宗後,他們始終念念不忘自己是晉室後裔,告別山林後,楊氏家族仿造宮室建造村落。他們給新建的村落起了一個特別的名字——紫微宮。這是一個王霸天下的名字。因為「紫」字是指紫微星垣,代稱皇帝。後人習慣稱為「晉公子宮」,即現在被稱為「天下楊氏第一村」的東宮村。因此也有了「天下楊氏出華陰,華陰楊姓歸東宮」的說法。

在東宮村,有一塊巨大的牌坊上寫著「漢太尉楊震故裡」。牌坊上的小字則是李白的一首詩:關西楊伯起,漢日舊稱賢;四代三公族,清風播人天;夫子華陰居,開門對玉蓮;何事歷衡霍,雲帆今始還。

東宮村,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萬的來華陰尋根問祖的楊姓同胞,了解楊氏家族的發展史,了解楊氏精英們治國平天下的豐功偉績以及他們艱苦卓絕的生態狀況,激發楊氏族人重鑄輝煌的決心和信心。

楊姓的郡望堂號

楊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三個。

弘農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弘農(河南靈寶北)。東漢至北周時,曾一度改名為恆農郡。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轄境約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遊、丹江流域。晉以後,弘農郡的轄境逐漸縮小,但從陝西華山到河南三門峽一線,始終是弘農郡令人矚目的地區,因為這裡是天下楊姓第一望族——弘農楊氏的策源地,而弘農楊氏在天下楊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許多楊姓家譜都把遠祖追溯到弘農楊氏。

天水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天水」,是當地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地名。最早始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天水得名,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

河內郡:楚漢時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此支楊氏開基始祖為韓襄王將領苞。今河南之河北道大部分地方皆是,胡渭雲,古者河北之地,皆謂之河內,自戰國魏始有河內河東之名,而秦漢因以置郡,周禮所謂河內,不止河內郡地也,漢時郡治廢縣,在河南武陟縣西南,晉徙治野王,即今河南沁陽縣治。

楊氏宗親點擊加入楊氏總群

堂號主要有弘農堂、關西堂、四知堂。

弘農堂:弘農,地名,古為陝西之弘農縣,今為陝西之華陰市,是楊姓先人杼公興旺發祥之地,以望立堂。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拒絕行賄者時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後世遂以「四知」為堂號。

雁門關下的楊家祠堂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諡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隻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血戰金沙灘」是楊家將傳說故事中,楊家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一個楊家戰死一大半。

相關焦點

  • 清白傳家久 紅色繼世長——專訪東漢"四知先生"楊震後裔
    這真是:清白傳家久,紅色革命長。  2018年冬和2019年秋,記者懷著敬仰的心情,先後兩次到重慶潼南縣雙江鎮採訪楊氏後裔,並透過《楊氏族譜》,去探尋楊氏先賢「清白傳家」的歷史和楊氏後裔「紅色革命」的密碼。
  • 家風進禮堂 義烏楊氏「清白傳家」美名揚
    楊氏是如何來的?「關西孔子」楊震的「畏四知」是怎麼回事?住在城區文星坊的楊詵是如何到楊街的?8月18日晚7時,省委宣傳部退休幹部、北苑街道鄉賢會副會長楊念迅在義烏市北苑街道楊街文化禮堂,為村民及外來建設者宣講楊街歷史故事。
  • 新昌姓氏專記·楊|彩煙楊氏清白傳家 後裔散居全國各地
    起源楊姓是一個榮耀而古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六大姓。楊姓始於洪洞,源於伯僑。相傳伯僑為周成王姬誦之弟唐叔虞的第十二代孫。姬伯僑食採於晉之楊地,因號楊侯。其四代孫羊舌肸(約前585-前525),字叔向,晉大夫,官居太傅之職,因輔晉有功,受封於楊邑,以邑為姓,始稱楊氏。
  • 2019天下楊氏根脈文化節楊氏祖塋祭大典活動舉行
    (記者:王會軍)4月13日,2019天下楊氏根脈文化節楊氏祖塋祭大典活動在華山鎮五方楊家祖塋舉行。來自全國各省市以及新加坡等國家六百多名楊姓代表在楊家祖塋通過脫帽三鞠躬等方式表達對先祖的緬懷。華陰五方楊氏家族墓,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 等級較高的一處楊氏家族墓地,素有「楊氏祖塋」之稱。大家紛紛表示:要大力弘揚楊氏忠、勇、廉的愛國精神和清白傳家的良好家風,激發楊氏人投資建設楊氏故裡的熱情,促進華陰社會、經濟、文化騰飛發展。
  • 清廉地名故事┃仁川四知堂:「四知」懸堂千古訓 清廉傳家百代風
    拾級而下,進入中廳,眼前變得開闊起來,「後廳面闊如前廳,進深為八米」,三幅楊氏先祖的畫像高掛於廳正中,分別為漢太尉楊震、宋大理寺評事楊萃、清知縣楊喬的肖像,其中最出名的非楊震莫屬。「四知堂」的名稱源於東漢太守楊震「暮夜卻金」的典故,以及後來名垂青史的「四知」之誡。楊震赴任東萊時,路過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一帶)。時任昌邑縣令王密曾受楊震舉薦,為謝恩,他在夜晚悄悄懷揣十錠黃金,到驛館拜見楊震。
  • 亭江楊氏十二條家訓遺後人 堂號定名為「四知」
    楊氏家訓中的「端行儀」。 馬尾亭江鎮亭頭村內有座「楊氏宗祠」,宗祠大廳掛著一塊匾額,上書四知堂。為什麼叫四知堂?日前,記者探訪楊氏宗祠,楊氏族人講述了楊氏傳世族譜從香港「回歸」亭江的故事,以及四知堂得名的緣由。 「四知」成為千古美談 本月初,馬尾亭江鎮亭頭村81歲的楊璧祥老人帶著記者來到「楊氏宗祠」。
  • 潼南雙江楊氏家族傳奇
    在潼南姬家壩光基始祖宗支楊氏族譜扉頁上的這段話,很容易勾起人們對這個家族源流的獵奇之心。翻開散發著油墨香味的族譜,有關楊尚昆、楊闇公、楊白冰以及他們的先祖楊震、楊文秀、楊光基、楊世綏等家族名人的傳略,記述了這個家族非同一般的傳奇經歷。2013年1月15日,上將楊白冰在北京逝世,在哀傷之餘,雙江楊氏家族的傳奇故事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中心話題。
  • 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原標題: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在龍崗盛平楊屋居民小組,記者見到了77歲的楊來法。他打開隨身攜帶的布袋,拿出楊氏族譜和2枚勳章。一枚是刻有楊來法名字的南粵七一紀念獎章,還有一枚是中共廣東省委入黨五十周年以上老黨員紀念章。
  • 景致記錄: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瞻仰楊尚昆故居
    在金龍村,有著楊尚昆故居,又名「四知堂」、「長灘子大院」。四知堂距今有158年歷史,是楊尚昆的曾祖父楊世綏,在1862年所建。這座四合院,39間房屋,風格古樸、典雅。1907年8月3日,楊尚昆同志就誕生在這裡。
  • 景致記錄: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瞻仰楊尚昆故居
    在金龍村,有著楊尚昆故居,又名「四知堂」、「長灘子大院」。大門上方,掛著「四知堂」的匾額。四知的典故,來自楊氏祖先漢朝太尉楊震「深夜辭金」。楊震拒受賄賂時,曾說過一句載入史冊的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進入四知堂大門,楊尚昆同志的鑄銅雕像,矗立在中央,雕像栩栩如生,滿臉睿智。堂屋大門掛著「漢室遺風」的匾額,堂屋裡正上方,端端正正地掛著「清白傳家」的匾額。
  • 天下楊氏出弘農:《楊氏宗譜》與中國的楊姓傳承和發展
    在公安部公布的「百家姓」人口中,楊姓人口排在第6位,約有4300萬人。在中國歷史上,楊姓歷來以望族聞名天下:在皇為皇軒,在帝為帝嚳,在王為武王,在霸為晉文此之謂不朽;西京為丞相,東漢為司徒,魏室為九郵,晉朝為八座,此之為代祿。
  • 楊氏家譜總譜
    一、楊氏簡介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楊伯僑為得姓始祖。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
  • 專家解讀:《望鄉臺》的家風裡有一種「貴族」精神
    不過,「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精髓,不僅僅在於「忠厚」與「詩書」,更在於「傳」與「繼」,在於「久」與「長」,古人渴望這種精神特質與生活方式能夠世代相傳,作為標記血緣與驕傲的符號,就猶如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的本能,要將自己的基團傳承下去一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認為「家風」傳承的重要性,不亞於血緣傳承。
  • 張家港市依託楊氏孝坊傳承勤廉家風
    &nbsp&nbsp&nbsp&nbsp新華網南京3月2日電(王輝)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近日,張家港市鳳凰鎮恬莊古街楊氏孝坊內傳出了「泛愛廉」歌聲,歌聲清揚、音色童稚,歌聲感染著全場,人們一起跟著優美的旋律哼唱起來。
  • 學習好家風 汲取正能量丨州婦聯參觀野椒園家風家訓傳承教育基地
    活動中,全體黨員幹部參觀了野椒園家風家訓傳承教育基地,實地走訪「傳家訓、揚美德」典型——張氏家族、楊氏家族。通過了解兩個家族的家訓、家規、誡條,及其淵源內涵,進一步感受培育和傳承良好家風的重要性;通過學習清廉從政的歷史故事,向優秀典型人物學習,進一步築牢清正廉潔的思想防線。
  • 楊氏家訓家規,楊家人做到了嗎?
    吾族忠厚傳家,清白世宗,豈容不肖子孫敗壞家風。凡我族人,立應禁之。   十、治家格言:   凡我族內有子嗣維艱,晚年喪子者,當有抱養螟蛉,以承宗祀之條,須抱養親族子弟,以繼承之,方好登入譜籍、埋葬祖山。又有女招婚承宗,名為半子半婿,以及不得已抱異姓承者,不得登入譜籍、埋葬祖山,以免紊亂宗支。
  • 明代才子楊升庵千年家風淳樸 慈善家族人賣1000畝地修祠堂
    家風是什麼?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由此可見,家風可以很大;吃飯得雙手扶碗,不允許有剩飯——對於普通人來說,家風也可以很小。古老家風在家族傳承中有著怎樣的文化密碼,在你身邊又有什麼樣的家規、家訓故事呢?即日起,本報推出「家風」系列報導,在全省範圍內尋訪優秀的家風、家規、家訓故事,挖掘本地歷史、文化、家族、宗祠中特有的歷史文化,家規家訓等人文特色,讀懂當下的「新家風、新家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