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9月舉行的《璀璨中原》河南2018陶瓷藝術設計創新大賽上,剛剛被俄羅斯國家博物館收藏還不足100天的「宮壺」喜獲金獎,並被河南博物院收藏。入藏河南博物院的這款「宮壺」編碼為hsxhgh963369,是首個能通過防偽鑑別查證的紫砂作品。
「宮壺」由著名發明家、壺藝創意大師季漢生設計,宜興範家壺莊「大生陶藝」傳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範秀紅製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擔當藝術指導。這件融匯古今、內涵豐富、彰顯中華文化的紫砂藝術精品,大量運用了象形表意的手法,將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元素有機地融於一體,通過精巧的構思和創作,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豐富內涵,遠觀近品皆能感受到沉穩、恢弘之氣和渾厚、深篤之味,開創了「由字生器」的先河。此壺是一件融中國漢字文化、古典建築元素、紫砂陶藝於一體的耀世傑作,造型樸拙渾厚、奇巧華麗,是至今為止首款蘊涵中華民族諸多優秀文化基因、屹立於世界藝術高峰的紫砂名作。
((圖為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指導範秀紅製作「宮壺」))
2018年6月25日,在聖彼得堡舉行的「2018俄羅斯國家博物館上海藝博展」上,「宮壺」正式被俄羅斯國家博物館收藏。
(圖為俄羅斯國家博物館館長Gusev先生(右二)、俄羅斯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彼得羅娃女士(左二)、壺藝創意大師季漢生先生(左一)、宜興範家壺莊「大生陶藝」傳人範秀紅女士(右一)在「宮壺」收藏儀式現場)
(圖為中國駐聖彼得堡總領事館總領事郭敏女士(左一)、俄羅斯國家博物館館長Gusev先生(左二)、壺藝創意大師季漢生先生(左三)一起參觀聖彼得堡俄羅斯國家博物館)
《璀璨中原》河南2018陶瓷藝術設計創新大賽前,河南博物院副院長張得水專程前往宜興範家壺莊,表明收藏「宮壺」的意向。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根源所在地,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誌,包括漢字文化在內的中原文化,彰顯了厚重、多元、經典的獨特魅力,在中華文明史上書寫了燦爛的篇章。河南博物院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展館面積1萬餘平方米,館藏文物14萬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一部分藏品被譽為國之重器。
(圖為河南博物院副院長張得水與創意設計大師季漢生、紫砂陶藝名家範秀紅)
(圖為河南博物院藏品鑑定部主任劉曉磊、藏品保管部主任張建民在「宮壺」入藏河南博物院交接期間合影)
在鄭州鳳凰茶城舉行的「砂韻凝香,璀璨鳳凰——紫砂文化大家談」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鮑志強發表了「紫砂陶藝的文人性」主題演講,他認為,無論是北宋時期的「東坡提梁」還是明清時代的諸多精品,文人雅士對宜興紫砂的鐘愛提升了紫砂的地位,紫砂壺從普通的泡茶工具幻化為藝術品,走進了殿堂、走上了案頭,文人的參與升華了宜興紫砂陶的藝術內涵。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宜興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表示,宜興紫砂的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得益於各行各業的發展,大家應該感恩時代、感恩社會,在做好工藝的同時,廣泛吸納優秀的創意,不斷完善這個行業。
(圖為季漢生、範秀紅與中共宜興市委宣傳部部長沈曉紅)
中共宜興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沈曉紅對「宮壺」的創意和製作大加讚賞,她希望更多的優秀文化參與到宜興紫砂的發展中來,牢記紫砂陶藝本來,堅持文化引領,不斷挖掘和做好紫砂文化的藝術傳承、文化弘揚、精神升華,創作出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藝術作品和藝術精品。(記者: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