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範家壺莊的宮壺入藏俄博館後又被河南博物院選藏

2020-12-18 大蘇網

在2018年9月舉行的《璀璨中原》河南2018陶瓷藝術設計創新大賽上,剛剛被俄羅斯國家博物館收藏還不足100天的「宮壺」喜獲金獎,並被河南博物院收藏。入藏河南博物院的這款「宮壺」編碼為hsxhgh963369,是首個能通過防偽鑑別查證的紫砂作品。

「宮壺」由著名發明家、壺藝創意大師季漢生設計,宜興範家壺莊「大生陶藝」傳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範秀紅製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擔當藝術指導。這件融匯古今、內涵豐富、彰顯中華文化的紫砂藝術精品,大量運用了象形表意的手法,將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元素有機地融於一體,通過精巧的構思和創作,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豐富內涵,遠觀近品皆能感受到沉穩、恢弘之氣和渾厚、深篤之味,開創了「由字生器」的先河。此壺是一件融中國漢字文化、古典建築元素、紫砂陶藝於一體的耀世傑作,造型樸拙渾厚、奇巧華麗,是至今為止首款蘊涵中華民族諸多優秀文化基因、屹立於世界藝術高峰的紫砂名作。

((圖為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指導範秀紅製作「宮壺」))

2018年6月25日,在聖彼得堡舉行的「2018俄羅斯國家博物館上海藝博展」上,「宮壺」正式被俄羅斯國家博物館收藏。

(圖為俄羅斯國家博物館館長Gusev先生(右二)、俄羅斯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彼得羅娃女士(左二)、壺藝創意大師季漢生先生(左一)、宜興範家壺莊「大生陶藝」傳人範秀紅女士(右一)在「宮壺」收藏儀式現場)

(圖為中國駐聖彼得堡總領事館總領事郭敏女士(左一)、俄羅斯國家博物館館長Gusev先生(左二)、壺藝創意大師季漢生先生(左三)一起參觀聖彼得堡俄羅斯國家博物館)

《璀璨中原》河南2018陶瓷藝術設計創新大賽前,河南博物院副院長張得水專程前往宜興範家壺莊,表明收藏「宮壺」的意向。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根源所在地,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誌,包括漢字文化在內的中原文化,彰顯了厚重、多元、經典的獨特魅力,在中華文明史上書寫了燦爛的篇章。河南博物院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展館面積1萬餘平方米,館藏文物14萬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一部分藏品被譽為國之重器。

(圖為河南博物院副院長張得水與創意設計大師季漢生、紫砂陶藝名家範秀紅)

(圖為河南博物院藏品鑑定部主任劉曉磊、藏品保管部主任張建民在「宮壺」入藏河南博物院交接期間合影)

在鄭州鳳凰茶城舉行的「砂韻凝香,璀璨鳳凰——紫砂文化大家談」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鮑志強發表了「紫砂陶藝的文人性」主題演講,他認為,無論是北宋時期的「東坡提梁」還是明清時代的諸多精品,文人雅士對宜興紫砂的鐘愛提升了紫砂的地位,紫砂壺從普通的泡茶工具幻化為藝術品,走進了殿堂、走上了案頭,文人的參與升華了宜興紫砂陶的藝術內涵。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宜興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表示,宜興紫砂的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得益於各行各業的發展,大家應該感恩時代、感恩社會,在做好工藝的同時,廣泛吸納優秀的創意,不斷完善這個行業。

(圖為季漢生、範秀紅與中共宜興市委宣傳部部長沈曉紅)

中共宜興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沈曉紅對「宮壺」的創意和製作大加讚賞,她希望更多的優秀文化參與到宜興紫砂的發展中來,牢記紫砂陶藝本來,堅持文化引領,不斷挖掘和做好紫砂文化的藝術傳承、文化弘揚、精神升華,創作出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藝術作品和藝術精品。(記者:三川)

相關焦點

  • 宜興範家壺莊範秀紅有幸成為「宮壺」唯一製作人
    2017年11月29日上午,「宮壺」製作授權儀式在宜興範家壺莊隆重舉行,標誌著集中國帝王宮殿建築文化藝術元素於一體的「宮壺」,正式授權宜興紫砂陶藝大亨範大生的嫡孫範秀紅女士製作。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業發展和文化藝術大使季漢生向範秀紅頒發授權證書,中國陶瓷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及眾多紫砂陶藝大師一起見證了這一喜慶的時刻。
  • 舊藏:品名:一身正氣底款:徐漢棠尺寸:17/11cm容量:450cc紫砂分類:本山綠泥底款介紹:徐漢棠,1932年5月11日出生於江蘇宜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是中國紫砂.
    舊藏:品名:一身正氣底款:徐漢棠尺寸:17/11cm容量:450cc紫砂分類:本山綠泥底款介紹:徐漢棠,1932年5月11日出生於江蘇宜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是中國紫砂界唯一獲此殊榮者。1948年初中畢業後即跟隨父母學藝,1952年拜當代紫砂泰鬥顧景舟為師,為顧景舟第一弟子。 1972年,徐漢棠與胞弟徐秀棠設計了一套「十五頭嵌銀絲咖啡具」,由中國故宮博物院收藏。
  • 宜興範家壺莊「漢服與紫砂陶刻」茶會側記
    ,關於這一點,可以從時常舉行的漢服活動,以及宜興本地很多場合出現漢服愛好者之頻繁上來判斷;在短視頻平臺上,宜興人曬出漢服也已司空見慣。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漢服在宜興會不再罕見。11月中旬,一場生動有趣的以漢服與紫砂陶刻為話題的茶會,以及漢服視頻拍攝活動,在宜興丁蜀鎮的範家壺莊裡展開;參加活動的一方為範家壺莊內從事紫砂陶刻工作的藝人,另一方是本地漢服愛好者古「瘋」社的部分成員。下午1時,茶會在範小君陶刻工作室進行。
  • 「承雲.範家壺莊杯」作品展頒獎儀式在宜興舉行
    學院校領導及嘉賓宜興是一座文化名城,對人才的培養自古以來就是頭等大事。現場9月27日下午,「承雲·范家壺莊杯」作品展頒獎儀式在宜興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舉行,範家壺莊總工藝師範偉群給獲獎學生頒發了獎品。作為範家壺藝第四代傳人,範偉群不僅繼承了家族制陶技藝,也繼承了先輩的優良傳統;他積極為地方教育事業做貢獻,曾出資成立了「範偉群教育獎勵基金」,遵循優勢互補、資源共建,現為宜興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提供實習基地,為宜興文化產業發展提供高層次技能人才。
  • 從研究甲骨文到開創依字造器發明宮壺
    宜興陶器發明創造於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素以陶瓷工藝揚名,是當代著名的陶瓷工業基地,因此稱之為陶都,為創造中國宮壺,季漢生親臨宜興與專家們共商以紫砂工藝弘揚傳統文化大計,並選定宜興範家壺莊「大生陶藝」傳人、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範秀紅製作中國宮壺。
  • 陶都宜興登上國際文化大雅之堂的開山之作——中國宮壺
    中國宮壺,是著名發明家、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業發展和文化藝術大使季漢生又一重大發明創舉,此壺由宜興範家壺莊「大生陶藝」傳人、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範秀紅製作。中國宮壺,是觸中國漢字文化的鼻祖甲骨文的精髓,中華古典建築元素精華,民族精湛紫砂工藝於一體的耀世傑作。
  • 名家與名校強強聯合,為宜興陶瓷錦上添花
    範家壺莊正式成為了西安美術學院的實踐基地。範家壺莊如果說紫砂名門氏族,已歷經數代傳承的範家自然是其中代表。、趕著車到西望圩村買範家壺。從此,範家壺的名聲傳遍宜興,越傳越遠。而今,由範氏後人範偉群創辦的「範家壺莊」佔地70餘畝,專業從事藝術陶瓷、紫砂壺藝的創作、研究和開發。
  • 南通季漢生與宜興制壺名家共同譜寫文化紫砂新篇章
    在與宜興紫砂協會負責人交流時,季漢生認為:紫砂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沉澱了厚重的文化底蘊,人才輩出的宜興紫砂正是當地紫砂文化的一步步累積,傳承與創新賦予了紫砂新的價值觀、人文理念、道德精神、哲學思想。出爐儀式上,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宜興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和宜興陶瓷行業協會副會長、江蘇宜興紫砂工藝廠廠長徐建榮評價為:開創了宜興紫砂藝術發展新的裡程碑。九二共識壺一側壺身刻繪「國」字,國字的右下角有一個小小的裂紋,使人不由想起余光中的「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另一側刻繪「兩岸一壺情、共圓中國夢」的美好祝願。
  • 宜興陶瓷藝術園地新銳力量:「紫砂九雋」如是說
    >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陶瓷藝術委員會副會長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範家壺莊創辦人主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興範家壺藝傳統技藝檔案》。多年來創作一百多件紫砂新品,深受藏家珍愛,並成立『範偉群壺友會』。
  • 技藝和文化薪火相傳 宜興紫砂榮登十大人氣地理標誌品牌榜首
    紫砂的發展「始於北宋、盛於明清」,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宜興紫砂究竟有什麼獨特之處?    作為宜興紫砂傳承中的重要一脈,「範家壺」的百年傳承可以說是「星光熠熠」。古有範蠡被世人奉為「陶祖」,自明清以來更是名家輩出,範章恩、範鼎甫、範大生、範錦甫、範佔……都堪稱一代名匠。薪火相傳直至今日,「範家壺」依然是一塊響噹噹的招牌。
  • 清宮舊藏宜興掛釉與廣鈞器
    清宮檔案中把具有多種釉色的宜興釉陶器統稱為「宜興掛釉」器皿,據此筆者亦沿用檔案中的原始稱謂,並依據清宮檔案和《故宮物品點查報告》中的原始記載,以藏品在宮中的原藏位置為綱,對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原為清宮舊藏的宜興掛釉和廣鈞器藏品加以選介,並試就宜興掛釉與廣鈞兩種產品之間的異同等問題作一定的分析探討。
  • 宜興陶瓷博物館鎮館之寶由他捐獻:已故百歲老人受人景仰!
    本報訊(晚報記者 何小兵)宜興市丁蜀鎮一位百歲老人去世十周年後,仍然得到當地後生晚輩深切緬懷。12日下午,宜興陶瓷實業家華蔭棠逝世十周年座談會在範家壺莊舉行,華蔭棠的親屬,生前的同事、好友及宜興工商界、陶藝界人士一起緬懷他淡泊名利、愛國敬業、樂善好施、提攜青年才俊的閃光一生。
  • 深秋,來河南博物院喝杯「九千年」的咖啡吧
    「河南博物院主展館重新開放後,每天到館的遊客絡繹不絕,備受歡迎的不僅有我們的鎮院之寶,還有我們的豫博網紅咖啡。」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不無自豪地表示,作為新晉網紅文創,河南博物院的文物撒花咖啡一次性推出了十款。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咖啡的圖形是按照歷史年代標註的菜單,比如「遇見九千年——賈湖骨笛款」,這是年代最久最貴的一款,國慶期間屢屢出現一杯難求的情景。
  • 讓我們一起體驗匠心陶情,宜興陶藝大師精品展8日開幕
    屆時將由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向陶藝愛好者、收藏家開展專題講座,宣傳宜興紫砂壺鑑賞、收藏知識,進行宜興紫砂壺收藏展賣。  宜興作為中外聞名的陶都,保留了眾多陶業遺存,包括與陶業有關的原料產地、水運碼頭、商鋪民居、作坊窯場、陶器遺物及技藝民俗等,構成了人類獨特的文化遺產。本次展覽將展出朱斌、蔣菊芳、範秀紅、蔣衛兵四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師的經典之作。
  • 百年博物院春節送大餐--省博首次展示院藏捐贈古代名家書畫--山西...
    百年博物院春節送大餐 省博首次展示院藏捐贈古代名家書畫 其中,長達19米的《祇園大會圖》是山西博物院藏最長的一幅手卷,本次展覽也首次以全貌展出。   1919年10月,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誕生,成為山西省第一座博物館。常贊春作為博物館的籌備者之一,將所藏103件書畫捐獻給博物館。
  • 臺北歷史博物館館藏唐三彩首次「登陸」河南博物院
    (圖片來源:河南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1月20日鄭州訊 1月19日上午,由中華文物交流協會指導、河南省文物局主辦、河南博物院與臺北歷史博物館及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共同承辦的「會古通今——兩岸唐三彩暨低溫釉陶學術研討會及兩岸唐三彩交流展」在河南博物院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