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為何總是被「誤解」?

2020-12-13 騰訊網

李嘉誠,這是一個極具代表性和象徵性的「符號」。

對香港人來說,這個名字意味著什麼?一個非常形象的說法是:香港人從一出生,到離開人世,都離不開李嘉誠家族的產品。大到住的房子,小到要喝的一瓶礦泉水,以及供香港人消費的各種商場。

李嘉誠,被稱為「李半城」是有道理的。

也正因為此,在關乎香港發展的焦點事件上,「李半城」的表態每每都受到異乎尋常的關注。而幾乎每次表態後,「李半城」還得繼續做一番解釋,因為他的表態「總是被誤解」。

李嘉誠為何總是被「誤解」?他真的被誤解了麼?

1

李嘉誠最近一次表態,是在9月8日。

當時,他在香港慈山寺接受媒體採訪,就香港近期事態表示:年輕人應該體諒大局,政府也應該對「未來的主人翁」網開一面。雖然法律與人情有衝突,但任何事,在政治問題都要兩方面,大家能為對方想一想,好多大事能夠化為小事。

此言一出,各方評論奔騰而來。

很多人自然地發問,李嘉誠口中的「未來主人翁」是指誰?那些打砸立法會、塗汙國徽、侮辱國旗,動不動就癱瘓機場、公路與警察暴力對抗的暴徒,能算是未來主人翁嗎?如果他們是香港未來主人翁,香港還有前途嗎?

所謂「網開一面」「大事化小」這些詞彙下面,是否隱藏著對這些暴徒既往不咎的意思呢?

違法犯罪,卻不去懲治,能寄希望於這些暴徒自己良心發現、改邪歸正?如果真這麼好,那全世界的警察和司法機構都可以洗洗睡了。

在「網開一面」的言論遭到外界猛批後,9月13日,李嘉誠通過旗下基金會發表了一份聲明,稱自己在慈山寺的言論被曲解,十分遺憾。聲明還稱,「多年已習慣了那些莫須有的指責」……但最為重要的是「寬容不等於縱容,不等於無視法律程序」……

此前一次李嘉誠就香港局勢發聲,同樣充滿爭議。一句「黃臺之瓜,何堪再摘」,一句「最好的因,可成最壞的果」。兩個不同的版本,有選擇性地刊登在不同的港媒之上,之前補壹刀曾經發文分析過此中的玄機與引發的爭議。

在「摘瓜論」和「因果論」刊登後,「李半城」也發了一個聲明,解釋為什麼要刊登兩個不同的廣告,聲明表示:目前香港形勢複雜,難以用單一語言或溝通方法響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之說法」。

回想4年前的9月12日,一篇《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在內地和香港引起巨大關注。文章批評李嘉誠旗下長和系撤走中國資產,是「失守道義」的行為。該文對李嘉誠撤資行為進行了嚴厲批評。

據當時有媒體做出的不完全統計,李嘉誠在海外的投資總額已超過了3000億元人民幣,而這些資金絕大部分是拋售了在中國的資產項目換來的。

而對於那篇文章,李超人回應道:「商業的歸商業,政治的歸政治。」

這些表態,以及隨後的解釋聲明,不但沒有化解大家的質疑,反而引發更大的想像空間。這是李嘉誠故意追求的效果嗎?還是他說話的風格歷來如此?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需要對李嘉誠做更深入的了解。

2

2003年4月1日,「哥哥」張國榮留下「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如此」的遺書,從中環東方文華酒店24樓一躍而下。

香港社會為突如其來的噩耗震驚,一時無法接受,沒成想,這僅僅是2003年流年不利的一個開始:「非典」、23條立法危機以及樓價暴跌,這「三重危機」不但在那一年,也給後來香港社會的一系列問題埋下了伏筆。

在「三重危機」中,誕生了一個詞與一群人——「負資產者」。

時間需要往前推到1995年,當時英資房地產商拋售香港房產,許多本地房產商接盤,市場上莫名盛傳起中央政府回歸後不管多高的盤都會接,不買樓是傻子的流言,大批中產扛著貸款衝進房市。

香港回歸後,這種靠流言和投機吹起來的泡沫逐漸破裂,至2003年達到最低谷,樓價較1997年的高位下跌近70%。當初借了貸款買房的那些人,因為房價驟跌,無法清償貸款,還欠下銀行一屁股債,這就是所謂的「負資產」。

到2003年6月時,整個香港的住宅負資產宗數達到了歷史最高的105697宗。未償還貸款額高達1650億港幣,即每宗平均欠款156萬港幣。

更可怕的是,由於房產的抵押價值已經低於未償還貸款總額,銀行開始向不少業主callloan(要求借款人提前部分還款)。業主還不上就收房拍賣,彌補房貸虧空。

黑了心的銀行不但向業主追討欠款,還以彌補抵押品價值不足等名目追加補償,補償款甚至達到欠款的兩倍。

可憐許多中產當年省吃儉用東拼西湊買下一套房子,也許剛剛裝修完畢,就要眼睜睜看著房子被銀行收走,還莫名其妙欠下幾百萬的債務。很多人不堪忍受,根據統計2003年香港自殺率為18.8(即10萬人中有18.8人自殺),是香港有統計以來的最高水平。

當年,香港整個「負資產」人群達到10萬人。

香港密集的房屋建築

有香港專家認為,這一危機影響深遠,「財富大調整使香港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本來作為社會主體的中產階層迅速縮小,無產階層和負資產階層不斷擴大,社會穩定的基礎遭到削弱,艱苦創業的風氣和精神日漸消失,社會分化現象日趨嚴重,不論大事小事,都很難在理性的基礎上達到共識,社會難以寧事。」

作為香港地產界的大佬,李嘉誠的長實集團在這次危機中自然有其角色。

李嘉誠一向長袖善舞。他成功的秘訣是,在地產低潮時找地段不好的低價地皮下手,加以建設包裝後以高端小區推出,從中大賺差價。

此外,長實還通過推出新樓盤時小批推出的手法,人為造成供求不平衡,一些樓盤第一期推出的第一批單位甚至只有幾十個,令樓盤經常出現數十倍的超額認購,這種推銷手法所造成的市場氣氛無疑是構成香港泡沫經濟的元兇之一。

嘉湖山莊(資料圖)

比如天水圍的嘉湖山莊,也是當年李嘉誠以底價盤下來的「經典」小區之一,李嘉誠對這個項目頗為重視,嘉湖山莊的嘉字正是取自李嘉誠。開盤當天,明星黎明到場助威,每平方英尺價格由1500港幣飆升至4300港幣,長實賺得盆滿缽滿,而業主的災禍就此埋下。

在當年訂購的時候,業主們與長實作了「撻定」,就是交了的定金被長實扣下不再退還。隨著房價暴跌,業主們集體向長實申訴能否「網開一面」,撤回買賣合同並退回定金,畢竟,訂金也有四十五萬港幣之數。

但李嘉誠認為買賣雙方應該秉承合約精神,定金不予退還。長實還將業主們告上法庭,要求追討重售物業的差額及其他墊支費用總計超過560多萬港幣。

香港上訴庭判業主敗訴。

在9月8日李嘉誠做了那番「網開一面」的表態後,有香港輿論將他當年對嘉湖山莊業主的表態重新拿了出來:同樣網開一面,哪個是李嘉誠的真意,哪個是「莫須有」呢?

還有人指,當初僅嘉湖山莊就有一千多名業主陷入負資產,他們原本都算是中高收入階層,為還款不得不節衣縮食,有些人更因為狀況差被公司裁員,失去供款能力。香港社會有今天,李嘉誠不能說完全沒有責任,他現在卻站出來好似要當好人籠絡人心,算不算虛偽呢?

最嚴厲的聲音是,身兼工聯會理事長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吳秋北在其臉書上發帖,指「李超人」是「蟑螂王」,「黑衣暴徒、未來主人翁」聽到李超人的「婉言」,更能「暴朝警察施,惡向良民行」。李超人此舉以其商業眼光「投資未來主人翁」,保佑其王國袋袋平安,實在是划算不過。

吳秋北臉書截圖

在香港面臨當下動蕩的關口,李嘉誠的表態之所以受關注,首先是因為他是香港首富,任何國家或地區的首富都是當地的公眾人物之一。

而李嘉誠的發家史又與香港的發展史結合得如此緊密,他是與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騰飛共起步的,他的名字在香港社會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影響力隨著香港這個名字遠達整個華人世界。

他的發家史又是非常特殊的。

香港社會在三個不同時期經歷了三代財閥,第一代是英國資本,以太古為代表;第二代是1949年後來港的資本,以船王包玉剛為代表;第三代是李嘉誠,無論是與前輩相比,還是在世界範圍內做比較,像李家這樣純粹以房地產發家的可謂少之又少。

李嘉誠自己也說過:「低買高賣才會賺錢,勤勞並不能夠賺大錢」,他所代表的一群人的利益,是很特殊的。

住在香港窄小「劏房」裡的人

這些年,李嘉誠對李家在內地、香港和歐洲的產業做了大範圍的調整,基本形成內地<香港<歐洲的結構,有輿論認為,從商業布局考慮,能得罪誰不能得罪誰,李嘉誠心裡很清楚。

此外,李嘉誠畢竟已是90歲的年紀,屬於「老一輩」的人了,在香港和內地的影響力不可避免地將向下走,他看待內地與香港的眼光,恐怕多少會有些以年長者自居的心態吧。

有人指出,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李嘉誠為自己的兒孫布局未來。他的後輩,無論在個人能力、品德、社會形象等各方面都遠不如他,但擁有著巨額財富,這樣的人在貧富差距巨大、社會矛盾凸顯的香港,容易成為大眾情緒的針對目標。

因此,儘量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很可能是李嘉誠這幾次「曖昧」表態的目的之一。

3

作為香港當前富豪家族的代表,經過幾十年的摸爬滾打,李超人明白要保證自己的財富,就必須儘可能在底層民眾和政府之間尋求一個「安全和微妙」的位置。

李嘉誠的表態,被誤解也就不難理解了。模稜兩可,可能本來就是其想要的效果。

在每一個毛孔都散發著商業氣息的香港,有一句話說,香港商人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成功哲學是,必須心黑手狠。成功是最大的目標,手段則看自己的本領。

如今看香港現在積累起來的種種問題,還需要再提一下那篇《別讓李嘉誠跑了》。

這篇文章的作者羅天昊後來在回應外界疑問時說,文章主要關注的是香港社會的挑戰與未來改革。「香港日益嚴重的貧富分化,財富的創造機制出現了畸形。部分人財富的獲取,並非來自勞動與才智,而是來自壟斷和特權,同時,階層固化,經濟豪門化,大眾聲音被漠視,種種不公,引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

羅天昊說,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其實即是對於民眾呼聲的回應。摧毀地產霸權,振興實體經濟。地產獨大,國之兇兆。

這種觀點,其實在當時的香港和內地都具有相當大的代表性。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香港經濟總量從800億美元,上漲到2018年的3638億美元。翻了四倍多,但是看看今天香港普通人的經濟收入,就能明白他們對那些地產商的怨氣因何而來。

同樣是30年間,香港的GDP從佔中國內地20%,到如今廣東的GDP已達13315億美元,是香港的三倍以上,這麼對比不由讓人懷疑,香港是不是錯失了一些機會?

港珠澳大橋(資料圖)

如今,「李半城」們靠著幾十年的經營,讓香港經濟高度依賴地產業和高企的房價。「囤積居奇,價高則拋」這樣的商業法則最後讓誰得到了機會,又讓誰失去了機會,可能那些地產大佬們心知肚明。

李嘉誠的國學功底不錯。刀哥聽一位香港朋友說,李嘉誠有個秘書,年薪百萬,就是要求對各種古文精通。所以,李嘉誠說出的每一個字,都經過了字斟句酌的反覆推敲,都蘊含著異常豐富的信息,都體現出他超人的精明和對局勢的老謀深算。這些一般人又怎麼可能讀得出來。

從這個角度說,誤解豈不是必然的嗎?

相關焦點

  • 首富李嘉誠熱心公益,為何鮮有人知?
    最近在寫李嘉誠,這個人物非一般,在他的身上,總是有太多爭議。有讀者私信給我,問我為何不寫寫他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一面,還有人說他不如霍英東崇高,值得敬佩。關於李嘉誠這些負面信息,我有了解,但我了解的更多的,是他與人為善,為社會貢獻的一面。他自己只戴兩千塊的手錶,卻敢於投入三分之一的身家創辦全球唯一一個私人基金會「李嘉誠慈善基金會」,主要用於改善教育和醫療。退休後,已年逾90歲的他,卻全身心投入慈善基金會的運作。
  • 世紀大盜張子強,唯一玩轉李嘉誠的人,李嘉誠為何「不敢」動他?
    李嘉誠,其實我們更習慣稱他為香港首富,1996年,在香港還是亞洲四小龍的時候,大陸那時候平均每個月工資只有幾十塊,李嘉誠就以188億美元的資產成為世界第十,華人第一的財富位置。 而此後的20年,李嘉誠依然一直穩坐首富的交椅。就在如此風光靚麗的數字背後,甚至還有人說李嘉誠是個隱形富豪,暗含他的財富還遠不止於此。
  • 李嘉誠連續31年祭拜亡妻,莊月明為何會讓李嘉誠堅持這麼久?
    時至今日已有31年,在這31年間,李嘉誠風雨無阻都會祭拜愛妻。今年元旦,李嘉誠帶著兒子、兒媳、孫女一同前往祭拜莊月明。這份堅持讓人感動不已,從某種程度來講,李嘉誠是一個好丈夫,因為他兌現了承諾。在愛妻莊月明去世後,他說道:「一生只愛一個女人,也不會再娶。」他遇到紅顏知己周凱旋時,也沒有娶進家門,將所有的家產都留給了孩子。
  • 莊月明去世已經31年了,她為何能讓李嘉誠連續31年在元旦祭拜?
    2021年元旦,李嘉誠帶著兒子李澤鉅、李澤楷,兒媳王儷橋,長孫李長禧,長孫女李思德祭拜亡妻莊月明。因為身體不便,李嘉誠還特意讓李思德代替他在莊月明墓前跪拜。這也是李嘉誠連續31年在元旦祭拜亡妻,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在每年元旦祭拜亡妻,成了李嘉誠風雨無阻,必須做的一件事情。那麼李嘉誠為何能做到連續31年祭拜莊月明呢?一切都得從故事的開始說起。
  • 面對詰問 李嘉誠為何一臉冰霜?(圖)
    香港的知名企業家李嘉誠,平時在媒體的鏡頭前總是樂呵呵的,最近卻少有地公開怒了一次。在他旗下的Tom.com公司收購亞洲電視臺股份的消息披露之後,面對「是否有意壟斷香港市場」的詰問,李嘉誠終於忍耐不住了,一臉冰霜地說:在外國,我們也參與多個行業,但沒聽到過批評。
  • 兒子被綁架李嘉誠當年為何不報警?這才是首富的眼光
    原標題:綁架首富之子,世紀賊王故事再上螢屏,解密當年李嘉誠為何未報警李嘉誠做事,從來不是為了十年內得到效益的作者:木蹊華哥說:最近王晶導演的電影《追龍Ⅱ:賊王》熱映,20年過去
  • 李嘉誠在英國投資4000億,如今巨虧卻還不斷加大投資,這是為何
    近年來,在英國等海外市場進行購買已成為李嘉誠投資前景的主題。據不完全統計,李嘉誠在英國的總投資高達近4000億元人民幣。因此,外界有句諺語:李嘉誠幾乎買了英國的一半。他不僅把香港變成了李氏家族的城市,還把英國漸漸變成李家的國」。
  • 李嘉誠兒子為何會在麥當勞做夜間兼職
    李嘉誠對他們說:「孩子,我們爭吵,是為了工作,這是正常現象。『木不鑽不透,理不辯不明』嘛!」後來,父親一說要開董事會,兄弟倆就躲起來。稚氣未脫的孩子貪玩淘氣,參加會議感到枯燥無味,一坐幾個小時,怎麼受得了。李嘉誠命家人一定要把這兄弟倆給找回來開會。夫人動了惻隱之心,婉言勸丈夫:「孩子太小。
  • 李嘉誠讓能力平平的李澤鉅繼承家業,為何不是精明的李澤楷
    01李嘉誠現年已經92歲了,他的能力再強,歲月不饒人,體力已經跟不上了,現在的他已經退休了,把價值8500億的家族信託基金交到了低調、能力平平的大兒子李澤鉅的手上。1996年李澤鉅被張子強綁架,李嘉誠交了10億3800萬的贖金才救回大兒子。
  • 張子強當年綁架李澤鉅,為何不直接對李嘉誠動手?有3個方面原因
    張子強成功綁架李澤鉅後,他單槍匹馬地去李宅和李嘉誠談判,最後成功地從李嘉誠手中拿走了10.38億元贖金,贖金之大轟動了一時。 張子強當年綁架李澤鉅,為何不直接對李嘉誠動手?有3個方面原因。
  • 李嘉誠辦公室掛一幅對聯書法,書法筆力雄健,造就李嘉誠億萬身家
    竟然能造就李嘉誠億萬身家!為何能造就李嘉誠億萬身家呢?原來這幅書法作品是晚清時期左宗棠的詩句,是由著名書法家吳熙載所寫,吳熙載在晚清那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書法家,非常擅長篆刻,而李嘉誠能得到吳熙載的書法作品那也是非常的珍貴,當我們看到李嘉誠辦公室裡的這幅對聯書法的內容以後你也會喜歡上這幅書法作品。
  • 她是李嘉誠長孫女,24歲身家700億,李嘉誠用一生努力成就了她
    將李澤鉅綁好後,張子強在腰間綁滿炸彈到李嘉誠家談判,他一開口就要20億港元贖金,最終經過一番談判,張子強拿到了10.38億港元。拿到錢之後,張子強也信守承諾,他將李澤鉅放在了銅鑼灣怡東酒店門外。讓張子強難以忘記的是他在與李嘉誠談判時,李嘉誠異常的淡定。李嘉誠還對他說:「這次是我錯了,我們在香港知名度這麼高,但是一點防備都沒有。
  • 世紀大盜張子強,唯一玩弄李嘉誠的人,李嘉誠為何「不敢」動他?
    說起李嘉誠,相信很多小夥伴都不會陌生,他是無可爭議的香港首富,有人不知道李嘉誠多有錢,這麼說吧,在九十年代,當時很多人的月工資只有幾十塊,而李嘉誠坐擁百億資產,躍居世界前十的土豪,其實李嘉誠的財富遠不止此,有人分析道,他更多的財產並沒有曝光。
  • 李嘉誠與新鴻基背道而馳
    李嘉誠向左,新鴻基向右近一個多月,李嘉誠旗下長和系在香港、內地相繼拋售410億港元資產,包括百佳超市、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OFC寫字樓和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和停車場,而其上半年在歐洲卻砸下248.7億港幣完成四宗併購,有媒體稱李嘉誠此舉乃棄港投歐。
  • 豪門爭鬥,同是姓李,為什麼李嘉誠總是蓋過李兆基
    這「四大家族」分別是新鴻基地產的郭氏家族、長和系的李嘉誠家族、恒基兆業的李兆基家族、新世界的鄭裕彤家族。1、15歲獨掌家族生意在這「四大家族」中,李嘉誠和李兆基,有著比較微妙的關係。他們不僅同姓、祖籍廣東,而且還同歲,都是1928年出生的,在商界都被稱作「超人」。
  • 李嘉誠書單
    3月16日,即將90歲的李嘉誠,在長和系業績發布會上正式宣布退休,今後由長子李澤鉅接棒。 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能聽到李嘉誠的名字,名副其實的華人首富。他白手起家的過程,六裡就不再重複了。在16日下午的發布會上,李嘉誠被問到,既然退休了,會不會考慮出自傳?
  • 為什麼有人叫李嘉誠「奸商」?
    喜愛他的人,說他是「香港夢」的偉大實踐者,憎恨他的人,說「香港人每賺5塊錢,就有一塊錢進了李嘉誠的腰包」。 這一切,都要從李嘉誠的香港樓市往事說起。首富的樓市往事,是隨著「李嘉誠跑了」的呼喊聲,告於段落的。 2015年9月12日,新華社瞭望智庫刊發了一篇名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文章稱,在中國經濟遭遇危機的敏感時刻,李嘉誠不停拋售,造成悲觀情緒在部分群體中蔓延,其道義制高點已經失守。
  • 李澤鉅被綁付了10億贖金,事後為何不報警?李嘉誠只回復2個字
    張子強最得意的,是綁架李嘉誠長子李澤鉅,勒索10億贖金。他不但最終如願以償,拿到了贖金,李嘉誠事後也沒有報警,反而勸他拿著贖金去做生意,這讓張子強變得更為囂張。圖:李嘉誠與長子李澤鉅很多人可能會不解,憑李嘉誠在香港的財力和影響,想動張子強絕非不可能,沒有什麼是錢辦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加點。可為何李澤鉅被釋放後,李嘉誠自始至終沒報警,任由張子強逍遙法外呢?
  • 世紀悍匪不知滿足,盯梢李嘉誠,中計被抓李嘉誠親赴北京斬草除根
    許多北京古城的保護者聯名寫信給李嘉誠,要求停止這項工程,他們認為李嘉誠的項目會破壞北京古城的完整性。在最激烈的時候,有14位院士聯名寫信抗議。但最終,李嘉誠還是成功了。兩年後,東方廣場還沒有建成,但是李家就發生了那件大事。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在上班途中被張子強綁架。當時雖然張子強策划過幾起重大案件,但他的名聲還沒有非常大。許多香港人並不認識這個世紀悍匪。
  • 香港真正的名門望族:邀請為何鴻燊扶靈,影響力遠超李嘉誠家族
    對於這場葬禮,不少人好奇為何沒有邀請李嘉誠、李兆基扶靈,而是選擇邀請胡應湘和李國寶。熟悉胡應湘的人不在少數,儘管財力稍遜於李嘉誠,但聲望卻是在其之上。胡應湘不僅是香港頂級富豪,同樣是全球著名的土木工程專家,港珠澳大橋的設想便是胡應湘提出的。那麼李國寶又是何方神聖呢?李國寶是香港名門望族「李氏家族」的成員之一,家族財富1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