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隨著疫情的爆發,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突然間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實體書店也被一場疫情打回了現實。
從電商時代的欲墜搖搖,到如今已完全被疫情打倒,很多書店在最殘酷的商業法則面前無可遁逃,其中既有勉力支撐一二十年的獨立書店,也有前幾年跑馬圈地的連鎖書店。
實體書店的倒閉,漸漸成為一種習以為常之事,讓我們這種每到一座城市必探訪書店的人,難免悵然若失之感。如果一座城市的書店燈光漸次熄滅,它在我們心中也會死去一點點。
但與此同時,依然有情懷+勇氣兼具的創業者逆流而上,在城市的某一個角落,開啟一項英雄般的事業。今年五一,我們曾經介紹了9家疫情之下毅然開業的新書店(),不妨把它們加入你十一假期的旅行計劃中。
今天,我們想盤點、紀念一下那些今年以來(包括去年年底)關門的書店,願消失的書店只是暫時在商業現實面前敗下陣來,願它們的情懷和理念在新生的書店身上得到繼承和傳遞。
「我知道我失敗了,但我還要一直失敗下去。」
——博爾赫斯
本文來源 | 做書(ID:zuoshu2013)
01
海口·國貿書店
——20年的開店歷史,該走的時候還是沒有一點辦法
位於海口國貿路28號的國貿書店,自1999年開店至2019年閉店已經經歷了20個年頭,但卻沒有辦法繼續下去。
在國貿書店20年的歷史中,有人停留,有人流連忘返,有人滿載而歸。據媒體報導,書店最「吃香」的時期當數2001年到2006年,一天6個服務員都忙不過來。
老闆孟波快50歲了,是一名摩旅愛好者,書店微信公眾號因此取名為「行走中的國貿書店」。在告別宣告中,老孟寫到:「到了19年四月份,書店已經到了門可羅雀的地步。面對著近萬元的房租,每個月竟然只有四萬左右的營業額,真是連飯錢都賺不出來了,一個酷愛閱讀的朋友說,她們的藥店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堅持到十月會好起來的,因為那時候內地的人都來過冬了,人會多起來的。「
但最終並沒有如願,老孟寫道:「二十歲的書店卻如同遲暮的老人,在種種作用力之下,即將走入墳墓,是時候說再見了。「
02
重慶·方所書店
——既然已經不適合,為什麼要繼續硬撐?
6月25日,在維持了1784天的生命後,重慶方所書店閉店。重慶和方所,本來是高熱度與高熱度的結合,但依然要面臨業績堪憂的事實。
就像我們的作者之前在中所寫的:這座商場的定位是高端的,但是經營了兩三年都不見起色,商人是很現實的,很快商場就轉型了,由高端商場改為了奧特萊斯。人流量一下子倒是大起來了,但是好像不太適合方所了。
「既然已經那麼不適合了,為什麼要繼續硬撐著呢?」雖然網絡上唏噓一片,但暫時離開對於方所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解脫。我們期待未來與一個更好的重慶方所相遇。
03
武漢·物外書店
——希望這不是戛然而止的結局
「物外漢口店要和大家說再見了,很高興在這1143天裡彼此陪伴,漢口店將正式營業至6月30日,7月1日起開始撤場,7月1日-7月8日閉店回饋。物外漢陽店及光谷店依然守候,期待再次重逢。」
6月29日,@物外書店 的微博宣布了這樣一個「艱難的決定「。有讀者在下面評論:這場疫情,奪走了我最愛的兩家書店。另外一家是2011年開業,5月22日起暫停對外營業的文華書城。
「大二去漢口尋找新聞舊址的時候去過這裡,與其說書店,其實更像是一個街角處的風景。偶遇過一位滿頭白髮戴著金絲邊眼鏡的老人,安然地坐在樓梯上閱讀,時光就這麼靜靜流淌。那一刻,我覺得物外這個名字真的好極了。更希望這是個未完待續的故事,而不是戛然而止的結局。」這是讀者@_黑夜中 留在記憶中的物外書店的一張底片。
在武漢當地的一位愛書者眼裡,武漢多家獨立書店的倒閉揭示了更為殘酷的真相:我們已經不再閱讀了——「不止一座座美麗的書店關閉了,而是如果一個時代不閱讀了:頂層作家會消失,編劇不再會寫字,閱讀的人少到縮成角落,電視劇只剩狗血,流量明星繼續賺著熱錢,審美荒漠,然後書店也就消失了......」
04
天津·學海書店
——堅持了25年,最終變成了快遞代收點
「學海書店也倒閉liǎo......想了想在這已經買了十五六年的書了
」@十一月的楓 的一句喟嘆,如一枚秋葉墜地,在網絡上沒引發一絲迴響。卻讓我們看到了這家苦苦堅持了25年的書店的最終結局——菜鳥驛站。
實際上,在消失之前,它也已經被人遺忘很多年了。在百度搜索「天津 學海書店「,最近一次出現在新聞裡還是在9年之前——「『學海『是天津特色書屋中最有名的一家。16年間,身邊一家又一家民營書店不斷地『倒下』,學海書店也由五六個店的規模,只剩下一爿不足四十平方米的店面。」
值得敬佩的是,這只不足四十平米的「孤舟」,竟然又堅持下來了這麼多年。翻一下大眾點評的評論,有不少人是衝著別處買不到的過期雜誌去的(比如,津味兒十足的《扭秧歌》),也有人從中學時就在這裡淘漫畫、小說,在小小店面的書山書海間擠來擠去。
早在兩年前,就有讀者發現書店已經搬家了,而且變成了快遞代收點,「東西也不多了,環境挺差的,實體書店最後到了這個局面,也是挺讓人唏噓的。」
在@十一月的楓 微博報告書店死訊的兩個月前,就有讀者在大眾點評上反映:「店門口寫著菜鳥驛站,大爺不在,驛站的小夥子說店不開了。好難過,還想和大爺告個別。以後想找點蹊蹺的書,也沒地方了。」
05
北京·老書蟲書店
——不只是閱讀空間,更是一個烏託邦
2019年11月17日,北京老書蟲書店閉店。
老書蟲書店位於三裡屯喧鬧街區的僻靜一隅,到2019年已有14年的歷史,擁有一批忠實讀者。對常駐顧客而言,這裡不只是一個閱讀空間,更是一類人的烏託邦,有共同愛好的人相聚於此,在這裡分享、交流共通的體驗。大家在這裡看書、工作,和興趣愛好一致的人謀面、相識。
除此之外,老書蟲書店還有脫口秀、古典音樂表演等活動,這個舞臺也見證了很多知名脫口秀演員的成長。脫口秀演員Rock說這是他體驗過的最好的地方。
在老書蟲14年之久的歷史中,有多對情侶在此相識、相知、相戀。
老書蟲的閉店,對體驗過它美好的一切的顧客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但「能維持下來說明它不是不盈利,但是,你說它能養我嗎?我現在小孩學費能養嗎?不能。我也有做別的事情,我們都有別的工作,不是靠這個賺錢,靠這個你就別想過什麼好日子。」老書蟲投資者大衛·坎塔盧波道盡了這一決定背後的無奈。
06
成都(凱德)&寧波(印象城)·言幾又書店
——沒有什麼會「理所應當地等在哪裡」
言幾又全國首家門店,成都凱德天府店於今年5月31日閉店,,寧波印象城店也於8月19日正式閉店。言幾又在今年疫情期間連續關閉了多家店面,被媒體以「網紅書店在紅遍全國後,出現了閉店潮」為標題大肆渲染。
然而,如果我們摘掉「網紅書店」這樣有負面意味的標籤,以平常心看待言幾又,就會發現它對於很多城市年輕人的意義之所在。
「今天發現長寧來福士言幾又書店因疫情29號正式閉店,說不出來的感覺。以前讀書的時候,百無聊賴的晚上就會泡到書店裡看書、寫論文,好像沒什麼事做的時候她就是離我最近的居所,理所應當的等在那裡。買了很多,結帳的時候和收銀員說:書店關門了,心裡很難受。她說誰不是呢,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再多送你兩本雜誌吧。」這是微博用戶@谷正經 看到的告別現場。
所以,無論言幾又的快速擴張是否只是資本的遊戲,它的確在很多城市為很多人提供了精神棲息的居所。只不過沒想到資本退潮的速度和漲潮一樣快,「理所應當的所在」會一夜之間改弦更張。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也沒有什麼會「理所應當地等在哪裡」。
07
深圳·誠品書店
——這家書店的壽命只有兩年
作為誠品在大陸開出的第二家店,誠品生活2018年12月才在深圳萬象天地亮相,被寄予了「成為深圳文化綠洲」的厚望。然而,內外交困加之疫情的打擊,它還是決定今年12月31日結束營業。
相比於全球第一家24小時書店——誠品敦南店的熄燈關店,開業僅兩年的深圳誠品黯然退出,就更讓人五味雜陳。
「深圳誠品居然就要搬了……其實真的覺得很奇怪,在臺灣誠品真的特別密集,西門町甚至兩三家直接門對門,無論去到哪個地方好像都習慣逛一下誠品,結果深圳就這一家都支撐不下去。」微博用戶@桃桃軟心糖 的這個疑問值得我們深思。
最後的3個月了,熱愛誠品的讀者一定要趕上這趟末班車!
08
上海·半層書店(它還存在,讀者快快行動起來~)
——為何大家都不來書店買書了呢?
所以,趁你所在城市的書店,家門口的書店還在的時候,多多光顧吧,不要等失去的時候才想起來追悔憑弔。
位於上海市虹口區哈爾濱路129號(4.10號線海倫路)的半層書店近日就拋出這樣的疑問:為何大家都不來書店買書了呢?
據半層書店微信推文介紹,疫情以來,書店銷售一直未能恢復到去年同期的狀態。2020年即將進入10月,國慶假期對於半層書店來說,是忙碌的遊客接待周,卻並非銷售黃金周。近月,店主店長店員經常坐在夾層,苦思對策,以求生存,思來想去得出一荒謬悖論——獨立書店恐無法靠買書維生。
即便如此,在追憶了一番從小到大與書的緣分之後,書店店員仍自豪地介紹了書店特點:選書、進書也是「錙銖必較」,從裝幀、翻譯質量、書籍風格等諸多方面考量選品。為展示和成本問題,為每一本進口書都手工進行包裝,每位店員都習得一身高超的包書技巧。
豆瓣用戶@emma 在看到半層書店的微信推文後,不禁感嘆「獨立書店的衰敗與城市陌生化不無關係。只有書店跟我的日常生活有關的時候,我才會更有可能把去書店變成我的生活日常。半層對面的常樂裡蘭葳裡目前已盡數遷走,書店今年倒是實現了物理空間上的『獨立『——周邊空無一人。」
所以,除了十一期間以遊客的身份去書店打卡,別忘了在平日以街坊鄰居的身份拜訪一下身邊的書店,畢竟,可以像進影院一樣隨時去書店的人是有福的。
參考文章:
海口網:20年獨立書店——「行走的海口國貿書店」黯然離場
南方周末:北京老書蟲書店:無盡的告別,無盡的相遇
理想生活實驗室:方所重慶店將在 6 月結束營業,重慶人說它「太貴了」
吾漢有甜:比物外書店關閉更難過的是:我們已經不閱讀了。
原標題:《2020年,這些人氣書店與我們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