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口碑爆棚的《長安十二時辰》強勢來襲,良心製作,喜提豆瓣8.7分。
這部改編自作家馬伯庸的歷史小說,主演易祥千璽和雷佳音,以出色的演技和豐厚的臺詞功底,在還原原著的基礎上,帶我們回到了大唐盛世,領略了一回長安上元節的盛世繁華。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唐代繁榮強盛,酒業興旺發達,酒文化也隨之高度發達。這一點在劇中也得到了完美的展現,街上隨處可見異域風情的雜技和舞蹈、落拓遊俠兒和飄逸的詩人,酒肆裡唱著"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詩句。
劇中,《長安十二時辰》中焦遂屬於當時"酒中八仙"的第八仙,"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歷史上向來口吃的他,醉後竟能巧舌如簧,才驚四座,只可惜他一登場就見了閻王。
所幸,臨行前焦遂還小酌了幾番。另一位好酒的路人甲心心念念地要來上一罐三勒漿,卻不知道眼前的胡商狼子野心,上演了一出"農夫與蛇"。
長安名酒有三:葡萄龍膏三勒漿,皆自胡而來。焦遂一介布衣能飲得芳烈名貴的葡萄酒也是一大美事。
飲酒成為千古絕唱的,第一是李白,第二是杜甫。所謂"金樽清酒鬥十千",不是說他酒量大,唐代酒的計量和度數都和我們現在所了解的不一樣。
事實上,唐朝的酒一般都是用糯米釀的米酒,過濾出來酒精濃度不會超過10度,跟喝醪糟差不多。"金樽清酒鬥十千",最多不過是十幾瓶百利甜的程度。
酒不過癮,人自醉,是古人的一大常態。
火樹銀花不夜天,今宵有酒不歸眠
長期的封閉,讓短暫的自由變成了所有人的狂歡。
唐朝有著嚴格的"宵禁制度"。
唐朝的《宮衛令》規定:每天晚上,衙門的漏刻"晝刻"已盡,就擂響六百下"閉門鼓";每天早上五更三點後,就擂響四百下"開門鼓"(大約就是晚上21點到次日早間5點之間的時刻不能亂跑)。凡是在"閉門鼓"後、"開門鼓"前在城裡大街上無故行走的,就觸犯"犯夜"罪名,要笞打二十下。
因此,而一年中只有元宵節前後,三天例外,人們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放浪形骸的大好機會。
最得百姓歡迎的還是由庵摩勒、訶黎勒、毗梨勒三種果子釀成的三勒漿,甘美醉人,消食下氣。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有酒萬事足,是長安詩人當時一個比較常見的狀態。無論時局如何,壺中歲月酒有洞天,依然足夠精彩。
長安是一個包容及其強的城市。
大家會隨身攜帶自己製作精美的酒壺和酒杯。就如劇中,老翁好心遞上一杯酒給河中救起的狼衛首領暖身,殷紅的酒液讓人垂涎欲滴,盛酒的容器也十分别致,乳白色底黃色花紋鑲金邊的一隻海螺狀杯子。
所以大家喜歡喝酒,在酒裡塞點回憶,填上現在的遺憾,這大概是喝酒最大的好處了。
探討愛和宇宙的事情,我們已經做得夠多了 。
《長安十二時辰》中描繪了許多盛唐的眾生相,沉浸其中,不如就坐下來,跟著劇情來喝上一杯,夢回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