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18時56分,位於建湖縣沿河鎮的鹽城國能沿河光伏電站的中央控制室電腦上,當天的光伏發電量定格在17.688萬千瓦時。「截至5月24日,電站共併網發電2001.56萬千瓦時,平均每天約10萬千瓦時。」值班的技術人員張帥高興地對記者說,「夏季高峰時每天可達20萬千瓦時呢!」
鹽城國能沿河光伏電站一期裝機容量30兆瓦,投資約2.5億元,租用魚塘約1200畝,於去年11月6日併網發電。「這是個綠色項目,也是一二三產融合的項目。水上產出清潔能源,水下養殖特色水產,在一二產基礎上還會發展三產休閒旅遊業。」項目負責人蔡澤斌介紹,「全年發電量經測算約3750萬千瓦時,按建湖縣物價、供電部門統計數據計算,電站可滿足8838戶普通居民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相比火電,每年可節約煤炭1.095萬噸,大大減少大氣汙染物排放。」
在推進光伏發電主業的同時,鹽城國能沿河光伏電站配套發展智慧農業、漁業養殖、休閒垂釣、觀光旅遊項目。在176畝的7號塘口前,蔡澤斌說:「太陽能電池板下混養著小龍蝦、螃蟹、沙塘鱧。眼下正是小龍蝦上市的時節,能賣上好價錢。發電一年收入近4000萬元,1200畝水面每年的養殖收益也不小。」
「這個產業融合的項目體現了綠色共享的理念。」沿河鎮黨委副書記陸立華說,電站位於水蕩地區的興旺、蒿侖、馬沿、烽火四個村。以前,村裡將水面零散發包,每畝300元左右。現在集中利用,每畝流轉費865元,1200畝水面每年增加村級收入60多萬元。隨著項目建設,路橋、閘站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綠化、亮化使村居環境煥然一新。
項目為當地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63歲的朱萬忠是蒿侖村人,這些天和幾十位村民,忙著電站的綠化管護。「一天80元,每月能拿2400多元。」老朱很高興一月工資抵上一年種三畝田的純收入。「項目建成後,合適的崗位會優先安排村民就業。養殖這塊,日常飼養管理早已交給了當地養殖戶。」蔡澤斌表示。
國能沿河光伏電站及其配套項目規劃總投資約16億元,裝機容量為200兆瓦,面積約1.2萬畝。目前,二期工程約2000畝水面已流轉到位,與旅遊業配套的休閒廣場施工已近尾聲。談及未來發展,作為主要投資方的鹽城國投集團董事長戴同彬信心滿滿:「我們定將這個多方得益的項目打造成綠色能源的新典範、生態農業的新亮點、觀光旅遊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