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且翰墨做伴 願得一生不負
—書法那點事兒(七)
書法如何臨帖(上)
網上一搜,講座百聽,各種關於臨帖的文章真是不少,講讀帖,講方法,有個人學習過程感悟的,有諸多名家總結的,共同一點是要認真「讀帖」,觀察結體細節,注重筆畫質量,高級的老師針對帖示範講點畫技法與變化原理,結體技巧與書寫性等等。
無論怎樣的學「如何臨帖」,當時讀和聽的時候都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卻在實際臨習過程中總是不得法,最後搞的仍是一頭霧水,這算怎麼回事?
很多人拿著帖子,不知道讀帖讀什麼,結體觀察什麼,不知道筆畫質量怎樣把握怎樣提高,總是覺得「要寫像」而且一直在為「寫像」努力,於是寫了好長時間,寫了好多年,寫的好像很像,但整體看起來,總是覺得味道不對,總是覺得跟帖貌似神離,最後模稜兩可的混淆著,不懂的人一看讚嘆「寫的好」,懂的人一看「差的遠」。自己真搞不太清楚了,就陷入要有「悟性」的混沌裡,可怎樣就算有悟性,也說不太清。
從2017年正式走上書法之路,開始臨魏楷,《張黑女墓誌》《張猛龍碑》《李璧墓誌》《刁遵墓誌》《石門銘》《始平公造像》期間夾雜《石門頌》《禮器碑》《爨寶子》《張遷碑》《泰山金剛經》《居延漢簡》《嶧山碑》《聖教序》等等,每次換貼的時候立刻就有人說「不敢貪的太多,要專一,才能學精」。而我心裡清楚,有些帖是為找相似的不同,有些是為往前追筆法特點,有些是為練膽量,有些是為練中鋒線條質量,這一切都是為我的魏碑服務,以《張猛龍碑》和《李璧墓誌》用功最深,《聖教序》只是為練個行書落款。三年的書法學習從2017年5月文化館藝術大講堂,6月文昌書畫院,到18年7月賀文龍老師公益課,研究生張乾老師的朝夕書苑,2019年9月省書法大講堂,再到最近李松視頻課,一路鍥而不捨的追逐學習,受到很多老師的支持關注,在臨帖上終是有很多感觸,也不斷總結了一點自己的方法。結論是:三年臨帖都不得其法,這月餘才剛入門。
三年不得其法,不是說三年裡的老師都講的不好,而是一次次學習一次次理解一天天臨寫一點點積累,三年半了才「悟」到了我自認為的臨帖的科學系統法則。
在去除左顧右盼的選帖階段後,認定一種或風格相近的一組深入專攻。我用功最多的是《張猛龍碑》和《李璧墓誌》。張猛龍碑反反覆覆已臨過多個階段,用功最深的是去年五月和八月,最終筆法和結構都掌握的不好。
賀文龍老師在一次公益課上說選定與自己個性接近的又是經典的碑帖要下五年功夫,再說別的。我今年主攻《李璧墓誌》,收穫頗多。下期詳細以《李璧墓誌》為例分享書法如何臨帖。
張兆紅,筆名夢兒,齋號潤玉閣,大荔教育工作者。好書法,主功課魏碑,兼習《聖教序》,偶爾線條練習寫寫篆書;好文字隨筆,寫生活,寫我本真,簡簡單單。常言生的平凡,活的恬淡,學無止境,勿做平庸。到頭來一生無知,歸於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