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多一些赤子情懷,留一些世外素心。
人生最高貴的狀態,就是能夠拋開外界的功名利祿與世俗繁雜,著眼於人生的道義以及對品格的修養之上,做人做到如此是極致,做事做到如此也是真正的境界。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一路走來,時間久了就會忘掉曾經的初心,忘掉應該堅持的道義。
甚至有一些悲哀的人,根本不知道人生的道義是什麼,在他們的認知中,對錯的標準也只是外界的聲音與這個世界的條條框框,他們更不懂得「遵從內心」是什麼樣的體驗。
而且這樣的人也容易唯利益是從,在名利與道義之間通常會向名利妥協,他寧願用自己的圓滑來襯託世界,也從不願堅守自己內心的正直品格。
《孫子兵法》之中有這樣一句話: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作為將帥,進攻並不是因為求戰勝的功名,撤退也不是為了迴避抗命的罪責,而是為了保全民眾,符合國家的利益,這樣的將帥也是國家的珍寶。
正所謂說「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將領的智慧不僅僅是領兵打仗,履行命令,而是懂得根據現場條件,制定有效的且正確的作戰方針,以此指揮作戰。
但是這個時候就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君王和將領之間存在不統一的矛盾,戰場上經常出現因為君王對於戰場分析不到位做出錯誤決定的例子,這時候就考驗將帥的品格與境界問題了。
而在《孫子兵法》中指出:作為將帥,對於那些有把握取勝的戰爭,即使國家君主不主張打,將帥也一定要打;也要根據規律進行分析,如果沒有必勝把握的,就算是君王命令要打,將帥也不去進攻,這就是一個好的將帥。
所以說,將帥的進攻並不是因為只求取勝的功名,而是著重考慮國家的利益和戰爭的勝負,而他迴避的時候也不是為了對抗罪責,而是為了保住民眾,而且符合國家的利益,即便違抗軍令也在所不辭。
這就是好的將帥,因為他懂得以大局為重,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了國家利益之後,這樣的人活著不僅僅是為自身,而是為了他人,為了國家,為了人格。
唐太宗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為了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常鼓勵自己的臣子向自己諫言,其中最著名的是魏徵。
魏徵本來是李世民的政敵,李世民不計前嫌,任命他做了重要的官職,而魏徵每次看到李世民有錯的時候,就毫不客氣的指出來,弄得李世民很沒面子。
有一天,李世民又被魏徵頂撞,回到宮裡面大發脾氣,說要殺了這個魏徵。
而長孫皇后聽了之後就跟李世民說道:「我聽說天子有直言進諫的臣子,是可喜可賀的事情,所以我要給皇上道喜啊。」
李世民聽了不但消了火氣,而且對於魏徵以後所提的意見,更能虛心的接受了。
由於李世民的胸懷寬廣,臣子們紛紛諫言,所以唐朝初期政治清明,老百姓安居樂業,這也奠定了後期盛唐的基礎。
這一切得益於李世民的胸懷寬廣,但更得益於魏徵的敢於直言,魏徵在乎的不是個人名利,更不是只想保全自身利益的心思,而是站在一個國家的角度,敢於直言進諫,違抗聖命,提出對國家有利的方針。
一個人在關鍵時刻能考慮實際情況,提出正確且符合利益的建議,這樣的臣子和屬下才是君王真正應該珍惜的人。
《菜根譚》之中說: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交朋友要有幾分俠肝義膽的氣概,為人處事也要保存一種赤子的情懷。
所謂「俠氣」,就是不拘束於世俗,能夠從狹隘格局中跳出來,塑造大我的精神,這是一份高於世俗的瀟灑;而所謂「素心」,就是能處事坦蕩,樸實無華,純潔無私的心靈境地。
做人多一份赤誠,多一份素心,在汙濁圓滑的世界裡守住內心的稜角,這樣才會讓生命多一份厚重,更是修養自身心性的根本。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