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多一些赤子情懷,留一些世外素心

2020-07-08 國學書舍

《孫子兵法》:多一些赤子情懷,留一些世外素心。

《孫子兵法》:多一些赤子情懷,留一些世外素心

人生最高貴的狀態,就是能夠拋開外界的功名利祿與世俗繁雜,著眼於人生的道義以及對品格的修養之上,做人做到如此是極致,做事做到如此也是真正的境界。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一路走來,時間久了就會忘掉曾經的初心,忘掉應該堅持的道義。

甚至有一些悲哀的人,根本不知道人生的道義是什麼,在他們的認知中,對錯的標準也只是外界的聲音與這個世界的條條框框,他們更不懂得「遵從內心」是什麼樣的體驗。

而且這樣的人也容易唯利益是從,在名利與道義之間通常會向名利妥協,他寧願用自己的圓滑來襯託世界,也從不願堅守自己內心的正直品格。

《孫子兵法》之中有這樣一句話: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作為將帥,進攻並不是因為求戰勝的功名,撤退也不是為了迴避抗命的罪責,而是為了保全民眾,符合國家的利益,這樣的將帥也是國家的珍寶。

《孫子兵法》:多一些赤子情懷,留一些世外素心

正所謂說「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將領的智慧不僅僅是領兵打仗,履行命令,而是懂得根據現場條件,制定有效的且正確的作戰方針,以此指揮作戰。

但是這個時候就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君王和將領之間存在不統一的矛盾,戰場上經常出現因為君王對於戰場分析不到位做出錯誤決定的例子,這時候就考驗將帥的品格與境界問題了。

而在《孫子兵法》中指出:作為將帥,對於那些有把握取勝的戰爭,即使國家君主不主張打,將帥也一定要打;也要根據規律進行分析,如果沒有必勝把握的,就算是君王命令要打,將帥也不去進攻,這就是一個好的將帥。

所以說,將帥的進攻並不是因為只求取勝的功名,而是著重考慮國家的利益和戰爭的勝負,而他迴避的時候也不是為了對抗罪責,而是為了保住民眾,而且符合國家的利益,即便違抗軍令也在所不辭。

這就是好的將帥,因為他懂得以大局為重,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了國家利益之後,這樣的人活著不僅僅是為自身,而是為了他人,為了國家,為了人格。

《孫子兵法》:多一些赤子情懷,留一些世外素心

唐太宗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為了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常鼓勵自己的臣子向自己諫言,其中最著名的是魏徵。

魏徵本來是李世民的政敵,李世民不計前嫌,任命他做了重要的官職,而魏徵每次看到李世民有錯的時候,就毫不客氣的指出來,弄得李世民很沒面子。

有一天,李世民又被魏徵頂撞,回到宮裡面大發脾氣,說要殺了這個魏徵。

而長孫皇后聽了之後就跟李世民說道:「我聽說天子有直言進諫的臣子,是可喜可賀的事情,所以我要給皇上道喜啊。」

李世民聽了不但消了火氣,而且對於魏徵以後所提的意見,更能虛心的接受了。

由於李世民的胸懷寬廣,臣子們紛紛諫言,所以唐朝初期政治清明,老百姓安居樂業,這也奠定了後期盛唐的基礎。

《孫子兵法》:多一些赤子情懷,留一些世外素心

這一切得益於李世民的胸懷寬廣,但更得益於魏徵的敢於直言,魏徵在乎的不是個人名利,更不是只想保全自身利益的心思,而是站在一個國家的角度,敢於直言進諫,違抗聖命,提出對國家有利的方針。

一個人在關鍵時刻能考慮實際情況,提出正確且符合利益的建議,這樣的臣子和屬下才是君王真正應該珍惜的人。

《菜根譚》之中說: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交朋友要有幾分俠肝義膽的氣概,為人處事也要保存一種赤子的情懷。

所謂「俠氣」,就是不拘束於世俗,能夠從狹隘格局中跳出來,塑造大我的精神,這是一份高於世俗的瀟灑;而所謂「素心」,就是能處事坦蕩,樸實無華,純潔無私的心靈境地。

《孫子兵法》:多一些赤子情懷,留一些世外素心

做人多一份赤誠,多一份素心,在汙濁圓滑的世界裡守住內心的稜角,這樣才會讓生命多一份厚重,更是修養自身心性的根本。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你不得不知道的一些事
    期間,由於朝代更迭和戰爭的需要,產生了很多軍事有關的兵法著作,其中,《孫子兵法》應該算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了。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年間,齊國將軍孫武編寫的一部軍事論著。在這部兵書中,科學的論斷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至理名言,揭示了正確指導戰爭的規律,至今仍是真理。
  • 讀《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作為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哲學書,它把人類生死場上的智慧較量深刻展示出來,成為中華謀略的集大成者。而且,它的意義遠遠超過兵法本身,不但受到許多軍政人物、思想智庫的推崇,更被商界精英奉為圭臬;其中所涉論的「義與利」、「力與謀」等命題已經成為指導國家戰略、個體發展的普遍原則。
  • 《孫子兵法》這本謀書,其一些思想到現在還很適用,你不得不知道
    「書以明志」,今天,墨嫣與大家分享的是一本謀略書《孫子兵法》,也曾被說成一本奇書。墨嫣與大家分享的是它的第一章回,「計篇」。這是孫子向吳王闔閭自薦時說的一段話。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 學習《孫子兵法》的體會
    《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許多警句箴言我們耳熟能詳。 深入學習《孫子兵法》後,我們體會到:《孫子兵法》不單純是戰法,而實際是不戰之法;不僅是以少勝多之法,而實質是以多勝少之法;不是普通的戰勝之法,而是經典的不敗之法。
  • 張翔:為什麼要解讀《孫子兵法》?002解讀孫子兵法
    當時在高中的時候,第一次讀《孫子兵法》是讀得渾渾噩噩。不知所以然。不知道孫子他老人家究竟要講個啥。說那麼多方法,說那麼多陌生的概念。我一下就分不清,記不住了。腦子亂了之後,讀不下去了,就索性不讀了。不過後來因為這些年堅持讀書,堅持做筆記。
  • 籃球中的《孫子兵法》淺談
    《孫子兵法》是我國孫武子所著的兵學聖典,書中觀點在今天中的運用中已經遠遠超出了軍事領域,在團隊競技體育中總能夠找到《孫子兵法》的影子。《孫子兵法》中所說「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我們可以借用到防守之中。
  • 孫子兵法解惑9——讀《孫子兵法》的時候,我們在讀什麼?
    最近收到許多關於《孫子兵法》學習的問題邀請和私信,有一些問題大而空,比如「讀《孫子兵法》有什麼意義?「, 」《孫子兵法》是否已經過時?「 。對於這類問題,總是感覺有點忍俊不禁,首先您向一個專門精讀《孫子兵法》的頭條號作者質疑兵法的意義,本身給予的回答肯定是帶有利益相關的偏見性的;其次對於這類問題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就是盯著竹子看上個把星期也還可以悟出一些意義不是麼,哈哈。 但我還是想大而認真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讀兵法的時候,我們在讀什麼?
  •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竹簡出土
    這次發掘的墓葬共兩處,在1號漢墓中出土的竹簡,除《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外,還有:《六韜》、《墨子》、《晏子春秋》、《管子》和《尉繚子》。另外,還有關於陰陽、風角、災異、雜佔等,共有竹簡和殘簡4942枚。有些書名,如《曹氏陰陽》等,過去未見著錄。在2號漢墓中發現了公元前134年的《漢元光元年年譜》竹簡32枚。
  • 美國大兵吐槽《孫子兵法》遭圍攻,《孫子兵法》到底多受歡迎?
    《孫子兵法》這部中華文化經典就屬於這一性質。在當今世界,孫子的名字赫然位於西方所推崇的亞歷山大、凱撒、漢尼拔·巴卡、拿破崙、蘇沃洛夫、克勞塞維茨等之前,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所作的特殊貢獻。《孫子兵法》在歪果仁眼裡不再是單純的兵書,而是能攻克生活、工作所有難題的萬能神功!
  • 《孫子兵法》講義(第15講:孫子兵法的理論研究)
    毛澤東的十大軍事原則、積極防禦理論以及我國現行的戰略方針、作戰條令,都無不留有孫子軍事思想的烙印。《孫子兵法》的意義,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它更代表著炎黃子孫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幾千年華夏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用兵如孫子,謀略三十六
    用兵如孫子,謀略三十六、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 春秋戰國時期,世外奇人鬼谷子得意弟子――孫臏與龐涓。看這兩人在這,強者生,弱者亡!的時代裡,如何運用古人智能創造出不敗的兵法與計謀,看這兩位傑出的謀略家,如何印證、運用孫子兵法中的謀略技倆獲得勝利。
  • 《孫子兵法》竹簡(圖)
    1972年4月,因在發掘西漢墓時,出土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竹簡後,一夜之間名揚四海。當時在發掘西漢墓時,人們只注意到墓中有多少隨葬品,而忽略了被挖出的一堆廢棄的泥土中,蘊藏著後來舉世震驚的絕世珍品。文物考古專家發現,在這些被挖出發青的淤土中,有一些深褐色的舊稻草一樣的竹片,揀了幾枚斷片用水一衝,發現上面寫著:「孫子曰……」難道它是《孫子兵法》?
  • 《孫子兵法》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
    宋刊本《十一家注孫子》宋吉天保輯,吉氏生卒裡籍不詳。此本可能初刻於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再刻於孝宗乾道年間,為十家注傳本系統的母本。今存有其刻本三部,即上海圖書館藏本一部,北京圖書館藏足本一部和殘本一部。宋刊本《武經七書孫子》原為清代陸氏皕宋樓藏書,現藏日本巖崎氏靜嘉堂文庫。
  • 《孫子兵法》西傳歐洲始於清代,在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流傳中
    大約在公元七八世紀,《孫子兵法》乘槎浮海,受到日本皇室家族的重視,被指定為日本皇太子的教科書東渡日本。也被尊為「東方兵學的鼻祖」。《孫子兵法》對日本兵學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長達一千多年的影響。在歷次侵略戰爭中,日本人充分運用了從《孫子兵法》中學到的用兵韜略,不過受侵害的卻是誕生《孫子兵法》的中國,這實在令人扼腕嘆息。時至今日,《孫子兵法》仍受到當代軍人的重視。
  • 為什麼《孫子兵法》是中國的鎮國之寶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千年間流傳下了那麼多的絕世孤品,但要說鎮國重器,很多都談不上,而春秋時期吳國的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卻被稱之為我國的鎮國重器。孫子兵法的作者名叫孫武,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吳國,所以這本兵法也叫做孫武兵法,或者叫吳孫子兵法。
  • 《孫子兵法》與現代戰爭
    《孫子兵法》誕生2500多年來,以其深刻的哲理性和思辨性對東方兵學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以信息化為主要特徵的現代戰爭中,《孫子兵法》這一兵學聖典怎樣煥發智慧的光芒,走進現代化戰場,本報特約請國防大學專家學者就這一話題進行研討。
  • 《孫子兵法》學習札記
    「談兵論戰」應是「老生常談」,穿軍裝時時常捧讀《孫子兵法》,但那時其實知之甚淺,理解不深。解甲歸田後,就不再涉及兵學研究了。  退休後到老年大學學習、參與管理以至重新走上講臺,傳統文化教學的需要催生了「《孫子兵法》講義(16講)」。
  • 美國有上百家機構研究孫子兵法,但並沒有人真正了解孫子兵法
    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孫子兵法》出現了。《孫子兵法》從面世之後,被很名人列為是一個軍師必讀的一種讀物,並且歷朝歷代對《孫子兵法》有著不同程度的重視。在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評價《孫子兵法》的,他說《孫子兵法》是每個軍師必讀的書目之一。在東漢末期,三國鼎立時期曹操對《孫子兵法》進行了註解,讓《孫子兵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論《孫子兵法》的作用和意義----駁國防大學教授講讀《孫子兵法》的謬誤
    筆者聽完之後,感覺其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出現了前後矛盾,和觀點與論證完全不符的邏輯錯誤,感覺其整個講法平庸、敷淺,著實不敢令人恭維。故在這裡,筆者有話評說。教授在講到「《孫子兵法》的作用」的時候,出現了前後矛盾,和觀點與論證完全不符的邏輯錯誤。
  • 《孫子兵法》的現實意義
    最近看到樊登老師等一批讀書人推薦老子的《道德經》,這本書我沒看過,只是乍一看書名,覺得這本書很深奧,或者都是一些大道理,也不一定可以馬上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不過我被樊登老師的堅定的語氣感染到了,他說這本書解決了他遇到的一些困惑,所以我要抽時間看看《道德經》。其他的古書,像《論語》等也要去反覆溫習,溫故而知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