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兆日元是什麼樣的概念,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的。從字面上看,1兆日元就是1萬億日元。但這僅僅是抽象的概念,如果換個形象的說法該如何表示呢?日本三洋電機公司總經理井植薰打了個這樣的比方:如果以每秒鐘賺1日元來計算,那麼賺1兆日元需要用31710年;如果將厚度約1毫米的1日元硬幣一塊塊地疊起來,那麼1兆日元的硬幣可疊成100萬公裡的長度,可以繞地球25圈,或者從地球到月亮打個來回。他為什麼算得這麼清楚呢?因為三洋電機公司在他的領導下,從1979年開始,年銷售額達到了1兆日元,80年代後幾年,每年更高達1.5兆日元以上。年銷1兆日元,即使在經濟高度發達的日本,也只有本田、豐田、索尼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大企業能夠做到。而三洋只是一個1946年12月才起家的"戰後派",其發展速度之迅猛令人驚嘆不已。
1兆日元,既是三洋公司由小變大,躋身日本乃至世界家電行業前列的標誌,也是對三洋公司總裁井植薰卓越經營才能的最好嘉獎。
1911年2月9日,井植薰出生於日本淡路島一個撐船運貨的船夫家庭。未滿4歲,父親就因病逝世。母親帶著8個兒女飽受生活的煎熬。井植薰14歲高小畢業的第二天,就離開家鄉來到大阪,他在姐夫松下幸之助的"松下電器製作所"當學徒。
在艱苦的學徒生活時期,胸懷大志的井植薰牢記小學老師浜野先生"今後要一邊工作一邊繼續學習"的教導,工作再苦再累,也不放鬆學習。他先後堅持讀了8年夜校,前4年學機械製造,後4年學商業會計。機械加算盤,培養了他用數字來考察事物的習慣,也為他涉足電器製造行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井植薰在松下公司一幹就是24年,從學徒到三等職員,從分廠廠長到公司常務董事兼製造部長,成了松下公司內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是,他遏制不住埋在內心多年的欲望,一心想追求屬於他自己的事業。1949年底,他向"大老闆"松下幸之助提出了辭呈。這對姐夫松下來說,是一個打擊。他一再挽留,反覆詢問辭職的原因,並動員幾批說客對井植薰做工作。
儘管井植薰也不願意離開用全部青春年華奉獻過的這塊"故土",但男子漢既然決心已定,就難以改變,他要從零開始,自己去闖一番事業。
松下終於接受了他的辭呈。1949年12月30日,井植薰揮淚離開了松下公司。
1950年春節,井植薰到大哥井植歲男家拜年。大哥問他:"你今後想幹什麼?"井植薰胸有成竹地說:"我想造收音機。"說完,他將早已醞釀的計劃和盤託出。結果,弟兄倆一拍即合,決定合夥幹。1950年4月,資金為2000萬日元的三洋電機公司宣告成立。井植薰嶄新的"三洋生涯"開始了。
當時,收音機已有普及的趨勢,前景十分廣闊。但由子政府對收音機徵收30%的高稅,售價偏高,老百姓寧願自己買零件裝配,也不買成品,從而形成收音機銷售數量下降的奇怪現象。井植薰認為,只要在如何降低成本上做文章,生產出質量上乘而又價格低廉的收音機來,銷路肯定會打開。
在當時日本市場上,一臺5燈收音機的零售價在1萬日元以上。作為同行業小弟弟的三洋電機,要戰勝老牌廠商,就必須把價格降到1萬日元以下。
首先,井植薰制定出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年產量為7.8萬臺。而當時生產收音機的頭號廠商松下公司,普及型收音機的年產量也不到5000臺,一般廠家更在3000臺以下。如果這個大批量生產的計劃能夠成功,那麼生產成本就能大幅度降低,價格便具有競爭力。
其次,真空管是收音機的心臟,它的價格要佔收音機出廠價的8%左右。如能爭取到真空管專業廠家的理想價格,收音機成本下降也就有了保證。井植薰找了幾家廠商,結果都碰了壁。他決定改變談判策略,採取迂迴作戰的技巧。
井植薰找到新日本電氣公司的片岡總裁,對他說:"我們三洋公司打算生產收音機,問題是真空管的價格,你能否按我收音機的出廠價的10%賣給我?"片岡眨了眨眼,帶著疑惑的口氣問:"那麼你的收音機打算賣多少錢呢?"井植薰笑著說:"這是企業秘密,我將在收音機首批銷售日前一天晚上告訴你。"
"什麼?"片岡被弄糊塗了,"這樣的生意我可從未做過。"但他畢竟是個商人,他當然知道真空管的售價一般是整機的8%,而井植薰出的是10%。他盤算後,說:"按出廠價10%定價這個條件我答應,只是你不能把收音機價格定得太低。"井植薰大笑起來:"這是收音機嘛,價格哪能太低呢?太低了我賺什麼錢?我有錢賺的話,你不也有10%的份額嗎?"
這種談判方法雖然有點像在打啞謎,但卻充分考慮到買賣雙方的利益,雙方都有利可圖。因此,片岡在考慮再三後,報出了價格的下限,不低於600元。這是接近成本550元的極限價,如果井植薰一開始就明說出600元的買入價,那麼談判十有八九要破裂。當然,井植薰這時心中盤算出廠價已是7000元左右,這個價格既有強勁的市場競爭力,也不會辜負片岡的大力協助。於是,真空管價格的談判已圓滿解決。
最後一個難點是外殼設計。當時的收音機,都是清一色的木製外殼。由於製作複雜,大部分為手工操作,一年內要生產出7.8萬個木殼,難度相當大,且成本也很高。這時恰逢塑料工業在日本突然間崛起,並植燻靈機一動,用塑料做外殼,不是又漂亮又便宜嗎?他迫不及待地找到積水化學公司商量,經過多次試製,第一臺用塑料外殼裝配的收音機終於製造出來了。
1952年3月,三洋公司生產的SS-52型收音機上市了,商店的零售價為8950元,大大低於日本國內同類型收音機的價格,而且塑料外殼非常新潮。這種"價廉物美"的收音機很快就贏得顧客的青睞,三洋電機由此也聲譽鵲起,全國的老百姓都知道了三洋的大名。三洋新型收音機的銷售直線上升,當年就達7.7萬臺,第二年又猛增一倍,達15.8萬臺,市場佔有率躍居日本第二,僅次於松下公司。
在收音機上一炮打響後,三洋公司並未就此止步。1952年夏天的一天,井植薰下班回家,看見門口放著一臺洗衣機。第二天上班一問,才知道大哥歲男給公司幹部們每人送了一臺,只是型號各不相同。
井植薰立刻明白了:"大哥的意思是讓我們研製洗衣機吧。"
從此,他帶著大家開始研究各種國產及進口洗衣機,從產品的安全性能、使用方便程度以及廉價性等方面進行反覆試驗,好端端的一個經理室經常被弄得溼漉漉的。經過幾十天的奮戰,三洋公司終於研製出了桶狀攪拌式洗衣機。
正當他們準備批量生產時,傳來一個信息,英國胡佛公司製造出了一種新型的渦輪噴流式洗衣機。以往的洗衣機都是攪拌式,靠攪拌翼的旋轉來洗滌,而噴流式則是通過渦輪旋轉產生強烈的漩渦狀水流進行洗滌,對衣服磨損小,且去汙力強。這無疑是洗衣機的新飛躍。於是他們斷然決定,停止攪拌式洗衣機的生產,立即轉向研製噴流式洗衣機。
1953年8月26日,日本第一臺噴流式洗衣機在三洋公司誕生了。這種被命名為SW-53型的新型洗衣機具有佔地面積小、洗滌時間短、省電、省水等明顯的優點,而且價格低廉,僅只有攪拌式洗衣機售價的一半。它在市場上首次亮相,就引起了轟動,搶購如潮。三洋公司又一次令世人驚嘆不已。到1954年4月,SW-53型洗衣機月產量已超過1萬臺。人們把三洋洗衣機面世且暢銷的1953年稱作為"電氣化元年",這給三洋電機帶來了莫大的榮耀。從此,每年的8月26日這一天,三洋公司都要舉行紀念儀式,來慶祝公司的"電氣化之日"。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井植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