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盲」的說法進入公眾媒體,應該是吳冠中率先開始的。吳老先生從油畫進入國畫,將西畫技法與國畫表現形式、以及兩種文化深層的意境呈現等方面進行融合,為國畫的發展開拓出了新的天地,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作品整體呈現一種空靈、恬靜、優雅的極美意境,那種直擊心靈的感覺有點夢幻。
吳冠中多次公開說:「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現在很多知識分子很富有,現在很多富人很有文化,但他們都缺乏審美,是美盲。」他還說:「我的母親是文盲,但她不是美盲。」
陳丹青的精神導師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後來更多藝術家指出,美盲比文盲更可怕。但是,美盲究竟有多可怕呢?我想必須深刻地揭示出來,一點一點的展示出來,我們才能真正明白美盲有多可怕。
美學家張世英說:「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所謂審美境界,就是要審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美學家蔣勳說:「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
所以審美是人們幸福生活的前提,對於個人來說,審美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小時候,常聽老師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好像審美是人與生俱來的,其實不是,審美是在人類漫長的社會實踐中逐步發掘並傳承下來的。比如中國的美學在宋朝達到頂峰,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宋詞的婉約之雅,宋畫的空靈恬靜之雅,宋瓷的純靜優雅,是永恆的經典。
近代以來,受西方文化的衝擊,國人對本民族文化喪失自信,也就順帶連審美也丟失殆盡了。尤其近幾十年中國一切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雖然貌似日子好過了,土豪變多了,但同時這種功利實用主義的思維導致社會整體審美水平大幅度下滑,美盲遍地。
比如服裝,《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夏因此得名,所以服章之美就是正宗的中華傳統文化。對比一下漢服與現代所有的服裝,實際是高下立判的。傳統漢服美女,那種美是文雅寧靜、雍容自信、儀態萬方,這種美對穿者和觀賞者都自然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人的心靈得到美的滋潤,讓社會風氣歸於祥和,故周易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之語 。而反觀現在街頭美女的穿戴,處處透著性感(這個詞其實應該是想要取悅異性的意思)和隨意,甚至是淺薄,唯一剩下的就是青春罷了。
比如長相,臉長成啥樣叫好看?說實話,這與你的學養、氣質、服飾等是融合在一起的,而且隨著年齡的變化而改變的。時下很多人盲目的趕潮流去整形,就是美盲的直接表現。
《優雅是一種習慣》一本書中,描述了法國女人對於美的認知。法國女人從不整形,她們從小就在認知自己,認識自己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即使有小小的缺陷,也是一種美。她們從小就知道如何將缺陷變成美,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學定位,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品味。她們明白,只有優雅,才是一個女人最美的狀態。
其實一個根本的事實是,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人的長相、人的氣運,與人的內心有絕大關係,內在學養豐富,學識淵博,見地不俗,自然令人刮目相看。另外一面,人類對人的美醜視覺感受,是很多複雜因素共同構成的,比如影視片中背後誣陷別人造謠滋事的人,即便長相漂亮,一出鏡就令人厭惡。
比如城市建設、街區建築,走遍深圳很多地方,發現基本都是一個模樣,除了實用功能,根本沒有任何的美學設計,估計其他大城市也基本雷同。對比一下歐洲的小鎮,就會發現人家那才真叫處處美景,各有不同。
婺源、周莊、客家小鎮、苗寨風情、江南水鄉、徽派建築,那些早期的建築都是與當地的風景、民俗融為一體,呈現一種天然的祥和,吳冠中不斷地將這些觸動人心靈的美進行藝術的再造和呈現,無非想喚醒世人對美理解和欣賞,回歸心靈的寧靜自然和優雅。
所有這些,我們總結概括一下,美盲第一大危害是摧殘你的核心競爭力,讓你的不知道如何穿著打扮,甚至盲目整形完全活在別人的眼光裡,最終讓你喪失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
第二大危害是視覺汙染,這類案例太多,無法羅列,我們的生活環境,建築、人群、藝術品,喪失了美育的教化功能,人們只能處於浮躁、焦慮、惶恐不安當中,即便有各種物質享受,會覺得開心嗎?
第三,一個普遍缺乏美感的民族,會有核心競爭力嗎?我非常懷疑。我們很多人引以為傲的中國製造真的有強大的軟實力嗎?我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是質量的根本。對比德國、日本的製造業,絕大多數專家都歸結為缺乏工匠精神,我想說這只是表象,中國製造技不如人的真正原因在於員工普遍缺乏美感。沒有內心的美感,只服從實用,勢必流於粗糙,與精益求精一開始就相隔了十萬八千裡。
(原創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不得用於商業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