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一點小謊,可以解無聊,也可以消悶氣;到後來,忘卻了真,相信了謊。也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了起來。」
——魯迅《且介亭雜文》
但凡是提及魯迅這個人,相信大多數人腦海中都會浮現「文學巨匠」「近代大文豪」等之類的詞語。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自從魯迅棄醫從文之後,便以自己的筆桿子點醒了無數有志之士,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挽救風雨飄搖之中的社會。
魯迅的文章帶著很強烈的批判意味,帶著極為尖銳的力量。他的文風偉麗雄壯、精悍警拔,對社會中的表面平和之美充滿警惕,對社會中隱藏的黑暗充滿極度的痛恨。他以自己的文字影響了無數國人的思想,無怪乎被後人認為是「文學巨匠」。
然而,為何就這樣一位文學巨匠,他的作品卻屢屢被從教科書中移除?還被批為「不是文學家」呢?
其實,對於現在很多支持教科書刪除魯迅文章的人來說,確實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文章內容跟現實差別太大
魯迅的文學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篇目數量很多,跟其他作家的篇目相比,他的選文在數量上要多上很多。但因魯迅文章所展現和批判的內容跟現實相差太大的緣故,以至於在近些年魯迅文章被陸陸續續從教科書中移除之後,有不少人是持支持態度的。
人們認為若是深入研讀魯迅的文章,便會陷入他筆下那個殘缺不完整的「民國世界」,其中所謂的世人俱是缺胳膊少腿的,人性俱是極其複雜扭曲的。倘若以魯迅的角度來批判整個世界,挑戰所謂的「國民性」,無疑是非常艱難,也非常痛苦的。
如此一來,我們再度從魯迅的文章脫離開來,細細品味現實世界的話,未免會覺得世界有些失真,覺得自己所處的地方並非人間,反而虛幻的如同泡沫一般,讓人心裡糾結萬分。
因為魯迅的文章將整個世界的痛楚展現在世人面前,所以一旦脫離文章觀看世界,感受不到魯迅先生所揭露的那種「痛處」,便難免會覺得現實過於失真。
也正是因為如此,有些人認為他的文章從教科書中刪除也不是什麼大事。畢竟,能從魯迅筆下那個殘破的世界跳出來,品味現如今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未嘗不是體味人生最恰當的方法。
因此,簡單的來說,就是魯迅筆下的世界跟我們所處的世界差別已經非常之大,我們不能再從魯迅的角度來解讀這個世界了。那麼,支持教科書刪除魯迅文章還有其他原因嗎?
其實,還有很重要一個觀點,認為魯迅先生所寫的文章內涵太深,不適合中學生閱讀。
二、文章思想內涵過於深奧
關於教科書中刪除魯迅的文章,還有一種很重要的觀點覺得這是正確的。因為初中的學生,基本上沒有什麼人生閱歷。他們在學習的時候,基本上還停留在語言的基礎訓練和修辭訓練方面。有些人認為他們在這個時期的學習內容不應該太過深奧,而是更應該注重趣味性和簡潔性。
這一個觀點認為,中學生在學習知識,認識世界的時候,不一定非要通過文字內涵過於深奧的文章來達成目的。現在的教育,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該緊貼我們這個時代,更接地氣一點,這樣才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才能更好的塑造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而魯迅的文章呢,則大都是他四十歲以後所寫出來的,其中的內容多是以四十歲成年人的價值觀來評價的世事,而以中學生的人生閱歷,幾乎是很難讀懂其中內涵和思想的。因此,很多人就認為刪除魯迅的文章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這樣一來,那些中學生從魯迅的文章「解脫」出來,可以有更多時間去學習其他自然科學,以及參加其他課外活動。通過另外一種方式來塑造他們的三觀。至於魯迅的文章,應該等中學生長大之後,再通過閱讀來體味其中的內涵。
那麼,僅此就可以從教科書中刪除魯迅的文章了嗎?
實際上,還有一方面原因也是他的文章被刪除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壓力也在逐漸變大。
三、學生壓力變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巨大的壓力也隨之而來。這一點,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有深刻的體會。實際上,不僅僅是踏入社會的人群,就連中學生的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
或者是社會就業環境的變化,或者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亦或者是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說有誰是不曾產生過焦慮這種情緒的。而魯迅的文章,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恰恰會將那種焦慮放大。
因為事實上,魯迅的文章在中學生這個階段,基本上沒有幾人能夠徹底讀懂。如此一來,在學生緊張的學習過程中,本身就有的焦慮和壓力,豈不是在學習魯迅文章的時候,會徹底放大甚至是爆發出來?
畢竟,魯迅的文章意思深邃,意有所指,這樣的文章就算是成年人都需要細細品味才能知其三味,若是讓初中學生來學習的話,實在是過於艱深了。而且要強制中學生讀出「魯迅對封建社會的深刻批判」實在是有點強人所難了。
所以說,在中學生壓力本身就比較大情況下,一味的去接受魯迅文章中的「負面情緒」,放在現今這個時代便難免有些不合適了。
不過,儘管如此,大多數人也只是認為中學生不適合讀魯迅的文章,而並沒有否認魯迅文章優秀的意思,那為何有的人還批魯迅不是「文學家」呢?
關於這一點,其實還要從魯迅的文章數量和文章類型來說了。
四、魯迅的文章
在很多人覺得魯迅文章艱深,不適合中學生學習的同時,甚至有人批判魯迅根本不是「文學家」。其實這種說法實在是太過武斷,而且如此批判魯迅的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抱有一絲「痛恨」或者「幸災樂禍」的心態在裡面。
對於有些人能夠這麼批判魯迅不是「文學家」的理據,很可能是因為中國著名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對魯迅的一番批判和評論。
李長之先生在他的《批判魯迅》中明確表示過,一個人的作品,在哪個方面展示的最多,就證明他在這方面的天才之處。於是,李長之先生認為魯迅並非是小說家或散文家,而是一個雜感家。
因為縱觀魯迅先生所有的文章,其中雜感的數量最多。而他的文字技巧也在雜感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同時,他的思想情緒也在雜感中表現的最真實最有力。從這一點來看,說魯迅是一個雜感家而非小說家或散文家,是能夠說得過去的。
如此,後來教科書中陸陸續續刪除魯迅的文章時,就有一部分人開始對魯迅的文章大加批判,甚至批他根本不是「文學家」。
然而事實上,魯迅文章的優秀之處是永遠也不會過時的。儘管他的文章過於艱深,或許真的不適合中學生學習,但他的文章所展現的世界,所刻畫的內涵,是永遠值得品味的。
結語:
北大教授錢理群曾經對此事做出評價,他就認為魯迅永遠不會過時。至於中學生不喜歡讀魯迅的文章,本質上來說,其實是不喜歡某些教育方式。比如說,中學語文教育選材選了一些不適合中學生的文章。另外一點,教育方式上,更多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並非透徹的體會文章背後的真意。
那麼,關於魯迅的文章被教科書刪除一事,大家又是什麼看法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