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移出教科書?還被批「不是文學家」?

2020-12-15 騰訊網

「撒一點小謊,可以解無聊,也可以消悶氣;到後來,忘卻了真,相信了謊。也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了起來。」

——魯迅《且介亭雜文》

但凡是提及魯迅這個人,相信大多數人腦海中都會浮現「文學巨匠」「近代大文豪」等之類的詞語。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自從魯迅棄醫從文之後,便以自己的筆桿子點醒了無數有志之士,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挽救風雨飄搖之中的社會。

魯迅的文章帶著很強烈的批判意味,帶著極為尖銳的力量。他的文風偉麗雄壯、精悍警拔,對社會中的表面平和之美充滿警惕,對社會中隱藏的黑暗充滿極度的痛恨。他以自己的文字影響了無數國人的思想,無怪乎被後人認為是「文學巨匠」。

然而,為何就這樣一位文學巨匠,他的作品卻屢屢被從教科書中移除?還被批為「不是文學家」呢?

其實,對於現在很多支持教科書刪除魯迅文章的人來說,確實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文章內容跟現實差別太大

魯迅的文學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篇目數量很多,跟其他作家的篇目相比,他的選文在數量上要多上很多。但因魯迅文章所展現和批判的內容跟現實相差太大的緣故,以至於在近些年魯迅文章被陸陸續續從教科書中移除之後,有不少人是持支持態度的。

人們認為若是深入研讀魯迅的文章,便會陷入他筆下那個殘缺不完整的「民國世界」,其中所謂的世人俱是缺胳膊少腿的,人性俱是極其複雜扭曲的。倘若以魯迅的角度來批判整個世界,挑戰所謂的「國民性」,無疑是非常艱難,也非常痛苦的。

如此一來,我們再度從魯迅的文章脫離開來,細細品味現實世界的話,未免會覺得世界有些失真,覺得自己所處的地方並非人間,反而虛幻的如同泡沫一般,讓人心裡糾結萬分。

因為魯迅的文章將整個世界的痛楚展現在世人面前,所以一旦脫離文章觀看世界,感受不到魯迅先生所揭露的那種「痛處」,便難免會覺得現實過於失真。

也正是因為如此,有些人認為他的文章從教科書中刪除也不是什麼大事。畢竟,能從魯迅筆下那個殘破的世界跳出來,品味現如今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未嘗不是體味人生最恰當的方法。

因此,簡單的來說,就是魯迅筆下的世界跟我們所處的世界差別已經非常之大,我們不能再從魯迅的角度來解讀這個世界了。那麼,支持教科書刪除魯迅文章還有其他原因嗎?

其實,還有很重要一個觀點,認為魯迅先生所寫的文章內涵太深,不適合中學生閱讀。

二、文章思想內涵過於深奧

關於教科書中刪除魯迅的文章,還有一種很重要的觀點覺得這是正確的。因為初中的學生,基本上沒有什麼人生閱歷。他們在學習的時候,基本上還停留在語言的基礎訓練和修辭訓練方面。有些人認為他們在這個時期的學習內容不應該太過深奧,而是更應該注重趣味性和簡潔性。

這一個觀點認為,中學生在學習知識,認識世界的時候,不一定非要通過文字內涵過於深奧的文章來達成目的。現在的教育,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該緊貼我們這個時代,更接地氣一點,這樣才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才能更好的塑造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而魯迅的文章呢,則大都是他四十歲以後所寫出來的,其中的內容多是以四十歲成年人的價值觀來評價的世事,而以中學生的人生閱歷,幾乎是很難讀懂其中內涵和思想的。因此,很多人就認為刪除魯迅的文章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這樣一來,那些中學生從魯迅的文章「解脫」出來,可以有更多時間去學習其他自然科學,以及參加其他課外活動。通過另外一種方式來塑造他們的三觀。至於魯迅的文章,應該等中學生長大之後,再通過閱讀來體味其中的內涵。

那麼,僅此就可以從教科書中刪除魯迅的文章了嗎?

實際上,還有一方面原因也是他的文章被刪除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壓力也在逐漸變大。

三、學生壓力變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巨大的壓力也隨之而來。這一點,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有深刻的體會。實際上,不僅僅是踏入社會的人群,就連中學生的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

或者是社會就業環境的變化,或者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亦或者是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說有誰是不曾產生過焦慮這種情緒的。而魯迅的文章,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恰恰會將那種焦慮放大。

因為事實上,魯迅的文章在中學生這個階段,基本上沒有幾人能夠徹底讀懂。如此一來,在學生緊張的學習過程中,本身就有的焦慮和壓力,豈不是在學習魯迅文章的時候,會徹底放大甚至是爆發出來?

畢竟,魯迅的文章意思深邃,意有所指,這樣的文章就算是成年人都需要細細品味才能知其三味,若是讓初中學生來學習的話,實在是過於艱深了。而且要強制中學生讀出「魯迅對封建社會的深刻批判」實在是有點強人所難了。

所以說,在中學生壓力本身就比較大情況下,一味的去接受魯迅文章中的「負面情緒」,放在現今這個時代便難免有些不合適了。

不過,儘管如此,大多數人也只是認為中學生不適合讀魯迅的文章,而並沒有否認魯迅文章優秀的意思,那為何有的人還批魯迅不是「文學家」呢?

關於這一點,其實還要從魯迅的文章數量和文章類型來說了。

四、魯迅的文章

在很多人覺得魯迅文章艱深,不適合中學生學習的同時,甚至有人批判魯迅根本不是「文學家」。其實這種說法實在是太過武斷,而且如此批判魯迅的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抱有一絲「痛恨」或者「幸災樂禍」的心態在裡面。

對於有些人能夠這麼批判魯迅不是「文學家」的理據,很可能是因為中國著名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對魯迅的一番批判和評論。

李長之先生在他的《批判魯迅》中明確表示過,一個人的作品,在哪個方面展示的最多,就證明他在這方面的天才之處。於是,李長之先生認為魯迅並非是小說家或散文家,而是一個雜感家。

因為縱觀魯迅先生所有的文章,其中雜感的數量最多。而他的文字技巧也在雜感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同時,他的思想情緒也在雜感中表現的最真實最有力。從這一點來看,說魯迅是一個雜感家而非小說家或散文家,是能夠說得過去的。

如此,後來教科書中陸陸續續刪除魯迅的文章時,就有一部分人開始對魯迅的文章大加批判,甚至批他根本不是「文學家」。

然而事實上,魯迅文章的優秀之處是永遠也不會過時的。儘管他的文章過於艱深,或許真的不適合中學生學習,但他的文章所展現的世界,所刻畫的內涵,是永遠值得品味的。

結語:

北大教授錢理群曾經對此事做出評價,他就認為魯迅永遠不會過時。至於中學生不喜歡讀魯迅的文章,本質上來說,其實是不喜歡某些教育方式。比如說,中學語文教育選材選了一些不適合中學生的文章。另外一點,教育方式上,更多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並非透徹的體會文章背後的真意。

那麼,關於魯迅的文章被教科書刪除一事,大家又是什麼看法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前言:提及到魯迅的話,我們都會感到很是羨慕,他更是一位很有名氣的文學家,他所書寫的文章更是深受人們所喜歡,代表作品更是有不少,甚至有的作品還被列入到了語文課本之中,可見魯迅先生的影響能力是多大。
  • 魯迅文章被移出教科書,不一定是好事,青少年需要擺脫「冷氣」
    魯迅的文章大多是抨擊當時的社會、人性,在魯迅的尖銳的筆鋒之下,一個個披著虛假外皮,或者咧著吃人嘴臉的惡人,被生動地刻畫了出來。魯迅之文,讀之有氣,品質有味。此「氣」乃魯迅的民族氣節,魯迅也被成為了「民族魂」,此「味」乃文章的傳達給讀者的深刻的內涵。魯迅的文章讀起來不像白開水寡然無味,也不像純文學一樣只注重單純的抒情。或許人們會覺得,魯迅的文章語句不通,不是我們現在正常的、習慣的語句表達順序。
  • 魯迅文章移出教科書被反對,其實利大於弊,青少年不需要「偏激」
    魯迅是近代社會的一位偉人。他也是一位喜歡將「罵人」的技能掛在嘴邊的這樣一位容易惹人憤怒人物。最為一位幾乎見人就罵的魯迅,自然也是樹立了不少的敵人。其中有一位就是蘇雪林。蘇雪林在還沒開始罵魯迅的時候,曾十分崇拜魯迅,可以說蘇雪林是魯迅的一位忠實的小粉絲。可是後來,蘇雪林在魯迅去世之後,就開始在各大平臺上辱罵魯迅,為此她還樹立了一面旗幟——反魯。
  • 魯迅文章頻頻被教科書放棄,其實也是迫不得已,學生:讀不懂
    魯迅的文章頻頻被移出教科書不過,魯迅的文章卻很受教科書的歡迎。在小編讀書的年代,很經常可以看到魯迅先生的文章在課本上出現。可是到後來,課本中魯迅的文章數量一再減少。可以說有些篇目的文章已經被教科書被拋棄了。
  • 魯迅文章頻頻被教科書放棄,其實也是迫不得已,學生:讀不懂
    魯迅的文章頻頻被移出教科書不過,魯迅的文章卻很受教科書的歡迎。在小編讀書的年代,很經常可以看到魯迅先生的文章在課本上出現。可是到後來,課本中魯迅的文章數量一再減少。可以說有些篇目的文章已經被教科書被拋棄了。
  •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踢出教科書?筆下的中國社會,太「偏激」了
    ——魯迅《熱風》在上學的時候,經常會從書本上讀到魯迅先生的文章,當時還不懂,後來才明白他是一位多麼偉大的文學家。說起魯迅先生大家都知道,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中,他用一支筆,寫盡了那個時代的世態炎涼,他就是文字上的戰士,對後世也有很大的影響,大概這就是他的文章會被收入教科書中的原因吧!然而,前些日子發現,教科書中魯迅先生的文章竟然被大量去除,這是為什麼呢?筆者思慮了半天,認為有以下四個原因。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魯迅(1881-1936年),我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 可以說,魯迅先生及其作品都是世界級的,很多人在青蔥年少就把魯迅先生的文學豐碑形象鐫刻於心了。有人說先生作品被陸續移出了教科書,不太相信哦。 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原因何在? 小編從求學時代到人至中年,一直熱愛先生作品,可以說是先生「鐵粉」。
  • 魯迅那麼經典的文章為何漸漸都從教科書裡消失了?看完你就懂了!
    魯迅那麼經典的文章為何漸漸都從教科書裡消失了?看完你就懂了!作為一名舍筆從文的文學鬥士,魯迅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他的一些文學著作,包括曾經或現在出現在中學教科書中的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等等,記載魯迅的文章也在教科書上出現過。可見魯迅的不管在當時還是現在影響力有多麼大,今天咋們就來談談魯迅的文章。
  • 魯迅的文章退出教科書,魯迅就不是文學家嗎?簡直小學生評價教授
    文||小狠解讀近期中學教材調整,有部分讓我非常失望,就是將魯迅先生的一些文章刪減掉了。世上本沒有路,人走得多了就變成了路。對於成長在80.90年代的我們,魯迅先生本就不是文學家能代替的,可是現在許多專家竟然聲稱,魯迅不是文學家。這是讓我出離憤怒的。
  • 魯迅並未被移出教材,我卻在評論裡看到了人性
    文/星空婉兒大概是因為我很喜歡魯迅,在頭條上寫過十幾篇魯迅作品的書評,因此最近頭條時常給我推送一些關於魯迅被移出教材的文章,文章大概意思是:「魯迅、嶽飛等人的作品都被移出了語文教材,取而代之的是趙麗穎等明星的介紹。」然後在後面配一張有點模糊的圖片。
  • 魯迅堪稱偉大的文學家,曾經人人學習,可是如今為何卻不受待見
    魯迅堪稱偉大的文學家,曾經人人都要學習,可是如今卻不受待見文/錢毛毛一提起魯迅,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大家從小就要在學校裡學習有關魯迅所寫的文章不過,由於魯迅的文章晦澀難懂,所以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感覺痛苦不堪。長大以後,我們才漸漸能夠讀懂魯迅的文章。然而,如今,魯迅的文章卻越來越不受待見,甚至有人呼籲把魯迅的文章徹底移出語文課本,讓大家不必再學習。那麼,人們為何會突然如此反感魯迅呢?
  •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踢出語文教材?
    近年來,有關魯迅的文章已被踢出中學漢語課本的消息已經在網際網路上發布,許多人對此表示不滿。他們認為,不應這樣對待魯迅,而應將魯迅的文章保存在《中學語文課本》中,中學生都可以閱讀魯迅的文章。這些人堅持和尊重的魯迅文章當然是一件好事。
  • 魯迅文章經典,為何陸續從課本中刪除?專家:難懂,不如看宮崎駿
    近些年來,關於魯迅的文章從教科書中陸續被刪除的新聞屢屢成為頭版。比如2013年9月,有媒體就報導,初一年級的學生們發現他們領到的語文教材中,魯迅文章《風箏》被刪除了。該負責人進一步表示,「我們目前語文教科書每年再版,都會進行一些微調。之所以這樣做,一是為了吸收新的文學成果,二是緊跟社會脈搏。目前人教版初中義務教育語文教材裡,依舊有魯迅的6篇文章,所佔比例仍是國內作家最多的。」那麼,魯迅的文章究竟該不該陸續撤出課本呢?我們來看看一線語文老師們是怎麼說的。
  • 魯迅作品根本沒有移出課本,還有2本魯迅文集選入中考,大有來歷
    魯迅畫像近些年來,關於魯迅作品被移出教科書的流言甚囂塵上,網際網路上隔一陣子就會反覆出現。不明真相的同學不外乎兩種態度,有人不解:為什麼把魯迅移出教科書?只要稍加留心,你就知道這根本就是個謠言,魯迅先生的文章在課本裡好端端地放著呢,白紙黑字,如假包換。2019年,教育部的新聞發布會上就澄清了事實,在新發行的普通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魯迅《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
  • 魯迅的經典著作,為何慢慢從教科書裡面找不到了?這些原因很關鍵
    魯迅的經典著作,為何慢慢從教科書裡面找不到了?這些原因很關鍵文/小辣椒「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你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對,就是魯迅,魯迅原名周樹人,是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稱為「民族魂」。青年時代的魯迅,深受進化論,尼採超人哲學和託爾斯泰博愛思想影響,創作了很多文學作品。
  • 「去魯迅化」將近10年,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魯迅《自嘲》在眾多文學大家中,魯迅可以說是最耀眼的一位,他的思想對中國社會影響非常深遠,是很多文學家難以企及的。先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實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他文學作品中反映出的深邃的思想內涵。魯迅用文字揭露了社會的腐朽和深殖在群眾身上的劣根,他用尖銳的語言喚醒了世人,為國家和國人開出了一道治病良方。
  • 為什麼教科書中慢慢刪除了魯迅的經典文章?原因有五點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是浙江紹興人,他出身於一個破落的封建家庭。對於九年義務教育下的我們而言,魯迅的大名可謂是如雷貫耳,幾乎人人都能說出魯迅的經典名言和文章,比如阿Q正傳、狂人日記、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
  • 去魯迅化已進行多年,魯迅多篇文章被踢出教科書,到底要去掉什麼
    如果有人問起,你認為在中國近代史之中,影響力最大的文學家是哪位?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魯迅先生。那位棄醫從文,以筆做鬥爭,希望能夠以文字喚醒麻木中國人,用尖銳的文字來批判當時社會黑暗面,戰鬥到生命最後一刻的魯迅先生。
  • 此人狠批魯迅,既沒有文採又沒有膽量,甚至覺得魯迅還不如自己
    就比如《孔乙己》,初次看時會覺得魯迅是在諷刺孔乙己的愚昧無知,但是當再一次品讀之後,才可發現魯迅先生其實是想諷刺當時頭腦麻木,沒有同情心的「看客」。孔乙己是可憐的,但是看客是可悲的。總而言之,魯迅的文章是很有質量的,不認教科書中最常見的也是魯迅的文章了。
  • 為何魯迅的文章在教科書中慢慢隱退?原因有四,但魯迅仍舊是經典
    所以魯迅的文章實際上是和社會發展脫軌了的。如果沒有辦法讓同學理解魯迅的大意。那麼學習這樣一篇文章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這成為了魯迅文章退出教科書的第二個原因。那麼第三個原因是什麼呢?我們知道,要問大部分學生初高中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文章。十有八九回答的都是魯迅的代表作。魯迅霸佔了教科書中的大半面幅。學習他的文章也佔用了許多的時間和精力。讓許多同樣優秀的文章沒有機會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