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劇院、實體書店、鋼琴廣場……是文化地標也是精神坐標 文化聚人氣 瀋陽更文氣(解碼·城市味道)
讀者在瀋陽北方新生活書城看書。記者 何 勇攝
核心閱讀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昔日的裝備製造業城市瀋陽,如今在文化領域發力,引進高水平的藝術演出,打造多樣化的文化空間。大劇院、公園音樂會、戶外鋼琴廣場、實體書店——瀋陽豐富的文化地標融入了市民的生活,在提升城市氣質和形象的同時,也為城市注入強大的精氣神、自信力。
「滿大街的KTV,清一色的二人轉」,曾是不少人對瀋陽文化市場的老印象。如今,瀋陽這座昔日的裝備製造業之都,正在建設宜居城市,在文化領域發力,一改往日模樣:2018年,盛京大劇院演出超過440場;全市實體書店超過2400家;已連辦四屆的渾河岸交響音樂節、「渾河之夏」文化藝術季;深受市民喜愛的郎朗鋼琴廣場……城市的文化氣息愈來愈濃厚。
一座劇院,激發文化市場活力
瀋陽渾河北岸、青年大街東側,最耀眼的建築當屬盛京大劇院,它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大鑽石」,是瀋陽當之無愧的文化新地標。
2014年10月,建成不久的盛京大劇院被移交給瀋陽保利大劇院管理有限公司運營。大劇院建成之初,質疑聲不少:市內已有一座大劇院,經營效益尚且勉強維持,再建一座能否有市場;瀋陽人喜歡看二人轉,劉老根大舞臺火遍全國,小眾藝術有沒有市場?
時間是最好的答案。2015年,盛京大劇院各類演出超過300場,2018年達到440餘場,建成以來共計超過1600場,吸引觀眾130萬人次。
今年1月初,舞蹈藝術家楊麗萍主演的《孔雀之冬》在盛京大劇院連演兩場,3月19日和20日,楊麗萍導演的《平潭映象》再次上演,4場演出都深受歡迎。「沒想到,瀋陽觀眾對於舞臺藝術有這麼執著的追求。」楊麗萍感嘆。
「瀋陽的文化藝術底蘊深厚,既有瀋陽音樂學院、魯迅美術學院這樣的藝術類高校,又有遼寧芭蕾舞團、瀋陽京劇院、瀋陽評劇院、瀋陽雜技團等10餘個高水平的省市專業院團。」瀋陽保利大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青雨說:「關鍵是既要有高水平的藝術演出,也要逐漸培育文化市場,把瀋陽人請進劇院。」
盛京大劇院管理方利用保利劇院的院線優勢,把全國乃至全球一流的藝術團體請到瀋陽。其中,既有理察·克萊德曼鋼琴音樂會、維也納管弦樂團新年音樂會以及百老匯音樂劇《音樂之聲》中文版等國際化的藝術演出,也有《暗戀桃花源》、李雲迪鋼琴音樂會等國內演出。
「從經濟效益衡量,單場肯定賠錢,甚至虧不少。但這種有號召力、有市場影響力的藝術家和團體,能吸引更多人走近高品質藝術,無形之中培育了文化市場。」王青雨說。
「目前大劇院的綜合上座率是74%,雖然和北京、上海、長沙這些城市有差距,但在北方地區算是很高的。」王青雨介紹。
如今,全家老小一起看演出,成為不少瀋陽人新的休憩方式。「孩子學鋼琴,以往要看一流的鋼琴演出得去北京,來回至少得兩天,現在家門口就能看演出,幾乎每周都有。」住在大劇院旁邊的市民周玲說。
大劇院也激活了周邊城市的文化市場。每逢知名度較高的演出,不乏來自鞍山、撫順、遼陽、本溪等附近城市的觀眾。撫順市音樂家協會主席羅亞也是外地觀眾之一:「盛京大劇院未建之前,我每年都到國家大劇院聽新年音樂會,如今不用總往北京跑了。」
一家書店,創新文化生活空間
《2018—2019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全國書店數量最多的10個城市中,瀋陽高居第二,有2400餘家,出乎很多人意料。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讀書人的氣質;一座書店遍布的城市,氣韻自生。瀋陽本是一座書香城市,書店最多時達3000多家,前些年受電商衝擊,一度萎縮至不足500家。近3年來,各種書店又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市民李軍最愛去的地方是玖伍文化城。每逢周末,他經常攜全家來這兒,邊喝茶邊讀書;有時,也會聽一場講座,或者看看展覽,李軍稱之為「文化慢生活」。
玖伍文化城由瀋陽出版社打造,地下一層、地上六層,總建築面積7萬平方米,以書店為主體,以場景化的模式將閱讀、藝術、文化、遊覽、休閒、娛樂、餐飲、購物等功能集於一身,是全國單體最大的文化綜合體之一。
在不少實體書店盈利模式難尋、舉步維艱的大環境下,玖伍文化城開業當年就實現盈利。「去年單書店這一板塊的營業額就達4000萬元,盈利300萬元。」玖伍文化城總經理朱曉冬說:「近些年,市民文化消費水平不斷升級,我們通過打造以閱讀為主體的文化綜合體,引領市民體驗高品質的慢生活。」
如今,玖伍文化城的業態模式已經輸出,成為撫順、鐵嶺等地方改造升級新華書店的方案提供者。「包括南方某省份的新華書店,也正在洽談,讓我們提供改造方案。」朱曉冬自豪地說。
不僅是玖伍文化城,瀋陽的各大實體書店一店一景,以不同特色吸引讀者。既有注重一店一主題的新華書店、國有出版企業打造的大型書城,也有民間資本投資的「小品書店」,如吶喊書店、席殊書屋、西西弗書店等,更有歌德書店、噹噹書店等後起之秀。「書店的意義不只是一個閱讀空間,更是一個傳播新生活方式、傳遞新生活審美、發布新生活主張的文化生活空間。」北方新生活書城負責人說。
一條河流,蕩起文化參與熱情
一到夏秋兩季,周末下午,瀋陽渾河南岸和平體育公園內,準時響起現場演奏的鋼琴曲,市民或駐足傾聽,或席地而坐。這裡是2017年落成、以瀋陽籍鋼琴藝術家郎朗命名的郎朗鋼琴廣場,也是瀋陽「一河兩岸」地區的首個公益文化項目。
「一河兩岸」是如今最能代表瀋陽面貌的公共活動空間。2017年,瀋陽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東北亞高品質公共服務中心」,穿城而過的渾河即突破口,「一河兩岸」成為重點提升區域。
渾河北岸、瀋水灣公園內,有一個復建的雲颺閣,是渾河岸交響音樂節、「渾河之夏」文化藝術季等惠民演出的主舞臺。瀋陽交響樂團、瀋陽音樂學院等藝術團隊和民間樂團,都會登臺演出。波光粼粼的渾河之畔,綠樹環繞,數千觀眾坐在露天廣場內欣賞交響樂。「在公園演出,有維也納森林音樂會的感覺。」遼寧交響樂團常任指揮孫博特說。
近年來,「渾河之夏」文化藝術季舉辦音樂會、舞蹈、歌劇、雜技等演出1700餘場,7萬餘位藝術家、演員和工作人員以志願者身份參與演出,200餘萬市民觀看。2017年夏天,男高音歌唱家、時任瀋陽音樂學院院長劉輝曾在這裡舉行演唱會。「開放式演出,對於調動市民熱情的作用非常大。」劉輝說。如今,在渾河兩岸,一年四季文化活動幾乎不斷。
瀋陽市民對於高品質藝術的接納、欣賞來源於持續不斷的培育。2010年起,瀋陽就啟動「藝術惠民雙百萬」工程,藝術院校、專業團體向市民敞開大門。瀋陽音樂學院、魯迅美術學院、東北大學等多個高校,免費向市民開展藝術培訓;全市2200多個社區和農村設立「藝術培訓服務站」,選派藝術指導員,配置文藝設備,極大提升了瀋陽市民的藝術興趣和欣賞能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在新時代瀋陽全面全方位振興中,文化起著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作用,在提升城市氣質和形象的同時,也為城市注入強大的精氣神、自信力。」遼寧省委常委、瀋陽市委書記張雷說。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