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位於市中心以南約二點五公裡,海拔二百八十五米,東接佛慧山(又名大佛頭),西連南馬鞍山(又名會仙山)、四裡山,層巒疊翠,是濟南的天然屏障。
千佛山古稱歷山、舜耕山、靡笄山等名字。相傳上古虞舜為民時,曾耕於歷山之下,因此也稱舜耕山。司馬遷《史記》中,有兩千四百年前春秋時期,齊晉鞍之戰「晉伐齊戰靡下」的記載。史記索引曰「靡」即扉笄也。所以靡笄也是千佛山的舊名之一。據《舊志》「千佛山有隋開皇年間所鐫佛像,隨石作形,因建寺名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在唐朝貞觀(公元六二七—一六五○年)年間,創建了興國寺。
千佛山在解放前受到嚴重破壞,樹木被砍伐,土壤流失,盤路被衝毀,山上下所有建築物,斷牆殘壁,不堪入目。解放後,逐年修繕建設,擴大了綠化面積,加強了管理,使千佛山面貌一新。一九六一年劃山北一部分地段為公園。
沿上山道路步行約十五分鐘,即抵山前廣場。西部為茶廳、小賣部,東部為飯店由。由此上山,有東西兩條盤道。在盤道下面,古柏夾道一座彩亭隱顯於叢翠之中,名「四面亭」。此亭為一九五七年所建。原址是王靈宮和秦叔寶(瓊)的廟宇。現在亭右尚有古槐一株,傳說唐將秦瓊曾拴馬於此,所以有「秦瓊拴馬槐」之稱。現老乾已枯,一株幼槐穿過古槐樹幹而生,人們稱之為「抱子槐」,大有枯木逢春之意。
循盤路而上,有一牌坊,就是「齊煙九點」坊。坊的背面刻「仰觀俯察」四字。前後都是清代歷城縣令葉圭書的手筆。
「齊煙九點」是借用唐代詩人李賀《夢天》詩中「遙望齊州九點菸的詩句,來描繪在此地可以看到的錯落於市郊的九個山頭:臥牛山、華山、鵲山、標山、鳳凰山、北馬鞍山、慄山、匡山、藥山的景色。背面的「仰觀俯察」則是引用了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序》中「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意境,來印照這裡的自然景色。因坊居於半山中,故既可「仰觀」山峰的聳秀,又可「俯察」整個市容。
過了牌坊,盤道向左上方延伸,山路已高出叢青之上,微風帶著滿山花木的芳香,拂面而來,沁人肺腑。再往前行,路呈之字形,三折之後,遇一段較長盤道,拾級而上,可見木坊四楹,高踞路中,這就是「雲徑禪關」坊。「雲徑禪關」的含義是說,遊人到此已接近神仙雲路,到了大澈大悟「禪定」的關鍵了。
跨過牌坊,迎面石壁上鑲嵌著清帝乾隆皇帝(弘曆)戊辰(一七四八年)三月遊千佛山的手寫詩碑。
雲徑禪關坊的東上方,就是興國禪寺,為唐代貞觀(公元六二七至六五○年)年間所建。寺院的大門上方寫有「千佛山」三字。兩旁對聯是:「暮鼓晨鐘警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寺院有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和偏殿,共七座。浮雕群在前院南崖下,系隋代開皇七至十三年間所開鑿,共九窟,約計一百尊左右。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和屢遭破壞,佛像大都殘破,現存的是近來重新修復的。
在南崖下浮雕群之間,有一深洞,名「龍泉洞」,是往年寺內僧人主要用水水源。水深近二米,面積約二十平方米澗右有極樂洞,內布滿石佛,中間是釋迦佛像,盤膝而坐右為大勢至,左為觀音像。這是千佛山浮雕群的主體,為隋開皇十年鑿成,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由極樂澗循崖往東十幾米,又有一深洞,名「黔婁洞」。洞深數丈。據載:齊人黔婁子隱居於此,鑿石為洞,終年不下山。齊威王每遇敵兵困急,便徒步至此請教。黔婁子授予秘語,遂得解圍。
黔婁洞的東側有「洞天福地」石坊,跨於上山路上,建於清乾隆年間。上面幾個大字是安徽江蘭的手筆。過石坊拾級而上,就是對華亭。此亭為明代建築,居高臨下,是俯瞰全市風景的佳地。
出興國寺東門,沿石徑上行,便到山間茶社。茶社左下方石壁上鑲有清末山東巡撫丁寶禎楷書「抑詩?十二石。
「一覽亭」在千佛山舜皇祠(千佛山東廟)內,是一九七八年新建的。此亭居於平臺之上,遊人於此,憑欄遙望,可見黃河宛如金帶,折轉東去,泉城濟南盡收眼底。亭旁有六朝古松一株,大可合抱,老乾槎杅,新葉簇綠。其東就是魯班祠和舜祠。室內有魯班和舜帝的塑像。
千佛山有山東佛教的重要史跡,以其悠久的歷史而馳名。除此,濟南的佛教重要遺存還有靈巖寺、柳埠古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