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8 1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11月16日下午,2020廣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遺影像展閉幕式暨頒獎典禮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行,三大單元五大獎項得主揭曉:主展映單元方面,《放雁》《大河唱》兩部影片獲優秀影片獎,《丟失在這裡,住在這個村》《保苗祭》兩部影片獲評委會特別獎;鄉村影像單元方面,《和裡記憶》《三江侗笛》《草鞋》3部影片獲優秀影片獎,《八仙舞》《酒本》兩部影片獲文化遺產貢獻獎;在新銳單元,《我是貝儂》《梁二爺》獲優秀影片獎。鮑江、龐濤、朱靖江等本屆影展評委及影展組委會主席、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梁志敏等領導嘉賓為獲獎者頒獎,歷時5天的影展落下帷幕。
影展組委會主席、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梁志敏(右)為《放雁》導演周耒(中)、《大河唱》導演和淵(左)頒發主展映單元優秀影片獎
據了解,廣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遺影像展是中國大陸首個民族志影展,由廣西民族博物館於2012年創辦,此前已成功舉辦五屆。該影展關注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社會歷史文化變遷及民族文化多樣性,致力於成為一個面向全國,輻射東南亞的國際民族志雙年展,對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與對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積極作用。
影展評委鮑江(右)為獲獎者頒發
主展映單元評委會特別獎
本屆影展共收到來自北京、上海、陝西、新疆、內蒙古、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市自治區及國外的民族志影片近200部,影片內容涉及扶貧、手工藝、戲曲、民歌、節慶等題材,涵蓋漢、壯、瑤、苗、侗、水、藏、獨龍、哈薩克等民族。經過初評委評選和相關單位審核,主展映單元入圍作品10部,鄉村影像單元入圍作品20部,新銳單元入圍作品12部。
影展評委龐濤(左一)、廣西民族博物館副館長劉創舉(右一)頒發
鄉村影像單元優秀影片獎
據介紹,本屆影展創新性地採取將民族志影片與非遺影像相結合、「線下」展映與「線上」交流相結合、影片放映與學術研討相結合、主會場活動與分會場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除廣西民族博物館主會場外,還在廣西民族大學、南寧師範大學和賀州學院設立分會場,影展期間公開播映了42部民族志影片。
影展評委龐濤(左一)、廣西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龔世揚(右一)頒發
鄉村影像單元文化遺產貢獻獎
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影視人類學委員會主席、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鮑江已連續三屆擔任廣西民族志影展的評委,在本屆影展中他欣喜地看到,年輕一代創作者對鏡頭語言的把握比老一輩更強,而鄉村影像團隊在視聽表達技術上更加專業,其中南丹白褲瑤影像團隊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在交流時提出,這麼多年一直在拍家鄉的文化遺產,拍得有點膩了,不知道能不能拍些人物,我覺得他們能自發地思考,就在觀念上已經有了突破,希望他們有更大膽的嘗試。」
影展評委朱靖江(右一)、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歐陽常青(左一)頒發
新銳單元優秀影片獎
鮑江認為,廣西民族志影展經過多年發展,辦出了自己的特色,運作越來越規範成熟,參展作品越來越多元,年齡梯隊也越來越完整,未來可利用新媒體平臺,更廣泛地對外推介影展,尤其是利用廣西作為中國對東協開放前沿的區位優勢,擴大影展在東協地區的影響力。
來自龍州的樂隊展示自治區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天琴
獲得主展映單元優秀影片獎的《放雁》出自廣西壯族導演周耒之手,講述的故事也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點——在天津讀藝校的龍州「天琴郎」李恩平依靠天琴表演勤工儉學的勵志故事。周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參展不僅收穫獎項,而且使他有機會接觸到國內一流的人類學學者,這些學者能以開放、包容的文化觀念看待該片,並給予該片很高的評價,讓他感到欣慰。實際上,周耒並非專業影像工作者,此前的10多年裡他主要從事小說創作工作,曾出版長篇小說《懸崖上的愛》等多部文學作品,近兩年才涉足影像創作領域,他希望用影像來講故事,以此表達自己對社會的看法。《放雁》的拍攝、剪輯、製作工作均由其獨立完成,該片去年榮獲第三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銀收藏獎。
壯族題材紀錄片《放雁》
國內首部巨幕音樂紀錄電影《大河唱》
影片《我是貝儂》劇照
資料來源:廣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遺影像展組委會
作者:韋穎琛
原標題:《2020廣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遺影像展各獎項揭曉 壯族題材影片大放異彩》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