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州迎新春再現傳統舂米工藝

2020-12-08 中國新聞網
河南林州迎新春再現傳統舂米工藝 (1/4)

"← →"翻頁

2月5日,河南省林州市東姚鎮北坡村農民使用祖輩留下來的石臼、沿用「老法子」製作「洪河小米」。「立春」,標誌著一年之首春天的到來,當地農民從此開始農事活動與農耕作業。當地大多村民採用傳統舂米方法原始加工小米,讓沉實、有力的舂米聲迴蕩在田間地頭,增添了濃濃年味。師紅壘 攝

發布時間:2015-02-05 13:59:09 【編輯:李霈韻】

河南林州迎新春再現傳統舂米工藝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雙人舂米陶俑:生動再現漢代勞作場景
    ,高15釐米,系典型的漢代隨葬明器,生動地再現了距今兩千多年的漢代豐收後勞作的場景:兩人一前一後站立碓床之上,高低有致,手扶床欄,腳踏碓杆,合力舂米,起落似有樂感,似應哼唱著「舂米號子」。只可惜後者略有殘損,頭部遺失,好在前者眉目清晰,毫不損於觀者對古人舂米勞動艱辛但又悠然自得的直觀感受。  穀子與稻、麥、豆、黍合稱「五穀」。食用這些作物種子之前,首先要把殼去掉,這一去殼的過程,稱為「舂米」。脫下來的殼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便是供人類食用的果實。  「或舂或榆,或簸或蹂。」《詩·大稚·生民》中的這句話,描繪了一幅遠古生動的舂米圖。
  • 2019林州洪谷山第六屆新春文化節開始啦!
    2019林州洪谷山第六屆新春文化節開始啦!林州洪谷山是林濾山名勝區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中國山水畫發源地,千年佛教聖地。林州人盼了整整一個冬天的雪,終於在這兩天傾瀉而下!山城瞬間換了人間,位於城西南的文物寶谷洪谷山也變成了童話世界,更是美不勝收,妙不可言!
  • 林州視點:用石頭砌起的古村落
    回憶兒時,「聽老人們講,石磨,石碾都是後來從山西用幾鬥糧換來的,從山西下來定居的祖先吃麵、吃米都是靠這個石兌臼來舂米。」這個石臼,活像一個蒜臼子,只不過搗蒜錘換成了石制,臼子是個大大的石頭,中間鑿了個深深的,圓圓的凹。做工細膩,圓潤光滑,足足顯示了林州祖先們的鑿石工藝之精湛。
  • 河南鶴壁:白龍廟村淇河段發現天然舂米石臼上千個
    河南省鶴壁市上峪鄉,白龍廟村淇河段發現天然舂米石臼上千個。(王建安 攝影)在河南鶴壁市上峪鄉白龍廟村的淇河河床內,30多名來自安陽市的地質愛好者在河床上尋訪冰臼群遺蹟。經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專家勘察,河南鶴壁市淇河河床中發現的大片巖石洞穴日前被確認為冰臼。
  • 舂米俑見證古人艱辛勞作
    王硯才攝   古代,人們在食用稻穀等農作物種子之前,首先要把殼去掉,這一過程稱為舂米,舂米是古代農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勞動——    「臼頭舂米目圈紅,叫我細細怎呢會理家。 」2000多年前的一天,兩名婦女一前一後站在碓床之上,手扶床欄,腳踏碓杆,合力舂米,婦女的歌謠伴隨著木杵落在石臼裡的擊打聲,斷斷續續地傳出。
  • 《舂米機》趙一鴻
    作品介紹:舂米機是舂米的工具,有點像搗藥罐,有一個棒槌、一個盛器。用棒槌砸穀子,把米糠砸掉,舂米就是把打下的穀子去殼的過程,舂出來的殼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們吃的白米。舂米機由數個金屬部件,三個大齒輪,一個電機,Arduino主控板和電池盒構成底座,舂頭裝置,凸輪裝置和電機裝置四部分組成。舂米機下面是一個底座,為整個舂米機提供一個穩定的運行環境;在上面是電機裝置,電機轉動將動力傳遞給大齒輪,大齒輪在通過同軸將動力傳遞給其他齒輪,再通過這裡的一個凸輪機構將動力傳遞到舂頭上,使舂頭連續工作很快地將米糠舂出來。
  • 紅旗渠~見證山西平順和河南林縣(林州)兩地友誼的人間奇蹟
    紅旗渠,位於河南安陽林州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乾渠全長70.6公裡(山西石城鎮-河南任村鎮),乾渠支渠分布林州全境各個鄉鎮,如果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以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可見當時工程量之大,
  • 建築攝影——婺源彩虹橋和水碓舂米作坊
    充分體現了越簡單實用的工藝,就越容易傳承與延續的哲學思想。與彩虹橋相連的,是與居住在清華鎮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碓舂米作坊。水碓,又稱機碓、水搗器。是古代人們對於流水衝擊力機械化的應用,早在公元前後,中國的古代先民們就知道利用水輪帶動杆碓。水碓的動力機械是一個大的立式水輪,輪上裝有若干板葉,轉軸上裝有一些彼此錯開的撥板,用以撥動碓杆。
  • 每日一醉 20190226 舂米
    文/馭風看仔細了,是「舂」米,而不是「春」米,那底下是個「臼」,不是「日」。「舂」字念:「chōng」,它的意思是: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裡搗掉皮殼或搗碎。如舂米,舂藥。舂米就是把打下的穀子去殼的過程,舂出來的殼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點像搗藥罐,有一個棒槌、一個盛器。用棒槌砸穀子,把米糠砸掉。
  • 三字箴言印燈籠 河南「有德吉祥」紅紅火火迎新春
    三字箴言印燈籠 河南「有德吉祥」紅紅火火迎新春 來源:人民網-河南分網    2016年02月03日14:42 近日,河南民權將印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的「有德吉祥」大紅燈籠懸掛在縣城各主要街道、廣場和公園,招來路人駐足觀看。 二十四字文明引路,中原春暖;萬千家老幼崇德,盛世人和。春節前夕,河南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百姓生活,營造「喜慶、歡樂、文明、祥和」的節日氣氛,組織在全省城區、農村廣泛開展插掛國旗、「有德吉祥」燈籠和張貼社會核心價值觀主題春聯活動,讓老百姓在濃濃的年味中受到了教育。
  • 河南林州的5A景區,竟是韓國人最愛的中國名山,韓國人都搶著來玩
    太行山山脈位於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綿延400餘公裡。而河南林州的「太行大峽谷」無疑是整個太行山最精華的一段,每天都吸引著無數海內外的遊客爭相前來參觀攬勝。「太行大峽谷」風景區地處晉豫兩省交界,海拔800~1736米,峽谷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景區內斷崖高起、群峰崢嶸、流瀑四掛,無不令人嘆為觀止,是北方山水風光的典型代表。
  • 獨木舂米、燒制陶罐 遊客在白沙零距離感受「非遺」魅力
    獨木舂米 燒制陶罐  遊客零距離感受「非遺」魅力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曾毓慧  「以前只在省民族博物館見過,這次居然可以親手體驗,太有意思了。」11日上午,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擁處村,遊客孫學偉體驗到了黎族傳統生產工具獨木舂米臼。  在當天「啦奧門」豐收節活動上,除了美食街活動、黎族歌舞表演,還有白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互動體驗活動。原本只能在博物館裡見到的一些傳統農耕器具,吸引了不少遊客體驗。  「雙手握住木杵,不要隨著它晃動,腰部跟著轉就行。」村民一邊示範如何操作這些器具,一邊講述著動作要領。
  • (2016新春走基層)重慶解放碑迎傳統舞獅表演 還能與2米高巨型獅頭...
    (原標題:(2016新春走基層)重慶解放碑迎傳統舞獅表演 還能與2米高巨型獅頭合照(組圖))
  • 寧波特色民俗文化活動迎新春 傳統年味潤心田
    羊年新春將至,為營造喜慶、文明、和諧的節日氛圍,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傳播與人為善、與鄰為伴、文明和諧的社會風尚,營造一個充滿中國特色和文明氣息的歡樂中國年。  迎新春 一起來體驗舌尖上的民俗文化  為迎接新春佳節的到來,江東福明街道碧城社區近日舉行「舌尖上的碧城」民俗文化展示活動。
  • 河南林州|林州西街李氏族譜
    ===林州家譜目錄===林州西街李氏族譜  【正題名】林州西街李氏族譜  【責任者】李修德  【撰修時間】2010年  【摘要】始祖於明洪武六年(1373)由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遷中州彰德府林縣西諸翟鎮(村)入戶,立塋村東南半裡許。
  • 芙蓉區:多彩活動迎新春 傳統文化添年味兒
    多彩活動迎新春。1月8日下午,在長沙市文藝路街道文藝新村社區,川劇的「變臉」特技、湖南本土非物質遺產「花鼓戲」、獨具藏族特色的藏族舞蹈、闡述湖湘文化歷史的歌伴舞等一幕幕精彩的表演,引得過往路人駐足圍觀,現場其樂融融,共同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
  • 河南林州:太行山裡的幸福新生活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消息:20世紀60年代,林州人民靠一錘一釺一雙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鑿出了綿延1500公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紅旗渠的修建完成讓林州人民的臉上露出了笑容。50多年來,紅旗渠精神不斷激勵著一代代林州人民不忘初心,闊步前行。
  • 黎族舂米舞,有獨特風格的民間藝術
    舂米舞是黎族合畝制地區婦女在舂米時助樂的舞蹈活動,是黎族婦女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演變形成的,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舞蹈中的舂米動作形態,來源於黎族婦女舂米時的動作,它反映黎族婦女勞動生活的真實寫照。並通過變換動作,敲打舂桶的不同方位,使音樂和舞蹈達到和諧效果。
  • 河南林州:廟荒不荒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原標題:河南林州:廟荒不荒【簡介】背靠太行山的河南省林州市黃華鎮廟荒村,如同它的名字一般,耕地少、荒坡多,曾經是有名的貧困村
  • 河南林州:外防內控 阻擊疫情
    面對疫情,橫水鎮黨委、政府迅速反應,周密部署,全力守好林州東大門,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迅速行動,周密部署。全市疫情防控一級應急響應啟動後,橫水鎮黨委、政府立即進入應戰狀態,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成立疫情防控指揮部,制定防控工作方案,抽調精兵強將成立6個工作組,確保防控工作組織嚴密,調度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