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一本《書法秘訣》的文章,不知誰所作,傳聞是流傳的抄本。相對於清代大書法理論家寫的《書法雅言》《書法約言》《書學》《臨池關鍵》《臨池心解》等等,《書法秘訣》是最適合初學者的,讀之能比較直觀的看到一個學書法的人對筆法對臨帖的疑惑,並且是如何解決的。
此篇文本,網絡上比較盛傳,但是被刪減添加的不少,所以看還是要摘著看。
比如初學時:
餘學書十六年,方悟得勢字,至二十七年,方悟得三折筆鋒。今人把筆無幾時,便思揮屏扇纖素,開口便輕議前賢,只是不自知醜態耳。
他說自己學了十六年,才懂什麼叫字勢,學二十七年,才悟到什麼叫三折筆鋒。今人還沒抓幾次比,就開口輕薄議論前賢,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字好壞。
可見,歷代專心學書者,都是少數人的事。也是一個沒有時間沒有努力不能進步的事,十六年悟字勢,如按古代算,學十六年書法可能要小三十了,才知道字勢是怎麼一回事。
當然,原文中說的是「悟得」,重點在「得」。如果只是想看出「勢」,其實很容易的,寫出勢很難,字勢容易,筆勢更難。
凡欲學書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專一,次要廣大,三要脫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為宗主。門庭一立,腳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務使筆筆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種法嫡,縱有諫我、謗我,我不為之稍動,常有一筆一畫數十日不能合轍者,此際如觸牆壁,全無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
他把書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專一,現在來說就是「選一家先入門」,第二是廣臨帖,第三是「脫,化」就是脫古,化古。每段需要三五年的功夫。
這個本人是比較有感觸的,因為在初學時就看過這篇文章,也讀過這句話,但是那時候想的是:我能不能換條路試試?於是走上了初學以「博」為主的路子,確實也達到了該達到的水平·「博而不精」。
歷代大家,只要能數出名的,大概我都寫過一些,對於常見的蘇黃顏柳二王等等,我更是寫的多,而且能簡單臨摹出形狀。當然,這也算是走入了「歧途」,因為太雜,所以對筆法一無所知,簡單描摹出帖中筆畫的形狀,並不算得了筆法,筆法是指的你在不臨帖的時候,自己寫也能寫成那個樣子。
「博」的路,其實可以走通,不過需要太多彎路,於是我就開始走相對專一的路子,就是二王一路,數月才有改觀,明顯看到自己進步了。
所謂「門庭一立,腳跟把牢」就是如此,臨帖務必求像,尤其是初學,必須做到全像,甚至一模一樣,原文中說「一筆一划十日不能合轍」意思就是一筆寫了十天也不像,很多人到這都放棄了。
學書法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苦修的過程,需得耐得住寂寞。
能這麼說的人,一定是走過彎路的人,如果一個人天生就能耐得住寂寞,那他一定會以為別人也能耐得住。
癸巳臨來仲樓十七帖,深悟轉換之妙;至二十日,又悟側左讓右之訣
說臨王羲之《十七帖》,懂得了轉換之妙,此處應該指得的是「方圓轉折」(本人經驗),二十日明白側左讓右的技巧。
這個本人就很有感觸,學十七帖對用筆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臨的多了確實是能悟到這些的。
善學柳下惠,莫若魯男子,於此可悟舍法。非折骨還父,折肉還母,何從現得清靜法身來。
柳下惠和魯男子是黃庭堅論書裡的典故,用來比喻臨帖,非常貼切。
我記得黃庭堅裡是這樣說的,魯之閉門者應該學柳下惠的精神,意思是魯國時候,一個女子荒郊野嶺的來投宿,男子說男女授受不親,不讓進。
柳下惠是讓進了,而且坐在懷裡了,依然沒有起色心。
這就相當於臨帖時,不要死學,可以兼學別家,但是一定要有「根」,不能亂。
黃山谷覺得這點非常重要(可能是論蘭亭說的一句話)
欲學書者,必得傳授。明季華亭董公其昌傳執筆法於其邑人沈公荃、逮國朝傳王公鴻緒,鴻緒傳張公照,照傳何公國宗,國宗傳金陵梅君鉅。餘學書三十年後,始緣鉅得其傳,先是張公秘其法,不授人,一日同何公坐獄中,何公叩之再三,乃告之,仍囑勿洩。及出獄,何公偏語人梅君,因得之。及張公總裁某館梅君謄錄館中見公作書,狐裘袖拂几上。張公曰,觀吾袖拂幾乎,腕實懸而動也。於此可以知書法之秘訣矣,亦貴學者有恆耳。
以上說的就是學書法,最好還得有一個好老師(非一般水平),筆法是有傳承的,需口傳手授。
即使到現在,也是需要的。
一句驚醒夢中人,說的就是此。
看帖,只能解決思想上的問題,在現實裡,沒有參照物。
今天我臨米芾時候,還都是去試著臨的,因為我把握不到他的書寫節奏,所以只能快慢的常識、試,慢慢去找,倘若能得見米芾本人寫字一次,也可大悟,只不過是沒有什麼機會的。
當今名家臨帖,固然可取,不過在節奏上,跟原貼大多是有出入的,跟他們本人的風格比較貼近。所以,看肯定是有幫助的,但是,如果去請教的話,他可能通過幾百遍的臨習經驗去告訴你更貼近原貼的臨寫辦法,這也是需要口傳手授的重要原因。
有些人學字快,可能是因為天賦,也可能因為老師教的好。如二者兼得,那麼必成大才。
如果大家有興趣,是可以去看看的。
初學未必要看懂,能留個印象就行,隨著水平的提高再去反觀思考一下,便知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