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楊榮昌正和兒子合力,將滷製好的肉餡投放進肉丸製作機中,鍋內開水翻滾著水花,大小均勻的丸子排隊跳入水中,一股誘人的肉香味瞬間撲鼻而來。「龍居丸子」以千年的傳承與經典,將味道深植於人們記憶中,成為眾多東營人忘不了的老滋味。
據悉,除龍居丸子製作技藝外,東營區區級級以上生產類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有許多,如史口燒雞製作技藝、史口水煎包製作技藝、龍居麻灣刀製作技藝、龍居草柳編編制技藝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遺產中的活態部分,凝結、保留和傳遞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截至目前,東營區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擬錄入省級代表性非遺名錄擴展項目名錄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2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4項。
近年來,東營區積極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非遺旅遊開發進行大量探索,實現了「非遺+旅遊」、「非遺+扶貧」、「非遺+研學」等多種打開方式,充分釋放非遺的文化價值和旅遊價值,為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增添更多精彩。
「非遺+旅遊」,助力旅遊富民。大力開展非遺特色活動,如舉辦牛莊「呂韻·鄉情」休閒匯暨邵橋撒網捕魚節,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使前來參加活動的人體驗漁家之樂,親近非遺文化和河域文化,通過活動的開展使更多人了解邵橋漁網編制技藝,此外還拓展了直播、微信群、微博等銷售形式,積極探索「網紅直播帶貨」這一新型電商營銷模式,讓特色產品搭上電子商務的快車,拓寬銷售渠道,為當地居民增收創收。
「非遺+研學」,助力文化傳承。舉辦華林莊園非遺小傳人研學班、溫泉小鎮、龍居人家、鹽電文化體驗館等研學活動,短穗花鼓、剪紙、呂劇表演唱等體驗項目在非遺研學旅遊路線上十分受歡迎。參與度高、體驗性強的非遺研學活動讓學生們走出校園近距離感受當地文化,激發對非遺文化的熱愛和傳承。
「非遺+扶貧」,助力脫貧攻堅。在現有非遺文化資源基礎上,東營區依託各鎮、街道成立非遺工坊,在非遺技藝傳承的同時,使更多貧困人口掌握實用的非遺產品生產技藝,為貧困人口創收脫貧打下良好基礎。如在東營區龍居鎮,依託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龍居草柳編製作技藝建設草柳編工藝培訓中心,並以該項目代表性生產企業賈針工藝品廠為龍頭,大力開展非遺扶貧工作。企業創辦人幫助30多個村的200多名留守婦女、低保戶、殘疾人等困難群體實現增收脫貧,人均年增收2400元。東營區現有各類生產型非遺代表性企業13家,2020年1月-9月,實現營業收入568.7萬元,現利潤107.34萬元,非遺企業強有力的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現今,東營區對「非遺+……」的模式仍有較大的探索空間,無論哪一種「非遺+……」,最終會實現社會建設與文化建設的良性反哺關係,讓我們在「家鄉味道」的沁人心脾中,腳踏實地的奔赴下一站美好的未來。
來源:文旅東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