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國最古老最神秘的典籍之一,因為其道理深刻,對人生發展有著獨闢蹊徑的認識,它的內容博大精深,因此在現代也未減弱它對人們的影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從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那麼它到底是怎樣記述「自強」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盡人事,聽天命」,努力做到自己所能做的
古代的人們往往進行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活,因為他們要像太陽一樣勤勉,在白天努力工作,在晚上好好休息,為第二天的努力做準備。即使古代的他們都相信「命由天定」,但他們也同時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勞作,也會有好的收成,也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聽天命,也盡人事。

「求人不如求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俗話說,智者向內尋求力量,不智者向外尋求。想要自己獲得成功,就要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自己要有能力,能夠自強。曾國藩身上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同時他也是一位自強的人,身在官場之中,體會到了太多的人間冷暖。同是摯友的曾國藩和李鴻章,最後卻變成對手,形同陌路;即使是曾對他最忠心的李元度,兵敗之後也投靠了王有齡。

易得亦易失,磨難之後所得的東西才會是真實的
我們常說一句話,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好事不會輕易地降落到你的頭上,輕易得到的也會輕易失去,所以我們才會常說:「患難見真情,烈火煉真金」。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所以說,自強的人會勇敢地面對挫折,從而得到最真實、最珍貴的東西。

自強也需要自信,相信自己的力量
東漢末年,曹操和呂布爭奪濮陽。那時候,曹操並沒有空前強盛的軍事實力,屢戰屢敗以致被呂布所困。而這時袁紹來到曹營,打算與曹操聯盟。曹操考慮到自己根據地已失,軍糧無存,士氣低落,準備同意與袁紹聯盟。此時程昱碰巧回來,聽說此事,連忙勸曹操不要接受袁紹的建議,希望可以重整旗鼓,東山再起,不要上了袁紹的當。

梟雄曹操尚且有不自信的時候,更何況一般人呢?但在挫折面前要振作起來,要有自信心,信心就是力量,要相信自己,人因懷有自信而自立自強。同時,自信也不是目無一切,而是對一切要有把握,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與毅力。

總的來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努力做到自己所能做的,向自己尋求幫助,不過度依賴別人。做一個自強的人,面對困難,不要恐懼,勇敢面對它,相信自己。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裡,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怎樣的觸動呢?歡迎到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