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最新版抖音掃碼
關注掌上溧陽
北宋宋真宗時(1011年),溧陽縣令蕭楚材在頂頭上司昇州(今南京)知州張詠的詩作上,私下改動了一個字。讓張詠免去了一場可能滅門的大禍,傳為千年美談。這件事記錄在宋朝陳鋪之《詩話》中,清朝編纂的《江南通志卷》159條,也說了同一件事。
話說有一天,張詠公餘宴請下屬。蕭楚材酒後醉意朦朧地誤進了張詠的書房。書案攤開的紙上,寫有兩句詩:「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閒煞老尚書」。意思是,現在天下太平,閒得我沒有治國平天下的功業可立,只能賦詩宴請。蕭楚材看了,毫不客氣。提筆蘸墨,濃墨塗掉了「恨」字,並又立即添了一個字。
張詠送客後進書房,見有人在自己的詩上塗抹並改了字,張詠怒氣衝衝:「哪個膽大包天者,在這裡胡來,怎麼回事?」張詠仕途順暢,尚書兼知州,是朝廷重臣,詩文俱備,十分自負,哪容有人改他的詩。
門房低聲跟他說:「蕭公與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側目之秋,天下一統,公獨恨太平,何也?」蕭楚材救了您的命啊!您位高權重,多少人想找您的碴呢!如今天下太平一統,大家覺得日子好過,您怎麼能恨太平呢?萬一被您的對手看到了,這詩就是您圖謀不軌,盼天下大亂的鐵證啊!」
張詠細看桌上,蕭楚材把「恨太平」的「恨」字,改成了「幸」字,詩的意思立變為有幸生在太平之世,當尚書還有閒功夫。張詠頓時酒醒,嚇出一身冷汗,感激地讚嘆說:「蕭老弟真是『一字之師』也。」
張詠,宋太宗、真宗時做過工部、禮部尚書。宋開國之初,文網不夠密實,詩文有瑕,尚不大要緊。到了明清兩代大設文字獄,以文獲罪的人多了去。有吟一聯「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即被殺頭,株連九族的。說蕭楚材用一個字,救了張詠一命,也不為過。
張詠
宋史有《張詠傳》。張詠(946-1015),太平興國五年,郡舉進士,今山東鄄城人。北宋太宗、真宋二朝名臣,工部,禮部尚書,發明了世界第一張紙幣——交子,被譽為世界紙幣之父,尤以治蜀著稱。
張詠一錢誅吏的故事尤為出名。進士第一年,為湖北崇陽縣令。到任不久,庫房小吏,頭髮鬢角的頭巾內夾帶一枚錢幣。張詠呵責小吏,小吏不服說:「我不幹了,你還能殺了我。」宋朝律令,偷盜三千錢才可斬首。
張詠用「一天偷一錢,一千天就是一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理由,自己揮劍斬了小吏,並向御史上書自我彈劾。「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成語就來自這件事。
蕭楚材,泉州晉江縣人,北宋鹹平五年(1002)王曾榜進士,《閩書》和溧陽嘉慶縣誌有載,宋真宗時縣令,其他政績不詳,但這件事有據可查,據此可說,蕭楚材確實是個厚道的君子。
漢字奇妙的神力,一字之別,
可讓詞語改變意思,
甚至完全相反。
從旁提點的「一字師」佳作。
自古至今,各階人士都有。
範仲淹友人李泰伯改先生之「德」為「風」,「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範仲淹稱謝,拜李泰伯為「一字師」,並以千兩銀子作為酬謝。
當代,郭沫若話劇《屈原》,臺詞「你是」改成「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扮釣翁的張逸生插了這句話,郭沫若特意寫一短文附劇本後面說明。一字之差,語氣加強,內心情感全變了,口語化的臺詞更符合劇中人物嬋娟的身份。
現代「一字之師」的文壇佳話比比皆是。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鍊字》中說:「故善為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唐朝韓愈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在也。誰言得當,即可為師。」
「一字之師」一般只關乎文章詩賦的文採意境,平庸化神奇。獨有蕭楚材的「一字之師」,與文採用字有關,更與政治、性命相關也。
來源:溧陽史志
✍️ 編輯 / 劉佳
夏日美食
消暑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