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湯達 《紅與黑》

2021-12-30 陳小花不會取名字

淺析司湯達「文藝要適應時代的需要」文學理論原則

《紅與黑》中批判現實主義的成熟運用

 

摘要:《拉辛與莎士比亞》成書於19世紀20年代波旁王朝復闢時期,當時的法國社會已經經歷了大革命、共和國和拿破崙第一帝國的洗禮。重新登上政治舞臺的封建貴族作為逆時代潮流而動的階級,在文藝上仍頑強固守古典主義的領地,企圖藉以封建全盛時期的文藝來掩飾其沒落之勢,並以此壓制反映時代發展的新文學。司湯達據此提出了「文藝要適應時代的需要」的理論原則。《紅與黑》作為司湯達的代表作,在法國現實主義文學中擁有著承前啟後的引導地位。無論在思想理念、文學技法、情感表達等層面都擁有著較為突出的表現,為後世現實主義文學的繼承與發展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而《紅與黑》的價值不僅表現在文學藝術的層面上,更表現在對現實的批判上,以犀利的語言描寫,誇張的人物刻畫,使法國貴族階層醜陋的嘴臉、人性陰暗的一面全面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繼承並發展了批判現實主義寫作風格,體現了司湯達個人的文學理論原則。

關鍵詞:批判現實主義;《紅與黑》;《拉辛與莎士比亞》

 

19世紀早期,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湧現出新的文學創作浪潮,這股浪潮逐漸成為當時歐洲文學創作的主流,並影響後世世界文學發展的格局,這就是批判現實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的形成與資本主義國家複雜、尖銳的社會矛盾存在著緊密的聯繫,是對現實社會不滿情緒及美好願景的宣洩,與浪漫主義相比,批判現實文學缺乏對未來空洞的幻想,將焦點聚集到真實的社會體系中,通過全面而真實地表現現實世界,揭示出現實生活與現實社會的矛盾與弊端。

司湯達是法國傑出的現實主義文學家,在其短暫而輝煌的生命中,他自始至終生活在封建制度與資本主義的博弈中,足跡遍布法國、義大利等地,並用切身體會與細膩觀察描繪出不同階級在情感與內心層面上的變化,為後來《紅與黑》角色地塑造與刻畫奠定了堅實基礎。司湯達的評論集《拉辛與莎士比亞》是他批判現實主義的首部綱領性研究文集,而《紅與黑》又是引領法國現實主義文學運動的奠基之作。他的作品通常以真實而深刻的情節、進展的藝術思想與進步的文學傾向為法國現實主義長遠發展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

 

一、《拉辛與莎士比亞》的文學理論

《拉辛與莎士比亞》這部作品中,司湯達提出的核心問題就是文藝與時代的關係,他倡導的文藝創作原則就是「文藝不是一成不變的,文藝要適應時代的需要,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文學應該反映社會現實、反映時代發展需要」這一說法在當今的文學界或許已經是被喊爛了的口號,但在當時卻是尚未取得統治地位的新的美學原則。當時的古典主義模仿者宣傳法國的古典主義戲劇是現在、過去和將來一切時代最偉大的戲劇,固守古典主義的美學原則。而司湯達對古典主義模仿者的論調進行了深入批判,他論證了古典主義戲劇是迎合宮廷趣味的產物,已經脫離當下人們的審美趣味。首先司湯達從時代對文藝創作和欣賞的制約性闡述了他的論點。古典主義審美趣味是符合17世紀王朝興盛的時代的,但這並不是萬古不變的法則。審美觀點和文學藝術都是時代的產物,每個時代各有不同,既沒有永恆的審美趣味,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文學。

在書中,司湯達提到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並非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他認為:「古典主義」代表了一種虛假,而「浪漫主義」代表了一種反應時代的真實。他認為能否反映時代狀況、是否真實,決定著文學創作的價值。司湯達指出「一切偉大作家都是他們時代的浪漫主義者」。以此為基礎,司湯達闡明了他眼中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司湯達將一切符合時代的偉大作品都看作是「浪漫主義」的,而把一切機械模仿脫離時代的作品看作是「古典主義」的。《拉辛與莎士比亞》中關於浪漫主義藝術的定義是頗為獨特的:「浪漫主義是為人民提供文學作品的藝術。這種文學作品符合當前人民的習慣和信仰,所以它們可能給人民以最大的愉快。不同時代產生不同的意識形態。只有反映時代精神的文藝才可能產生最大的快感。「因此,文藝必須適應時代需要,反映當代生活,隨時代的前進而不斷推陳出新。」這一觀點貫穿全書,是司湯達文藝觀的理論基礎。至於司湯達對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對比闡述,其認為文學應該就像一面鏡子,一面能映射出時代變化與現實生活的鏡子。當然這個觀點並非起源於司湯達,在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就主張文學的任務就是「模仿」自然,並把此看成是美的條件,而司湯達則是更緊密的把文學與時代聯在了一起。這樣的見解在其後來長篇小說《紅與黑》中作了進一步闡述:「小說好象一面鏡子,擺在大路上。有時它照出的是蔚藍的天空,有時照出的則是路上的泥沼。」這也進一步論證了司湯達的文藝觀,文學與時代緊密相連,文學應該適應時代的需要。

根據司湯達在《莎士比亞與拉辛》中的理論闡釋能夠發現,他的現實主義思想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性、鮮明的指導性及出色的文學藝術性。司湯達認為浪漫主義文學是滿足人類審美需求與精神訴求的媒介,是安撫人類在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下殘留的傷害與悲痛的良藥,雖然浪漫主義擁有諸多的現實意義,然而對推動社會的前進與發展卻沒有任何實效性的作用,而批判現實主義,需要從現實感官層面,重新審視現實生活的陰暗與絕望,使其在文學的裝飾下重新呈現在人類面前,擁有反抗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意識,推動社會發展的能力。

在現實主義視域下,司湯達認為現實的真實應與文學的真實相區別,角色的情感應與人的情感相聯繫,情節的構建應與社會的風貌相交融,盡最大可能將現實生活以文學創作的手段真實還原出來。雖然司湯達的現實主義擁有著較強的批判精神,然而在小說的創作與謀篇中卻沒有任何說理性、闡述性、總結性的文字,所有的批判與說理都隱含在角色的外貌描寫、個性刻畫、情節推演過程中,通過角色的命運變化闡述出作品深刻的主旨與思想。即通過讀者接觸文學現實的過程,使其充分感受到社會現實的黑暗與殘酷,實現司湯達批判現實社會、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目的。因此,司湯達的批判現實主義是對社會現實文學性的「呈現」,是在角色情感及思想揭示中融人自身批判性精神、信念及情緒,使作品更具鬥爭性、諷刺性與披露性的思想原型。

 

二、《紅與黑》的表述與特徵

(一) 對當時時代社會現實的表述

小說是一種以人物形象刻畫為中心。藉助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因而大多數小說的取材或者靈感均是源自現實生活.甚至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小說故事和人物的原型,司湯達的《紅與黑》便是如此:1828年作者在報紙上看到一樁刑事案件,講述的是一個手藝匠的兒子在從小修院學有所成之後給有錢人家的兒子當家庭教師,後來與有錢人家的主婦產生戀情.在再被發現後被人趕了出去,之後處處碰壁而心生不滿,將一切厄運歸結到主婦身上。然後槍殺主婦以作報復,最終被判以死刑的案件。而另外一方面,司湯達在《羅馬漫步》一書中曾談及一個貧窮的木匠企圖殺死用錢勾引自已妻子的資產者.司湯達表示在這個木匠身上有著當時法國上層階級所沒有的「閃光點」:包括豐沛的情感、熱烈的想像、持久的感受能力、較強的行動能力等。

司湯達的《紅與黑》其實就是在將以上兩個現實故事與其本身的經歷相結合的基礎上而構成的。小說《紅與黑》將兩個案件進行了融合,通過小說主人公於連的生活經歷將法國復闢時代的社會生活畫卷生動的展現了出來。揭示了當時法國社會中所存在的種種矛盾及鬥爭。由於《紅與黑》對當時現實社會極盡真實的描述。使得其作為一部文學著作的同時,擁有非常高的政治教育價值.是現代人了解那個時代社會政治的寶貴文獻資料。

(二) 對當時文學精神的現實表述

在小說中將社會現實生活的原本面目進行還原,對現實的高度關注和對現實生活事件的忠實客觀的表述。是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基本特徵,在司湯達的《紅與黑》中這些基本特徵均表現的頗為明顯。在作者字裡行間的行文中表達出頗為濃烈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通過對小說《紅與黑》中人物事件等內容的分析,不難發現作者在創作小說的過程中完全遵循的現實主義藝術作品的創作基本原則、從真實的社會生活中選取創作的素材,在忠於原型的基礎上以個人的邏輯思維將生活的原貌、社會現實生活客觀地表現了出來。同時也將當時現實社會的人際關係和外在的客觀狀況,在小說中如實的反映了出來,可以說這部小說是當時社會的縮小版模型。在《紅與黑》中,司湯達表示封建貴族、資產階級、天主教會等一切復闢勢力都是社會的汙泥。在這裡作者的愛憎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司湯達透過作品而表現出來的對當時時代的強烈批判、也反映了作者此時的立場已然超越了階級和政見的限制,是完完全全地以客觀的角度對現實社會生活進行的描述。由此可見,司湯達在《紅與黑》的創作中在遵循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和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以客觀冷靜的視角和筆觸將真實現實生活以藝術寫實的手法重現,從本質上揭示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再者在司湯達的創作中。其通過細節和真實感受的描寫,將是非善惡、醜陋美麗以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客觀地表述了出來,充分表現了作者對真實生活的尊重。

(三) 對特定環境典型人物的表述

《紅與黑》小說主人公於連這個特定環境中典型人物藝術形象的塑造是該部小說的成就之一。於連這個人物代表了代表了當時社會中個人奮鬥的小資產階級的青年,他一邊對反抗封建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的統治和壓迫,一邊又在對封建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妥協。其特殊的社會地位使得其在現實社會中不斷的反抗而又不斷的妥協。是矛盾的集合體。通過於連這個人物形象的的個人經歷,我們了解到當時大多數小資產階級與知識分子對自由平等的渴望、對封建統治的不滿,於連身上由於時代差異和不同價值標準而引起的矛盾衝突,實際也存在於這些人身上。於連的悲劇十分直白的表明在封建王朝企圖復闢的社會大背景下。一個平民青年想依靠自己的奮鬥而躋身上層社會,使自己獲得更多的名利是沒有實現的可能的。司湯達透過於連這個人物形象的經歷,用另一種比較直觀、婉轉的方式向人們揭露了法國19世紀30年代七月革命前夕,法國中下層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間的階級矛盾與階級鬥爭。表現了以於連為代表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個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對實現自身價值的渴望,體現出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小說名字《紅與黑》中的「紅」代表著革命。自由平等與解放,「黑」 代表著波旁王朝的復闢。封建貴族與天主教會的黑暗勢力,它其實預示著於連的人生其實就是在「紅與黑」中掙扎、抉擇。以生命為賭注。頗有一股「要麼生,要麼死」的意蘊。於連在反抗反動統治中鮮明的情感表現,從側面襯託出了當時法國現實社會中的腐敗和醜惡。也使得這部作品更加的充實、豐滿。強烈的善惡感和愛憎分明讓這部作品顯得有血有肉有靈魂。

(四) 藝術特徵層面的設計

在角色塑造與描寫上,司湯達以精妙、細膩的筆觸將於連複雜的內心活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開闢出「心理小說」的創作先河。在描寫與性格特徵層面,司湯達的《紅與黑》能夠將環境描寫有效地融入角色性格的刻畫中,使角色內心景觀、心理模態及思想感情,全面地投射到典型的環境描寫中,尤其在具體而廣闊的社會環境裡,這種創作技法既能實現文章的簡單清晰,又能豐富詞與句間的思想內涵;在情節結構層面,司湯達以於連的奮鬥史作為情節發展主線,並以兩次戀愛作為情節推動的關鍵,通過單線敘事的手段,使王朝復闢線索深刻地融人於連奮鬥史與愛情史的敘述過程中,將廣袤的現實生活與黑暗的政治鬥爭有效地呈現出來;在視角轉化層面,1820年法國文學創作主要以全知視角為主,即第三人稱全知視角,而在《紅與黑》中出現了現代第三人稱有限視角的影子,換言之,司湯達在小說創作時改變了視角頻繁切換的規則,將視角固定在於連身上,並以於連的所見、所聞、所感作為敘述切入點,使作品整體代人感與認同感得到明顯增強。

 

三、《紅與黑》的批判維度與思維原型

(一) 《紅與黑》的批判維度

《紅與黑》描述的是王朝復闢的黑暗時期,通過於連短暫的一生將法國社會的圖景真實地呈現出來:從驕奢淫逸的巴黎,到唯利是圖的小城。從陰暗虛偽的教會,到重重黑幕的保皇黨集團。進而將法國七月革命階段的階級鬥爭與矛盾,全面地濃縮在情節敘事的過程中。在批判維度上,司湯達不僅將矛頭指向封建貴族與天主教會,更對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本性進行了深刻地揭露。例如,《紅與黑》中市長為保留金錢忍受妻子與於連的「苟合」,靠剝削孤兒與囚犯發家的瓦列諾,利用自身資本優勢一躍成為省長;於連的父親在兒子死後沒有顯出任何悲傷,反而在得知於連擁有大量存款時眉開眼笑。蘇聯作家高爾基在評價《紅與黑》時指出司湯達是資產主義勝利後,首位觀察並表現資本主義特徵的文學家。通過作者對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天主教及人性的批判能夠發現司湯達的批判精神是多維度的、全方位的、多層面的,然而根據司湯達的批判理念能夠發現,司湯達並未有意對各階級及集團進行批判,只是通過文學的創作手法對其進行有力地展現而已,以此使隱藏在社會各階層的陰暗與醜惡都能夠得到有效的呈現。

(二) 《紅與黑》的思維原型

思維原型主要來源於榮格的「原型理論」,是作者構思、立意、創作的所有個體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的總和。根據《紅與黑》的批判維度及司湯達在《莎士比亞與拉辛》中對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概念界定,能夠發現司湯達的批判精神具體表現在對「現實社會和現實生活」的忠實描繪。即在對現實中所有「假、醜、惡」進行描繪與刻畫的同時,將來自製度、階級、社會、文明層面的對人類思想及情感的壓迫鮮明而具體地呈現出來,以此有效地抨擊、批判存在現實生活中的陰暗與醜惡,使藝術作品煥發出積極的社會驅動作用。可以說,司湯達的思維原型是對社會現實的忠實呈現,是通過意識中的人類對醜惡現象的感官感受、思想理念的理解,真實地反映出法國人民對封建階級、資本主義、天主教的反感與厭惡,以此提升整部作品的社會影響力與思想創造力。

 

四、結語

《拉辛與莎士比亞》雖然只是司湯達參與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之爭的一個小作品,在當時反響甚微。不過後人認為這是一部重要的文藝理論作品,其中闡述很多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文學的理論原則,尤其是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最早的美學理論基礎,在西方文學理論史上是佔有重要地位的。他在《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提出的文學理論原則是很值得探討的,尤其是對研究西方美學的發展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思潮的產生、發展,具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而他的《紅與黑》則是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通過於連短暫的一生對王朝復闢與七月革命期間的政治格局、文化格局進行了深刻地揭示,並在主題揭示過程中通過批判現實主義的手段與方法諷刺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及教皇的虛假與醜陋。從社會歷史條件角度出發進行描寫,憑藉對法國最具代表性人物的描寫,深度展現了社會環境對基層人民的心理影響和生活影響。作者主要以批判現實主義見長,再現了革命形態下法國現實狀態以及時代背景,有力的展現出了不同階層人民階級鬥爭實事實,在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中獨佔鰲頭。司湯達通過將自己所處時代的作品展現出來,形成並發揚了自己在批判現實主義領域的理論原則,在文學史上處在了和巴爾扎克同等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程雪猛,祝捷:《解讀莎士比亞戲劇》,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2] 高鶴佳:《評<拉辛與莎士比亞>》,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

[3] 居斯塔夫,朗松,許光華:《司湯達文藝理論研究》,1984年。

[4] 雷納韋勒克:《近代文學批判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5] 柳鳴九:《法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6] 彭立勳:《西方美學名著引論》,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7年。

[7] 徐知免:《司湯達的<拉辛和莎士比亞>》,讀書,1980年第2期。

[8]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9] 陳曉歌:《從<紅與黑>看司湯達的現實主義》,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1期。

[10] 張德明:《<紅與黑>:凝望主體與敘事結構》,國外文學,2002年第1期。

[11] 阿閭偉:《論構建司湯達小說心理分析的基礎》,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第2期。

[12] 餘燕萍:《<紅與黑>中的現實主義特徵》,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第11期。

[13] 王雅華:《西方文學中現實主義的含義及其嬗變》,國外文學,2018年第1期。

[14] 段崇軒:《現實主義:少了什麼、多了什麼?一關於現實主義文學的境遇、發展的思考》南方文壇,2018年第3期。

相關焦點

  • 司湯達《紅與黑》
    紅與黑  司湯達(1783-1842)是 19 世紀中期法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
  • 司湯達的《紅與黑》
    《紅與黑》。《紅與黑》司湯達這人非常自信。很顯然,他做到了,甚至超額完成了任務,而《紅與黑》更是讓他早早贏得了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理所應得的地位和榮耀。說回《紅與黑》剛出版的日子,剛一面世就遭到了社會上各色人士的抨擊,可司湯達依舊不為所動,他所求的可不是當時英明,而是流芳千古。也正應對了後面他的地位和榮耀。
  • 司湯達與《紅與黑》
    《紅與黑》則讓他早早贏得了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理所應得的地位和榮耀。       《紅與黑》從書名到線索,從人物到故事,無處不充滿著各種對立,貧窮與富有,低賤與高貴。於連選擇從紅到了黑,從軍旅踏足教會成為了一位傳教士。          他渴望成功,渴望財富與地位,他有著雄心壯志。即便生活想要撕碎他,他依舊奮不顧身的撲過去。
  • 司湯達-紅與黑(上)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該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
  • NO.95|司湯達《紅與黑》
    司湯達(1783~1842)。原名馬裡-亨利·貝爾(Marie-Henri Beyle),「司湯達」(又譯斯丹達爾)是他的筆名,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著作為《阿爾芒斯》、《紅與黑》(1830年)、《帕爾馬修道院》(1839年)。
  • 毛姆:司湯達及其《紅與黑》
    ——路遙《平凡的世界》司湯達及其《紅與黑》Stendhal(1783~1842):Le Rouge et le Noir——司湯達(鐫刻於墓石上)我發現寥寥幾頁篇幅不可能清晰敘述以「司湯達」這個筆名著稱的亨利·貝爾的一生,訴說他的故事需要一整本書。
  • 我們都聽說過《紅與黑》,缺少人知司湯達
    「二十世紀的某一位評論家會從十九世紀卷帙浩繁的作品中發現司湯達的作品,並且比我們的同時代人更公正地對待它們」,梅裡美在司湯達的訃告這樣寫道。確實,正如梅裡美所預告的那樣,他的作品過了178年仍舊很受歡迎,尤其是那部在當時受到抨擊的《紅與黑》。
  • 毛姆:司湯達和《紅與黑》
    如果《紅與黑》的讀者對司湯達本人很感興趣,而且想要知道比我在這有限的篇幅裡所能說的更多的情況,那他最好去讀一下馬修·約瑟夫森(Matthew Josephson)先生最近出版的那本材料翔實、文筆生動的傳記,書名是《司湯達:對幸福的追求》(Stendhal or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既然如此,我在這裡只需稍微介紹一點司湯達的生平就可以了。
  • 【書評】司湯達的《紅與黑》到底寫了什麼
    紅與黑是我讀的最慢的一本書,也是收穫最少一本書。一天讀十張,整整花了一個多月,然而,基本沒產生什麼共鳴,我甚至想刻意忘掉於連這個人物。與其他小說不同的是,本書的主人公似乎是個反面教材,然而卻沒有什麼借鑑意義,因此也談不上什麼教材。
  • 《紅與黑》之外,司湯達的另一部長篇小說名著
    《帕爾馬修道院》中譯本司湯達生前名氣不大,即便是他的代表之作《紅與黑》,在當時的接受度也不高。而除了《紅與黑》之外,他的另一部長篇小說《帕爾馬修道院》,後來也被視為經典名著。司湯達似乎熱衷寫情感的受傷對容貌的影響,書中三個主要人物都因情感問題而一下子就衰老了十歲以上。據說喬伊斯曾向人推薦司湯達的這部小說和《紅與黑》。喬伊斯是一個迷信的人,此書寫到了布拉奈斯神父預測到了法布利斯的未來,兩者是否有關聯呢?一笑。
  • 司湯達《紅與黑》中於連的形象。
    司湯達,19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以準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被譽為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實踐者之一。代表作有《阿爾芒斯》《紅與黑》《巴馬修道院》,其中《紅與黑》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之先河。
  • 除了《紅與黑》,法國作家司湯達還寫過什麼小說?
    除了《紅與黑》,法國作家司湯達還寫過什麼小說?1799年,他來到巴黎,加入拿破崙的軍隊,追隨拿破崙徵戰於歐洲大陸的時光深深影響著他,以至在1827年開始創作的《紅與黑》被不少評論者認為是「用自己的筆去完成拿破崙未竟的事業」。不過今天的讀者似乎只能記住這部小說,對於司湯達的其他作品知之甚少。
  • 名著金句撈:司湯達的《紅與黑》為啥叫紅與黑?7句話傳遞大哲理
    很多人讀完了紅與黑,都不知道為啥書名要叫《紅與黑》。其實,司湯達的《紅與黑》,紅與黑代表著「軍隊」與「教會」,是有野心的法國青年發展的兩個渠道。據說,司湯達的墓志銘寫著這樣一段話:活過、愛過、寫過。6、我從地獄來,要到天堂去,正路過人間。
  • 盔嬌鶲和司湯達筆下的紅與黑
    不過論起《紅與黑》的成就,它被稱為世界經典名著當之無愧。司湯達作為19世紀拿破崙帝國時代浪漫主義小說家,在身前主要以藝術和旅遊書籍成名,甚至人們不知道它的真名,死後它的小說才慢慢被廣為流傳。紅與黑的故事靈感起源於1829年2月刊登的一起死亡案件。在小說中,有一個名叫朱利安(Julien Sorel)的農村有志青年英俊儒雅,博學多才,居然把整本聖經背了下來,這自然得到了維立葉爾城市長的賞識,邀請他擔任家庭教師,但他卻藉機跟市長夫人瑞那好上了。得到了瑞那夫人的幫助,朱利安當上了儀仗隊的隊員,但給市長戴綠帽的事跡敗露,朱利安進入了省城神學院進修。
  • 司湯達小說新式演繹 原版《搖滾紅與黑》上演
    自10月25日開始,由《搖滾莫扎特》原班人馬創作的另一部法國原版音樂劇《搖滾紅與黑》登上了世紀劇院的舞臺。    《搖滾紅與黑》取材於法國文豪司湯達「批判現實主義」的著名小說《紅與黑》,講述19世紀法國波旁王朝復闢時期男主人公於連的愛恨情仇。於連跌宕起伏的人生和愛情與搖滾音樂的激蕩旋律融為一體,將一部原本19世紀的故事演繹得十分震撼,很具有現代感。
  • 從《紅與黑》一波多折的愛情看司湯達的愛情觀
    1822年,法國作家司湯達寫就了一部愛情心理學作品《論愛情》,其中蘊含作者的愛情觀。理論是實踐的先驅。司湯達完成於1830年的《紅與黑》,其所描繪的愛情與《論愛情》裡的觀點不謀而合,是司湯達愛情觀的寫照.
  • 從《紅與黑》一波多折的愛情看司湯達的愛情觀
    1822年,法國作家司湯達寫就了一部愛情心理學作品《論愛情》,其中蘊含作者的愛情觀。理論是實踐的先驅。司湯達完成於1830年的《紅與黑》,其所描繪的愛情與《論愛情》裡的觀點不謀而合,是司湯達愛情觀的寫照.
  • 【名著選讀】司湯達《紅與黑》
  • 著作《紅與黑》流傳千古!法國作家司湯達:生前坎坷,死後成名!
    1814年,拿破崙帝國顛覆,波旁王朝復闢,司湯達從此長期喬居米蘭。從1817年起,他開始從事寫作,並用「司湯達」的筆名陸續發表了不少文章。1830年,司湯達被任命為駐意外交官,但奧當局不予認可,於1831年改任他為法國領事,擔任此職直至去世。
  • 高自考《外國文學作品選》第十六課《紅與黑》司湯達
    一,文學常識1,司湯達原名亨利·貝爾,法國作家,法國批判現實主義奠基人。2,作品榮譽《拉辛與莎士比亞》被認為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宣言的美學論著,提出「表現人民的習慣和信仰的現實狀況」的現實主義主張。著名長篇小說《紅與黑》被稱為法國至歐洲批判小時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作。3,評價,司湯達的小說,大多數取材於現實政治生活習慣於用愛情題材表現反對封建復闢的政治內容,人物性格典型鮮明,尤其擅長人物內心衝突的描寫和細膩的心理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