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獻中的重陽|食療、登高、凍齡,解密敦煌養生大法

2020-12-07 澎湃新聞
今天是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在這一天登高遠眺,也祈求健康長壽。而在敦煌文獻中,保存有一套食療養生大法,對於時下注重養生的年輕人來說,仍不過時。

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是重陽也。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相傳自漢代起,便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西京雜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又因「九九」音同「久久」,所以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人們除了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也祈求健康長壽,我國更是把這一天定為「老人節」。

《尚書·洪範》中謂:「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可見在古人看來,人生五福最首當是「壽」,有了健康長壽的願望,必然催生各路養生之術。

敦煌文獻中就保存有一套科學的食療養生大法,其中很多類目,現代人仍在沿用。

食療採藥

食物是生命之本,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食物,不僅提供人體所需的基本營養物質,還能增強體質、療疾祛病。

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 《食療本草》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食療本草》殘卷,收藥26味,而這26味「藥」,竟是常見的食物。

《食療本草》裡面詳述了日常生活中的雞、鴨、魚、肉、水果、蔬菜主治、功效、服食宜忌、單方驗方等。我們欣喜地看到,生活中其實有這麼多既好吃又能養身益壽的寶貝。

助力90後佛系養生

減肥利器——冬瓜

《食療本草》:「煮食之能練五臟精細,欲得肥者勿食之,為下氣,欲瘦小輕健者食之,甚健人。」

莫高窟第172窟 飛天 盛唐

防脫髮——核桃

《食療本草》:「除去風,潤脂肉,令人能食,不得多食之,計日月漸漸服食。通經絡氣血脈,黑人髭發毛落再生也。」

莫高窟第320窟 菩薩 盛唐

凍齡有術——藕

《食療本草》:「主補中焦,養神益氣力,除百病,久服輕身、耐寒、不飢、延年。」

莫高窟第296窟 少女飛天 北周

敦煌「神仙粥」

《呼吸靜功妙訣》及神仙粥

敦煌遺書《呼吸靜功妙訣》載有可使人表邪得解、氣血得補、脾胃得健、腎氣得固,哪裡不好治哪裡的「神仙粥」一方:

「山藥蒸熟,去皮,一斤。雞頭實半斤,煮熟去殼搗為末,入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或韭子末二三兩在內,尤妙。食粥後,用好熱酒,飲三杯妙。此粥,善補虛勞,益氣強志,壯元陽、止洩精。神妙。」

運動娛樂

「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堪耳」。古人很早就發現了運動對生命的意義,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

重陽節氣正值秋高氣爽,外出登高,與朋友宴飲,實在暢意。

莫高窟第108窟 酒肆 中唐

唐宋時期,敦煌流行登高活動,正如《太平御覽》載《齊人月令》所言:「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迥,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還。」

回歸自然莫高窟第103窟 山中行旅 盛唐

自然界氣象、物候的變化與人類機體的變化、疾病的發生緊密相連。

中醫理論認為,人與自然界是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因此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七十二日省鹹增苦以養心氣。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

順應季節的變換,調飲食、養精神、練形體,才能達到好的養生效果。

修養心性莫高窟第320窟 日想觀 盛唐

中國古代素有「養身即養怡」的觀點,認為養生不僅包括四體康健,更重要的是修養內在素質,而只有曠達的心胸,才能獲得強健的身體。

古代敦煌人崇尚佛教,抄經、觀想既是他們表達信仰的活動,也是修養心性的方式。擾攘的塵世,忙碌和浮躁滋生的雜念,擾亂著內心的寧靜,通過抄寫經書,在過程中覺醒悟道,怡養性情,達到寧靜致遠的境界。觀想,就是培育良好的心靈狀態,逐漸讓心靈淨化而得自在,向覺悟解脫的方向前進。

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之食飲,置身天地萬物之間,親近自然,適度運動,方能通達心胸、廣聞博見,獲得內外身心之調養,這便是古老敦煌養生之要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食療、登高、凍齡,解密敦煌養生大法
    敦煌文獻中就保存有一套科學的食療養生大法,其中很多類目,現代人仍在沿用。食療採藥食物是生命之本,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食物,不僅提供人體所需的基本營養物質,還能增強體質、療疾祛病。
  • 敦煌壁畫中的古代重陽:登高賞菊 團圓敬老(圖)
    「重陽」的傳統民俗場景,首次對外呈現了古人如何慶祝這一傳統節日。敦煌研究院供圖 中新網蘭州10月21日電(記者馮志軍)10月21日,是中國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節」。敦煌研究院當日披露了一批敦煌壁畫中涉及古代「重陽」的傳統民俗場景,首次對外呈現了古人如何慶祝這一傳統節日。
  • 敦煌壁畫中的古代「重陽」
    敦煌壁畫中的古代「重陽」 (1/13) "← →"翻頁
  • 敦煌遺書 看古人食療吃什麼
    在敦煌遺書《食療本草》中,就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一些果蔬作了十分透徹的利弊評述,提醒人們在大快口福的同時不要忘記「樂極生悲」的後果。   冬瓜   冬瓜原產於我國,是人們日常見慣的蔬菜之一。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減肥妙品,在敦煌遺書《食療本草》中說:「將冬瓜煮熟吃,能使五臟得益」,獲取一定的營養元素。冬瓜也是喜歡健美、追求瘦身型人的食物。
  • 敦煌遺書《食療本草》殘卷中,僅存26味藥物
    敦煌遺書,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17號洞窟中,發現的數萬卷古代文書。大部分是捲軸裝、經折裝和冊子裝。分手抄和印本,以抄本居多。文字除了漢文外,還保存了許多種少數民族文字的寫卷,有梵文、蒙古文、吐蕃文等。
  • 敦煌遺書中的重陽節
    唐五代時期的敦煌遺書中,就留下了許多重陽節習俗的珍貴記載。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東漢時方士費長房告知桓景,九月九日有災,須家人臂上佩戴裝有茱萸的絳囊、登高飲菊花酒可免禍,桓景照辦。敦煌遺書《大唐新定吉兇書儀一部並序》(S.6537V14)亦有相似記載:「九月九日,昔費長房攜酒將家口雞犬,登高山避火災,佩茱萸,飲菊花酒以穰(禳)厄也。
  • 敦煌藏經洞:傳統醫藥文獻寶庫
    暫且不論《黃帝內經》對中醫理論基礎的認識、《傷寒雜病論》對中醫方劑的總結,還有《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眾多巨著中對中藥知識的完善,僅在敦煌藏經洞遺書中,關於醫學的卷子大約就在100種以上,涉及醫理類、診法類、本草類、針灸類等各個方面;這也是我國出土的醫學卷子中最為豐富的。
  • 敦煌文獻中的《金藏論》寫本
    實際上,《金藏論》部分內容存世,至少有11件寫本,其中8件來自敦煌文獻,但《敦煌學大辭典》、《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下稱《新編》)等工具書均未見關於《金藏論》的記載。一、《金藏論》的發現與研究敦煌本《金藏論》發現很晚,本世紀初,日本學者發現並研究敦煌文獻中的《金藏論》,荒見泰史功勞最大,現在有多名學者跟進,如落合俊典、本井牧子、宮井裡佳等學者申請到「平成十八年(2006年)度科學研究費」項目,對《金藏論》進行集體研究。
  • 敦煌文獻整理:百年行與思
    1911年,劉師培據伯希和寄贈照片刊布《敦煌新出唐寫本提要》十九種,這是最早的敦煌文獻提要之作。同年,李翊灼據北京圖書館所藏敦煌文獻編成《敦煌石室經卷中未入藏經論著述目錄》,這是敦煌文獻專題目錄編纂之始。1931年,陳垣據中國國家圖書館編的《敦煌劫餘錄》出版,這是第一部大型的敦煌寫本館藏分類目錄。
  • 如何讓敦煌文獻殘卷回家?
    考古現在進行時【如何讓敦煌文獻殘卷回家?】絕大多數敦煌文獻殘缺不全,有學者統計,比例超過了90%。「這種綴合工作是我們正式做研究工作之前的第一件事。」對於綴合,20世紀80年代初,敦煌學大家、杭州大學教授姜亮夫曾有過這樣的論斷。綴合,是敦煌文獻研究的基礎。
  • 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
    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親人團聚」——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的故事那個寫著「敷已」兩個字的敦煌殘片,是徐州工程學院的朱若溪注意到的。那是幾年前,她還在浙江大學讀博士。綴合,是敦煌文獻研究的基礎。系統全面的綴合,需要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匯集在一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者難有這樣的條件。20世紀30年代,姜亮夫和王重民、向達等中國學者曾到歐洲抄錄、拍攝敦煌卷子,但終究無法將海外敦煌文獻全部「搬運」回國。那時,中國藏敦煌文獻也尚未完全公布。如今,英國、法國、中國、俄羅斯四大館藏敦煌文獻大多已經公布,系統全面的綴合具備了基本條件。
  • 加快海外敦煌文獻數位化回歸
    如何讓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回歸,是敦煌學界比較熱門的話題。柴劍虹認為,「第一,回首往事,要實事求是地認識歷史;第二,立足當前,大家來積極推進文化學術交流;第三,放眼未來,堅信歷史難題必將圓滿解決」。敦煌文物實體回歸難度較大,需要客觀理性地看待此問題。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文物中,佔絕對數量的是敦煌古代寫本及少量印本,後來學者稱之為敦煌遺書、敦煌文獻。
  • 敦煌文獻為漢語研究注入新活力
    具體而言,敦煌文獻對近代漢語研究的推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真實記錄當時語言面貌敦煌文獻中保存的變文、王梵志詩、歌辭等通俗文學作品,民間契約、判詞、書儀等社會經濟文獻,疑偽經、發願文、禮懺文等佛教道教文獻,《開蒙要訓》、雜字書等蒙學識字讀本等,大抵出於中下層民眾之手,貼近生活、注重實用,多用口語,是當時語言面貌的真實記錄,是近代漢語語料的淵藪。
  • 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
    綴合,是敦煌文獻研究的基礎。系統全面的綴合,需要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匯集在一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者難有這樣的條件。20世紀30年代,姜亮夫和王重民、向達等中國學者曾到歐洲抄錄、拍攝敦煌卷子,但終究無法將海外敦煌文獻全部「搬運」回國。那時,中國藏敦煌文獻也尚未完全公布。如今,英國、法國、中國、俄羅斯四大館藏敦煌文獻大多已經公布,系統全面的綴合具備了基本條件。
  • 敦煌藏經洞文獻:古代學術的海洋
    敦煌文獻中,大約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獻。現存敦煌佛經中最早的寫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的《譬喻經》,經末題記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於酒泉城內齋叢中寫訖」。「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這也是藏經洞敦煌文獻的最早紀年。   敦煌佛經還有不少藏外佚經(即《大藏經》中未收佛經),不僅可補宋代以來各版大藏經的不足,還為佛教經典和佛教史的研究打開了新的門徑。
  • 敦煌披露古代民俗壁畫:看古人如何過重陽節(圖)
    10月21日,敦煌研究院披露了一批敦煌壁畫中涉及古代「重陽」的傳統民俗場景,首次對外呈現了古人如何慶祝這一傳統節日。圖為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全圖,在古代,人們喜歡去寺院進行重陽節俗活動,這些寺院往往修建在風景名勝之地,建造精美,依山傍水。敦煌研究院供圖  10月21日,是中國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節」。敦煌研究院當日披露了一批敦煌壁畫中涉及古代「重陽」的傳統民俗場景,首次對外呈現了古人如何慶祝這一傳統節日。  重陽節形成於戰國時期,歷代沿襲至今,又稱茱萸節、菊花節等。
  • 敦煌遺書墨跡——食療藥書殘卷
    敦煌遺書墨跡——食療藥書殘卷
  • 敦煌文獻該升級換代了
    光明理論【敦煌文獻該升級換代了】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郝春文: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中國敦煌學界和出版界的不懈努力,基本完成了敦煌遺書圖版的刊布工作。但以往公布的敦煌遺書圖版的主體部分都是黑白圖版。由於敦煌寫本中有很多硃筆校改或句讀,這些朱色墨跡在黑白圖版上很難看清;又由於敦煌寫本寫於幾百年乃至一千多年前,有的墨跡已經脫落;有的寫本有很多汙漬,汙染或遮蔽了原來的文字。這類文字在黑白圖版上也很難辨識。如果是高清彩色圖版或紅外攝影圖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黑白圖版存在的問題。杜建錄、高國祥主編的《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10冊)已經實現了全彩寫真印刷。
  • 薪火相傳的敦煌史部文獻整理研究
    由於敦煌文獻基本上都是寫本時代的材料,其文字還沒有定型,書手寫作的隨意性很大,而敦煌史部文獻大都是民間書手所寫,有些人甚至文化水平很低,所寫契約、社文書、帳簿、書信等文書中,俗字、別字、錯字較多,給使用者造成了很多麻煩。因此,敦煌學研究可以說就是從文獻校錄整理開始的。
  • 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親人團聚」
    綴合,是敦煌文獻研究的基礎。系統全面的綴合,需要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匯集在一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者難有這樣的條件。20世紀30年代,姜亮夫和王重民、向達等中國學者曾到歐洲抄錄、拍攝敦煌卷子,但終究無法將海外敦煌文獻全部「搬運」回國。那時,中國藏敦煌文獻也尚未完全公布。如今,英國、法國、中國、俄羅斯四大館藏敦煌文獻大多已經公布,系統全面的綴合具備了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