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8月20日電 題:機遇、勤奮、心態:三位福建龍巖籍奧運冠軍的故事
記者 鄭良
8月18日晚,來自閩西龍巖的19歲姑娘何雯娜不負眾望奪得中國蹦床首枚奧運金牌。「她把最美的姿態展現給了世界。
」何雯娜的父親何龍激動地說。
何雯娜是本屆奧運會上第三位龍巖籍的冠軍。8月11日,來自龍巖市新羅區的張湘祥奪得男子舉重62公斤級冠軍;8月17日,來自龍巖上杭縣的林丹奪得男子羽毛球單打冠軍。
近日,記者來到龍巖市採訪了三位奧運冠軍的家人、教練,他們向記者講述了三位冠軍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機遇、勤奮、心態」是三位奧運冠軍共同的關鍵詞。
機遇三位奧運冠軍走上專業運動員道路都具有偶然性,啟蒙教練的「慧眼識金」成就了這些普通家庭出來的孩子。
「何雯娜6歲就開始練體操,完全緣於龍巖市少體教練曹家紅的"慫恿"。」何雯娜的母親賴秀紅告訴記者。
1995年6月的一天,曹家紅在新羅區實驗幼兒園挑選練體操的「苗子」,一眼就看中了何雯娜,他說:「小女孩長得很可愛,身材和骨骼都很適合練體操。」9個月後,福建省體工隊在全省各地挑選體操運動員「苗子」,何雯娜因為「身體柔韌性好」被選入省體工隊,開始了職業運動員的訓練、比賽生涯。
張湘祥的母親黃玉曼說:「1990年暑假,家裡本來是打算讓湘祥到龍巖市業餘體校練桌球的,可體校校長林永樂覺得湘祥更適合練舉重,就向舉重教練朱日平作了推薦。」
朱日平說:「一見到湘祥就喜歡上了,他眼中有種堅韌不拔的霸氣,身材、骨骼很適合練舉重。」
上杭出生的林丹5歲就開始練習羽毛球。小時候的林丹很好動,總也閒不下來,父母就商量著把他送到上杭少體校,課餘時間做些運動,回家後就安靜了。啟蒙教練陳偉華發現了林丹這棵「苗子」,他說:「這小孩兒人很機靈,動作也很靈活,是打羽毛球的料。」
在上杭體校練了3年多,林丹遇上了他生命中的又一位「貴人」。福建省體校教練、前羽毛球世界冠軍張青松到上杭選「苗子」。林丹的彈跳力、爆發力、耐力,都給張青松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快,張青松就跟陳偉華說:「這孩子省體校要定了!」
勤奮何雯娜7歲就獨自離家來到福州,在福建省體工隊進行專業訓練,艱苦、單調的訓練生活讓她很不適應。賴秀紅說:「到福州的第一年,何雯娜每次往家裡打電話都哭著說不想再練了,要回家;每次我們到福州看她,她都拉著我們的手不肯放開說要一起回龍巖。」
18日晚,何雯娜奪得金牌的那一刻,賴秀紅流出了眼淚,「這麼多年女兒真的很不容易,每次她想要打退堂鼓時,我們都鼓勵她一定要堅持下去。」
陳偉華也對小林丹的勤奮印象深刻:「訓練非常刻苦,每天總是最後一個離開訓練場。」林丹的父親林建斌說:「在上杭少體校時,5、6歲的林丹每天要練球4個多小時,晚上回家都是筋疲力盡,吃飯時都要睡著了。」
勤奮訓練的習慣一直陪伴著林丹,5歲進入上杭市少校,8歲到福建省體校,12歲進入八一隊,再到今天的奧運冠軍,「刻苦訓練、頑強拼搏」始終是林丹留給家人和教練的最深刻印象。
「堅韌不拔是湘祥的最大特點,他訓練時的刻苦很少有人比得上。」朱日平說。
1995年7月,剛打破舉重38公斤級福建省紀錄的張湘祥被北京體育大學的謝勇教練看中,進入北京體育大學;2000年雪梨奧運會上,張湘祥獲得男子舉重銅牌。但他的運動生涯並非一帆風順,2003年的一次醫療事故幾乎斷送了他的運動生涯,此後三年多,他從人們的視野裡消失了。
朱日平告訴記者,湘祥受傷的那段時間,他們常通電話,鼓勵湘祥不要灰心,一定能重返賽場。「他是個內心很硬朗的人,即使在最艱難的情形下,他也沒有放棄訓練,放棄職業生涯。」
心態奧運前夕,何雯娜、林丹、張湘祥都被寄予了奪金厚望。記者採訪時發現,不論是家人,還是運動員自己,對爭金奪銀都有一種平常心,自信從容,不讓金牌成為影響自己發揮的負擔。
何雯娜比賽前夕,何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她能輕裝上陣,不論是否拿到獎牌,參加奧運會這樣的大賽都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賴秀紅說:「每個周末都會跟女兒通電話,不談比賽,聊些家常,提醒她注意身體。這是何雯娜第一次參加奧運,不論勝負如何,都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在談到對兒子的祝福時,林建斌說:「希望林丹從雅典奧運會失利的陰影中走出來,以平常心一場一場去拼下來。」決賽之夜,30位街坊鄰居、親朋好友來到林建斌家中,為林丹加油助威,林建斌說:「參加奧運會是一項光榮,不管勝負如何,我們都為他驕傲。」
張湘祥比賽前,黃玉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不管他是否能拿到獎牌,家人都永遠支持他。」
(責任編輯: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