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料由於自身獨特的特性,深受廣大壺友的喜愛,其自身穩定的可塑性與造型結合性等等特點,從而演變出許多制壺工藝。
其中花器的捏塑手法一直為人津津樂道,有這麼一個詞說的就是這種工藝手法,「捏築為胎」。
紫砂捏塑源於瓷器的堆塑工藝,借鑑了石雕的流暢、竹刻木雕的細膩手法等,完美的利用了紫砂泥料的古樸色澤與強大的可塑性,轉變成構思巧妙、趣味橫生的捏塑工藝。
幾團看起來不起眼的泥料,在紫砂藝人的手裡,不斷地變化造型,與壺體融合,仿佛是從壺身生長出來一般,紋路清晰可見,形象生動活潑。
有人會覺得捏塑看起來挺簡單的,不就是捏捏形狀嗎?雖然捏塑看上去簡單,但是有時候越簡單的東西,他就越難以掌握。
就像我們練字,「一」最好寫吧,但是如何把這個一寫好,那就有的聊了。捏塑也是如此,細小的泥料在指尖飛舞,變成一個個想要的造型並不是那麼簡單地。
一般捏塑在花器之上運用的比較多,像梅樁、魚化龍、松鼠葡萄等器型,上面需要運用到的捏塑就十分多。
捏塑最為重要的就是神態與韻味,因為紫砂壺是立體的,需要360度的展示,那麼加在其身的捏塑就需要形神兼備,不能似馬非馬。
並且每一個捏塑都是需要精細設計的,如何源於自然卻又高於自然一直是我們紫砂制壺師傅的一個念頭,可以模仿的太多太多,什麼形態都有。
但是如何將這種形態與紫砂壺融合,就是需要大量的思考過程與反覆的試驗比較。
打個比方,如果我要在把手上進行捏塑梅花,那麼梅花枝是怎麼一個動態,是直接壺把的形態呢?還是纏繞呢?還是一隻梅巍然盛開呢?
形態考慮好之後,就是形,梅花的筋脈、紋路等等,要將其表現出來,其次,就是神態,有這麼個詞,紫先生覺得很適合,那就是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形似神不似是最為致命的,你只是幫他創造了身軀,但是沒有賦予它精神,那麼這個作品就是空洞的,是沒有靈魂的。
這也是就形意結合,將其賦予寓意,正所謂,形有盡,而意無窮。如此才是一個完整的捏塑完美的紫砂壺。
我是紫先生,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探討紫砂壺,一起熱愛紫砂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