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活字印刷史略:字母活字應用也肇始於中國人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印刷術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它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中國的中古時期,文教浸盛,科技發達,在隋唐之際就發明、應用了雕版印刷,這一重要發明對中國和世界的文化發展起了重大推動作用。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畢昇又發明了省時省料、方便快捷的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印刷史上第二個偉大的裡程碑,它的應用開創了印刷史的新紀元。活字印刷術的使用延續了近千年的時間,對促進世界文明的進程作出了歷史性的偉大貢獻。

  畢昇的發明和進一步實踐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這一科技偉業被當時的著名政治家、科學家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談》中如實記錄:「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用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由於沈括的科學記錄而得以繼續播揚。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記錄了這樣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膠泥銅版移換摹印,今日偶成《玉堂雜記》二十八事。」其中所記「沈存中法」,即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法。這一記載說明在畢昇之後是有人繼承其法,並加以實踐的。遺憾的是,這部《玉堂雜記》的泥活字印本沒有保存下來。

  此後,關於活字印刷的記載不絕於史。元代忽必烈的謀臣姚樞在隱居講學時「以《小學》書流布未廣,教弟子楊古為沈氏活板,與《近思錄》、《東萊經史說》諸書,散之四方」。所謂「沈氏活板」也是指沈括《夢溪筆談》中所記畢昇的活字版印書法。時在蒙古庚戌年(1250年),上距畢昇發明活字印刷已兩個世紀。

  西夏和回鶻的應用與發展

  活字印刷術作為一種文化積累,一種科學技術,除在文化發達的中原地區輻射傳播外,還傳播到中國西北的西夏和回鶻地區,開創了非漢字使用活字印刷的先河。

  1909年俄國的一支探險隊在中國的黑水城遺址(今屬內蒙古額濟納旗)盜掘了大批西夏文獻、文物。其中有西夏文泥活字《維摩詰所說經》,可推定為12世紀中期印本,比畢昇發明泥活字晚一個世紀。這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活字印本。黑水城文獻中還有西夏文世俗著作《德行集》、佛教著作《三代相照言文集》等。1991年寧夏賀蘭山方塔出土的西夏文木活字本佛經《吉祥皆至口合本續》,也是現存最早的活字版本之一。

  1917年在寧夏靈武縣發現了一批西夏文佛經。其中包括幾十卷活字版西夏文《大方廣佛華嚴經》,現多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在此經第五卷西夏文題記有「令雕碎字」,第四十卷也有西夏文題記「作選字出力者」。「碎字」即活字,「選字」應是揀字、排字之義。這兩條西夏文題記更證實這種《華嚴經》為活字印本。

  可見,在畢昇發明泥活字印刷後,西夏人也學會使用泥活字印刷,並發展到木活字印刷。黑水城出土文獻中的西夏文佛經《勝慧到彼岸要語學禁現前解莊嚴論顯頌》,在經末題款中兩個人的稱謂有「御前注補印活字都案頭監」頭銜,可知活字印刷在西夏政府中還有專門機構和官員進行管理,證明當時活字印刷術已步入普及使用階段。

  過去西方有人說,中國發明了方塊字的活字印刷,歐洲人發明了字母活字印刷。活字印刷難能可貴的是其偉大創意思想,即把整板雕刻印刷變為分割成更小單位的活字印刷,至於分割成詞、字還是字母,只不過是對活字印刷的應用和發展。實際上,字母活字應用也肇始於中國人,回鶻民族早在13世紀已經應用了字母活字。1908年在敦煌北區的洞窟積沙中發現了960枚回鶻文木活字,近些年來敦煌研究院又發現了幾十枚回鶻文木活字,這些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實物。

  中國發明活字印刷術記錄清晰,傳承有序,特別是西夏和回鶻大量活字印刷實物的發現更加確證了中國發明、發展活字印刷的史實無可懷疑。

  中原地區的發展和金屬活字的使用

  活字印刷術在中國不斷發展。在中原地區使用泥活字印刷的同時,以其他材料製作活字進行印刷的實踐活動陸續展開,木活字、金屬活字的印刷先後走上了印刷術的舞臺,同時在改進檢字方法、提高印刷質量方面也不斷有新的進展。

  元大德二年(1298年)農學家王禎成功使用了木活字。王禎撰寫的《農書》卷尾附「造活字印書法」一文,介紹了他的木活字印刷情況,並分門別類地記錄了寫韻刻字法、鎪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造輪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印刷法,對各個細節都加以具體描繪。他還用此法印製自己編纂的《旌德縣誌》,效率很高。王禎使用木活字印書後的20多年,在浙江奉化做知州的馬稱德也製作木活字印刷了《大學衍義》。可見當時中原地區的木活字印書已不是個別現象。

  在中原地區還先後出現了銅、錫、鉛等金屬活字印刷。有的專家研究指出12世紀中葉已經有使用銅活字的記載。王禎在《造活字印書法》中明確記錄:「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這一記載足證中國在13世紀末,已有金屬活字印刷。

  明、清以降,活字印刷有了更大的發展。明代在東南地區發展了銅活字(或為銅版錫活字),分布地域廣,印書種類多。至今北京圖書館還藏有明初無錫會通館排印的《錦繡萬花谷》等活字印本。明弘治至正德年間常州有人「用銅、鉛為活字,視板印尤巧便」。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政府組織,用銅活字排印《古今圖書集成》,計萬餘卷,規模浩大。

  清代大規模使用木活字印刷。乾隆年間由政府組織刻制了15萬個木活字,印製《四庫全書》及其他重要著作,總稱為《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是歷史上製造木活字最多、印書量最大的一次。清代泥活字印書雖已不是主流,但也屢有應用。康熙年間山東泰安州有人「鍛泥成字,為活字版」。清代用泥活字印刷成就最大的是道光、鹹豐年間的安徽涇縣人翟金生,他竭盡30年之力,發動子侄,印製自己的著作多種,所印《泥版試印初編》等書傳世至今。

  活字印刷術的向東西方傳播

  科技成果的發明是屬於一定的國家,但受惠者可能是整個人類。活字印刷發明在中國發展、成熟後,逐步向境外傳播。

  朝鮮借地利之便,在10-11世紀首先從中國借鑑了雕版印刷,印製了很多書籍。元朝統治者徵服朝鮮後,中國和高麗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這期間活字印刷術也傳到了朝鮮。朝鮮的文獻記載「活板之法始於沈括」,也就是說朝鮮的活字印刷來自中國畢昇的發明。1377年鑄字施印的《佛祖直指新體節要》,是現存最早的韓國金屬活字印本。此後朝鮮設置鑄字所,大力發展活字印刷,其活字種類計有銅、鐵、木、陶、瓢等,對活字印刷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另一個中國近鄰日本在8世紀已經自中國傳入雕版印刷。16世紀前後在中國和朝鮮的影響下,開始了活字印刷,主要使用木活字。除漢字外,又依民族特點發展了日本假名活字。

  活字印刷不僅向東方傳播,也遠播西方各國。中古時期的中國和西方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活字印刷也通過絲綢之路逐步傳到歐洲。德國人約翰·古登堡用鉛錫合金製作拉丁文活字,於15世紀中期印製了《四十二行聖經》,對活字印刷的發展和在歐洲的傳播作出了傑出貢獻。國際學術界不乏真知灼見的科技史專家,他們承認和尊重中國對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權。西班牙著名作家門多薩16世紀出版的《中華大帝國志》中明確提出古登堡的活字印刷術是從中國輾轉傳入德國的。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也充分肯定了中國活字印刷術對古登堡的啟發和影響。後來歐洲使用機械鑄字和印刷,大大提高了活字印刷效率,使活字印刷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史金波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回鶻文木活字: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
    眾所周知,活字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活字印刷的國家,它的發明可以說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漢文史籍對此有比較確切的記載。但是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後,在宋朝卻沒有得到普遍使用,也沒有留下任何實物證據,人們只能憑藉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記載抽象地了解中國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
  • 回鶻文木活字: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
    眾所周知,活字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活字印刷的國家,它的發明可以說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漢文史籍對此有比較確切的記載。但是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後,在宋朝卻沒有得到普遍使用,也沒有留下任何實物證據,人們只能憑藉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記載抽象地了解中國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
  • 【另一面】古代中國活字印刷難堪大用
    活字印刷的發明,可以說是為了克服雕版印刷的弊端,如刻板廢料、保管存放不便、錯誤難以修改等。但事實上,在中國古代,這種技術並沒有廣泛應用。《增訂四庫簡明目錄》著錄歷代書籍兩萬部,活字印奉僅二百二十部;《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認為"活字印刷術似乎始終沒有廣泛流行"雖然活字印刷術的優點是雕版印刷所無法比擬的。但事實上,在中國古代,這種技術並沒有廣泛應用。
  • 追尋千年歷史印記,走進活字印刷體驗館
    北宋發明家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它將活字印刷帶了我們的身邊帶領我們穿越千年時光體驗歷史留下的印記,感受活字印刷的魅力體驗活字印刷過程密密麻麻一釐米見方的小鉛塊,這便是有著千年生命力的活字印刷術!
  • 西式活字印刷是如何取代傳統木刻的?中國其實沒有銅活字印刷術?
    因此,馬禮遜為了完成「上帝的事業」傳播福音,不得不採取迂迴政策,在馬來半島的馬六甲地區進行宗教書籍的印刷,然後再想辦法讓書籍流通到中國內地。在印刷書籍的時候,出於成本的考量,馬禮遜捨棄了中國傳統的木刻印刷,開始改用西式的鑄造活字印刷。英文字母只有26個,只要將這些字母進行拼接,就可以組成不同的單詞。
  • 特稿:瑞安山旮旯驚現千年活字印刷
    他指著字盤告訴記者:「宋代畢 的活字印刷就是現在的這個樣子。」  印刷傳人  王超輝,48歲,瑞安市東源村農民,現今木刻活字印刷的唯一傳人。  從王超輝記事的時候起,他就知道王家所主持的這個木刻印刷作坊較為有名。幾百年來,「王氏印鋪」的生意總是細水長流,經久不衰。
  • 韓國剽竊活字印刷發明權只是第一步
    最終,在短短的8分鐘內,片中出現了中國古代偉大發明——活字印刷,宣傳片中顯示印刷的是韓國文字。網友紛紛吐槽,「這是赤裸裸剽竊中國!」在這裡蘭臺君就和大伙兒八一八平昌八分鐘背後的中韓活字印刷發明權之爭:說韓國人剽竊中國的活字印刷術發明權真正是小看他們了。韓國真正爭取的是讓世界相信整個印刷術是他們發明的。
  • 活字印刷丨遇見千年傳承的鉛與墨
    活字印刷,就是這樣一種完美的存在。丨活字印刷較之前的雕版印刷,其程式也更加簡潔、高效、易於操作。活字印刷的基本步驟只有四步:一是撿字,從字庫中撿出自己需要的文字。活字印刷的字庫又分為內盤和外盤,大概數量是6000字。內盤是指常用字,大概是3500字。外盤是指使用頻率相對低的字;二是排版,按照印品清樣和版式要求將選好的字在字框內進行排列。
  • 從唐傳承千年的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如此這般,一頁才算印刷完成。印刷完成後,將所有活字拆解,更易於保存,下一頁內容又可以重複使用這些活字再撿字排版。四、泥、木活字為什麼沒有得到廣泛使用?北宋畢昇就發明了活字印刷,再到木活字、銅活字的發明,再到轉輪排字法的應用成熟。為什麼直到明清時代廣泛使用的還是雕版印刷或者手抄本呢?
  • 「活字印刷」,原來這麼神奇!
    「活字印刷」,原來這麼神奇!不過,在延安西路1538號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畢昇館」裡藏著一件寶貝,能夠讓你親身體驗活字印刷的奧秘,它就是鎮館之寶「排版工作檯」。北宋慶曆年間,畢昇發明活字版印刷,隨後才有了南宋木活字、元代錫活字和明代銅活字。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現代的印刷技術已十分成熟。但對人類文明來說,活了千年的活字印刷術值得每個人永遠銘記。話不多說,快跟隨小編的鏡頭,一起近距離感受活字印刷的魅力吧。
  • 「活字印刷」發明權再引熱議 韓主張金屬活字為其首創
    今日,韓國平昌冬奧會組委會有關人士稱,引發問題的影像想要展現的並不是「活字印刷術」,而是通過電腦特技,將古代韓文書籍中的個別韓文字母或文字,處理成了在紙面上驟然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象徵著韓國經濟的崛起和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可以展現韓國語言文字的優越性。這種將韓文進行視覺形象化處理的理念,與下屆平昌冬奧會的標誌設計理念一脈相承。 但中韓「活字印刷」發明權之爭,確有其事。
  • 鉛活字印刷術創始人:在歐洲最先印刷的書,是最漂亮的書籍之一
    他的非常重要的發明,實際上與其說是「印刷」的新方法,不如說是把各個字母的金屬印版多次使用的新方法。在谷登堡之前,有許多人曾經想到反刻圖像於木板或金屬上,然後塗上顏料,印在紡織品、羊皮紙或纖維紙上。但是通常他們印的是整頁,即整幅圖像。谷登堡把此項工序拆成幾個部分。他發現整頁印刷實際上是反覆印刷各個字母的累計工作。那麼為什麼不將每個字母製成許多複製品,在需要時可以再使用呢?
  • 活字印刷之祖畢昇一介布衣,身世成謎,創活字印刷重大革命
    關於畢昇的職業生涯有很多猜測,現在人們普遍認為他是一名印刷工人。雖然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但只有那些熟悉雕版印刷的人才最有可能發明活字印刷術,所以這個猜想仍然是具有參考意義的。西方學者曾不約而同地表示印刷術是德國人古登堡於1450年左右發明的。
  • 史金波:韓國「發明」金屬活字印刷之說不符史實
    在韓國平昌冬奧會官方宣傳片中,出現了活字印刷、古琴、水墨、宮殿等中國觀眾熟悉的元素,尤其是活字印刷,宣傳片中顯示印刷的是韓國文字。有關活字印刷的發明之爭,再次牽動中韓兩國敏感的神經。     我們現在能從哪些方面證明畢昇的活字印刷並非只是理論指導?金屬活字印刷就能代表活字印刷嗎?韓國在活字印刷的發明和傳承上,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 中國古代印刷術,其實畢昇的活字印刷,還不如雕版印刷好用!
    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而且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事,也僅見於沈括《夢溪筆談》技藝門的記載。古代印刷術大體上可分為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兩大類。在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前,中國採用的是雕版印書。特別到了宋代,雕版印刷可稱得上步入了黃金時代。
  • 活字印刷在臺灣:臺灣漢字活字印刷之發展脈絡
    之後,上海美華書院的主任姜別利(William Gamble),不僅利用電鍍方式複製香港的漢字活字,也自行開發新的漢字活字,並制定號數,奠定了漢字活字的基礎。之後姜別利退休返美前,應日本活字印刷的先驅本木昌造之邀,至長崎傳授漢字活字印刷技術,開啟了日本的西式活字印刷時代。
  • 活字印刷在臺灣:臺灣漢字活字印刷之發展脈絡
    之後,上海美華書院的主任姜別利(William Gamble),不僅利用電鍍方式複製香港的漢字活字,也自行開發新的漢字活字,並制定號數,奠定了漢字活字的基礎。之後姜別利退休返美前,應日本活字印刷的先驅本木昌造之邀,至長崎傳授漢字活字印刷技術,開啟了日本的西式活字印刷時代。
  • 中國古代活字印刷卻爭不過雕版印刷
    一提到「四大發明」,我們心中想到的肯定是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但有一些說法是,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指的是「活字印刷術」,這甚至還被載入了某些歷史教科書,似乎成為了不容爭議的事實。然而,對中國古代文獻稍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古籍印刷中應用極少,民國以前絕大多數書籍都是採取雕版印刷的。
  • 科學說話:為什麼古登堡被譽為活字印刷之父,而不是畢升?
    中國最早的活字印刷記載是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裡面提到畢升發明了泥活字,後來又有人發明並應用了木活字。雖然中國最早發明了活字印刷,但直到清朝中期,活字印刷影響力遠遠不如雕版印刷,後者仍然在國內佔據壟斷地位。反觀西方,古登堡在1450年發明第一臺活字印刷機後,活字印刷很快風靡全歐洲,並成為全世界公認的活字印刷之父。
  • 數位化浪潮侵襲而瀕臨消亡的活字印刷
    即使傳統活字職人稀缺,新活字的製造也越來越困難,世界上仍然有一批人熱愛、投入其中藝術匠人。究竟這個已流傳上千年的技術,世界各地正在如何發展出屬於今日的樣貌,在未來又有什麼可能性?實地走訪最前端的活版印刷現場,帶你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