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書展看中國出版"走出去":實力是最好的名片

2020-12-21 人民網

原標題:實力是最好的名片(文化脈動)

  美國紐約巴諾書店開闢中國主題圖書專櫃。
  新華社記者 王 雷攝

  2015美國書展中國主賓國展區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出版展。
  本報記者 張賀攝

  2015年5月27日至29日,美國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在紐約賈維茨會展中心舉辦。150多家國內出版社攜1萬多種圖書參展,3天版權交易共計輸出1328項,引進462項,創歷屆中國代表團參展之最。美國書展結束了,但留給中國出版人的思考才剛剛開始。

  「要理解中國,西方必須傾聽中國」

  5月27日,鳳凰出版集團總經理吳小平剛剛結束演講走下講壇就被一群外國出版商包圍,或是索要名片或是推銷版權。吳小平的介紹引發了聽眾的強烈興趣。2014年5月鳳凰出版傳媒集團以8500萬美元收購了一家美國童書出版社,實現了中國出版業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跨國併購。今年鳳凰出版集團又斥資2400萬美元在芝加哥為自己的這家美國分公司買了辦公樓。中國出版企業的實力和中國出版市場的活力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國外參展商。

  俄國出版商弗拉基米爾·馬利科夫等了好一會兒才有機會上前介紹自己。馬利科夫對記者說,他之所以對鳳凰出版集團如此感興趣,是因為他知道中國出版市場是全世界發展最快的。他曾數次到北京出差,對中國的經濟活力深有感觸,「我渴望能與中國同行開展合作。」

  歐美參展商無疑是非常務實的,他們參加美國書展的唯一目的就是做生意,而中國市場的分量日益吃重,不容忽視。對美國出版企業而言就更是如此。2013年中國共引進國外圖書版權17613種,其中來自美國的圖書版權接近1/3,達5500多種。

  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經理劉國輝對記者說,最近15年來,該出版社共引進美國文學作品版權405種,丹·布朗、史蒂芬·金等美國暢銷書作家的小說在中國也非常暢銷,他們付給美國出版機構和作家的版稅相當可觀。「所以美國出版社和版權代理公司積極性很高,主動找我們推銷版權、希望合作的越來越多。」

  美國哈珀科林斯出版社編輯和版權負責人艾米麗·布倫納爾對記者說,中國是他們增長最快的國際市場之一,向中國輸出版權的童書《彼得貓》大受歡迎,銷量之大令美方喜出望外,「我真希望去中國,最好是陪一位作家去中國籤售,看看中國讀者的反應,那樣我對中國圖書市場會認識得更多更深。」

  中國讀者渴望了解世界,世界讀者也同樣渴望了解中國,尤其在中國崛起這一背景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在海外發行超40萬冊,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領導人著作在海外發行量最大的一本,就凸顯了世界各國對中國的濃烈興趣。該書在美國書展上的推介會吸引了大批觀眾。「中國將向何處去?中國如何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在此過程中,中國如何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非常關心的,而這些在這本書裡都能找到答案。」書展主席史蒂芬·羅薩託說。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在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研討推介會的賀詞中認為,要打破過去零和博弈的國際關係,中西之間需加深彼此的理解,國際社會應該傾聽中國想說些什麼……「《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本書將告訴我們那些我們需要知道的東西。在這本書裡,中國國家主席將告訴我們他的思考,我們應該聽聽他的話。」

  《今日中國》「解讀中國共產黨」系列圖書英文版在書展上也引發關注,有多家西方媒體參加了該書的首發式。中國問題專家羅伯特·庫恩博士高度評價了該書的出版意義,認為《今日中國》「解讀中國共產黨」系列是中國共產黨對其自身的解讀,是最深刻和全面的解讀,是中國領導人治國理政方略的集中體現,值得關心中國的讀者品讀。

  抗戰圖書凸顯中美友誼

  在中國主賓國展示區裡,雕版印刷展頗受歡迎,前來參觀體驗的觀眾絡繹不絕,親手印出大紅的福字和精緻的《四美圖》令觀眾欣喜不已。5月29日,就在中國印刷博物館主任李英為一位參觀者示範印刷時,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說,「我終於明白我父親保存了50多年的那12幅畫是如何印出來的了。」李英好奇之餘和這位男士的一番交談,引出了一段中美友誼的佳話。

  二戰時期,格倫·史密斯先生的父親羅伊·史密斯在美軍第20航空隊B—29轟炸機上擔任炮手。第20航空隊的基地在四川成都,是由50餘萬中國民眾用最原始的工具在3個月內建成的。有了這個基地,B—29可以空襲日本本土。1944年9月8日,羅伊和10名戰友空襲日本返航時在鞍山上空被擊落,羅伊等7名美軍成功跳傘降落在秦皇島附近的海灘和農田裡。附近的中國民眾和八路軍幫助他們躲避日軍的搜查。在隨後的4個多月裡,在中國軍民的護送下,他們跨越群山,戰勝酷寒,歷經1300英裡,最終返回基地。

  八路軍送給羅伊一套12幅宣傳畫,這套畫名為《魯藝木刻選》,在封面右上角用英文寫著「贈予羅伊·史密斯,八路軍。」羅伊去世後,這套木刻畫交由格倫保存。年深日久,紙張已經變黃變脆,但畫面依然清晰。「我從小就想知道這些畫是怎麼印出來的,今天看了雕版印刷,才算弄明白了。」格倫感慨地說。「我92歲的母親和我們全家都非常感謝中國人民,這些畫是我們共同戰鬥結下深厚友誼的見證。」

  羅伊·史密斯的故事就記錄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超堡隊:美軍第20航空隊與中國人民共同抗戰圖集》之中,該書電子版已由美國聖智學習集團聖智蓋爾電子圖書館中文平臺引進,進入全球高校圖書館系統。

  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證據文獻集成》在書展現場引起國際讀者的強烈反響。該書首次將東京審判全部3915件證據完整展示在美國和全球公眾面前。美國作家、金種子公司總裁安吉拉·海因茨說,與猶太人大屠殺相比,國際社會對於南京大屠殺等日本二戰期間在亞洲國家所施暴行的關注和研究過於缺乏。這次核心證據的完整出版,將日軍暴行鐵證如山地揭露出來,是對日本否定戰爭罪行的有力駁斥。據介紹,北美地區多家大學圖書館現場達成採購意向。

  此外,英文版《共同的記憶:中美抗戰紀實》《中國抗日戰爭畫史新編》《南京大屠殺》《1937南京記憶》《拉貝傳》等圖書也引起了美國高校圖書館的採購興趣。

  中國出版業虛心「取經」

  儘管本次書展中國代表團輸出版權的數量遠超引進版權,中國出版企業的實力增長迅速、引人矚目,但總體而言,中國出版業與美國出版業之間的差距還比較大,特別是專業化、國際化、數位化等方面亟待追趕。許多中國參展商利用展會間隙參觀了美國出版社的展臺,交流經驗、取長補短,收穫很大。本報記者也整理了他們的意見,供國內出版企業「走出去」借鑑。

  國家外文局原副局長黃友義參與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的英文翻譯工作。他說,中國主題的外文圖書,海外受眾愛不愛看、接不接受、喜不喜歡,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們的關注點和關注度來決定的。對外出版工作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如何避免一廂情願式的單向傳播,把握好海外受眾關注的話題,契合他們的閱讀習慣和思維特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能夠引發國際媒體和出版企業的廣泛關注,就是因為契合了國外讀者渴望了解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的需求。

  一位中國參展商對記者說,歐美參展商比較務實,在商言商,追求實效。他說:「國際書展就是做生意的地方,宣傳展示要融入生意中,不要太生硬和直接,要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否則容易適得其反。」另一位中國出版社負責人說,發言在精不在多,有些活動領導致辭過長,其實外國人最關心的是這件事和他們有什麼關係,應該直入主題,簡明扼要。

  不少中國出版社都提到,美國出版社的展臺大都非常樸素,把要推介的書擺放在突出位置,數量也較多,免費贈閱,很吸引人。有一家美國童書展商的展臺已經用了十幾年,展會結束就拆掉存在倉庫裡,要用時再組裝,不但大大節約成本,也增強了辨識度。而國內不少書展都要求重點參展企業要搞特裝,加大了成本。

  此外,中國展商也建議國內媒體要多做功課,準確報導。有國內媒體報導中國作家在書展遇冷,這並不符合事實。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無論是麥家、馮唐、徐則臣等作家在巴諾書店的交流會,還是徐則臣、畢飛宇、曹文軒等在展會現場的論壇發言,美國讀者和媒體參加人數少則十幾人,多則數十人,提問交流也很熱烈。一位中國出版社負責人說:「不要拿國內書展的經驗去套美國書展,不能期待美國書展出現國內書展大眾讀者和專業人士混在一起,人頭攢動的景象。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書展。」

  賈維茨會展中心展場負責人湯姆對記者說,美國書展是專業書展,面向的是作家、出版社、書店、圖書館、教師等專業人士,為他們提供交易平臺。社會大眾一般不會來參加這個書展,因為書展門票價格較為昂貴,有效期3天的門票價格從419美元到209美元不等,有效期1天的門票最低價格104美元。即使是作家參展也要交錢才能入場。這就是為什麼展會現場看起來沒有國內書展熱鬧的原因。

  記者諮詢了幾位美方參展商,他們說這個展會的主要目的是內容提供方為自己的書找銷路,圖書館、書店等來這裡找好書。為了讓人多了解自己的書,出版社會免費給參觀者發書,以期得到推廣和訂單。因此,門票價格雖高,但不少參展者用大行李箱裝免費贈閱的新書,還是很超值的。

  湯姆說,中國作家和出版社應該主動去推銷自己的書。記者在展場上看到,許多美國出版社工作人員抱著一摞書在展館裡逢人便問是否要看,免費拿。一些國內媒體記者也排隊領取了免費圖書。

  一位國內參展商對記者說:「評價書展是否成功,不在於參觀者多不多,而在於是否有效果。好像國內媒體對國外的書展不太熟悉,總喜歡用是不是熱鬧來評價書展。媒體應該多做點功課,多了解不同書展的性質特點。」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4日 19 版)

相關焦點

  • 上海書展|對外出版「走出去」的70年,美國中小學也用中國教材
    8月15日下午,七大對外出版社社長齊聚一堂,在2019上海書展上向廣大讀者講述了70年來,對外出版行業「向世界說明中國」,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發展歷程。活動當天,外文出版社社長徐步、新世界出版社社長李春凱、華語教學出版社社長王君校還做客東方網現場演播室,一起聊了聊中國文化通過出版「走出去」和「走進去」的故事。
  • 柳斌杰:中國出版「走出去」
    這個問題不解決,光靠教材的出版來求生存,不去創作更好的作品,不去開發品牌圖書,就很難做到走出去,所以這個問題也需要解決。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出版社資源重複浪費非常大,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很多出版生產長期以來就是做古籍,今天《二十四史》翻譯了一個版,明天《論語》出了一個翻譯版,當然這是需要的,古籍傳承也是需要的。但是這不能成為出版的主體,應該結合當代創作。
  • 北京出版代表團亮相2018美國書展
    2018年美國書展於當地時間5月30日至6月1日在紐約賈維茨會展中心舉行。由北京新聞出版廣電局組織的北京出版代表團在現場設立了北京出版聯合展區。  北京出版聯合展區由北京聯合出版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時代華語國際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北京龍之脊文化傳播公司等7家圖書出版單位組成,參展單位通過各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世界出版同行展現北京出版實力。
  • 外文局帶動中國出版「走出去」成效明顯
    2010年,中國外文局大力實施海外戰略、品牌戰略,加強與國內外同業的合作,整合國內國外兩個資源,通過書刊海外發行、國際版權輸出、國際書展營銷推廣、本土化出版發行等手段和方式,帶動中國出版「走出去」。
  • 中國出版「走出去」,更要「走進去」
    儘管有人對於這一數字心存疑慮,但中外媒體普遍注意到一個事實:中國出版「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  在文化體制改革中迅速壯大的中國出版商早已不滿足於單純的版權輸出,而是直接在海外布點,獨資、合資、合作,甚至併購國外出版社。紐約、倫敦、東京、莫斯科、奈洛比……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中國出版已是遍地開花。
  • 中國出版刷新"走出去"模式 以書為媒呈現精彩中國
    ,作家賈平凹、阿乙的小說在海外書評界引發討論;知名出版公司布盧姆斯伯裡宣布成立中國分機構,全球組稿邀請漢學家翻譯推介中國圖書……當地時間15日閉幕的第69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幾處掠影透露出業界信號:出版業創新「走出去」模式,借船或造船出海,在全球範圍組稿發行,融入國際閱讀生態的「毛細血管」。
  • 中國出版再「走出去」 成功收購英國ACC出版集團
    李顯楊 攝  中新網北京8月26日電(餘向麗 趙琳露)繼成功收購澳大利亞視覺出版集團後,8月25日,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在第23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正式宣布成功收購英國ACC出版集團,完成國際化出版發行完整產業鏈布局,全面開啟國際化戰略發展。由此,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成為中國首家以併購的方式構建的具有完整產業鏈的跨國出版集團,也成為中國首家藝術與設計類國際出版集團。
  • 柳斌杰出席全國新聞出版走出去工作會議並講話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和美國亞馬遜公司聯手啟動的亞馬遜「中國書店」合作項目,目前已有兩萬餘種中國圖書上線至美國亞馬遜網站,並將在一年內達到10萬種的規模。不少出版企業還十分重視與世界跨國出版傳媒企業建立穩定的戰略合作關係,將中華文化內容源源不斷地傳播到世界各地。    (七)國際書展參展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中國主賓國活動成為亮點。
  • 「十三五」以來我國出版走出去的「四個新」
    「十三五」以來,我國出版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瞄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這一主攻方向,充分運用重大工程項目和國際書展平臺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大力推動版權、實物、企業走出去,妥善把握中國內容與國際表達、數量規模與質量效益、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紙質出版與數字讀物等之間的關係,出版走出去呈現新特徵、賦予新動能、取得新進展、獲得新經驗。
  • 使命與創新推動主題出版「走出去」
    原標題:使命與創新推動主題出版「走出去」 10月17日,《之江新語》德文、英文版首發式在第71屆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舉行。截至目前,《之江新語》已翻譯出版英、法、西、德、日文版。 新時代,中國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世界也渴望更多層次地了解中國。
  • 香港書展成內地出版業「文化走出去」平臺
    趕在書展最後一天,香港市民王女士特地來到會展中心,買下一堆心儀的文學書籍。拿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四世同堂》,她感嘆道,這本在香港並不容易買到的書,終於在香港書展的內地圖書展區發現了。  在香港貿易發展局展覽市場拓展總監溫少文看來,這正體現了內地出版機構參加書展的優勢所在:「可以將內地出版發行的實力,利用香港書展的平臺打出去,同時宣傳中國文化。」  21日,由香港貿發局主辦的第26屆香港書展閉幕,7日展期共吸引逾百萬人次進場參觀。其中,參與書展的內地出版機構共有48家,保持了一貫的數量與水準。
  • 中國外文局——中國出版「走出去」的路徑與格局
    2012年阿布達比書展上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接受記者採訪>2012年墨西哥書展上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郭曉勇接受記者專訪>2012年美國書展上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齊平景接受記者採訪每年出版圖書4000多種。編輯出版紙質和電子期刊50多種。擁有中國網等30多家媒體網站。發行中國書刊到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書刊等文化產品出口貿易額佔全國總量的50%以上。七家出版社圖書版權輸出數量佔全國總額的10%以上。在世界5大洲建有21個海外分支機構。
  • 中國出版:如何從「走出去」到「走進去」
    編者按: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理念、中國價值觀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願意了解中國、讀懂中國的人士越來越多。這是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國際市場。從中國出版的內生動力來看,完成由單一經營國內市場到經營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轉變,是中國由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邁進的必然要求。縱觀世界出版強國,無一不以國際為重要市場。
  • 吳尚之出席美國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總結會暨下半年重點書展協調會
    7月2日上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京召開專題會議,總結2015年美國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的各項工作,表揚在中國主賓國活動中作出重要貢獻的各有關單位,並對下半年重要書展的參展籌備工作進行動員和部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吳尚之出席會議並講話。
  • 2015美國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簡介
    每年有來自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家出版機構參展,展場總面積達到16200多平方米。書展期間舉辦的活動包括圖書展示、專題論壇、研討會、作家籤贈、頒獎典禮及各類文化活動等。美國書展為各國參展者觀察美國圖書出版業,把握全球出版業發展趨勢,了解新技術在圖書出版業中的應用提供了重要機會。
  • 浙江大學出版社「走出去」有聲有色
    到今年10月出版的浙醫二院彭淑牖教授的專著《肝尾葉切除手術圖譜》,該社已出版原創英文科技圖書24種,全部進入西方各主流圖書館、高端學術機構。這意味著中國的創新文化和科技成果已被西方主流社會接納。據悉,中國科技進展圖書系列進入西方主流社會,這在中國出版界還是第一次。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讚揚,浙江大學出版社「走出去」工作做得有聲有色,是高層次的「走出去」。
  • 2017沙迦國際書展:探尋中國文化「走出去」新模式
    作為中東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圖書展,此次書展吸引了全球60個國家1650家出版商參展,共展出150多萬冊圖書。中國出版商積極參展,以新穎方式亮相,探尋中國文化和中國創造「走出去」新模式。中圖公司展臺工作人員告訴人民網記者,這是中圖公司連續兩年代表中國參加沙迦國際書展。2017年,由中圖承辦的「一帶一路」國家主題圖書巡展在曼谷、華沙、雅加達、沙迦和薩格勒布等5地舉辦,沙迦是巡展的第4站。中圖致力於通過向「一帶一路」國家民眾展示中國優秀圖書,使其更加了解當代中國,從而進一步擴大中國圖書在「一帶一路」國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 中國好書如何主動走出去
    中國好書如何跨越國界走出去?2020年,包括英國倫敦書展、德國萊比錫書展在內,世界著名書展幾乎取消了一半。國際書展是文明交流、學術互鑑的重要平臺,為應對2020年的特殊形勢,主動推廣中國好書,向海外介紹中國新近學術出版成果,7月10日,為期三個月的首屆中版好書全球雲展銷大會正式開幕。
  • 東方出版中心「牽手」英國裡德出版社 助推中國經管圖書「走出去」
    當地時間3月14日,在中國出版集團倫敦書展展臺,東方出版中心與英國裡德出版社(LID BUSINESS MEDIA)舉行了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利用雙方優勢,積極推動中國經管圖書「走出去」。
  • 2012年上海書展世紀出版集團好書紛呈 亮點不斷
    上海書展已成為上海的城市文化名片。一、為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而策劃的圖書精品展為喜迎黨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集團精心策劃了以「迎接黨的十八大」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題出版為主的圖書精品展。精品展分為主題出版、走出去外文版精品、國家「十二五」重點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成果、大型古籍文獻整理成果等幾個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