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走入尋常百姓家

2020-12-21 中國僑網

  非遺,走入尋常百姓家

  本報全媒體記者 俞靚

  6月13日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截至今年4月,莆田市已擁有1個世界級、10個國家級、49個省級、300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擁有11個國家級、77個省級、487個市級非遺名錄代表性傳承人。

  今年,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當代生活,莆田市多措並舉——開展首批莆田市非遺小吃商家評選;籌劃推出莆田市內非遺一日遊,並成為常態化;堅持研發與非遺相關的文創產品,努力讓非遺為更多人所知,走入尋常百姓家。

  非遺大舞臺,百姓是主角

  6月初,溫少雲就忙著和她的夥伴一起敲定演出人選。12日,仙遊將舉辦九仙傳藝暨仙遊縣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啟動活動,她們想在這天現場上演一出「鬧洞房」。

  溫少雲有個主意,「當天節目一開場,我就先請一群小孩子跑上舞臺,用莆仙方言喊:結婚嘍!接著我再邀請新人出場,增加現場的互動氛圍」。

  莆田市級非遺項目中有一項「傳統婚事鬧房經文」,溫少雲便是傳承人之一。

  在仙遊縣文化館負責人俞輝的策劃中,當天活動節目單裡,將非遺轉化為接地氣的場景,不止「傳統婚事鬧房經文」一項。

  按排練計劃,非遺現場就是百姓的大舞臺。這一頭,觀眾可跟著莆仙戲的資深教師學唱念做打,另一頭,有傳承人現場製作九條茶,觀眾可品香茗觀茶道。

  「屆時我們將以九仙傳藝為主軸,精挑仙遊最具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如木雕、石雕、國畫、香道等,9個項目9個代表性表演,現場為群眾呈上九仙傳藝的直播巡演。」俞輝說,此舉是為了拉近觀眾與非遺的距離,保護非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非遺生活化。

  無獨有偶,今年,莆田市文旅局也弱化往年純粹的展示,將非遺的活動場所移至莆田市博物館,利用更廣闊的場所,以期讓群眾收穫更佳的體驗感。

  莆田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宋國平介紹說,當日活動主打非遺購物節,即商家通過線上直播和線下展銷相結合的方式,讓工藝小件、非遺文創、小吃、地方特產齊上陣,帶動非遺產品在更大範圍進入百姓視線。

  同時,現場還將配套大唐不倒翁、真人雕塑、俏皮木偶、雜耍以及十音八樂,在吸引人流的同時引導市民貼近非遺文化。群眾在購物體驗中,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共享非遺保護成果。

  68元遊莆田,你心動了嗎

  5日,莆田市文化和旅遊局發布了一個消息:13日起,莆田市民只要花上68元,即可報名參與市內文化遺產一日遊。

  6日一早,家住莆田市涵江區的姚婷就給父母報名了這個活動。「雖然在莆田生活了幾十年,可是爸媽很少出門了解當地的非遺文化,這次撞上了好機會。」

  旅遊,吃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早在去年年末,莆田市就發起首批莆田市非遺小吃商家評選活動,旨在深度挖掘莆田傳統小吃文化,打造具有旅遊伴手禮屬性的非遺小吃品牌,提升莆田非遺小吃的認同感和美譽度。

  這個月,首批莆田市非遺小吃商家名單公布,包括仙遊縣楓亭大騰糕餅小作坊的楓亭糕,城廂區老蒲鮮海鮮餐飲有限公司的紅團、三合士,福建復茂食品有限公司的花生糕、綠豆餅等28家商家共47項小吃入選。

  結合這些莆田人耳熟能詳的非遺小吃,再加上木蘭陂、廣化寺、三清殿、天中萬壽塔等國家級文保單位,福建省莆田中國旅行社擬在今年非遺日啟動「知莆田·愛莆田」一日遊,當天先試行5條路線,往後再增5條路線,並將打造成為常態化產品。

  「像木蘭陂等非遺,聽說過它的人很多,但真正去過的人只佔一小部分,對它了解的就少之又少了。」福建省莆田中國旅行社總經理蔡朝暉介紹說,「我們要給旅遊插上非遺的翅膀,讓非遺代表性項目走進尋常百姓家。遊客遊覽完文物點,再去特定的餐廳品嘗非遺小吃,在戲劇院感受莆仙戲的精華所在。一來能體驗一番何謂『身邊的文物、行走的歷史』,也多加一層對家鄉的熱愛。」

  非遺文創品,線上有人氣

  如果不是疫情突如其來,莆仙印象五福燈的線下採購量會持續增大。「年前,各大公司、單位、學校、親子DIY都紛紛訂購,這說明莆仙文化、媽祖文化還是很受歡迎的。」莆仙印象創始人林清松說。

  各行業都不同程度受到疫情的影響,林清松本有些心灰意冷。但讓他意外的是,幾個月裡,莆仙印象不時還會收到線上的訂單。

  前段時間,有一家新加坡的公司從網上找到莆仙印象。「這個公司成立100周年,他們想舉辦慶祝活動,看到我們的五福燈,很喜歡,一下子預訂了上千個。」林清松說。

  莆田人喜歡送燈,因為在方言中「燈」與「丁」字音相通,五福燈上有五朵梅花,代表著福祿壽喜財,燈照之下的萬丈光芒寓意吉祥。借著五福燈,林清松還會給客戶普及莆田的相關非遺信俗,從燈籠製作工藝,講到莆田元宵習俗,再到媽祖信俗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批文創愛好者。

  自2014年以來,莆仙印象系列已誕生了30多種文創產品,其中非遺文創產品佔多數,這當中有五福燈、媽祖動態車載、媽祖主題手機殼以及莆仙方言表情包。「它們都是極具生活化,實用性很強的產品。」林清松說,他常常還收到老客戶的加單,這也是讓他堅持下去的動力之一。

  這段日子,林清松琢磨起手工的車載帽子來。媽祖帽、鳳冠、狀元帽、花旦都試一遍,想不到,朋友圈裡喜愛的人還不少。「未來如果銷售量上來了,這類手工活就移交給有興趣的人群,還能帶動就業。」

  堅守文創陣地多年,林清松提煉出一句宣傳語:向世界傳播莆仙之美。抱著對莆田本土文創的信心,他表示,希望日後能多創作一些符合現代審美的產品,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這個行列,讓非遺文創為現代生活增添一抹色彩。

相關焦點

  • 讓紅木家具走入尋常百姓家
    讓紅木家具走入尋常百姓家未來,憑藉著對於紅木文化的熱愛,嚴昔鋼也將繼續傳承紅木文化與匠心精神,讓廣大消費者真正了解紅木文化,讓紅木家具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
  • 漫畫家張漢忠讓漫畫走入尋常百姓家
    「要讓漫畫走入尋常百姓家。」1月3日,漫畫家張漢忠在京舉行的收徒拜師儀式上告誡新收的5位弟子。吳俊剛、王小榮、王曉蕊、劉家太和朱小童都是中國人民大學張漢忠書畫高級研修班第四期學員。張漢忠目前的弟子已經超過50人。
  • 北京市通州區非遺文化走進尋常百姓家
    本網訊(常魁星 郝月霞)9月11日下午,北京市通州區定海園一裡社區聯合北京市通州區春曉心理社會工作事務所開展了非遺系列宣傳活動,讓非遺走進尋常百姓家,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讓居民零距離接觸非遺,了解非遺,提升對非遺的認知,推動非遺的傳承和發展。
  • 華晨寶馬楊美虹:給非遺插上創新的翅膀 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
    活動深入探訪了遼寧地區30餘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並成功推選來自遼寧和湖北地區的6位非遺傳承人進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基地」,同時攜手阿里巴巴公益「魔豆媽媽」項目,為女性非遺傳承人進行電商賦能,並將聯合旅行平臺馬蜂窩推出《BMW 中國文化之旅遼寧非遺旅遊攻略》,以及為非遺產品進行電商直播帶貨,以創新手段助力非遺文化傳播與保護。
  • 河北邢臺:「非遺」飛入尋常百姓家
    形成於清末民初的王其和太極拳,是王其和在研練多家拳械功夫基礎上,創編的一套太極拳套路,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近日,中國太極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近年來,王其和太極拳發源地——任澤區依託河北省王其和太極拳協會,在區一級設立了太極拳傳習所,在鄉鎮一級設立了14個太極拳輔導站,積極發揮授業拳師推廣帶動作用,讓非遺文化「活起來」。任澤區太極拳傳習所所長王俊堂今年68歲。30年前,因失眠、胃部不適等原因,他開始習練王其和太極拳。經過習練,失眠的老毛病不治而愈。
  • 唐卡走入百姓家 「大國非遺工匠」亮相第七屆成都農博會
    唐卡走入百姓家 「大國非遺工匠」亮相第七屆成都農博會展覽會現場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25日訊(記者 陳淋)在4月25日的第七屆成都農博會上,除各地的農牧土特產外,有一個展區吸引了觀眾的目光——這就是成都高新區(簡陽)援藏工作隊為甘孜州德格縣搭建的專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大國非遺工匠
  • 讓揚派盆景藝術走進尋常百姓家
    為使國家級非遺——揚派盆景技藝走進尋常百姓家,近日,由瘦西湖景區揚派盆景博物館精心打造的瘦西湖盆景花藝直銷中心開放,其落址於瘦西湖公園東門,園林式的盆景藝術展銷,融盆景展銷、技藝展示以及DIY體驗於一體。
  • 「時尚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國寶」走入尋常百姓家
    帶「國寶」走入尋常百姓家  福如意行李吊牌、大盂鼎餐墊、四羊方尊矽膠U盤、琉璃玉鳳項鍊……在有著「中華文明祠堂和祖廟」之稱的中國國家博物館,一款款文化創意產品成為了公眾的「新寵」。假使時間回溯至五六年前,人們在「國博」裡能看到的文創產品還只是簡單的複製書畫、瓷器、銅器等。
  • 「譁嘰」,走入平常百姓家
    新華社拉薩8月2日電題:「譁嘰」,走入平常百姓家新華社記者對邊宗而言,西藏民主改革前,「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是對她職業和手藝的最好寫照。今年88歲的邊宗,是西藏山南市的一名「譁嘰」手工藝人。「在我們的努力下,以前只有貴族才能穿的這種服飾,現在已經走入平常百姓家。」巴桑說,考慮到傳承保護,「譁嘰」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決定免費向大家傳授這門技藝。從2007年開始,260餘人先後報名參加了培訓。「譁嘰」得到保護傳承的同時,也帶動了老百姓的增收致富,其中貧困戶就達100多戶,還有不少殘疾人在這裡找到了工作。
  • 非遺在社區 紮根百姓家
    10月27日,武漢市「非遺在社區」活動再次來到了江漢區花樓水塔街前進社區。現場非遺傳承人,社區幹部,居民學員,一起見證非遺走進社區居民日常生活,非遺回歸社區、回歸生活。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武漢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泥人胡」胡作林先生現場教授大家塑泥像。
  • 讓優秀傳統文化走入尋常百姓家
    據報導,在文化部門組織下,全國數千家博物館推出上萬場精彩活動。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統計,遊客在春節期間參觀博物館的比例高達40.5%。這既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節日休閒理念和方式的轉變,也體現出博物館日益走入百姓日常生活,成為公眾文化生活必需品的新形態。
  • 中醫藥學走入尋常百姓家,淄博社區居民有了家門口的「杏林驛站」
    對於淄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設立的首家「杏林驛站」,趙西敏表示,在居民家門口設立中醫服務點,弘揚中醫藥文化,讓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走進基層、走入尋常百姓家是設立「杏林驛站」的意義所在。「今後,社區居民不但可以在新華街社區『12月11日,在「杏林驛站」揭牌儀式後,現場中醫專家、醫護人員為社區居民進行了義診。
  • 「非遺」展示進社區 飛入尋常百姓家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早報記者 張美娟 賴小玲 文/圖 為了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讓居民零距離接觸非遺、了解非遺、提升對非遺的認知,從而推動非遺的傳承和發展,12月1日,「非遺」講座進社區公益活動在市區清正社區舉辦,本次活動由東南早報、泉州社區大學、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清正社區和百源社區一同開展。
  • 高雅崑曲走入尋常百姓家 保護傳承仍然是個問題
    崑曲走入尋常百姓家  12月8日至10日,青春版《牡丹亭》在國家大劇院演出,三日座無虛席。自2004年首演以來,該劇在英國、美國、希臘等國和香港、澳門、臺灣、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蘇州、杭州、廈門、廣州、深圳等地上演,至此剛好演滿200場。幾年前,該劇製作人、作家白先勇表示,推出青春版《牡丹亭》 ,「是想召回崑曲的青春生命」 。如今,這一目標初見成效。
  • 張氏帥府集「福」組成新春禮包 百年來首次走入百姓家
    張氏帥府集「福」組成新春禮包 百年來首次走入百姓家 2019-01於海洋 攝   中新網瀋陽1月21日電 (韓宏)張氏帥府博物館集合府中的吉祥元素組成新春大禮包,希望可以推動帥府「福」「壽」文化走入尋常百姓家,給大家帶去新春祝福。張氏帥府博物館副館長趙菊梅21日在介紹此次推出的新春大禮包時表示。
  • ...互動答題、雲直播……創新形式讓五中全會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
    「非遺」表演、互動答題、雲直播……連日來,全市廣泛掀起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百姓宣講熱潮,各區因地制宜,通過群眾「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喜聞樂見形式,讓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詮釋的是什麼意思?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句詩出自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在這首詩裡,作者通過對黃昏時分的烏衣巷景色的描寫,撫今追昔,抒發了滄桑的感慨。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作者簡介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代表作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西塞山懷古》等。
  • 燕下都易水古硯廠:"活態"傳承,讓國家級非遺走入尋常百姓家
    易硯為媒,青年創業建廠一個是出生於書香之家的易縣小夥兒鄒洪利,從小就喜歡聽父親講述易墨和易硯,立志考美術學院卻陰差陽錯走進衛生學院的大門,最終到易縣防疫站工作。作為非遺傳承人的鄒洪利和妻子張淑芬更覺肩上的擔子重了,他們深知:只有不斷創新的&34;傳承,才能讓&34;更具活力。他們將傳統的硯雕工藝結合現代雕塑、繪畫、書法藝術,將北國的剛勁渾樸與江南的纖秀細膩相融合。可以說,鄒洪利和張淑芬開創了中國易硯工藝化製作和巨硯製作之先河。
  • 白覆輪 |就像是走入尋常百姓的茶盞天使
    這是日本人的叫法,在日語中就是鑲邊的意思,白覆輪就是鑲著白邊的茶碗,其實白覆輪,無非就是口沿上的一圈裝飾,從裝飾角度上來說,檔次還是不如那些鑲金鑲銀一類,但是從審美角度上看,確實能夠讓這種裝飾走入尋常百姓家,不得不說也是古人的一大智慧,白色的邊緣加上杯身,更加讓人感到杯中的變化。
  • 滬上名廚:歐巴馬也點讚的中國糖藝絕活 正走入尋常百姓家
    原標題:海上名廚|糖藝大師張超:歐巴馬也點讚的中國糖藝絕活,正從高大上國宴走入尋常百姓家    糖藝作品飛入尋常百姓家  現在,身為糖藝大師的張超除了日常工作,也不時去國際上參加一些高規格的比賽。對他來說,參加國際賽事既是一種直觀的觀摩學習,也是對中國糖藝的最好推廣。  2013年,張超曾經去法國參加西點世界盃比賽,頗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