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刺繡
是一個有著千年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源於女性間,女承母藝,婆媳相傳,一脈相承。
東鄉刺繡在技法上,
除了延續國內成熟的絲線平繡技法,
東鄉另有一種特色技法—剁繡
為藝術繡品增添一份飽滿質感與溫暖厚度。
鮮豔用色中
表達了她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憧憬。
豪放風格中
散發出濃鬱的民族藝術魅力。
2020年
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圍繞「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
聯手碧桂園集團
合力打造「天才媽媽 X 東鄉繡娘」公益品牌
落地東鄉刺繡產業樞紐,
讓深藏閨房的東鄉刺繡,
升級為「指尖上的產業」,
繡出時代華章,讓高原故裡,再添錦繡與輝煌。
她們可能沒念過書,有的人不識字
也不明白什麼叫時尚,什麼叫生活美學
但她們知道
連綿的東鄉青山是美的
古老流淌的黃河水是美的
這馬頭琴的歌聲是美的
她們一邊歌唱著
一邊把自己的想像與生活
一針一線"書寫"在一件件美麗的盛裝上
她們說自己也不會講話
但她們說的每一句
都讓我們沉默、悸動
她們說
刺繡讓我有了生活的底氣
她們說
每日最愛的兩件事
就是刺繡和歌唱
她們自己大概不知道
她們的作品可以走出大山
在中國國際時裝周這樣的舞臺
被稱讚,被收藏
此刻,在這場盛會開始前
我們想把她們的故事認真講給你聽
她們是那一天的主角
值得這世間一切美好
馬色麥:「刺繡讓我有了生活的底氣。」
今年35歲的馬色麥,是三個孩子的母親。自從出嫁後,馬色麥就再也沒有出去打工,而是承擔起「女主人」的責任。東鄉刺繡是馬色麥的愛好,也是一個獨屬於她的一方天地。
通過刺繡,馬色麥一個月最多能賺上2000元左右。第一次賺了錢的馬色麥,還跑到小縣城,用工資給一家人都買了禮物,哄得家裡人樂呵呵的。馬色麥的丈夫還開玩笑道,「我終於花我老婆的錢了。」
妥梅香:「來到工坊上班後,我不再自閉了。」
妥梅香只有22歲,卻經歷了太多人間悲喜。9年前,初中剛畢業的妥梅香家中變故,父親、爺爺相繼去世,讓她變得沉默寡言。「當時家裡特別困難,連吃的麵粉都要借。」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幾年,直到妥梅香出嫁。妥梅香的丈夫常年在外務工,妥梅香就在家裡幹農活做家務,照顧公公婆婆。
2019年,妥梅香輾轉加入了夢想工坊,掙到了第一筆1000多元的收入,她給家裡每個人都買了禮物,「我以前不愛說話,很自閉,來繡坊上班之後慢慢變得開朗起來,和姐妹們一起說說笑笑,每天笑得沒心沒肺,這是我來繡坊最大的收穫。」
馬阿西也:「我的一針一線,送出了四個大學生。」
在經濟條件落後、教育意識欠缺的大山裡,從未上過學的馬阿西也卻無比渴望送孩子們進入大學校門。天有不測風雲,08年丈夫左手拇指被紡織機器無情地絞去。那年冬天正值四個孩子同時開學,她打電話囑咐孩子們,「爸爸工資一定會寄過來,你們要按時開學。」
她一邊打工一邊照顧丈夫,沒日沒夜地工作賺錢,一日三餐以土豆管飽。馬阿西也從沒給自己買過一件貴重的禮物,也不佩戴任何首飾,家中最值錢的就是她出嫁時候帶來的縫紉機。她深夜裡用縫紉機在家做刺繡,用一針一線換取孩子的學費,長年累月的勞作,也讓她渾身傷病。
孩子們沒有辜負她的希望,傳承了「天才媽媽」堅韌不拔的品性。一張張獎狀、一摞摞榮譽證書,不斷送到她手中,四個孩子都考上了大學。
2019年3月,馬阿西也獲得「東鄉巧手」手工製品大賽一等獎。如今她作為東鄉繡娘代表之一,將登上中國國際時裝周舞臺。這是生活對這位偉大的媽媽最好的讚美,她成為這個家庭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