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17世紀歐洲藝術和中國陶瓷藝術的相互影響

2021-03-01 鶴槎山房

-揚帆渡海、百夷來華-

       1600年也就是17世紀開始(明代萬曆28年左右),歐洲發生了很多事,首先文化意義上,1600年是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分割的時間點,也就是文藝復興的結束和其他文化的興起。經濟上,歐洲資本主義起步,這個對全世界都有影響,中國這個時候也有著資本主義的萌芽。歐洲列強紛紛成立了具有國家性質的「東印度公司」(英國1600年成立、荷蘭1602年成立),對東方進行經濟上的掠奪和文化上的侵略。由於大規模的商貿和傳教活動的影響,此時東西方文化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相互滲透。

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國的陶瓷文化對於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出現了幾個特別沉溺於瓷器收藏的國王(瓷痴),這種上行下效的影響,對於風行歐洲的巴洛克風格和以後的洛可可風格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就是法國的「太陽王」路易十四,他文韜武略、以有錢著稱,但迷上了中國瓷器後卻國庫頻頻告急。凡爾賽宮裝飾基本都用了藍白二色(也就是青花的顏色),1670年路易十四下令為自己的以為寵妃建造了一座「中國宮」裡面擺設的全部是中國的瓷器,可想而知,這一宮殿的瓷器價值之大難以想像。路易十四在1700年1月7日,為了慶祝新世紀的到來,在凡爾賽宮舉行了盛大舞會,他自己身穿中式服裝、坐著一頂八抬大轎入場,引起巨大轟動。這是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一個縮影。歐洲社會對於中國的神秘文化崇拜達到了巔峰。

  第二個「瓷痴」就是波蘭國王奧古斯特,17世紀末奧古斯特通過戰爭取得波蘭王位,由於當初的瓷器貿易,他的喜好從開始的利益追求到最後的痴迷崇拜,進而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對於中國瓷器的理解和解讀,形成了一種文化理念,這種理念最後變成了他們國家文化特質的一種象徵(中國陶瓷所具有的氣質)。他動用了國家的10%金銀來購買中國瓷器,在1757年訪問普魯士時,他看到威廉國王的皇宮裡有十二件中國的青花瓷器,上面的紋飾和器型是他沒有看到過的,就提出購買。但這是威廉王妃收藏的,她也是一位中國瓷器的愛好者,當然不願意,所以提出了看似不可能會滿足的交換條件:如果要就得用波蘭國家的四支近衛軍進行交換。沒想到,奧古斯特一口答應,這樣波蘭國王用了600人的四支近衛軍換了十二隻中國的青花瓶子。後來他用17000件瓷器將波蘭茨溫格爾宮改造成了「瓷器宮殿」,奧古斯特國王也是德國邁森瓷器的推動者之一。

  為什麼歐洲貴族會這麼喜歡中國的瓷器,這個和歐洲廣泛認同的美學理論是分不開的,他們認為中國的瓷器是具有細膩、精巧、溫潤、高貴為一體的美好器物,和歐洲皇權追求的那種精神社會文化要求所相符,中國的陶瓷文化深深地影響了當時歐洲的上層社會。17世紀以前歐洲是根本無法生產像中國一樣的瓷器,瓷器的那種神秘感,對於皇權貴族來說,簡直到了難以形容的痴迷狀態,價格之昂貴是難以想像的,擁有瓷器就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徵。在17世紀的一百年中,中國輸入歐洲的瓷器估計在6000萬件左右,中國的瓷器不是平民的用具,而是貴族們物質和精神享受的標誌物件。當時的價值是那個時候的歐洲藝術品所不能比擬的,哪怕是同時代的倫勃朗的作品。

17世紀輸往歐洲的瓷器,我們不得不說「克拉克瓷器」。公元17世紀初,一種普遍的說法為:葡萄牙的一艘滿載中國瓷器的名為「克拉克」號的商船,被具有「海盜」行為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截獲,然後將船上的瓷器運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售賣,由於歐洲人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美麗的東西,而引起轟動。由於不知道產地、不知道稱謂,所以他們以這艘船的名字「克拉克」來命名,還有第二種,第三種的不同說法,以後有機會再另外敘說。但「克拉克瓷」成為了中國外銷瓷器的統稱。他的特徵是「開窗、分隔、滿畫、薄胎、折沿」,整體風格和國內有著明顯不同,也是一種比較好辨別的風格特徵。繪畫特徵為畫風率意、了無拘謹、滿而不亂、疏可行舟。這種畫風被後來的畢卡索稱為「抽象派的先行者」。

  十七世紀是荷蘭歷史上的黃金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在阿姆斯特丹,其他還有6個分部,其中一個分部就是在「代爾夫特市」,代爾夫特市當時的經濟文化深受中國青花瓷的影響,努力模仿生產中國的瓷器,後來為荷蘭的白釉籃彩陶(荷蘭陶瓷)的生產打下了基礎,同時期「代爾夫特美術學校」也誕生在此,培養了包括「維米爾」在內的很多著名畫家。研究認為:「克拉克」瓷的輸出,不僅給景德鎮制瓷業的發展帶來了促進和繁榮,而其作為文化使者,也傳播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並直接影響了歐洲藝術從巴洛克風格、古典主義轉變到洛可可風格的歷程。

  說17世紀的西方繪畫一定離不開荷蘭的倫勃朗、說中國瓷器對於世界藝術的影響也離不開荷蘭。如今很難理解17世紀的民族能像荷蘭人那樣吸收東方世界的文明精華,倫勃朗這位偉大的繪畫巨匠活躍的時代,正好處於東西方文化交往的革命年代,倫勃朗的藝術嗅覺一定會聞到東方傳來的信息。

 倫勃朗1656年—1661年《坐在樹下的四位毛拉》紙本墨水,這件題材模稿雖然有印度細密畫的風格(細密畫也是深受中國畫影響的一種繪畫藝術),但整體風格具有顯著的中國「克拉克瓷器」的構圖特徵。

 第二幅倫勃朗1655年的《睡覺的女孩》,紙本褐彩,用的就是「鐵櫻墨水」(中國水墨),這個其實就是中國的水墨的簡筆畫法。其源頭基本可以確定為當時風靡荷蘭的克拉克青花瓷器上的圖案和繪畫技法,這種技法以前在歐洲傳統中從來沒見過,倫勃朗人物素描的筆意恰恰飽含了這種中國風尚。從純畫技來說,牛津大學中國美術史教授麥可.蘇利文研究認為,倫勃朗這種「簡略法」,只能在中國出口到歐洲的青花瓷器上才能找到範本。

  關於中國瓷器對於歐洲文化的影響,我們還可以從倫勃朗的先輩、同鄉、追隨者那裡可以看到。

  荷蘭十七世紀畫家威廉.卡爾弗的一幅靜物畫,上面一隻晚明風格的青花罐子成為了繪畫主題,文化影響就是相互包含,融入彼此,這個才是真正的影響。畫中青花罐子上的開窗、風水等繪畫風格被威廉.卡爾弗模仿的惟妙惟肖。卡爾弗在同一時期繪製了多幅和「克拉克」瓷器有關的作品流傳至今。

  還有一個十七世紀的荷蘭畫家楊.維米爾所畫的作品裡,都可以看到中國瓷器的身影,所以中國陶瓷器深深影響了當時的這些大師的創作題材。維米爾就是畢業於「代爾夫特美術學校」的一名大師級畫家,深受當時中國瓷器的影響。代爾夫特市最後成為了歐洲制瓷業的中心,也是著名荷蘭國寶「代爾夫特藍」的誕生地。

  我們再舉例說明17世紀以前歐洲文化中的中國瓷器元素。第一幅作品:諸神之宴。這是一幅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貝裡尼的繪畫作品。由於貝裡尼的貢獻,讓義大利成為了文藝復興的中心。這幅畫中諸神所使用的都是中國的青花瓷器,按照瓷器的風格來判斷,可以非常確定的斷定為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作品,和繪畫年代極端吻合。中國的瓷器能和諸神同框,說明它們的高貴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貝裡尼在歐洲文藝復興中有著無可比擬的作用和地位。

  再說17世紀歐洲文化對於中國瓷器文化的影響,由於大量的貿易交流,讓中國人,特別是景德鎮的制瓷匠人們,有機會了解萬裡之外的異域文化和社會審美喜好。作為一種貿易文化的交流,能達到經濟利益上的最大化,一定是景德鎮陶瓷生產從業人員所追求的。所以努力生產出符合歐洲人口味的瓷器來供出口之用,也是中國陶瓷生產者們每天努力要做的事。由於歐洲人對於景德鎮瓷器的痴迷,巨大的市場需求,讓17世紀景德鎮製造業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加上明代晚期宮廷對於御窯廠管理力度的減弱,使得大量優秀工匠分流到民窯,參與到了貿易瓷的生產製作,濃厚的技術實力保障了能生產出優質的瓷器以供出口。從一開始是把中國內銷的瓷器進行生產出口,到後來再來樣加工,使得產品更符合歐洲人的審美喜好,再後來發展到半成品出口到了歐洲再進行加工銷售。在這過程中,景德鎮的工匠們有機會接觸學習到了歐洲新的造型藝術、新的材料、完全不同的歐洲繪畫技巧和審美情趣,再反過來為我所用,生產出有歐洲審美風格的器物來迎合國內達官貴人的好奇心。粉彩、琺瑯彩、顏色釉等創新品種就是從這段時期引入中國的。經過晚明到康熙(17時期中後期)的這段時期創作學習,最後利用國外材料生產出了具有中國本土風格的瓷器品種。洋為中用,精湛的瓷器藝術作品,再一次驚豔於世,成為了全世界公認的藝術臻品和精神物質的優秀載體,也是全世界陶瓷業競相學習模仿的標杆。

相關焦點

  • 17-18世紀西方現追逐東方藝術熱潮,中國外銷瓷驚豔歐洲大地
    「瓷器」,在中國的歷史中,一直都是耀眼的存在。在17—18世紀,隨著海上貿易的興起和發展,歐洲大地上颳起了一股濃烈的「中國風」。在這股西方追逐東方藝術的熱潮當中,中國的陶瓷器一直是中西貿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 東方美學遇上洛可可風,影響18世紀的藝術風潮
    ,拜倒在浮世繪的「石榴裙」下,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梵谷創作的色調、構圖和筆觸。今天小編就給官們扒一扒18世紀影響整個歐洲的「中國風」。東方文化的傳入與演變自古以來,東西方藝術的發展仿佛就像「你作你的詩詞歌賦,我造我的油畫雕塑」。然而歐洲人對充滿異國情調的東方一直很著迷,最早他們能夠獲取新文化的途徑主要是靠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因此關於東方世界的傳說和故事也越來越多,這為東方文化增添了幾分神秘感。
  • 17-18世紀的歐洲繪畫藝術
    1.法國繪畫藝術的繁榮17世紀之後,法國古典主義逐漸佔據歐洲藝術的主流地位,古典主義極為注重繪畫的形式,根據形式而將藝術分為高級與低級。所謂「高級」,就是指歷史畫、宗教畫和神話;而「低級」則指風俗畫、肖像畫、風景畫和靜物畫。
  • 中國當代藝術陶瓷亮相比利時
    新華網北京4月13日電 18位中國陶瓷藝術家12日聯袂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舉辦《新瓷——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特展》。50件形態各異的展品反映了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的新風貌。  此次展覽的策劃人、文化部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藝術品評估委員會上海工作站主任陳海波致辭說:「希望本次展覽能夠開啟比利時觀眾對中國當代陶瓷的關注與認知,使不熟悉中國陶瓷文化的觀眾有所了解,使已經熟知中國古代陶瓷的觀眾,打破局限,有機會看到新的內容和作品。」
  • 伊斯蘭陶瓷藝術欣賞
    >精美絕倫和建築、藝術、編織一樣,伊斯蘭藝術在陶瓷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無論是日用陶瓷還是建築用瓷磚,都達到了藝術水準相當高的高度。第一批伊斯蘭不透明釉可以在巴斯拉找到,是藍色的,可以追溯到大約8世紀。另一個重大貢獻是源於9世紀伊拉克的石膏粉陶瓷的發展。第一個玻璃和陶器生產工業綜合體建於8世紀,位於敘利亞的拉卡。伊斯蘭世界的其他創新陶器中心包括富斯塔特(從975年到1075年)、大馬士革(從1100年到1600年左右)和大不裡士(從1470年到1550年)。
  • 藝術雲展:權力與理性——17至18世紀歐洲美術作品欣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17至18世紀的歐洲在經歷了文藝復興之後,文藝思潮也呈現出複雜多樣的特徵,美術現象絢麗多彩。這種古典主義的風潮在17世紀的法國佔據主導地位,影響了法國建築、繪畫、雕刻等領域的發展。至17世紀,義大利、西班牙的巴洛克藝術風靡一時。與古典主義不同,巴洛克風格的藝術品極具奢華、夢幻色彩。巴洛克藝術與天主教往往密不可分,它服務於宗教,也受到了宗教權貴的極大支持。藝術大師貝尼尼和畫家魯本斯的作品,反映了17世紀巴洛克藝術最輝煌的成就。
  • 畢卡索和他的陶瓷,對現代陶瓷藝術影響深遠
    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馬拉加,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據了不朽的地位。我們熟悉的是畢卡索的繪畫藝術,但是這位 20 世紀最偉大的、多產的藝術天才,涉足的藝術領域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像,他將表達自己藝術情感的形式拓展到他感興趣的任何藝術領域,其中陶瓷藝術是他藝術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畢卡索與陶瓷的相遇要從這個故事說起。1946 年的某一天,他與女友弗朗索瓦前往瓦洛裡斯度假,參觀了當地的手工藝市集。
  • 「中國風」在十七世紀就吹過了歐洲,影響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
    17—18 世紀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發生過一段插曲,就是歐洲產生了一種東方情調的裝飾藝術風格,這種風格被稱作中國風格或中國風,持續了一百餘年,很多中國的元素融匯在巴洛克、洛可可風格中,展現了中國藝術獨特的魅力,為歐洲上層社會奢華的生活增添了幾分異國情調。
  • 異域風情,鐫刻在景德鎮陶瓷上的歐洲姓氏
    「鍵陀羅式」佛教藝術,直接影響了魏晉南北朝以後的中國佛教藝術風格,也間接影響了中國的陶塑藝術。從漢代張騫通西域到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中國與帕米爾高原以西的大片穆斯林地區之間,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十分頻繁。由於海外貿易和人員的交往,各自的文化因素相互吸收與融合,伊斯蘭文明之風吹進中國大地,最早且聲名最大的影響莫過於蘇麻離青的引進,這種源於西亞的鈷料讓中國瓷器上誕生了一抹風靡世界的藍色。
  • 歐洲藝術:19世紀和東方藝術作品欣賞
    歐洲藝術:19世紀和東方藝術EuropeanArt:19thCentury Orientalist Art 12Decemb:19世紀西方藝術在18世紀的基礎上又有著很大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跟多的藝術流派的產生
  • 中國觀念對歐洲藝術的影響和中國思想在西方的滲透
    引言人們還未能揭示和正確評價歐洲自16世紀發現中國以來受到的全部影響。歸根結底,它很可能是以人們很難相信的巨大分量,促進了歐洲近代社會的形成。事實上,自從中國社會遭到衰落和蒙受欺辱的時代以來,中國的社會和政治制度、思想、技術與藝術,在18世紀所掀起的強烈熱潮中被人遺忘了。
  • 在中國瓷器影響下,歐洲中國風上釉陶器是如何由自發走向自覺的?
    經過絲綢之路傳到歐洲,歐洲對中國陶瓷在17世紀前就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他們對這些來自中國陶瓷廣泛的讚嘆和關注,就陶瓷生產來說,歐洲自身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但面對胎體燒結程度緻密,釉色品質優良的中國瓷器,18世紀之前的歐洲是無能為力的。於是,歐洲出現對於中國陶瓷的仿製。
  • 風靡歐洲的明清瓷器,如何影響歐洲文化
    三、瓷器傳播對歐洲文化變革產生深遠意蘊1、審美意識形態中化從17世紀開始,歐洲家庭在對自己家進行裝飾時,都會在家中安放一些中國的瓷製品,因為陶瓷本身就擁有著一種視覺美,更擁有著當時很多歐洲藝術家所追求的獨立
  • 中國:古代藝術的——世界意義
    在中國古代藝術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中,不僅深深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的藝術發展和特色形成,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藝術也受到中國藝術的啟發。早在秦漢時代,中國古代藝術就同其他文化一道,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向外傳播。在東方國家中,日本受到的影響最大。彌生時代的日本在吸收中國技術的同時,其造型藝術也深受中國造型藝術的影響,銅鐸就是這方面的傑作。
  • 展訊 | 陶瓷中國——景德鎮當代陶瓷藝術作品展
    陶瓷中國——景德鎮當代陶瓷藝術作品展珠山是景德鎮的象徵之峰,五指山市海南的象徵之山,珠山與五指山通過亞洲大陸架聯在一起,在祖國母親的母體上像兄弟一樣隔海相望,盼望著陶瓷的紐帶連在一起。景德鎮的瓷器,曾經是中國製造的頭塊金牌,跨越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到達北非、地中海,到達歐美、美洲,從唐代至清代颳起了一陣陣晶瑩通透的瓷器風暴,席捲全球,瀰漫著中國的裝飾風格及審美趣味,有混搭著伊斯蘭、歐洲洛可可、日本浮世繪的藝術品味,共同奏響了世界藝術的交響樂。
  • 達利和畢卡索藝術精品展:盡覽20世紀西班牙藝術巔峰
    資料圖片   日前,國際策展人、俄羅斯民族藝術館館長亞歷山大·沙德林,將個人收藏的達利和畢卡索的藝術真跡在中國展示,通過兩位世界級大師的作品呈現20世紀西班牙的美術成就。大連國際會議中心沃·美術館成為「薩爾瓦多·達利&巴勃羅·畢卡索藝術真跡精品展」的中國首站,此次展覽將於4月17日結束。
  • 佛山市六月西洋藝術博物館:穿越百年探尋歐洲藝術之美
    這位出生於南海鹽步、成長於香港的美籍華人說,這些藏品對於研究歐洲藝術發展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佛山建設博物館之城時,他毅然將部分藏品捐獻出來,提供一個文字記錄與實物相互比對和親身感受的場所,免費供遊客參觀,讓家鄉人民更多了解和欣賞西洋藝術文化。今年1月,廣東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對該館開展館藏品認定工作,共認定456件(套)藏品。
  • 淺談:綜合材料在現代陶瓷藝術中的應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現代各種美術思潮帶來的影響,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也進入一個多元化的時期。綜合材料在陶瓷藝術創作中的運用,改變了傳統陶瓷藝術材質的單一性,使之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和審美需求。材料是作品構成中的物質要素,是人們用來製造產品和工具的物質。而「綜合材料」(Comprehensive Material)的概念最早是西方20世紀歐洲革命後提出的,隨後綜合材料技術與表現形式風格也成為西方現代藝術的主流方向。綜合材料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藝術效果也豐富著人們的情感和想像。「陶瓷藝術」是指以陶瓷為主要材料而進行的藝術裝飾或藝術創作的產品或活動。
  • 品味丨中西方陶瓷藝術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歐洲開闢了新貿易航線,中國和歐洲的貿易發展迅速,中國瓷器的外銷攀上歷史的高峰,很多歐洲國家開始仿造中國瓷器。18世紀初,德國科學家成功燒制出歐洲第一代硬質瓷,儘管遠遠不及中國瓷器那般精緻,但它已有七到八成的相似,開創了歐洲仿製中國瓷器的先河,成為歐洲最早的瓷業品牌——梅森,歐洲制瓷大幕,徐徐拉開。
  • 古玩故事:清代末期歐洲國家收藏中國瓷器之風尚,影響了一個世紀
    明清時期,在貿易過程中,歐洲國家形成了收藏中國瓷器的風尚,由此也影響了19世紀美國對中國瓷器的追捧。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開始籌建公立藝術博物館,大量徵集收購中國陶瓷,紐約、波士頓、芝加哥等地開設的古董店,成為主要的海外中國藝術品市場(葉公平《20世紀早期北京的藝術品鑑藏研究》,南京師範大學,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