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滋樂萬家——贛縣區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紀事

2020-12-12 江西省人民政府網

  初秋時節,行走在贛縣區農村,濃鬱的文化氛圍迎面撲來:煥然一新的文化廣場上,村民們和著音樂跳起了廣場舞;一棵棵亭亭如蓋的古榕樹前,大伙兒聚在一起談笑風生、共話桑麻;窗明几淨的農家書屋裡,前來看書的老人和小孩絡繹不絕。近年來,贛縣區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在厚植人文上求突破,圍繞決勝脫貧攻堅,大力開展文化扶貧,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送文化:「送戲下鄉」到鄉村

  鏗鏘的鑼鼓、傳統的唱腔、演員們惟妙惟肖的表演讓觀眾大呼過癮,喝彩聲、鼓掌聲此起彼落,場上場下氣氛熱烈,真正讓群眾近距離地感受到了戲劇的魅力。

  近日,贛縣區儲潭鎮儲潭村的文化廣場,精彩的文娛節目下鄉演出,讓村民在自己家門口過了一把戲癮,整場演出長達一個半小時,涵蓋了採茶戲、歌唱舞蹈、小品等藝術表演形式。村民賴春發說:「聽說有劇團要來我們村演出,村民們這幾天可高興了,我和老伴都早早過來,這戲真是送到我們的心坎上了。」

  「以往只能在電視上看到這麼好看的節目,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看到,我希望他們天天都來。」耄耋之年的村民劉春笑著說出了大伙兒的心聲。據悉,為了滿足鄉村的文化需求,去年以來,贛縣區以精準扶貧、「農村文化三項活動」等主題開展送戲下鄉、送戲進校園、送戲進鄉村、「扶貧攻堅」文藝下鄉活動,今年上半年已完成電影放映2394場,送戲下鄉132場,參與的農民有5萬餘人次。

  傳文化:農家書屋為脫貧致富加油

  走進贛縣區白鷺鄉白鷺村農家書屋,嶄新的桌椅、排列整齊的新書、乾淨整潔的書屋格外吸引人。暑假期間,書屋裡每天都坐滿了人,從小朋友到成年人,手捧著各自喜歡的書籍,認真翻看。

  「我很喜歡到這裡來看書,讓我在課堂以外學到了很多知識,不但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也讓我的假日生活不再枯燥。」今年12歲的鐘玲告訴記者,她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務工,自己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以前假期,陪伴她的只有家裡的電視,自從村裡有了農家書屋後,她經常和小夥伴們到這裡來看書。

  「老了,不懂怎麼玩手機,閒下來,就在農家書屋裡看看報。」村民鍾衛國說道。農家書屋不僅能學習知識,還能讓村民及時掌握信息。據悉,為了便於提升村民們的脫貧致富能力,農家書屋特地配備了農業科技、種養、電商等方面的書籍。鍾衛國就是在農家書屋看書學到了養魚知識,如今嘗試養了3畝魚塘,今年以來就已經增加了5000多元的收入。

  讓農家書屋成為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加油站」,是贛縣區多年來的堅守。目前該區已經實現全區276個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

  便民實用的農家書屋點燃了村民讀書、用書、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熱情,進一步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為農村帶去了書香氣息,也成為了鄉風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白鷺鄉白鷺村黨支部書記鍾漢民感慨,過去村民的生活單調乏味,閒暇之餘只有窩在家裡看看電視或在麻將桌上消遣,如今,農家書屋成了轉變村民思想觀念、破除陳規陋習的有效載體。

  育文化:從看客變成主角

  舉著紙紮的麒麟獅象燈走村串戶,隨著吉祥的贊語舞動獅燈,好不熱鬧……出贛縣城區往東,南塘鎮小都村的麒麟獅象燈頗具盛名,成了農村文化的一大亮點。

  「我們村的麒麟獅象燈有幾百年的歷史,現在村裡家家戶戶都會一點。」贛縣區南塘鎮小都村麒麟獅象燈理事會負責人鍾地林說道。

  據悉,麒麟獅象燈已被列入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贛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通過近些年的重點打造,已經有了《大破四門》《古錢花》《麒麟鬧堂》《籬笆花》《麒麟穿柱》《鬧堂團龍》等完整的表演曲目。如今,深受群眾喜愛的小都村麒麟獅象燈也走出了大山,頻頻登上該區一些重大節慶活動的舞臺。

  「繁榮鄉村文化,既要鼓勵和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流動,又要搞活民間藝術、培育鄉土能人,增強鄉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讓村民從看客變成主角。」贛縣區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據悉,近年來,圍繞增強農村文化的自身「造血」功能這一目標,贛縣區積極開展了文藝演出、文化藝術技能輔導、文化展覽展示等形式多樣的文化志願服務,有計劃地選送基層文化骨幹參加省群藝館舉辦的各類藝術培訓,不定期開展舞蹈、音樂、攝影等藝術培訓班,今年以來,已開展贛南採茶戲進校園培訓、贛縣雲燈、書畫等培訓,培訓人員近2000人次。

相關焦點

  • 把活態文化遺產傳下去 贛縣區非遺傳承保護工作走筆
    把活態文化遺產傳下去——贛縣區非遺傳承保護工作走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贛縣區位於江西省南部,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縣,至今2200多年的歷史,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贛縣區秉承「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
  • 贛縣區:文化惠民 為百姓幸福生活加碼
    客家新聞網訊 李萌報導:「贛縣陽埠腐竹,原生態無汙染,大家快來選購吧!」…… 9月12日19時許,在一陣又一陣的吆喝聲中,贛縣區文化惠民活動陽埠專場在梅林古鎮達橋舞臺拉開帷幕。夜色下,城市燈火璀璨,節目精彩紛呈,現場熱鬧非凡。
  • 推進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 濟寧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濟寧新聞網訊 濟寧市以建設文化強市為目標,充分發揮儒家文化資源、運河文化資源等獨特優勢,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推進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等措施,文化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濟寧市大力實施孔子文化品牌帶動戰略,利用「孔子文化」和「運河文化」等文化品牌優勢,成功創建了一批特色文化產業品牌。孔子六藝城經過一年的時間,嚴格遵循漢制,對釋典禮儀中的祭孔制度、儀式、佾舞、樂章深入改編,最大限度地復原漢代祭孔禮儀原貌,讓所有遊客參與其中,修煉「君子」人格、弘揚「仁愛」之心,感悟「儒家」思想。
  • 身邊|戲曲進鄉村 文化進萬家
    文化潤心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市民文化生活,12月11日,淮北市杜集區高嶽街道文化站在站廣場舉辦了「戲曲進鄉村·文化進萬家」文藝匯演活動,開場的鑼鼓聲吸引了眾多轄區居民前往觀看,現場氣氛活躍,演員們精彩的表演獲得大家陣陣掌聲。
  • 永州經開區開展文化進萬家系列活動
    用文化文藝助力脫貧攻堅永州經開區開展文化進萬家系列活動永州日報訊 (通訊員 郭東燦)「這個小品既好笑又讓人感動,很真實。」近日,永州經開區仁灣鎮羅建村的大坪裡坐滿了觀看文藝演出的村民,其中以經開區幹部幫助村民脫貧為原型故事改編的小品《精準扶貧開新花》引得臺下掌聲不斷。優秀的文化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動力,社會主義文藝就是我們前進的號角。
  • 漯河市源匯區:高質量推進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
    今年以來,源匯區依託獨特漢字文化歷史資源,緊密結合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和中國食品名城建設,深入推進漢字文化體系建設、特色文創產業培育和城鄉文旅融合發展,推動漢字文化全面融入城市建設和群眾生活,著力形成中華漢字文化名城的全域效應,傾力打造源匯文化特色品牌。 打造食品文化經濟綜合體。
  • 書畫文化自信,高質量推進文化強區建設
    彰顯城市底蘊9月29日上午,路橋區舉行了路橋書畫院成立暨書畫作品展覽開幕儀式,市政協副主席李立飛,區領導市政協副主席李立飛與路橋區委書記潘軍明共同為路橋書畫院揭牌區委書記潘軍明在致辭中指出,成立路橋書畫院,是區委、區政府著眼文化大格局建設
  • 贛縣高鐵通車,打卡客家「福」地!
    村呈半月形,面積為0.2平方公裡,6萬平方米的古建築中,百年以上的客家民居就有140多棟,古色古香的青磚黑瓦建築群落,多為明、清兩代所建,素有「研究明清古建築活博物館」之稱。白鷺古村依山傍水,既有田園風光,又有厚重的文化底蘊。
  • 加強鄉村法治文化建設
    今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印發的《關於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意見》指出,「加強黨對法治鄉村建設的領導,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著力推進鄉村依法治理,教育引導農村幹部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體現新時代特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鄉村之路,為全面依法治國奠定堅實基礎。」
  • 以嶺南文化助推南海美麗鄉村建設
    傳統村落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對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進同程等具有舉足輕重、不可代替的重要意義。同時,鄉村文化具有物質與非物質的雙重屬性,其根植於農村生產、生活領域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民俗文化活動、鄉土建築、農業生產景觀等,都是地區文化符號的表達與承載形式,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 運城市舉辦「鄉村文化記憶工程」觀摩推進會
    喚起鄉愁情感,留住文化根脈——運城市舉辦「鄉村文化記憶工程」觀摩推進會會議現場留下記憶,記住鄉愁。12月9日,運城市「鄉村文化記憶工程」觀摩推進會在臨猗召開。各縣(市、區)文旅局、「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展覽館、鄉鎮文化站等相關負責人共計70餘人參會。運城市文旅局二級調研員李朝文、臨猗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李朝霞出席。
  • 鹽都「三區聯動」推進法治文化陣地建設
    >begin--> 鹽都區司法局將法治文化建設與營造基層治理法治化氛圍相結合,以社區、景區、校區為中心,「三區聯動」點燃基層法治陣地建設引擎,豐富「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載體,讓法治文化有形態、有生氣、有活力。
  • 中國文聯開展文化進萬家活動
    本報北京1月1日電  (記者王珏)近日,中國文聯2020年「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動員會在中國文聯文藝家之家舉行。中國文聯共組建79個小分隊和23支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小分隊,延續以往小型化、靈活機動、人員精幹的文化文藝小分隊形式,深入66個縣開展慰問演出、文化幫扶、文藝培訓、輔導交流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文藝活動。  此次活動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市、區)作為重點,吸引基層百姓廣泛參與。
  • 安徽多措並舉推進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中新社合肥12月2日電 (記者 張強)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周明潔2日說,「十三五」以來,安徽多措並舉推進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該保護區已成為安徽文化、旅遊、生態優質資源的聚集區。在安徽省政府新聞辦當日舉行的發布會上,周明潔介紹說,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是經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批准設立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也是中國第一個跨省區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涵蓋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和江西省婺源縣。截至目前,保護區內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4項,省級項目107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5人,省級傳承人213人;省級以上非遺傳習基地(所)44個。
  • 網媒記者:在採風中感受贛縣客家文化(圖)
    贛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雷向來訪的網媒記者們介紹客家文化 在客家文化城內,李雷介紹能體現客家文化的實物。贛南客家名人公園廣場 當地電視臺記者採訪網媒記者 贛縣城建部門工作人員向網媒記者介紹贛縣城南建設情況
  • 客家文化的「大觀園」 --贛縣客家文化城剪影
    市領導十分重視客家文化城建設。圖為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潘逸陽在文化城檢查指導工作。城門牌坊是客家人表達文化情懷的一種形式,牌坊上的城名及對聯均出自名家手筆。濟和塔象徵著歷盡滄桑的客家人對祥和、和平的珍視。客家博物館設計獨特、造型別致,在這裡還可以欣賞到具有贛南特色的地方戲劇。
  • 文明馨香潤心田 贛縣區「1+3」推進文明實踐工作
    11月24日,贛縣區委宣傳部、贛縣區婦聯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了「小康幸福你我她」故事分享會。這只是贛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贛縣區」1+3」推進文明實踐工作,著力打造一個區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平臺,充分發揮鄉鎮實踐所站、機關專業志願服務隊和社會組織公益志願服務隊三個主體作用,推進基層陣地資源整合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常態化組織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有力助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保文創衛、疫情防控、掃黑除惡等各項工作。
  • 社科評論|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經驗與推進路徑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鄉村振興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鄉村文化振興在其中佔據重要地位,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靈魂。
  • 北京四大重點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人民網北京 9月19日電(記者朱競若、賀勇)9月19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省(區、市)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吉寧,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林克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杜飛進出席,以「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奮力譜寫偉大祖國首都發展新篇章」為主題介紹情況。 宣傳部部長杜飛進介紹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情況。
  • 心系鄉村建設,文化文藝下鄉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建設、藝術創作助力鄉村發展,9月16日上午,市政府辦公廳一級調研員許尊長帶領著市文史館館員一行來到我區良口鎮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區文廣旅體局、區文聯、良口鎮等相關負責人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