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行走在贛縣區農村,濃鬱的文化氛圍迎面撲來:煥然一新的文化廣場上,村民們和著音樂跳起了廣場舞;一棵棵亭亭如蓋的古榕樹前,大伙兒聚在一起談笑風生、共話桑麻;窗明几淨的農家書屋裡,前來看書的老人和小孩絡繹不絕。近年來,贛縣區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在厚植人文上求突破,圍繞決勝脫貧攻堅,大力開展文化扶貧,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送文化:「送戲下鄉」到鄉村
鏗鏘的鑼鼓、傳統的唱腔、演員們惟妙惟肖的表演讓觀眾大呼過癮,喝彩聲、鼓掌聲此起彼落,場上場下氣氛熱烈,真正讓群眾近距離地感受到了戲劇的魅力。
近日,贛縣區儲潭鎮儲潭村的文化廣場,精彩的文娛節目下鄉演出,讓村民在自己家門口過了一把戲癮,整場演出長達一個半小時,涵蓋了採茶戲、歌唱舞蹈、小品等藝術表演形式。村民賴春發說:「聽說有劇團要來我們村演出,村民們這幾天可高興了,我和老伴都早早過來,這戲真是送到我們的心坎上了。」
「以往只能在電視上看到這麼好看的節目,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看到,我希望他們天天都來。」耄耋之年的村民劉春笑著說出了大伙兒的心聲。據悉,為了滿足鄉村的文化需求,去年以來,贛縣區以精準扶貧、「農村文化三項活動」等主題開展送戲下鄉、送戲進校園、送戲進鄉村、「扶貧攻堅」文藝下鄉活動,今年上半年已完成電影放映2394場,送戲下鄉132場,參與的農民有5萬餘人次。
傳文化:農家書屋為脫貧致富加油
走進贛縣區白鷺鄉白鷺村農家書屋,嶄新的桌椅、排列整齊的新書、乾淨整潔的書屋格外吸引人。暑假期間,書屋裡每天都坐滿了人,從小朋友到成年人,手捧著各自喜歡的書籍,認真翻看。
「我很喜歡到這裡來看書,讓我在課堂以外學到了很多知識,不但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也讓我的假日生活不再枯燥。」今年12歲的鐘玲告訴記者,她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務工,自己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以前假期,陪伴她的只有家裡的電視,自從村裡有了農家書屋後,她經常和小夥伴們到這裡來看書。
「老了,不懂怎麼玩手機,閒下來,就在農家書屋裡看看報。」村民鍾衛國說道。農家書屋不僅能學習知識,還能讓村民及時掌握信息。據悉,為了便於提升村民們的脫貧致富能力,農家書屋特地配備了農業科技、種養、電商等方面的書籍。鍾衛國就是在農家書屋看書學到了養魚知識,如今嘗試養了3畝魚塘,今年以來就已經增加了5000多元的收入。
讓農家書屋成為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加油站」,是贛縣區多年來的堅守。目前該區已經實現全區276個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
便民實用的農家書屋點燃了村民讀書、用書、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熱情,進一步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為農村帶去了書香氣息,也成為了鄉風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白鷺鄉白鷺村黨支部書記鍾漢民感慨,過去村民的生活單調乏味,閒暇之餘只有窩在家裡看看電視或在麻將桌上消遣,如今,農家書屋成了轉變村民思想觀念、破除陳規陋習的有效載體。
育文化:從看客變成主角
舉著紙紮的麒麟獅象燈走村串戶,隨著吉祥的贊語舞動獅燈,好不熱鬧……出贛縣城區往東,南塘鎮小都村的麒麟獅象燈頗具盛名,成了農村文化的一大亮點。
「我們村的麒麟獅象燈有幾百年的歷史,現在村裡家家戶戶都會一點。」贛縣區南塘鎮小都村麒麟獅象燈理事會負責人鍾地林說道。
據悉,麒麟獅象燈已被列入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贛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通過近些年的重點打造,已經有了《大破四門》《古錢花》《麒麟鬧堂》《籬笆花》《麒麟穿柱》《鬧堂團龍》等完整的表演曲目。如今,深受群眾喜愛的小都村麒麟獅象燈也走出了大山,頻頻登上該區一些重大節慶活動的舞臺。
「繁榮鄉村文化,既要鼓勵和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流動,又要搞活民間藝術、培育鄉土能人,增強鄉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讓村民從看客變成主角。」贛縣區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據悉,近年來,圍繞增強農村文化的自身「造血」功能這一目標,贛縣區積極開展了文藝演出、文化藝術技能輔導、文化展覽展示等形式多樣的文化志願服務,有計劃地選送基層文化骨幹參加省群藝館舉辦的各類藝術培訓,不定期開展舞蹈、音樂、攝影等藝術培訓班,今年以來,已開展贛南採茶戲進校園培訓、贛縣雲燈、書畫等培訓,培訓人員近2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