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也是士,唯利是圖的士

2020-12-11 騰訊網

每天一課讀經典,這裡是爾雅書苑。今天開始《荀子日課》第37講歡迎你留言交流

有通士者,有公士者,有直士者,有愨士者,有小人者。

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物至而應,事起而辨,若是則可謂通士矣。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爭於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則可謂公士矣。身之所長,上雖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雖不知,不以取賞;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獨甚,若是則可謂愨士矣。言無常信,行無常貞,唯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荀子3.11)

聖人、君子、士,都是荀子的理想人格,聖人、君子的境界達不到,還可以做個士。

有通士者,有公士者,有直士者,有愨士者,有小人者。

士也分境界,有通達事理的士,有公正無私的士,有耿直爽快的士,有拘謹老實的士,還有小人。

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物至而應,事起而辨,若是則可謂通士矣。

上能尊重君主,下能愛撫民眾,事情來了能應付,事件發生了能處理,像這樣的人可以稱為通士。

長袖善舞,八面玲瓏,既能讓領導滿意,也能讓同事、下屬心服口服。不惹事,也不怕事,無論什麼情況,都不慌張,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從容應對。

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爭於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則可謂公士矣。

不在下面結黨欺瞞君主,不向上迎合君主危害臣民。在公事中有分歧爭執,不因為私心去陷害對方,像這樣可以稱為公士。

身之所長,上雖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雖不知,不以取賞;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

自身的長處,君主即使不知道,也不心生怨恨而悖逆君主。本身的短處,君主即使不知道,也不裝糊塗去騙取獎賞。無論長處還是短處,都不加文飾,實事求是,像這樣就可以稱為直士。

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獨甚,若是則可謂愨士矣。

哪怕是一句平常的話也一定信守,一件平常的事也一定謹慎,不效法流俗,也不特立獨行,像這樣的人可以稱為愨士。庸言,平常之言。庸行,平常之行。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唯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

說話從來不守信用,嘴裡沒有真話。做事從來不堅定,沒原則。只要是有利可圖,就無所不用其極,像這樣可以稱為小人。楊倞注曰:

利之所在,皆傾意求之。

小人身上也有各種優點,但是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一切以利益為中心,無利不起早。一旦為了利益,其他的一切都可以捨棄,哪怕是底線。

我們已經逐字逐句學習完《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德經》,家訓《聰訓齋語》《澄懷園語》《曾國藩教子書》。《荀子日課》《家塾教學法》正式開講。

關注爾雅書苑,讀懂中國經典,涵泳儒雅人生。

溫故知新

荀子日課032丨 君子不同環境有不同的活法,不變是進取之心

日課溫故

涵泳誦讀

家風傳承

相關焦點

  • 哪些面相的人自私自利是個唯利是圖的小人呢?
    生活中從不缺乏自私自利的人,現在很多人她們為人非常的自私,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事業中,你總會碰到一些唯利是圖之人,在人際交往中都不喜歡與這些自私的人來往,這樣的人只會考慮自己的感受,從不會估計他人,我們應該如何從面相中辨別那些自私自利的唯利是圖小人呢?
  • 呂布:「我不是唯利是圖的小人」
    但他在《三國演義》的表現卻讓他的形象抹了一層黑----他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小人。那麼歷史上真正的呂布是什麼樣子的呢?請看這篇文章。呂布名揚天下的開始是在并州。呂布因其英武,得到丁原的賞識,在丁原手下做主簿。這個主簿是個什麼官呢?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所以大家都覺得丁原對呂布很信任。但你們有沒有想過,呂布他是一名武將,而且是一名以一當萬的猛將。
  • 唯利是圖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自私自利、見利忘義,反義詞有:大公無私、見義勇為,唯利是圖是褒義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唯利是圖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唯利是圖(wéi lì shì tú)成語釋義:唯:只有;圖:圖謀,追求。只要有利可圖,什麼事都幹。
  • 職場上遇到唯利是圖的小人怎麼辦?多談利益,少談感情
    1.什麼是唯利是圖的小人?唯利是圖是什麼?把利益永遠放在第一位,其他的事情和利益相比都可以靠邊站。什麼是唯利是圖的小人?看明白了吧,絕大多數人在別人眼裡其實都是唯利是圖的小人,至少我們絕大多數人在許多關鍵時點上,都是符合唯利是圖的小人這個標準。一句話,生活所迫,你能怎麼著?2.職場上遇到唯利是圖的小人怎麼辦?
  • 孔子眼中「士」的標準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
  • 唯利是圖最看重利益的面相之人
    那麼從面相上來看,唯利是圖最看重利益的面相之人是怎麼樣的呢?一起看看相術欄目吧。鼻子很尖且沒有肉鼻子很尖,整個鼻頭下垂,鼻子宛如老鷹的嘴巴,這樣鼻子面相的男男女女們,皆是一個唯利是圖之人!要知道,鼻子很尖且滅有肉的面相,是典型的鷹鉤鼻,我們都知道,鷹鉤鼻可是小人的面相特徵啊!
  • 拙讀《論語》第三百三十六篇:何如斯可謂之士?
    原文: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 行己有恥,不辱君命——中國古代的士與知識分子
    在這個人群中,湧現了一批優秀之士,他們不僅有知識、有技能,而且關心民瘼,熱愛國家,有仁者之心。技能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學雞叫也是一種技能。簡之,有一技之長的人均可以成為士。這樣的士相當於今天的知識分子,但是其範疇要寬廣許多。
  • 中國古代的「士」與知識分子
    到了春秋戰國,士的含義再次發生變化,不再與血緣相關,而成為有一定知識與技能的人群。在這個人群中,湧現了一批優秀之士,他們不僅有知識、有技能,而且關心民瘼,熱愛國家,有仁者之心。技能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學雞叫也是一種技能。簡之,有一技之長的人均可以成為士。這樣的士相當於今天的知識分子,但是其範疇要寬廣許多。
  • 小人?
    「君子重義,小人重利」,這是孔子所講的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之一,也可說是孔子的義利觀,孔子的原話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也就是說,君子所明白的是義,而小人懂得的則是利。由此而引發,君子做事,是以義為標準的,如孔子所言:「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君子非義毋得,而唯義是取,為了對義的保持和維護,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孟子所言的「捨生取義」。而小人則不然,小人行事取捨的標準是利,非利不為,唯利是圖。
  • 「士可殺不可辱」,士是什麼,為啥這麼驕傲?
    所以,周王朝的社會層級大小關係是這樣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些都屬於貴族階級。這裡面,即使是最低級的士,上溯起來,祖宗基本也可以追到一國之君,差一點的也是宰輔之臣。也就是說,一個士不能偏科,必須文武雙全。古代分化的「士農工商」,其實士和農工商完全不是一個檔次,正常情況下,農工商就是底層平民,也就是《論語》裡常說的「小人」,永遠不可能跨越階級成為士這樣的貴族,他們之間是一條綱常鴻溝。士的朋友圈,也只有貴族階級,他們的修養、學識、人脈,都是社會頂級的。
  • 真相:孔子反對「以德報怨」,還說「言必信,行必果」的都是小人
    (言必信,行必果) 再說「言必信,行必果」,這句話也有後半句:「硜硜然小人哉「言必信,行必果」,原來這是被孔子瞧不起的小人行徑,而且是那種淺薄又固執的小人。試問:孔子何出此言呢?我們仍是要到原文中找尋答案。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原文如下: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 真相:孔子反對「以德報怨」,還說「言必信,行必果」的都是小人
    (言必信,行必果)再說「言必信,行必果」,這句話也有後半句:「硜硜然小人哉「言必信,行必果」,原來這是被孔子瞧不起的小人行徑,而且是那種淺薄又固執的小人。試問:孔子何出此言呢?我們仍是要到原文中找尋答案。「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原文如下: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 提到士,只能想到「士為知己者死」?先秦時期士文化,內容非常廣
    當被問起為何如此拼命,他說出了「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千古絕唱,讓人為之動容。這句話也就因此流傳下來。不過,「士」是我國古代富有活力的一個階層,特別是在先秦時期,士文化不僅只是「為知己者」死這麼簡單。士的興起:春秋戰國動蕩的社會階層與稷下之學說到先秦時期的士文化,不得不先要聊聊何為士。
  • 提到士,只能想到「士為知己者死」?先秦時期士文化,內容非常廣
    不過,「士」是我國古代富有活力的一個階層,特別是在先秦時期,士文化不僅只是「為知己者」死這麼簡單。士的興起:春秋戰國動蕩的社會階層與稷下之學說到先秦時期的士文化,不得不先要聊聊何為士。在《說文解字》對於士這個字,有著非常簡短的解釋:士,事也。
  • 論語.子路篇十三,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 小人難養,國學經典破解和規避小人的秘訣
    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小人,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小人心性促狹,如何正確客觀認識和應對呢?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得恩反怨,小人心性。這是我這幾年的閱歷總結出來的心得。「賊是小人,智過君子」就是指一部分因特殊環境而使所需生存空間大小變化的人,他們需要的距離,不同於普通人。
  • 流動的時代,士遊天下的理由之"為利祿"
    就算不肯仕君的士,也可能走過多國,如莊子不肯仕君,也到過濮水、雕陵之樊,及魏國、魯仲連也是一個不肯仕宦好持高節的士,遊歷各國,行蹤不定,曾為趙平原君說梁客將軍新垣衍,也為齊田單說聊城的燕將,最後據說逃隱海上。同時,以一國一人為中心號召天下遊士前來,也造成士大量流動的現象。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經常提到的名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也提到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很多不同之處,下面總結其中的10個,希望能幫助大家認清身邊的小人。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為人處世,光明磊落 ,胸懷坦蕩,不會做違天地良心的事情;小人自私自利,唯利是圖,表面雖然張牙舞爪,心裡卻常常患得患失,焦慮不安。
  • 易中天:俠與士
    士和卒,兩回事啊!所以,最早的士都是武士。後來變為武俠,也順理成章。遊走四方的士們不約而同地意識到,為了確保自己的生存和集體的榮譽,必須恪守以下職業道德: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信守然諾。救人之危,急人之難——捨己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