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緬懷網祭武義歷史名人

2020-12-13 武義新聞網
  記者 鄢子和

  日前,跟隨縣文廣旅體局文保線負責人,陪專家勘察武義摩崖石刻。刻在山巖石壁的文字圖案當然是有寓意的,至少傳承歷史信息和人文底蘊。古人石刻的時候,可以如木匠手握鑿子鑿字,也可以如篆刻家葉一葦老人手握袖珍刻刀挖字,或如打鐵鋪叮叮噹噹,或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地潤物無聲。拓印專家說,把模模糊糊的字拓印在宣紙上會有驚喜,特別是給歷史名人的碑銘拓印。於是大家又聯想到武義的名人墓和墓主。但要找幾穴保護完好的歷史名人墓卻不容易。名人墓非毀即盜,後人修復的其實也就留個念想,裡面空空如也,好多文物最好的保護是不被人發現。不少盜毀名人墓地,古人被夷為平地,後人如「九龍搶珠」層層覆蓋,當然是為沾名人龍穴風水,可就是為個人眼前欲求忘了「禮規儀矩」「枕善而居」的古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只是當下路上很難遇見給杜牧指路的牧童了,但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容易想起秧田的綠,如小姑娘的睫毛舒展,而水田裡的紫雲英已變成綠肥等待種田手插秧。到田野山坡跑了一趟,累,難得見到一二穴名人古墓又容易讓人失望。記得設計建築位居全省縣級翹楚的武義縣博物館有一組歷史名人塑像,就去看看,也是個尋訪指南。這組名人雕按出生先後排序分別是:馬光祖、徐平湖、朱若功、何德潤、潘漠華、徐英、千家駒、方悴農、潘絜茲、葉一葦。

  馬光祖是宋代與王安石、範仲淹齊名的名相,不僅是政治家,也是文學家。他字華父,賜號裕齋,出生武義馬倉村,南宋寶慶二年(1226)進士。他歷任江東轉運使、戶部尚書兼臨安知府,拜大學士、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他曾三知建康,寬養民力,興廢起壞,知無不為;削減租稅,罷減予民,養鰥寡孤疾無告之人;興學校,禮賢才,闢召僚屬;為政寬猛適宜,事存大體,終始一紀,威惠並行。封金華郡公,卒葬現溫泉度假區原周宅村福聖寺,墓毀多年已修復。

  徐平湖是武舉人,明代嘉靖年,因父率直遭妒入獄,他為贖父兩次應召赴嘉興抗倭,屢建戰功,朝廷表其功釋其父,並賜建「忠孝堂」。平湖是武義縣城人,字安世,號碧湖,膂力過人,忠孝聞名,現縣城上街忠孝堂為省級文保單位。

  康熙進士朱若功是泉溪鎮上倉村人,22歲中秀才,撰寫《驅虎文》遠近聞名,52歲出任昆明縣令,政績軼事突出,是呂祖謙及明招文化的忠實信徒,留有詩文集,墓葬明招山。

  何德潤是南湖村人,字君慎,號芰亭,食字蟲,清同治癸酉(1873)浙江選拔貢應試第一名,為撰寫挖掘《武川備考》等地方文化放棄進京入仕。他一生撰寫編輯各種文集220多卷,是清中晚期武義歷史文化梳理撰寫的代表性文人,影響深遠,受到當下一大批地方文人膜拜。

  潘漠華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革命烈士和左翼文化戰士,湖畔詩人和宣平縣中共黨組織的創建人之一,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中共革命史上享有盛名。他1902年出生坦洪鄉上坦,1934年,擔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時被捕,犧牲獄中。他是文學團體晨光社、湖畔詩社和北方左聯的組織創建者之一。

  徐英原名胡連,武義水碓後村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起在寧波美球針織廠擔任中共支部書記,從事和領導工人運動。歷任中共寧波地委委員、中共武義縣委書記、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等,1929年12月被捕,年僅24虛歲犧牲於杭州國民黨陸軍監獄。他一生是個傳奇。

  千家駒筆名錢磊,武義縣城人,是金華地區在本地加入中共黨組織的首位黨員,1932年畢業於北大經濟系,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9年出席全國政協一屆全體會議。他是著名經濟學家,中國民盟的創始人之一,海內外知名講真話知識分子。由武義縣人民政府把他墓葬壺山陵園。

  方悴農是著名農學家和百歲壽星,王宅鎮陶宅人,193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赴延安參與南泥灣開發,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推廣的奠基人之一,組織和主持國家雜交水稻的科研協作。曾任中國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編委等職。著有《中國農業推廣》、《關於發展雜交水稻的若干問題》等。

  中國工筆畫代表畫家潘絜茲,原名昌邦,武義上坦村人。他1932年入讀北京京華美術學院,師從吳光宇、徐燕孫等名家;1945年到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從事壁畫臨摹研究,1960年以後在中央美術學院等多所藝術院校任教。他歷任北京市工筆重彩畫會會長、《中國畫》主編、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中國美協畫藝委會主任等。曾獲1982年法國春季沙龍美展金質獎,公認工筆畫大師。

  篆刻詩人、平民藝術家葉一葦先生,字航之,號縱如,別署熟溪子、龍馬山人。他畢業於壺山小學堂,長期任教杭州第十一中學,是自學成長的樣板和熱愛家鄉的赤子。詩書畫印精通,以「詩心造印」理論和創作碩果獨領篆刻界風騷,捐建葉一葦藝術館成為家鄉對外開放文化窗口。他出書30多本,2001年獲浙江省人民政府頒發「有突出貢獻的老文藝家」金質獎章。他晚年寓居故土,為挖掘明招文化等影響全國的地方文化作出傑出貢獻。

  當然,誰是歷史名人沒有標準答案。縣博物館推出武義歷史名人群雕只是一個版本一種說法,有心人可多元思考梳理挖掘提出不同或完善的版本。在朋友介紹下,我在縣城壺山廣場又看到了三美化工落款的武義歷史名人群雕,增加了明招文化開山祖阮孚、大唐道士「養生武義」代言人葉法善、唐代倉部侍郎徐鎡、明招山五代德謙禪師、明招文化核心人物呂祖謙、開闢武義人士知尚義理之學的鞏庭芝及其孫子鞏豐,民國抗日名將湯恩伯。武義大力挖掘弘揚明招文化和養生文化,南宋的徐邦憲徐謂禮父子、金華開國男趙汝淦、武義開國男楊大法等都可上榜,只要一個版本一種說法圍繞一個主題就行。武義歷史名人儘可能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各個領域及儒釋道各界代表人物,還有些寓居武義甚至墓葬武義的先賢,已經成為武義人傑地靈的歷史文化元素,清明時節,他們也挺讓人感慨緬懷值得人文網祭。

  不說古代秦末八素山洛陽八素士和竹林七賢后裔們,就說履坦人中國煤礦滅火專家和院士有效候選人徐精彩,中國飛車王、為「體養武義」奠基的徐浪等就值得讓人緬懷。還有白姆鄉後樹西殿下人謝康淦,為三年「自然災害」餓死人說真話,氣如長虹泣血抗爭,唱出滿滿正能量的好漢歌,清明路上盛開的紅杜鵑為他招展。武川兒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益天下,前赴後繼傳承隱逸勸善和經世致用思想,打造「溫泉養生名城」的明招文化,有很多仁人志士一路護航。

相關焦點

  • 清明臨近倡導綠色祭奠 網祭名人網友大幅增加
    記者28日從天堂紀念網獲悉,最近網祭霍金、余光中等名人的網友大幅增加,綠色祭祀成為越為越多現代人推崇的方式,預計今年清明上天堂紀念網祭掃人數將突破1000萬人次。據天堂紀念網創始人賈永清介紹,從半個月之前,訪問天堂紀念網的網友大幅增加,與往年主要祭祀自家先人不同,賈永清發現。一些名人的網墓近幾天網祭人數大幅增加。
  • 從燒紙到網祭,清明的儀式感,你在意嗎?
    從燒紙到網祭,清明的儀式感,你在意嗎?慎終追遠、緬懷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一。正所謂「故人亡靈飄九霄,世人淚流化雨澆。情悲意切祭祖先,後人不忘祭哀思。」在上述新聞的跟帖中,網友的態度大體分了兩派:有人認為「路邊燒紙是陋習,最愚蠢的方式」;有人則認為燒紙祭祀是傳統,並非迷信,改變祭祀方式不能操之過急。
  • 清明不能去掃墓 不妨換個方式寄託哀思
    每年清明,人們都會通過祭掃,表達對親人的緬懷和思念。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清明祭掃變得有些特殊。同時,為進一步方便廣大市民群眾表達對烈士、已故歷史名人和公眾人物的緬懷思念之情,江陰市網上祭掃平臺又陸續開通革命烈士紀念館、渡江戰役紀念館和10餘名已故歷史名人祭掃空間。天津市創建全時全域家庭追思會場景。
  • 清明追源歷史名人 專家籲文化精神傳承應平民化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歷史名人被譽為民族脊梁成為清明文化崇尚主導。有專家認為,在崇尚物質追求的今天,民眾更多關注的是衣食住行,清明文化應該平民化,應慎終追遠、飲水思源。  見賢思齊 弘揚真善美  杭州歷史文化名人不計其數,有盡忠報國的嶽飛、《申報》報主愛國人士史量才、紅頂商人胡雪巖、一代畫家吳昌碩、一生堅持真理的張聞天……不勝枚舉。
  • 烏魯木齊市清明祭掃活動安全有序進行
    原標題:烏魯木齊市清明祭掃活動安全有序進行現場祭掃人減少 市民雲端寄哀思 ——烏魯木齊市清明祭掃活動安全有序進行新疆網訊(記者史漓莎)清明小長假,記者通過走訪發現,在疫情防控、網祭分流、減少聚集、市民自覺錯峰等綜合因素的疊加作用下,烏魯木齊市清明祭掃並未出現人員大量聚集現象
  • 清明將至新潮祭祀方式受關注 "網祭"人數上升
    為了紀念入瓊始祖,後人紛紛在各地建有『祖廟』,多在清明之際舉行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頌入瓊始祖功德。 海南的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戶或幾戶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乾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後為祭「眾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 清明羊城「文明祭」漸流行
    清明羊城「文明祭」漸流行   記者探訪廣州銀河公墓、中華永久墓園等場所發現,大多數民眾依然遵循燒香、供奉金豬等傳統祭拜方式,但敬獻鮮花、無煙拜祭、網祭等低碳文明的形式也正漸漸流行。  當日廣州市各祭掃場所拜山人數劇增。據民政部門統計,廣州全市各祭掃場所共接待祭掃民眾超百萬人次。記者在廣州銀河公墓看到,這裡人流湧動,煙霧繚繞。
  • 戴罩掃墓"不孝不敬不倫不類" 新冠肺炎疫情百業蕭條網祭暗火
    隨著清明假期臨近,祭祀成了新冠疫情之下百姓關注的話題之一,10日記者在珠海街頭採訪獲悉,眾多網友稱要改變往年拜山方式,考慮採取網祭方式。「戴口罩掃墓,是不倫不類,是不孝不敬。」
  • 2020年,清明節多了一份敬畏與緬懷之情!
    清明節,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也是人們緬懷先人的節日,即我們通常說的「掃墓」,往年,每逢清明節,各地都以不同方式來錶帶對先人的懷念之情,不在家鄉居住的人有在路邊燒紙的,在鄉下居住的人上山燒紙祭拜,正值春節,山上的野草乾枯,這種祭祖方式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 清明緬懷,匯聚起強大的中國力量
    清明緬懷,匯聚起強大的中國力量 原標題:   作者: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 李建德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延續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 清明,我們以國學之名緬懷……
    「魂斷最是春來日,一齊彈淚過清明」。又是一年清明節,祭奠先人,寄託哀思,緬懷那些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為民族獨立解放、為國家繁榮富強作出奉獻和犧牲的英雄先烈......
  • 今年清明,用這樣的方式緬懷英烈!
    今年清明,用這樣的方式緬懷英烈!,一年緬懷時我們紀念逝去的英烈也憧憬著美好的未來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前行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入朝作戰70周年。
  • ——中國人的清明緬懷
    一代中國人的清明緬懷。有別除夕元宵中秋,隆重程度不言而喻,最獨特的是清明是緬懷逝者先人的情感節日。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
  • 清明時節 文明緬懷
    清明時節 文明緬懷 2020-04-01 16:0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張蕾、沙寶亮、李玉剛、於文華邀您緬懷故人,共話《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時,上巳遊春、寒食踏青、祭奠祖先,清明既是體現傳統承續的國家法定節日,亦是我國唯一一個節氣與節日重疊的傳統民俗節日。為傳承並發揚傳統文化,央視綜藝頻道將於4月5日晚19:30推出清明節特別節目《清明》。該節目以演講為主要形式,劃分為「緬懷故人」和「詩畫清明」兩大主題,在一段故事、一詩一畫中,將豐富多彩的清明文化呈現在觀眾眼前。
  • 清明時節緬懷先烈 共鑄中華民族之魂
    新時代讓我們更加緬懷先烈。全國各地為進一步引導廣大黨員群眾、機關幹部、企業職工、學校師生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紛紛結合實際,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清明網上祭英烈、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聆聽英雄事跡活動,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深切緬懷英烈志,共鑄中華民族魂。清明時節我們一起緬懷革命先烈,用先烈的精神激發立志報效祖國的豪情。
  • 公文寫作素材分享:關於清明、緬懷的經典句子
    公文寫作經典句子分享:關於清明、緬懷英烈的句子。1、緬懷和紀念英烈,弘揚的是英烈精神,傳承的是紅色基因,激發的是奮進力量。2、對過去的紀念,是為了更好開拓未來。4、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5、故土家園永遠是不變的精神根脈,家庭親情永遠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戀。6、人間四月天,萌生的綠,綻放的花,疊映盎然生機。7、英烈魂,清明祭;英烈志,永不忘。
  • 在邢臺達活泉公園,清明詩會緬懷先人歌詠春天
    長城網邢臺4月5日電(肖戈)年年清明,今又清明。4月4日上午,一場以「緬懷先人,歌詠春天」為主題的「2012清明詩會」在邢臺達活泉公園舉行,該市朗誦藝術協會的會員及朗誦愛好者紛紛登場,以經典的詩歌來抒發對先人先烈的懷念和對美好春天的讚頌。
  • 緬懷先賢、品嘗寒食、非遺展演 北京西城推百餘項清明系列文化活動
    4月5日,「清明·陶然詩會」在陶然亭公園榭湖橋南岸廣場舉辦,以吟、誦、唱等形式,追憶先賢、緬懷先烈。 清明期間,西城區充分挖掘節日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和愛國主義情感,以緬懷先輩、學會感恩為主題,在西城文明網網站、微信平臺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組織開展系列活動,通過點擊「鞠躬」、「獻花」、「留言」,引導未成年人繼承先烈遺志、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優良傳統。
  • 清明|緬懷過去,感恩擁有
    清明|緬懷過去,感恩擁有我們總會不自覺地回憶起所祭奠的人曾經的影像,勾起藏在心裡的情感。清明|緬懷過去,感恩擁有祭祖掃墓,讓我們以另一個視角思索自己的人生。我們追憶祖輩,同時也思考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