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跟隨縣文廣旅體局文保線負責人,陪專家勘察武義摩崖石刻。刻在山巖石壁的文字圖案當然是有寓意的,至少傳承歷史信息和人文底蘊。古人石刻的時候,可以如木匠手握鑿子鑿字,也可以如篆刻家葉一葦老人手握袖珍刻刀挖字,或如打鐵鋪叮叮噹噹,或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地潤物無聲。拓印專家說,把模模糊糊的字拓印在宣紙上會有驚喜,特別是給歷史名人的碑銘拓印。於是大家又聯想到武義的名人墓和墓主。但要找幾穴保護完好的歷史名人墓卻不容易。名人墓非毀即盜,後人修復的其實也就留個念想,裡面空空如也,好多文物最好的保護是不被人發現。不少盜毀名人墓地,古人被夷為平地,後人如「九龍搶珠」層層覆蓋,當然是為沾名人龍穴風水,可就是為個人眼前欲求忘了「禮規儀矩」「枕善而居」的古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只是當下路上很難遇見給杜牧指路的牧童了,但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容易想起秧田的綠,如小姑娘的睫毛舒展,而水田裡的紫雲英已變成綠肥等待種田手插秧。到田野山坡跑了一趟,累,難得見到一二穴名人古墓又容易讓人失望。記得設計建築位居全省縣級翹楚的武義縣博物館有一組歷史名人塑像,就去看看,也是個尋訪指南。這組名人雕按出生先後排序分別是:馬光祖、徐平湖、朱若功、何德潤、潘漠華、徐英、千家駒、方悴農、潘絜茲、葉一葦。
馬光祖是宋代與王安石、範仲淹齊名的名相,不僅是政治家,也是文學家。他字華父,賜號裕齋,出生武義馬倉村,南宋寶慶二年(1226)進士。他歷任江東轉運使、戶部尚書兼臨安知府,拜大學士、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他曾三知建康,寬養民力,興廢起壞,知無不為;削減租稅,罷減予民,養鰥寡孤疾無告之人;興學校,禮賢才,闢召僚屬;為政寬猛適宜,事存大體,終始一紀,威惠並行。封金華郡公,卒葬現溫泉度假區原周宅村福聖寺,墓毀多年已修復。
徐平湖是武舉人,明代嘉靖年,因父率直遭妒入獄,他為贖父兩次應召赴嘉興抗倭,屢建戰功,朝廷表其功釋其父,並賜建「忠孝堂」。平湖是武義縣城人,字安世,號碧湖,膂力過人,忠孝聞名,現縣城上街忠孝堂為省級文保單位。
康熙進士朱若功是泉溪鎮上倉村人,22歲中秀才,撰寫《驅虎文》遠近聞名,52歲出任昆明縣令,政績軼事突出,是呂祖謙及明招文化的忠實信徒,留有詩文集,墓葬明招山。
何德潤是南湖村人,字君慎,號芰亭,食字蟲,清同治癸酉(1873)浙江選拔貢應試第一名,為撰寫挖掘《武川備考》等地方文化放棄進京入仕。他一生撰寫編輯各種文集220多卷,是清中晚期武義歷史文化梳理撰寫的代表性文人,影響深遠,受到當下一大批地方文人膜拜。
潘漠華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革命烈士和左翼文化戰士,湖畔詩人和宣平縣中共黨組織的創建人之一,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中共革命史上享有盛名。他1902年出生坦洪鄉上坦,1934年,擔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時被捕,犧牲獄中。他是文學團體晨光社、湖畔詩社和北方左聯的組織創建者之一。
徐英原名胡連,武義水碓後村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起在寧波美球針織廠擔任中共支部書記,從事和領導工人運動。歷任中共寧波地委委員、中共武義縣委書記、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等,1929年12月被捕,年僅24虛歲犧牲於杭州國民黨陸軍監獄。他一生是個傳奇。
千家駒筆名錢磊,武義縣城人,是金華地區在本地加入中共黨組織的首位黨員,1932年畢業於北大經濟系,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9年出席全國政協一屆全體會議。他是著名經濟學家,中國民盟的創始人之一,海內外知名講真話知識分子。由武義縣人民政府把他墓葬壺山陵園。
方悴農是著名農學家和百歲壽星,王宅鎮陶宅人,193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赴延安參與南泥灣開發,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推廣的奠基人之一,組織和主持國家雜交水稻的科研協作。曾任中國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編委等職。著有《中國農業推廣》、《關於發展雜交水稻的若干問題》等。
中國工筆畫代表畫家潘絜茲,原名昌邦,武義上坦村人。他1932年入讀北京京華美術學院,師從吳光宇、徐燕孫等名家;1945年到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從事壁畫臨摹研究,1960年以後在中央美術學院等多所藝術院校任教。他歷任北京市工筆重彩畫會會長、《中國畫》主編、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中國美協畫藝委會主任等。曾獲1982年法國春季沙龍美展金質獎,公認工筆畫大師。
篆刻詩人、平民藝術家葉一葦先生,字航之,號縱如,別署熟溪子、龍馬山人。他畢業於壺山小學堂,長期任教杭州第十一中學,是自學成長的樣板和熱愛家鄉的赤子。詩書畫印精通,以「詩心造印」理論和創作碩果獨領篆刻界風騷,捐建葉一葦藝術館成為家鄉對外開放文化窗口。他出書30多本,2001年獲浙江省人民政府頒發「有突出貢獻的老文藝家」金質獎章。他晚年寓居故土,為挖掘明招文化等影響全國的地方文化作出傑出貢獻。
當然,誰是歷史名人沒有標準答案。縣博物館推出武義歷史名人群雕只是一個版本一種說法,有心人可多元思考梳理挖掘提出不同或完善的版本。在朋友介紹下,我在縣城壺山廣場又看到了三美化工落款的武義歷史名人群雕,增加了明招文化開山祖阮孚、大唐道士「養生武義」代言人葉法善、唐代倉部侍郎徐鎡、明招山五代德謙禪師、明招文化核心人物呂祖謙、開闢武義人士知尚義理之學的鞏庭芝及其孫子鞏豐,民國抗日名將湯恩伯。武義大力挖掘弘揚明招文化和養生文化,南宋的徐邦憲徐謂禮父子、金華開國男趙汝淦、武義開國男楊大法等都可上榜,只要一個版本一種說法圍繞一個主題就行。武義歷史名人儘可能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各個領域及儒釋道各界代表人物,還有些寓居武義甚至墓葬武義的先賢,已經成為武義人傑地靈的歷史文化元素,清明時節,他們也挺讓人感慨緬懷值得人文網祭。
不說古代秦末八素山洛陽八素士和竹林七賢后裔們,就說履坦人中國煤礦滅火專家和院士有效候選人徐精彩,中國飛車王、為「體養武義」奠基的徐浪等就值得讓人緬懷。還有白姆鄉後樹西殿下人謝康淦,為三年「自然災害」餓死人說真話,氣如長虹泣血抗爭,唱出滿滿正能量的好漢歌,清明路上盛開的紅杜鵑為他招展。武川兒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益天下,前赴後繼傳承隱逸勸善和經世致用思想,打造「溫泉養生名城」的明招文化,有很多仁人志士一路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