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功德園是距南京主城最近的經營性公墓,也是市民心目中公認的「高價墓園」。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近10年間,該墓園大力發展樹葬、壁葬、花壇葬、雨花石葬等各類生態葬式,南京市90%的綠色生態葬都在雨花功德園。此外,該墓園還在積極推廣百年後的禮儀服務。2013年開始,在南京市殯葬管理處支持下,該園一方面向市民廣泛推廣生態葬,另一方面推出「雨花功德園——您身邊值得信賴的百年生命禮儀服務專家」全程一條龍品牌服務,探索市民在百年後如何有尊嚴地離開。
自此,雨花功德園不再是高收入或有身份人群最後的歸宿,普通百姓市民也可以獲得這裡的方寸土地及周到細緻的個性化服務。
通訊員 胡靜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項鳳華/文 趙傑/攝
雨花功德園生態葬率超5成
漫步功德園,水聲潺潺,鳥語花香,音樂繚繞,亭臺樓閣錯落,四周綠樹掩映,仿佛置身於江南庭院之中。這裡,其實就是功德園生態葬區的一景。
據悉,雨花功德園也是全省最先推出生態葬的陵園。2003年,該陵園就開闢了一處佔地近200平方米的桂花林,作為生態樹葬、草坪葬的骨灰安放地。目前,南京市有近萬名逝者採用生態葬,其中9成以上選擇在功德園安葬。
雨花功德園負責人介紹說,自2011年以來,整個雨花功德園生態葬率超過了50%,其中花壇葬、壁葬等佔25%,樹葬佔25%。目前功德園整個生態景觀葬區可供安放骨灰2萬餘具,如按每具骨灰1平方米計算,可節約土地近2萬平方米。這種創新的骨灰安放方式,不僅延長了陵園的經營年限,保持了陵園的可持續發展,還實現了骨灰安放、憑弔祭掃、人文景觀、傳統教育、休閒踏青的多功能融合。
生態節地安葬方式被市民接受
近年來,隨著土地資源日漸貧乏,「不留灰、不留碑」的生態節地安葬方式逐漸被市民所接受。「看到這裡這麼美麗,桂樹一天天長大,生機勃勃,心裡安慰很多,以後自己『身後事』也會選擇樹葬的方式。」 幾年前,已將嶽父嶽母骨灰安葬在功德園思園的吳先生說。
據介紹,雨花功德園是江蘇省最大的生態葬區,園內有風格典雅的園林式古典壁葬長廊、莊重美觀的花壇葬、綠茵茵的草坪葬、回歸自然的樹葬、炫目的雨花石葬等多種安葬形式,為推進殯葬改革,規範骨灰處理提供了最佳途徑。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裡的各類生態葬式,其價格構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政府在大力倡導的「生態價」,像不留名的「降解葬式」費用全免。據了解,生態葬以後還可獲得政府補貼。
個性化舉措提供最貼心的祭掃服務
南京已進入掃墓高峰期,但現代快報記者在功德園看到,儘管掃墓的人比較多,但和一些墓園喧鬧、紙錢紛飛相比,這裡只有輕緩的音樂,鳥語花香。
據介紹,早在2003年,功德園就提出了用鮮花代替紙錢祭掃的倡議,通過提供鮮花來兌換市民手中的紙錢,倡導文明祭掃。10多年來,園區內焚燒紙錢祭掃的現象越來越少,祭掃時燃放鞭炮的現象早已杜絕。
除了常規的文明祭掃,功德園還有視頻祭掃、點歌服務,去年又增加了雲祭掃,成為全國首家雲祭掃陵園。據了解,為了實現雲祭掃,陵園內實現了WIFI全覆蓋。
市民只要有一部智慧型手機或是一部電腦,就可以隨時上網,隨時隨地調閱「雲」系統裡面儲存的視頻資料,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網絡紀念館,儲存在「雲」裡,還可以進入墓地的現場視頻,實時看到視頻中的祭拜情況。
提倡文明祭掃,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前來祭掃的客戶放心。為此,雨花功德園專門安裝了200多個攝像頭,對園區實行全方位覆蓋,此外,還引進實時監控,可以隨時觀察到園區的情況。
「每一個墓碑前的供品和鮮花,我們都能知道準確去向,是被風颳跑了,還是花謝後被工人處理了。」針對市民擔心擺放在墓碑前的鮮花會被二次銷售的情況,雨花功德園承諾,一束鮮花擺放在功德園內,從鮮豔到乾枯到消失,都有全部的跟蹤流程,不可能出現二次銷售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