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ci-hub 創始人 Alexandra Elbakyan 發推吐槽馬斯克關於腦機接口的想法與其在 2010 年在一次峰會(Humanity+ Summit 2010)上的想法「不謀而合」,並為有如此「傑出」的繼任者感到自豪。
圖片來源:推特截圖
埃爾巴克揚自不必說,大家應該對她有比較多的了解,Sci-hub 的創始人,給廣大科研狗們的科研路掃清了文獻獲取的障礙。
圖片來源:Sci-hub
而馬斯克則更多地因為 SpaceX、特斯拉等公司為人們所熟知。
圖片來源:wikimedia
究竟是何種緣分,讓本來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人擦出了火花呢?
這一切還得從腦機接口談起。
腦機接口:大腦與電腦的對話
黑客帝國大家想必並不陌生,電影中就有不少場景描繪了人們對腦機接口的想像,一根數據線聯通了 Neo 腦部的晶片接口與 Matrix 入口,瞬間讓他進入了虛擬世界,彼時不過 1999 年,人類尚未邁入 21 世紀,但腦機接口技術已經伴著一部電影風靡全球。
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顧名思義就是用於腦和機之間信息交換的連接通路。準確的說,就是在人或動物腦與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之間建立的不依賴於常規大腦信息輸出通路的一種全新的通訊和控制技術。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
腦機接口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60 年代,耶魯大學的 Jose Delgado 教授設計了一款名為 stimoceiver 的腦部電刺激儀。
圖片來源:cognitive-liberty.online
這個儀器大小似 50 美分硬幣,也可能是最早的腦部晶片,通過植入 stimoceiver,Jose 得以與動物的大腦建立了聯繫,從而使得 Jose 能夠刺激動物大腦的不同區域,改變動物的情感和行為。
其中最為著名的實驗發生在 1963 年的鬥牛場裡,Jose 通過遙控器遙控公牛基底神經節中的刺激電極,成功讓一隻向他發起進攻的公牛在他面前停了下來。
圖片來源:cognitive-liberty.online
而如今,腦機接口研究正在不斷擴展,其應用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如運動康復 、無人駕駛、虛擬環境交互、心理學研究、特殊人群交流等方面。
在未來,黑客帝國中科幻的場景或許不僅僅只存在於我們的想像當中。
關於腦機接口,10 年前埃爾巴克揚都聊了些啥?
在推文中,埃爾巴克揚提到了馬斯克的 Neuralink 和腦機接口與其 2010 年的工作非常相似,並給出了相關資料,這兩份資料,一份是參會的 Poster,另一份則是會議的 PPT.
據悉,該海報為 2010 年埃爾巴克揚在「Toward a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2010」會議上所展示。
在海報中,埃爾巴克揚提出了一種構建感覺假體的方法,在模型中,感覺體驗不是由大腦直接產生,而是通過一個具有意識體驗的電子設備 Qualia 來產生,Qualia 通過腦機接口與生物的大腦有機結合,以刺激大腦喚起觸覺、聽覺等感覺體驗。
在題為「腦機接口,意識和全球大腦:邁向技術啟蒙」的大會報告中,埃爾巴克揚對自己的想法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
例如,對腦機接口進行了討論,列舉了電極和 DBS 電極的缺點。
進而,提出了她的新設想,emmm...
比如,通過神經元及其軸突來和大腦建立連接,具體而言,就是在晶片上直接培養經過遺傳改造的神經細胞,並通過神經細胞的軸突與大腦建立聯繫。
那麼,被埃爾巴克揚認為與其想法非常相似的馬斯克,在腦機接口領域,又做了些啥呢?
馬斯克和他的 Neuralink
2016 年 6 月,馬斯克曾探討過一個科幻小說的概念「neural lace」,即人腦與機器交互。
隨後,馬斯克等人創辦了神經科技公司 Neuralink,主要的研發方向是植入式腦機接口技術。
2017 年 4 月,Wait But Why 報導了馬斯克計劃公司短期內研發治療嚴重腦部疾病的設備,並達到人類增強目的。
圖片來源:Neuralink
2019 年, Neuralink 發布了其首款產品,「腦後插管」的新技術。
圖片來源:bioRxiv
通過其在 bioRxiv 上發布的論文,Neuralink 推出的機器人可以將一條只有人頭髮絲 1/4 粗細的線路植入腦中。
圖片來源:bioRxiv
根據論文圖示,機器人穿針引線的水平相當之高,不僅動作行雲流水,還可以避開大腦中的血管。值得一提的是,下圖中的這些線路的粗細大約是 4 到 6 微米,分布有大量的電極,為大量數據的傳輸創造了可能。
圖片來源:bioRxiv
此外,Neuralink 還開發了一個能夠更好地讀取、清理和放大大腦信號的定製晶片。
圖片來源:bioRxiv
正是這些突破性的進展,為 Neuralink 在近期的進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近日,馬斯克與網友在 Twitter 互動時透露出了 Neuralink 正在研究一款能夠使用戶直接通過晶片來「聽」音樂的產品。
圖片來源:推特截圖
至於這項技術的未來是不是很美好,還得 8 月 28 才能見個分曉,但埃爾巴克揚與馬斯克的思路究竟是否相似,大家心裡應該已經有個準信。
所謂的非常相似,是學術碰瓷,還是惡意搶跑?
回到開篇時,埃爾巴克揚對馬斯克關於腦機接口與其 2010 年想法高度相似的論調,我們不難發現,兩者不僅在思路想法,與後期的研發上都難見多少相似之處。
前者更多的是想像新型的腦機接口方式,而後者則是腳踏實地,攻堅克難,開發出了實際的產品。
儘管我們不了解埃爾巴克揚認為兩者非常相似的依據在哪,但這一推文依舊反映出了人們對科學發現優先權的重視。
前段時間,付向東教授與楊輝研究員之間的爭議依舊曆歷在目,而科學史上關於科研發現優先權的爭議也屢見不鮮。
是學術碰瓷,還是惡意搶跑,或許難有定論,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封面來源:Sc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