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四句短小精悍的話語,可謂一語中的。
「水滸」中的草莽英雄,每天都打打殺殺,年輕人本來就血氣方剛,看多了類似的故事很容易去模仿,這樣就很容易給社會造成不穩定因素。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鴻篇巨著,蘊含了很多的權術與謀略,人到老年之後閱歷豐富,在看了「三國」之後便會心領神會。如果把權謀用在生活中,那麼就會使出陰謀詭計去害人。
而「西遊」中,則有很多神鬼志怪類的故事,很容易讓人出現不切合實際的幻想。女人本來就多愁善感,如果平時總是「紅樓」不離手,那麼就很容易受書中悲觀情緒的影響,心懷悲憫並抑鬱難平。
今天要和大家討論的,是《三國演義》中,關於司馬懿「鷹視狼顧」的內容,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眼神或者姿勢呢?真的存在嗎?
《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這句話一語道破了司馬懿的狼子野心。
但其中卻並沒有過多贅述,司馬懿到底是如何的陰險狡詐。只是通過「鷹視狼顧」四個字,便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了這種意圖。
如果單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形容目光銳利為人狠戾。當然,「鷹視」也可能是看人的時候,眼神像鷹一樣令人不寒而慄。
給人感覺「鷹視」的前提,應該是長著一雙大而有神的眼睛。但是進一步分析之後發現,「鷹視」應該是根本不把人當人看的眼神。
因為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司馬懿和太尉蔣濟聊天的時候,問起誰家的孩子優秀,王凌的兒子如何?
蔣濟無心的誇讚了幾句,司馬懿聽後習慣性地眯起眼睛,並如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後來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平王凌夷三族,可見「鷹視」是一種死亡凝視。
因為從雄鷹的角度來分析,在它的眼裡獵物就是一堆肉而已。而司馬懿的眼神能夠用「鷹視」形容,說明他絕對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
按照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來看,很多人的性格都是先天遺傳,就像變態殺人狂並非後天影響。
「狼顧」,說白了就是殘暴的狼回頭,狼若回頭、不是報恩便是報仇。據《晉書》記載,所謂的「狼顧」就是身子不動,便可以直接回頭看後面的人。
先決條件是脖子比較長,相傳越王勾踐便是這類人。史書記載「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啄,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
說的是越王勾踐是一個鷹視狼顧的人,只能夠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鷹視狼顧」可能是擁有鷹一樣銳利的眼神,以及狼一樣身不動頭已轉的生理特點。
但是當這種生理特點放在人的身上時,總會給人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實際上「狼顧」出自《史記》,比喻狼在行走時左顧右盼、回頭觀望的姿態。
後來用來形容人的謹慎多疑,或者說心懷不軌。而司馬懿的「鷹視狼顧」,則是臉部能夠正面向後而身體不動。
很多網友在看過電視劇《軍師聯盟》後,都對演員吳秀波塑造的司馬懿印象深刻。有一個場景,曹操想試探司馬懿,看一下他到底如人所說「鷹視狼顧」。
於是他拋下手中念珠,當珠子落地時,司馬懿心驚肉跳之餘,突然背過身子將頭轉過來。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鷹視狼顧」吧,但是廣大網友這並不認可這種表演。他們認為如果一個人擁有,鷹視狼顧的相貌或姿勢,總會讓人有一種怪怪的感覺。
並且將鷹和狼兩種動物的姿態,集結在同一個人的身上,看起來便會有一種十分搞笑的意味。
犀利的眼神、怪異的姿態,便是現代人對英式頑固的理解。如果大家能夠在腦海中想像一下,這兩種動物結合在一起的形象,想必一定要笑的前仰後合。
三國時期就是爾虞我詐的時代,如果一個人形式特別魯莽,或者說做任何事情都不動腦,那麼就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所以說用「鷹視狼顧」,去形容三國曹魏軍師司馬懿,主要是為了體現出這個人的陰險、狡詐、謹慎、多疑,並且多具有貶義的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