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利榮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令人仰止的高峰。由於其高度的思想和藝術成就,深厚的歷史與人文底蘊,無疑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對於唐詩宋詞,如果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美。
位於浙江境內錢塘江中遊的富春江,在我國算不上一條大江大河,然而,它與下遊的錢塘江、上遊的新安江,每一個稱謂都名氣很大,而且人文歷史綿長。尤其這富春一段江,如果用一個字概括,同樣是:美。
唐詩宋詞裡的富春江。如此美美與共的經典組合,究竟能碰撞出怎樣美妙的語言和美好的意境?
「一川如畫」的山水長卷
唐詩宋詞告訴你,富春江,美如畫。
請看唐朝詩人吳融的七律《富春》: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
雲低遠渡帆來重,潮落寒沙鳥下頻。
未必柳間無謝客,也應花裡有秦人。
嚴光萬古清風在,不敢停橈更問津。
關於富春江,通常是指從蕭山的聞家堰,經富陽、桐廬,一直到建德的梅城三江口這一段江流的稱呼。歷任侍御史、左補闕、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的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吳融,想來某一天曾溯江而上,遊歷了富春江。詩人為整條江的美景所感染,詩興大發,寫了兩首《富春》。這首七律從「水送山迎入富春」起筆,到「不敢停橈更問津」收尾,視野幾乎觸及到整條富春江。「一川如畫」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用濃縮的語言形容富春江如畫美景。吳融無疑是一位概括高手,另一首同題七絕短短28個字,更簡潔明了地表達了富春江「非人寰」之美:
天下有水亦有山,
富春山水非人寰。
長川不是春來綠,
千峰倒影落其間。
如果用畫來類比,吳融的詩就是山水長卷,一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而蘇軾的詞《行香子·過七裡灘》,同樣具有如此效果: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
魚翻藻鑑,鷺點菸汀。
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算當年、虛老嚴陵。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
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這首詞的上闕寫蘇軾乘舟過七裡灘所見美景。蘇軾不愧是語言大師,寥寥幾個長短句,便寫盡富春江上精華一段七裡灘之美,以致於發出感嘆:「重重似畫,曲曲如屏。」在蘇軾筆下,富春江仿佛一疊山水冊頁,在吟誦的過程中徐徐打開,便呈現出一幅長卷。
如詩如畫,是詩人們對富春江之美的常規評價。然而,在另一位唐朝詩人韋莊眼裡,富春江簡直比畫還美:「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
「水碧山青」「鷺飛魚躍」的豐富畫面
唐詩宋詞中的富春江,不僅美得像山水長卷般引人入勝,更有許許多多比畫還美的具體場景。極富表現力的唐詩宋詞,把富春江上的美景,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
韋莊的七律《桐廬縣作》和柳永的詞《滿江紅》是其中的代表。韋莊詩云: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
白羽鳥飛嚴子瀨,綠蓑人釣季鷹魚。
潭心倒影時開合,谷口閒雲自卷舒。
此境只應詞客愛,投文空吊木玄虛。
這是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水畫,並且遠近相宜,動靜結合。「潭心倒影」和「谷口閒雲」,本來是靜止的畫面,卻「時開合」、「自卷舒」,使這幅畫流動起來,生動可人。
北宋著名詞作家柳永的《滿江紅》,與韋莊此詩異曲同工:
暮雨初收,長川靜、徵帆夜落。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幾許漁人飛短艇,盡載燈火歸村落。遣行客、當此念回程,傷飄泊。
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遊宦區區成底事,平生況有雲泉約。歸去來、一曲仲宣吟,從軍樂。
曾寫下「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柳永,天生是寫景抒情的高手。這首《滿江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吟誦這樣的宋詞,怎能不讓人驚嘆富春江之美?!
「造化絕高處,富春獨多觀」
《遊子吟》的作者、著名唐朝詩人孟郊遊歷富春山水後,有感而發,讚嘆道:「造化絕高處,富春獨多觀。」(《送無懷道士遊富春山水》)極言造化對於富春江的厚愛。那麼,唐詩宋詞中富春江有哪些「獨多觀」的美景呢?
最早描寫富春江的唐朝詩人,大概非孟浩然莫屬。這位以寫景見長的唐朝早期詩人溯江而遊富春江後,驚嘆於富春山水美景,情不自禁發出「觀奇恨來晚」(《經七裡灘》)的感嘆。於是一口氣寫了多首詩作,佳句疊出,令人回味。「日出氣象分,始知江湖闊。(《早發漁浦潭》)」「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彩翠相氛氳,別流亂奔注。(《經七裡灘》)」「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孟浩然的詩句,讓富春江唐詩,幾乎從一出現開始,就樹立了令人矚目的豐碑。
富春江唐詩中,寫其「獨多觀」的名句俯拾皆是:
「江樹臨洲晚,沙禽對水寒。山開斜照在,石淺亂流難。」(劉長卿《卻歸睦州至七裡灘下作》)
「斷煙棲草碧,流水帶花香。」(戴叔倫《春江獨釣》)
「猿來觸淨水,鳥下啄寒梨。」(皎然《早秋桐廬思歸示道諺上人》)
「笛吹孤戍月,犬吠隔溪村。」(杜牧《夜泊桐廬先寄蘇臺盧郎中》)
「遠岸平如剪,澄江靜似鋪。」(羅隱《秋日富春江行》
「潮去潮來洲渚春,山花如繡草如茵。」(許渾《寄桐江隱者》)
「林中夜半雙臺月,洲上春深九裡花。」(方幹《思桐廬舊居便送鑑上人》)
「沙鳥似雲鍾外去,汀花如火雨中開。」(貫休《春晚桐江上閒望作》)
除柳永、蘇軾寫有富春江詞作外,另有多位宋詞名家為富春山水慷慨填詞,同樣頗多佳句:
「千古嚴陵瀨,清夜月荒涼。水明沙淨,波面一葉弄孤光。」(劉一止《水調歌頭·和李泰發尚書泊舟嚴灘》)
「閒來溪上看雲飛,溪光接翠微。」(陳伯康《阮郎歸·釣臺》)
「水到桐江鏡樣清。有人還似水清明。尊前無語更盈盈。」(趙彥端《浣紗溪》)
「富春巷陌花重重,千金沽酒酬春風。酬春風,笙歌園裡,錦繡叢中。」(陸遊《憶秦娥》)
「兩岸煙林,半溪山影,此處無榮辱。」(範成大《酹江月·嚴子陵釣臺》)
「不見嚴夫子,寂寞富春山。空餘千丈危石,高插暮雲端。」(朱熹《水調歌頭》)
「望桐江、千丈高臺好。煙雨外,幾魚鳥。」(辛棄疾《賀新郎》)
「微雲掃盡碧虛寬,月華光影寒。山河表裡鑑中看,沈沈清夜闌。」(趙師俠《醉桃源·桐江舟中》)
這些唐詩宋詞中的佳句,一如天下獨絕的富春山水,令人過目難忘,回味共賞。吟讀這樣的詩句,不能不讓人讚嘆唐詩之美和漢語表現力之強。
「嚴子灘復在,謝公文可追」
在唐詩宋詞中,富春江除了自然美之外,更有人文美。這也是富春江吸引歷代詩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唐朝詩人岑參的五言古詩《送嚴維下第還江東》最後幾句便寫出了當時文人的一種生活狀態:「嚴子灘復在,謝公文可追。江皋如有信,莫不寄新詩。」
富春江上有名勝古蹟嚴子陵釣臺,它是古代文人嚮往的精神家園。嚴子灘,也叫嚴陵灘、子陵灘、嚴灘等,詩中即指嚴子陵釣臺。古代文人雅士慕名而來,懷古吟詩,互寄唱和。而「謝公」,即前引吳融詩中的「謝客」,指的就是我國山水詩的鼻祖謝靈運。「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追尋謝靈運的腳步遊山玩水,尋詩作文,幾乎成為唐朝詩人的風尚。富春江是謝靈運最早寫山水詩的地方,是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謝公文可追」,理所當然。由於富春江吸引了大批唐朝詩人前來賞美景、訪友人、弔古跡、發幽思。於是乎,富春江在唐朝就成了一條旅遊熱線,成為名副其實的「唐詩之路」。
白居易來了。他告訴世人我此行就是來旅遊和訪友的:
江海漂漂共旅遊,
一尊相勸散窮愁。
夜深醒後愁還在,
雨滴梧桐山館秋。
(《宿桐廬館同崔存度醉後作》)
李白來了,對嚴子陵佩服得五體投地,贊道:
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
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
身將客星隱,心與浮雲閒。
長揖萬乘君,還歸富春山。
清風灑六合,邈然不可攀。
使我長嘆息,冥棲巖石間。
(《古風》)
他還給好友崔侍御寄去一詩《酬崔侍御》:
嚴陵不從萬乘遊,
歸臥空山釣碧流。
自是客星辭帝座,
元非太白醉揚州。
張繼的客船也來了。他與桐廬大才子章八元「相見談經史,江樓坐夜闌。」(《贈章八元》)拜謁嚴子陵釣臺後,更是題詩一首:
舊隱人如在,清風亦似秋。
客星沈夜壑,釣石俯春流。
鳥向喬枝聚,魚依淺瀨遊。
古來芳餌下,誰是不吞鉤。
看得出來,他對嚴子陵的氣節風骨同樣佩服得五體投地。
英雄所見略同的還有王貞白,這位晚唐詩人不甘示弱,也寫下與張繼同題詩《題嚴陵釣臺》:
山色四時碧,溪聲七裡清。
嚴陵愛此景,下視漢公卿。
垂釣月初上,放歌風正輕。
應憐渭濱叟,匡國正論兵。
可以說,因為嚴子陵這個人物,讓富春江唐詩從一出現,就帶有厚重的歷史人文氣息。而以詠史懷古見長的宋詞,更是如此。富春江宋詞,幾乎無一不與嚴子陵相關。
感謝蘇東坡大才子,一而再再而三寫下吟詠富春江及其釣臺古蹟的詩和詞。下面,我們一起欣賞蘇軾的《滿江紅·釣臺》:
不作三公,歸來釣、桐廬江側。劉文叔、青眼不改,故人頭白。風節倘能關社稷,雲臺何必圖顏色。使阿瞞、臨死尚稱臣,伊誰力!
登釣臺,初相識。漁竿老,羊裘窄。除江山風月,更誰消得?煙雨一竿雙槳急,轉頭不分青山隔。嘆鼻端、不省名利羶,京華客。
寫釣臺的眾多宋詞中,我特別喜歡石孝友的這首《清平樂·嚴陵》:
山明水嫩,瀟灑桐廬郡。極目風煙無限景,說也如何得盡。
自憐俗狀塵容,幾年斷梗飄蓬。借使嚴陵知道,只應笑問東風。
這首詞把對富春江的評價讚譽和作者的個人經歷高度結合在一起。面對無限美景,即使自己是斷梗飄蓬,也是幸福的。
「極目風煙無限景,說也如何得盡。」同樣,唐詩宋詞中的富春江,如何說得盡呢?!但願本文能夠引領大家繼續走進唐詩宋詞之中,去盡情領略富春江美不勝收的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