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個企業家石友,邀請中國奇石交易網的專家參觀他的黃龍玉藏品,他對著滿屋子的黃龍玉自豪地說,他花了兩個多億買的這些黃龍玉,現在應該值三至四個億了。這是石友常見的誤區,想當然地把自己的投入和想法當作奇石的價值,真正的價值只能用貨幣來體現。
這涉及到金融的基本常識:現金在購買力在,現金消失購買力消失。
在一個國家中, 只有貨幣才是一般等價物,貨幣的多少就代表了購買力,其它物品即使是當前國人的最大財富房子也不是一般等價物,不能代表購買力。最明顯的說明是,100萬現金代表購買力,但用100萬現金購房之後,就不再代表購買力,也就是現金購房之後就不再代表購買力,實際是個人購買力的消失,而只代表房屋的最初成本是100萬並不能代表房子現在值100萬。只是當房子再次賣出變回貨幣的形態之後,才代表購買力的回歸和個人的財富水平,這一過程是通過賣出實現的。通俗地說,房子只有賣出後才能真正說明它值多少錢,賣出150萬說明它值150萬,現在房價下行,賣出80萬說明它值80萬,再過幾年房產稅出來後,房子嚴重過剩,就可能10萬都沒人要,因此它就不值10萬了。
房子如此,奇石更是如此。房子賣不出去還有居住功能,有些地方房子還能租出去回收貨幣,奇石賣不出去就只剩下觀賞功能,本身很難通過出租來回收貨幣,因此奇石的價值只能在變現中去體現,如果變現不出去,就說明其沒有價值。
前面的石友花了兩個億買的黃龍玉,只能說明它的成本是兩個億,並不能說明現在值兩個億或值更多錢,只有這些黃龍玉再次賣出去獲得的貨幣數量才能真正說明它值多少錢。
但奇石現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流通性非常差,藏家的奇石往往很難賣出去的,花兩個億買的黃龍玉,往往1個億都很難賣,甚至5千萬或者1千萬都沒人要,更有可能是買家眼力差,買了一大堆普通黃龍玉,就很有可能一百萬都賣不到,現實中很多石友都是有慘痛教訓的。
以前真金白銀買來的奇石都需要在以後的交易中才能體現它的價值,撿來的奇石更需要在市場中的交易來證明它的價值,有些人撿塊奇石就標價百萬、千萬、甚至億元的行為,只能說明無知者膽大,徒增笑柄。
總之,不管奇石是買來的還是撿來的,不管你花多少成本,標多少價,都不能說明它值多少錢!唯有在交易中賣出多少錢就值多少錢!
交易創造價值就是這個意思,沒有交易就說自己的奇石值多少錢都是白日做夢。
有石友會問,交易了也就知道結果了,關鍵是沒有交易之前如何判斷一塊奇石值多少錢呢?這就需要用到「奇石價格測評系統」來科學地測評,限於編幅本文不再詳述,詳情請看專著《奇石價格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