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遠教授:心量廣大,以成治學之大|治學大家談

2020-12-14 蘭州大學

心量廣大,以成治學之大

受疫情影響,校園安靜下來,停課不停學。2月8日收到嚴純華校長、潘保田校長「治學大家談」的邀請,言之敦敦,意之殷殷。本應奮筆直言,卻提筆又止,原因有二:其一,自己不是「大家」;其二,自己進學艱辛,無可稱道。後受李利芳院長、慶振軒教授鼓勵,不再以陋辭,想就古人所言「學問之功,全在變化氣質」,略談淺見,以期「就有道而正焉」。

古人進學,求「變化氣質」。呂大臨說:「君子之所以學者,為能變化氣質而已。」朱熹也有類似說法:「惟學為能變化氣質。」讀書窮理,改變自己的氣度、格局和境界,然後才能影響別人。治學達到一定程度,已不再是知識的累積、專業技術的圓熟,而是人格境界的提升,也就是從「專家」到「大家」,提升人格境界才是第一要務,沈德潛說「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就是這個道理。

欲成「治學之大」,首先要心量廣大。心量多大才算廣大?依據陸九淵的說法,「四方上下為宇,往古來今為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人心之大,超越時空,包舉天地,方能「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王陽明對此又有擴展,提出「心外無物」「物外無心」。在陽明思想體系中,世界的「存在性」只有通過與「心」的共在關係建構,才能實現「存在性」的存在。也就是說認知對象離不開認識,否則就無法實現「存在性」的存在。心量廣大,容納萬物,以宇宙為一家,以天下萬物為一體,如此才能走出「小我」之私,走向「萬物一體之仁」。《壇經》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心體虛空,無所不包。六祖慧能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認為襟懷「宏大」才有「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到達「彼岸」。治學就是自我人格氣質不斷「宏大」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治學者不斷提升自我,以天下為公,以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己任。治學是主體世界和意義世界構建同一性的過程,不是外部世界決定了主體世界的樣貌,而是主體世界決定了外部世界的呈現方式,主體世界通過向外部世界展示自己而成為自己,並由此獲得了自我的現實性。心量廣大,內心光明,「滿身明月大江流」「月明飛錫下天風」的治學之境就會湧現。

治學之大,需心量廣大,如何才能做到心量廣大?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工夫乃有益。」黃宗羲《明儒學案》有這樣記載:

陽明在南都時,有私怨陽明者,誣奏極其醜詆。始見頗怒,旋自省曰:此不得放過。掩卷自反,俟其心平氣和,再展看,又怒。又掩卷自反,久之,真如飄風浮靄,略無芥蒂。自後雖有大毀謗,大利害,皆不為動。嘗告學者曰:君子之學,務求在己而已。毀譽榮辱之來,非惟不以動其心,且資之以為切磋砥礪之地,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正以無入而非學也。

王陽明升遷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與黃綰論「實踐之功」,以「事上煉心」立教。恰逢此時,遭他人誹謗,陽明經歷了心氣不平。在不斷「反求諸己」過程中,陽明將外來誹謗作為煉心機遇,調整情緒,控制內心,從而成為「治學」煉心的經典案例。當「毀譽榮辱」來臨之時,以事煉心,通過事上磨礪,便有了治學境界的提升。有人曾問王陽明:「叔孫、武叔毀仲尼,大聖人如何猶不免於毀謗?」陽明回答說:「毀謗自外來的,雖聖人如何免得?人只貴於自修,若自己實實落落是個聖賢,縱然人都毀他,也說他不著。卻若浮雲掩日,如何損得日的光明?」聖賢如孔子,亦無以免受他人誹謗,但聖賢貴於自修,他人誹謗也不能損其分毫。寒山與拾得有這樣一番對話:「寒山問拾得曰:世人謗我,欺我,詬我,笑我,害我,輕我,騙我,辱我,如何處之?拾得曰:我只是忍他,讓他,耐他,由他,避他,敬他,不理他,再過幾年,看他。」對拾得的回答李登齋說:「但惜其多末後一語,那得閒工夫去看他!」在「我」與「他者」構成的對象性交往關係中,當我「心」不在焉時,「他者」的毀譽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樣「我」與交往對象的關係就會無效,也就是「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如此「浮雲」雖能「掩日」,卻無法「損得日的光明」。

心量廣大,「人」才成為「天地萬物之心」「天地萬物之主」。既然人能為「天地萬物之主」,那如何在「橘生淮北」的環境中長成「橘」,而不是長成「枳」?在草的世界,長成大樹可能就是罪責,大樹不要期待小草的鼓掌。雖然個人與周邊環境的理想關係是「水漲船高」,而不是「水落石出」「一花獨秀」,但並不是所有的小草都有大樹的夢想,長成大樹往往會被一些同伴視為「異端」。治學改變「氣質」,就是個人生長的高度不是由「他者」和環境所塑造,長成小草還是大樹,完全由治學者個人決定,依據王陽明之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治學由我不由人,別人知我罪我,悉由其便。

治學要治心,「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戰勝「心魔」,自我「自治」,是治心的重要過程。治心起於日常,以生活入心,與生命本體建立連結,以破除人生之困,構建起「自信」而獨立的精神家園。陳獻章說:「天自信天,地自信地,吾自信吾;自動自靜,自闔自闢,自舒自卷;甲不問乙供,乙不待甲賜;牛自為牛,馬自為馬。」不膜拜權威,不受制於人,唯其自信,才能虛懷以求真理;因其自信,才能銖視軒冕,塵視金玉,成就治學之大。

如果把治學當成一種修煉,就是持之以恆、終身學習的過程,「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沒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學也」「君子之於學也,其不懈猶上天之動,猶日月之行,終身亹亹,沒而後已。」生命不止,學習不息,海不辭水,才成其大;山不辭土,方成其高,「士不厭學,故能成聖」。王國維先生認為古今成大事者必經「三種境界」,在「治學」方面「心量廣大」,視野開闊,目光高遠,不失為一種至高之境。只有「春風大雅能容物」,方可「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由治學而建構起自我獨立的精神家園,就可以「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作者簡介

魏宏遠,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明清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出版專著《王世貞文學與文獻研究》等。

內容來源 | 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教務處

編輯 | 關一諾

責任編輯 | 張田甜

主編 | 肖坤

相關焦點

  • 郭愛君教授:讀書與治學——追尋人生的意義|治學大家談
    讀書與治學:追尋人生的意義「治學大家談」欄目開闢已久,收到校長的郵件邀請時過多日。在這些日子裡,我一直處於「觀望」之中。之所以「觀望」,一是對於「大家」的理解。何謂「大家」?檢索新華字典,其涵義多樣,有關者四:巨室,世家望族;知識淵博者,博學之人;大作家,大專家;眾人,大伙兒。
  • 樊亞平教授:治學雜談|治學大家談
    治學雜談在學校110周年校慶期間推出的「師生成長教授說」中,在談到自己成長曆程中哪個階段最重要之問題時,我曾說過這麼一段話,「孩童時代一邊放牛一邊『寫詩』的生活重要,中小學時代為跳出『農門』而發奮的生活重要,大學時代懷揣作家夢在文學世界遨遊的生活重要,大學畢業後在不同領域、不同崗位學習、感受、歷練的生活重要
  • 敏春芳教授:治學語言學的堅持與求索丨治學大家談
    治學語言學的堅持與求索庚子鼠年春節,新冠之疫肆虐。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蘭州大學推出「治學大家談」欄目,讓廣大師生內心多了一些安寧。讀了眾多師生的治學感言,我受益良多。足不出戶讓我得以靜下心來,利用這段特殊時光審視自己過去的成長與不足。今將自己的治學之路與經驗略作梳理,與大家分享。
  • 郭愛君教授:讀書與治學——追尋人生的意義 | 治學大家談
    若要成為智慧之人,那就要首先成為「愛智慧」之士,書不離手,手不釋卷,至少表現出了一種「愛智慧」的形象和態度。常讀書,多讀書,智慧就在其中了。清人蘅塘退士在其所編《唐詩三百首》序中引用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由此看來,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常讀即通,也是可能的事情。對於專業人士來說,治學是常態,讀書也是常態,讀書是治學的基礎,治學是讀書的追求。
  • 張新平教授:我的學習之路|治學大家談
    兩周來,讀書、審讀學生的論文、寫點東西、看看疫情動態,有時也幹點家務成了這段時間生活的常態。想想近幾年來,由於本人教學科研及單位工作極其繁忙,很少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整塊時間,現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條件下居然空出了一大塊時間,正是學習好時光。2月2日(農曆正月初九),嚴校長在校園網上發出了「治學大家談」的倡議,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倡議。
  • 西岸書齋 | 《季羨林談讀書治學》——季羨林談陳寅恪的治學方法
    西岸書齋 | 《季羨林談讀書治學》——季羨林談陳寅恪的治學方法 2020-09-18 16:3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羅洪剛教授:以研究的態度對待工作學習|治學大家談
    在此期間,學校開設「治學大家談」欄目,我接到邀請,就治學方面講講經歷,談談體會,供師生參考。看到各地的醫護人員在夜以繼日地與病毒戰鬥。而我也幫不上什麼忙,既不懂病毒,也不懂醫療,更不懂是是非非的言論,也罷,讀讀自己的專業書,也借「治學大家談」約稿之際,回頭檢視了一下自己大半生的學習工作經歷。除寫物理專業的文章外,很少寫文字的我,竟然每日能寫上兩千來字的回憶,著實讓自己吃了一驚。
  • 請大家名家網授治學之道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在蘭州大學疫情防控期間推出的特別欄目「治學大家談」中寫道。在這篇題為《談談我的成長與研究——感恩篇》的4000餘文字中,姚檀棟深情回顧了自己從小學到留學時代,不同階段的老師所帶給自己的深遠影響和正能量。他寫道:「上大學遇到李吉均老師,讓我們感覺到了科學達人的風範。和他一起搞科研,看到的是為科學犧牲精神的標杆。
  • 秦勇教授:養浩然正氣,研萬古絕學——閒談治學 | 治學大家談
    ,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到了宋朝儒家弟子在國家中的作用幾乎是達到了歷史的高潮,關於教書育人的思考也越來越系統化了。宋朝之後儘管儒家學派培養的人、發揮的作用未必比宋朝時期大,但直到現在學堂仍是國家人才最主要的來源,知識分子的德與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和時代的興衰。因此,從歷史來看,治學很重要,它關乎人才產生與國家、社會的發展。下面,我們再回到什麼是「道」或者說什麼是「學」。 關於「道」,我覺得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規律;一個是規矩。
  • 連珩教授:我讀書學習的體會|治學大家談
    面對疫情,學校順勢而為,為盡力做到既不停課停教又不停學,及時啟動運用現代網絡技術這種不同於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同時開設了「治學大家談」欄目。使得教學活動得以開展,師生相互交流得以進行。承蒙嚴校長抬愛,要我寫點想法,尊敬不如從命,就此說說自己讀書學習的體會,簡單而言可以說就是讀書、思考、寫作。走進學堂,讀書學習。這是國人們的通常想法,也是中國人一種傳統觀念吧。
  • 韓琳教授:人生不過「認真」二字|治學大家談
    人生不過「認真」二字2020年2月9日下午,我收到了嚴純華校長的電郵,希望我能夠為「治學大家談」欄目撰寫一篇文章,分享讀書心得、治學故事、成長經歷等,弘揚蘭大精神。一個群體甚至整個社會都「認真」地去做一件事情,再大的困難、再大的疫情我們都能取得最終的勝利。談談我的導師2006年,我從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碩士畢業後,有幸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攻讀護理學博士研究生。
  • 「教授治學」到底是什麼意思
    ■「教授治學」這個概念,顯然是一種為了應對「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中「應該恢復大學教師的主體地位、需要引進『教授治校』的思想」等內容而產生的對策性概念。
  • 丁志剛教授:漫話讀書|治學大家談
    學校領導關心莘莘學子,除開啟網絡課堂教學外,還邀請老師們以治學為題,寫一些文字性的東西,豐富同學們的宅家生活,供同學們分享、提高,以期體悟人生、促進學問、激勵上進。特別是嚴校長專門給大家寫信,其辭切切,其意灼灼。收到信後,我也反覆思考這個問題,確實想寫點東西。但想來想去,終究不知說點什麼,從何說起,躊躇之心,不亞於寫作科研論文。講自已的專業,恐難掩學淺術乏,論人生大道,怕欺世盜名,引來口水一片。
  • 甘培忠教授:我的幾個小故事|治學大家談
    學術成長的路上多是泥濘坎坷,就是匍匐也得前行——我的幾個小故事嚴純華校長於2020年2月4日下午給我發了一份微信《約稿函》,希望我能夠就治學方面寫一篇任意體裁的短文,在學校主頁和微信客戶端的「治學大家談」欄目展示,供老師、同學品鑑。我欣然領命。
  • 汪受寬教授:防疫宅家說念書|治學大家談
    防疫宅家說念書3月8日郵箱裡傳來校領導嚴純華、潘保田發來的「治學大家談」約稿信,我這個退休十幾年的文科教師很有些意外,因為我不是學問「大家」。好在「大家」還有眾多一義,我算是「眾多」蘭大人中的老朽一枚。
  • 丁文廣教授: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成就我們的未來|治學大家談
    2月9日,我非常榮幸地受到了校長嚴純華院士和副校長潘保田教授的邀請,讓我為《治學大家談》專欄投稿,以便與同學們分享我的讀書心得、治學故事、成長經歷,旨在讓大家「身在家、心在校,思上進、求學問」,感受師長魅力,弘揚蘭大精神。
  • 西岸書齋 | 季羨林談讀書治學——季羨林談讀書與研究
    讓我們隨著名人大咖的腳步,打開書籍的任意門,穿越古今,遊歷世界,聽那西岸讀書聲。今天我們繼續共讀《季羨林談讀書治學》。把黃的說成是黃的,是唯物主義。把黃的說成是黑的,是唯心主義。事情就是如此簡單明了。其次是知識面。要求知識面廣,大概沒有人反對。因為,不管你探究的範圍多麼窄狹,多麼專門,只有在知識廣博的基礎上,你的眼光才能放遠,你的研究才能深入。如果能夠精通一門自然科學,那就更好。今天學術發展的總趨勢是:學科界線越來越混同起來,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越來越多。
  • 【經管學院】貫徹教授治學理念 遵循現代大學規律
    「教授治學」是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特質和顯著特徵。經管學院教授委員會自2012年成立以來,認真貫徹「教授治學」的理念,充分發揮其「治學」功能,為經管學院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愛崗敬業,認真履行「教授治學」職責。《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章程》第二十九條規定:「學院實行教授委員會制度。
  • 王學儉教授:堅守奮鬥,教書育人|治學大家談
    由於疫情,今年遇到很長的宅家時間,嚴校長倡導教師進行治學思考,也引發了我對自己執教生涯的回憶和思考:我是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後進入蘭州大學學習並畢業留校的,韶華如駛,一晃在母校的教學崗位上忙忙碌碌四十餘年,一路走來,思緒萬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變化非常迅速,我們這一代人完整地見證和參與了40年來社會及教育的變化和發展的過程
  • 西岸書齋 | 《季羨林談讀書治學》——「我」推薦的十部書
    讓我們隨著名人大咖的腳步,打開書籍的任意門,穿越古今,遊歷世界,聽那西岸讀書聲。今天我們繼續共讀《季羨林談讀書治學》。當時清談之風盛行,但並不是今天的「侃大山」,而要出言必雋永有韻致,言簡而意深,如食橄欖,回味無窮。第三本書《儒林外史》是中國小說中的精品。結構奇特,好像是由一些短篇綴合而成。作者惜墨如金,描繪風光、刻畫人物僅僅只用三言兩語便使自然景色和人物性格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