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要讓學生學會一種思考的方向,至少不要人云亦云。
*歷史教學絕不能先出示結論,然後從史實中摘東西去貼合那個結論。
2008年下半年,袁騰飛從北京市海澱區一個每天該幹嗎幹嗎的歷史老師,突然成了「史上最牛歷史教師」。
原來,他在一個補習班給學生講高中歷史的視頻在網上被網友熱捧,網友一激動,就把「世上最牛」這頂大帽子不容分說地扣在了他的頭上。
媒體驚喜啦!繼紀連海之後,中學歷史教學界又湧現出了一個「怪才」!「嬉笑怒罵、連批帶講」,他的講課風格與一些板著面孔說教的歷史老師格格不入。網上,授課視頻的點擊率高居不下,素不相識的學生留言說,看了他講課後淚流滿面,感慨自己怎麼沒有遇上這樣的好老師。他教過的學生更是對他極為佩服,為他建了「百度」貼吧,在上面紀念聽「袁sir(老師)」課那些好日子裡的小細節,就連他板書後擦手的動作學生都津津樂道。蜂擁到「袁騰飛吧」裡的粉絲們對自己的偶像極其擁護,甚至不允許任何人說袁騰飛不好。
有了這些「猛料」,在媒體的渲染下,袁騰飛不「火」也不行。於是到了2009年,就連央視的「百家講壇」欄目也伸來橄欖枝,即將播出袁騰飛的「兩宋風雲」系列講座。袁騰飛乾脆從被採訪者變成了宣講者。
說來說去,難道這就是「事實以及事實之全部」嗎?
「其實,那些視頻有特定的適應環境,它們只是為了幫助高三學生在短時間裡掌握大量的知識而拍攝的。要在短短幾節課裡涵蓋高中三年的知識,只能靠講。可光講也不行,學生要犯困的。那就必須在『適當』的時候,讓學生有一個興奮點,所以穿插著我會抖一些『包袱』。平時在課堂上,我可不是這樣一講到底。我會為學生提供史料,採取討論、質疑、角色扮演等多種方法。」袁騰飛對於素不相識的人會因為視頻就那麼喜歡他的歷史課,就把他說得那麼「牛」仍然有點納悶,因為那還不能代表他的真實水平。
被這麼多學生喜歡,袁騰飛很感動,感動之餘又不免覺得有些可悲。「教歷史光靠講怎麼行?」反覆強調這句話,他的語氣開始變得有些複雜。
對於炒作者來說,袁騰飛的歷史課就是他身著中山裝,邁著八字步,掰著手指頭對學生大講二戰時日本妄想打敗美國無異於「蛤蟆吞恐龍」。但對於袁騰飛的學生來說,學歷史是課堂上不折不扣的45分鐘,喜歡學的要學,不喜歡學的也要學。